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酒天下 名庄荟萃
2014-04-08卡卡
新科影帝出演过那么多的角色,而我却一直懵然未觉?
公众和我差不多,想必很多人也是这几天才开始留意廖凡的吧?是否称得上“有眼不识泰山”?
他从容踩在圆周线上
不过是几天的时间,廖凡从寂寂无闻,到被铺天盖地地宣传。廖凡得奖后说,其实我没有变,是大家看我的角度变了。他说的对。从前大家又怎会留意到这么平凡的廖凡?突然杀出的黑马,一下子吸引了众多媒体的注意力,颇有“一夜暴富”的味道,正如廖凡回忆得奖一刻:“听到我的名字了,周围的人都站起来了,像做梦一样。”得奖后,廖凡在央视《开讲啦》节目接受专访,撒贝宁问他:廖凡还是三天前的廖凡吗?他说是的,没什么两样,明天该干嘛还是干嘛,比如说上街买菜。
这种淡定是用磕磕绊绊换来的。如果影帝头衔来得早一些,也许廖凡的演艺之路会平顺一些。6年前,他曾经满怀期待,以电影《一半海水一半火焰》角逐金马影帝,可最后与之失之交臂。2011年,他在拍摄《建党伟业》时遭受重伤动手术,一度对拍戏产生畏惧,对事业失去信心。但过了不久,他又被《白日焰火》的剧本吸引,重新找回演戏的激情,没料想竟一举成名。
长相平凡、40岁才走上演艺事业的巅峰,舆论一致认同廖凡是个不折不扣的演技派,在这个时代得到一个众口称赞的名声可不容易,不枉多年的历练与等待。若是早早摘得光环,反而成不了火候。正中了那句“少年得志大不幸,大器晚成尤可贵”。如果6年前廖凡拿了金马影帝,也许他就不会在3年前演了朱德,如果他没有在马上摔下来,没有那样的颓丧,也许他就拍不好《白日焰火》的落魄警察。
成功是每个专注于事业的人的终极目标,当初选择的这个事业,无数次让你朝思暮想,沉陷其中,不能自拔。一开始投入其中,用尽全力,遍体鳞伤,那是苦涩的滋味。廖凡说,摔伤后的手术让他对动作片产生了恐惧感,曾经历过一段低迷期。在等待被认可的漫长过程中翘首以盼,可当等了一年,再等一年,名誉总与你擦肩而过,心里何尝不是酸酸的。
终于在这一年,名誉终于降临到身上。也许是酸苦的感受能让人淡定,多番的磨砺锤炼出一个不疾不徐、不悲不喜的成熟汉子。
我想起叔本华说的,人生是欲望与成就之间的不断流转,目标是幻影,当你拥有它时,它即失去了魅力,愿望必须重新再以更新的姿态出现。没有这些轮替,人便会产生空虚、厌倦、乏味、无聊的情绪。“人生是在灼热煤炭所合成的圆周线上行走。”用灼热的触感、圆周线瞬间滑落的焦虑感来形容上述的人生观再确切不过了。
对于廖凡而言,我不知道他是不是真的能如自己所说,该干嘛还干嘛。当了影帝之后,他所处的环境必定比从前要喧嚣得多,他所面临的议论声自然要复杂得多。他还能像从前一样,拉着女朋友挤地铁、无拘无束地上街买菜吗?真的可以不需顾忌镜头和舆论吗?
如果真能把一个目标和愿望看淡,将其置于眼皮底下漠不关心,那么他也许能享受最纯粹的艺术享受。可此“廖”亦凡,他能超越这个最俗的定律吗?
