APP下载

“编剧张艺谋”扼杀“张艺谋”

2014-04-08张自言

看天下 2014年13期
关键词:王斌山楂树张艺谋

张自言

知乎里有一个著名的问答:“张艺谋与李安曾经同样优秀,他们现在的差距是否是制度造成的?”获得最多赞同的那个答案是:“永远记住一件事,李安是编剧出身……电影导演,是‘说故事的人。”

张艺谋本人公开承认过自己的编故事才能有限:“我自己也不是擅长写剧本的人。”然而他不得不把十分之七的精力耗在剧本上,2010年《山楂树之恋》上映时,张艺谋无奈地说:“我还没有拍出我最满意的电影,总是摩拳擦掌希望有一个好运气,碰到一个好剧本,让我十分之九的力量放在导演工作上。”

此后在《金陵十三钗》和《归来》上映时,张艺谋一再说,文学凋敝好故事难寻,现在他甚至要像淘宝秒杀一样争夺小说的改编权:“这次《归来》原著也是,幸好下手得快,不然就没了。”

文学荒漠,剧本危机

张艺谋电影事业的起步几乎全部和文学相关,他担任摄影的处女作《一个和八个》、演员处女作《老井》、导演处女作《红高粱》,全部改编自文学作品。改小说曾经是拍电影最顺手的事情,在文学昌盛得几乎不正常的八九十年代,张艺谋阅读涉猎极广,时刻捕捉着可用的素材。他的老朋友、合作编剧王斌回忆,在《活着》后期剪辑时,张艺谋仍坚持睡前阅读,会冷不丁拿出一本杂志,让王斌看某部小说:“你看看,能改电影吗?”

那几年他的素材来源足够充沛,莫言、苏童、余华、毕飞宇皆为其所用。到了90年代后半期,某种捉襟见肘已经出现,《有话好好说》、《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幸福时光》等电影的原作小说都不是出自名家之手,而张艺谋拿到作品之后进行的都是改頭换面的大手术,只截取一小段故事,或仅仅是一个意象,如《我的父亲母亲》。

这样到了世纪之交,张艺谋不得不采取一个新策略:自己攒故事。张艺谋称自己一直喜欢武侠小说,有此情结,《我的父亲母亲》筹备期间他已经开始正式要求王斌看金庸古龙补课。在反复尝试改编已有小说而失败的情况下,张艺谋决定另起炉灶自己编故事。这是他第一次这么做,让王斌心里都直打鼓:“我跟艺谋合作这么多年,所有的本子都是有一个原著小说,尽管已经被改得面目全非,但毕竟有个原著。这次要求我们另起炉灶,当时我跟李冯(另一位编剧)也查各种资料,看各种碟,找各种想法。”

众所周知的是,《英雄》在开启中国电影大片时代的同时,也开启了“吐槽观影为烂片贡献票房”的中国特色。《英雄》之后,张艺谋接连挂名编剧做了两个原创剧本《十面埋伏》和《千里走单骑》,此后回归小说改编,再也不做原创。改编经典(《雷雨》《三枪拍案惊奇》)、网络小说(《山楂树之恋》)都试过,最终回到了当代文学新作的改编,和张艺谋合作多年的文学策划周晓枫向他推荐了两部严歌苓作品《金陵十三钗》和《陆犯焉识》。

“大部分导演都是要改编作品。因为导演和写东西的,是两个范畴,当然有些天才可以合二为一,但我并不是这样的天才。中国那个时代的文学成就了第五代,直到今天,我的习惯也是从文学中找剧本,实在找不到自己就瞎编一些,也编得不太好。我老开玩笑说我是个三流编剧,习惯用镜头去讲故事。”关于编剧,张艺谋如是自陈。

这不算谦虚话。有张艺谋自己挂名编剧的电影多被划入“烂片”阵营。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从《活着》时代起,张艺谋就在不断为剧本贡献关键创意,是他给余华定出了改编方向:不能让灾难都发生在一个男主角身上、要让女主角走到故事最后、去掉作家采风的叙事视角。

“很多剧本他只是不署名,”周晓枫告诉本刊,“有故事基础,他翻花儿会特别漂亮。他比别人想象力多,情节来得也快。但如果说故事基础薄弱的话,他不是那种能平地起雷的编剧。”这和王斌的结论相似:“张艺谋是这样一个人:你如果有个好点子,他能够在这个点上迅速起跳,他跳得一定比你高,一把就抓住最实质的东西加以发挥。”

王家卫的同类

这种漂亮的起跳需要站在莫言和余华们的肩膀上。没有理想文本作为剧本基础的情况下,张艺谋编故事的工作方式,强度惊人。

《一个都不能少》的原作者和编剧施祥生为了给张艺谋写剧本曾经几次病倒。当初张艺谋从文学期刊上看到他的小说《天上有个太阳》,坚持让他亲自执笔写剧本。施祥生患有风湿性心脏病,常常走路气喘,为了知遇之恩,仍然跟学校请了假,闭门在家写。哪料张艺谋不断把剧本打回修改,为了小细节都可以跟施祥生打一个小时电话。施祥生几次病倒,“让妻子请来医生,一边挂吊瓶一边修改稿子,床头放着救心丸,随时预防不测”,如此方才完成这部“血汗之作”。

编剧李冯则在《英雄》上映时说,张艺谋之前的工作方式是“谈完一段直接写稿,重复十几稿的情况都有”。他建议改成讨论阶段可以先写提纲,被张艺谋采纳了,团队工作强度才降下来。即便如此,编剧们还是需要对“推倒重来”这件事做好充分准备:“推倒了我就新写一遍,能使这个电影越改越好,我如果怕烦,岂不太不敬业了?”

极尽苛刻的、反复对剧本的打磨,周晓枫的感受更深。从她给张艺谋推荐《金陵十三钗》到电影最终上映,历时五年。在她眼里张艺谋已经属于另一种人类:“他经常每天只吃一顿饭,从下午两点一直工作到夜间两点,分秒不休。我们都是血肉之躯,只有这位是变形金刚。”张艺谋改剧本,需要助手立刻打字速记,用投影仪显示。不熟悉这项业务的新助手会累得在半夜两点的熬夜工作中直接从办公椅上摔下来。

张艺谋还热衷于开“神仙会”,找各方人士提意见,“专家”名单极为广泛,《山楂树之恋》的讨论会还邀请过网络红人“肉唐僧”。这样下来,关于电影所搜集到的信息和思想碎片,如山如海。

猜你喜欢

王斌山楂树张艺谋
山楂树
习作转化创作
70岁那年会在干什么
秋天的山楂树
王斌陶艺设计作品选
悬崖上的山楂树
不给礼金不准结婚,女婿伪造存折弄巧成拙被判刑
张艺谋的抠门
张艺谋归去来兮
九尾狐现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