第一位华人金熊影帝
廖凡能不能继续从容度日,那是他的私事。事实不容多想,成功已经降临。
从1988年张艺谋的《红高粱》获得金熊奖,柏林电影节上便不乏中国电影人的身影:谢飞、李少红、王小帅、王全安……中国电影在这个西方三大电影节上先后将20余个奖项收入囊中;先后有21名中国电影人在柏林电影节担任评委,2人当上了评委会主席,华人在其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廖凡的成功是比这些更有光彩的事。
柏林电影节主席迪特·科斯里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如今的中国电影情节越来越复杂,故事走向各不相同,还带有一定的实验性,独特且深奥,不再是过去简单直白的故事模式。也许这正是中国电影受到柏林青睐的原因。不过,我们也能发现,除了张曼玉在1992年获得柏林电影节的最佳女主角之外,并无其他华人摘得影帝、影后的桂冠。这也反映了一个问题:中国电影的故事或其编排确实能总体上融入西方社会的价值体系,但在演技这样的硬件上却火候不够。
廖凡能成为第一个获得柏林电影节的华人影帝并非偶然。他将得奖归因于《建党伟业》演戏过程中的意外——那次手术后经历的低迷让他储蓄了在《白日焰火》中所需要的感情经验。
这是让廖凡涅槃的一次经历。在事业最迷茫的时期,在圈中朋友的劝说下,廖凡重拾事业的激情。如果不是这么“轴”的他,又怎会在陷入低谷之后还继续“用力地”演出下一部戏?
让我们来看看廖凡所经历的迷茫。对于国内大多数的专业演员来说,光靠艺术可能连肚子都填不饱,所以同行们往往会陷入商业类型的模式里,以票房为指挥棒接演各种片子。当下的电影投资方时时算计着任用演员的性价比,在演技与名气之间往往选择后者,而那些怀有表演理想的演员往往想在文艺片里找到一片净土,但这个领域又是个清水衙门——如果没能获奖、没有话题性,媒体鲜有关注,没有名气便没有商演、没收入。
与廖凡识于微时的刁亦男,曾携他出演那部红遍全国的大剧《将爱》。16年后,又拿着《白日焰火》来到他跟前。廖凡多次表达对刁亦男的赏识和信心,两个人的缘分不必赘述。不仅如此,廖凡的红颜知己霍昕也是《将爱》的编剧。这部初出道时的作品让他结下了与同行圈子的种种缘分。
我翻看《将爱》,正如圈内人所形容的,廖凡的演技“很用力”,从他复杂的面部表情可以看得出来,雨森“很用力”地爱着文慧。但同时,廖凡的表演也难以掩饰“做功课”的痕迹。有时候,“爱”不仅在于激烈的表情,更多时候流于瞬间。
此外,雨森在剧中显然是没有多少机会表现的——杨峥与文慧骑着自行车奔走在大学校园,在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角逐中,又有多少镜头、多少细节可以留给一个爱情的第三者?
但是,一个不懂得怎样表达爱的人,你不能否认他正在热烈地爱着。在对演戏不太抱有期望的时候,廖凡仍然不问收益,将颓丧用在了新角色里面,终于在这个合适的舞台上华丽丽地展现了自己一把。俗话说“勿忘初心,方得始终”,大概就是形容廖凡这样的人了吧。
中国电影还有几个廖凡
众人皆知廖凡对演戏的执着,可不论多纯粹,演员难以避免要考虑商业因素。眼下中国电影市场前所未有地火热,无论大片小片,票房过亿的不在少数。同时,国内电影市场充斥烂片的责骂声也越来越高。这主要表现在,小成本、内涵肤浅的电影在市场上大卖,而一些内容深刻的小众化电影人却难以生存。
有人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市场状况作为对行业现状的警示。那个时候,香港商业片的制作速度非常快,娱乐程度很高,市场一片繁荣。但整个行业为此付出的代价却是:电影业资源向商业倾斜,有品质的电影迟迟发展不起来。大家都忙着赚钱,少有人真正为这个行业建树。
也许是当下的中国人缺乏文化消费的选择,以青年男女为例,大多数的消费群会选择买一对票去看电影,但是其中的乏味想必大家并不陌生。被万众吐槽的《小时代》,还是能斩获几亿元的票房,被视为新一轮吐槽神作的《大闹天宫》也收获了不俗的成绩。要在电影上赚钱的人们真要赶早了,因为在目前阶段,观众似乎还只在乎消费本身,而不太在意电影内容。《推拿》导演娄烨认为,当今中国电影市场的繁荣不是由出色的电影创作支撑起来的,而是中国观众被释放的娱乐需求造就的。如果观众看腻了烂片,到时候便没有真正的电影可以供他们欣赏。
在这样的浮躁风气之下,法国电影投资人大卫·阿特兰·杰克逊提出了他的见解:中国电影关键要走多样化的路,制片方和发行方要去探索不同观众的口味,不能一味地追求明星噱头和场面包装。
一句话概括,就是要有好作品。当然,同样备受柏林认可的中国电影人还有导演王全安、贾樟柯等。在国内,他们始终不是炙手可热的大众明星,但依然执着地追求着电影艺术。对于导演来说,追求电影是一个团队的奋斗,一个出色的导演产生的标签效应可以带动整个团队的事业。
电影对于某个演员来说是一个人的奋斗,好则好,坏则坏,付出的是一个人的青春和所有。一个演技过硬实力超强的演员,要经过多少的坚守、锤炼才能得以成长?
我未得观赏《白日焰火》,不知其内涵。怎样做好中国电影,我们是否可以从廖凡那里得到一点头绪?中国电影行业里像廖凡这么傻傻地坚持的不知道总共几个,但我们确定,他看似平凡却不简单,好演员就是要在大环境下不忘初心。
美酒天下 名庄荟萃
文_卡卡
—— 专访中粮进口酒总经理李士祎
作为最早酿酒的国家之一,香醇的美酒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追求的人生享受之一。而随着近年来国人品质生活、健康饮食观念的增强,葡萄酒因其本身所具有丰富的世界文化内涵和多种保健功效,更受广大中国消费者的亲睐。为了实现“美酒天下,美丽生活”的使命,中粮集团早在2007年就开始试水进口酒市场,从事进口葡萄酒代理业务。在中粮集团“全产业链”的战略指导下,中粮进口酒陆续展开全球化战略的布局,先后收购了智利久负盛名的中央山谷空加瓜谷排名十大之一的圣利亚酒庄,和法国波尔多右岸核心产区拉朗德·波美候,具有数百年悠久历史的雷沃堡酒庄,初步建立中粮进口酒业务的海外自有酒庄布局。
近日,中粮集团旗下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的中国食品有限公司在北京宣布,自2014年1月起,正式成立中粮集团独立的进口酒业务部,并推出中粮进口酒体系下全新模式的运营平台——名庄荟,一个致力于构筑全球范围内横跨东西,汇聚世界知名产区的美酒王国。
我们采访了中粮进口酒总经理李士祎,就“美酒天下,美丽生活”的使命,和“名庄荟萃”创意,也及行业专家角度的中国“美酒文化”进行访谈。
文化月刊:李总您好,中粮此次成立进口酒业务部,主打的就是葡萄酒,相信您对葡萄酒市场非常了解,请您谈一谈此次进口酒业务部战略布局?
李士祎:酒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生活中的一部分。过去的十年,葡萄酒在中国发展迅速,近5年,进口酒更是高速发展,葡萄酒在中国已经从小众市场走向日常大众消费,普遍出现在家宴商宴、礼品馈赠、休闲娱乐等场合,正在成为小康生活的一个标志。但是,市场的升温也暴露出众多问题。如我们所知,现在葡萄酒市场诸多外来产品无序涌入,低价劣质产品以次充好,让进口酒市场出现鱼龙混杂,消费者利益受损的局面。面对琳琅满目的货架,普通消费者难以区隔企业、商号、品牌,以及产品的产区、品种、工艺、口感、价格,他们困惑疑虑,无从下手。这一局面亟待打破,中国消费者目前正迫切需要值得信赖的进口酒大品牌,使中国葡萄酒消费市场得以走向成熟发展的新阶段。
那么作为我们中粮集团,肯定肩负着理清市场,给消费者一个健康的消费环境的使命。所以在历时六年多的市场洞察与行业积累后,我们以严谨的专业态度审时度势,对市场环境有了更精准的判断,也对自身系统有了更充分的准备,才有了此次中粮进口酒业务部的成立。它将形成独立的运营中心,成为一个全面专注于进口酒业务的垂直体系。这就意味着整个中粮集团对中国进口酒市场的关注与重视,及对此业务模块坚定的信心与决心;同时也意味着未来中粮进口酒体制将更加市场化,操作模式更加灵活多样,市场反应也必将更加快捷高效。最终,中粮进口酒业务将进入全球化战略实质性推进的全新阶段,可以说是里程碑式的跨越。
而我本人也有幸参与到这场盛会中,和我的同事们一道,用自己的努力,为中粮进口酒的“美酒天下“策略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文化月刊:“名庄荟“的概念具体怎么实施,消费者能从哪些方面得到实惠?
李士祎:名庄荟的宗旨就是夯实以全产业链为核心基础,与全球百大知名酒庄强强联合,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高品质进口酒服务体系先锋。
首先我们有“世界级”明星团队,我们已经建立自由的检测评定中心,携手以“全球宗师级酿酒师”米歇尔·罗兰先生为首的众多国际知名顶级葡萄酒行业专家,及卓越国际化团队,通过全球甄选,从源头的悉心栽培,精工细酿,到全程的储运呵护,质量控制,全部都是这个行业里最好的人才。套用电影里的一句话:“21世纪什么最难得?人才!”有了这些团队,有了中粮集团的支持,我们才有名庄荟的基础。
其次,我们还有来自世界顶级的合作商,我们与全球上百个典型产区知名酒庄建立了广泛深度的战略合作。除了列级名庄、中级庄,及其他代理品牌以外,名庄荟拥有雷沃堡、圣利亚等自有酒庄,以及与战略伙伴的合作品牌;而且在与上游合作过程中,为了实现品质保证,名庄荟拥有严格的甄选标准:除了符合酒庄自身,以及当地产区的质量控制标准外,我们对所有合作的酒庄种植、采摘、酿造、储存等每个环节都要求达到中粮全产业链的严苛标准;同时,对合作酒庄、酒商的资金实力、历史、口碑、产区典型性、工艺、产品品类及性价比,均有专业的酿酒、品鉴团队及检测中心的严格评估,换句话说,名庄荟的合作伙伴体系里是绝不会出现名不副实或平庸之辈的成员。”
当然,我们也有自己的集团优势,不夸张的说,中粮拥有超过60年的全球贸易运营的经验,有强大的集团品牌支持,有采购资金成本优势,并通过规模性集采,仓储物流等优势,拥有强大的全链条成本控制能力,所以我们的名庄荟将推动进口酒的价值回归,最大限度的让利于消费者。例如原瓶直供的概念往往忽略掉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环节,但我们名庄荟秉持严谨的专业态度,从产品离庄到入关的全过程,采用VINLINER隔热系统,AXIS全程监控系统,VINROUTE全球运输气温评估风险管理系统,实时查询的订单跟踪系统,并做到交叉污染零风险的呵护,确保为中国消费者提供真正的原瓶直供品质保障。
有了优质的团队、合作商和硬件条件,我相信名庄荟一定能成为消费者心中的“美酒天下”,成为消费者真正的放心之选。
文化月刊: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酒文化“。 名庄荟也提出了“美酒天下,美丽生活——让中国消费者喝上安全可靠、挑选方便、性价比高的全球美酒”的使命,您能谈谈您心目中的“酒文化”吗?
李士祎:春观夜莺,夏望繁星,秋赏满月,冬会初雪,此时此景,怎能没有美酒?正如“美酒天下,美丽生活”一样,在我们改革开放的今天,生活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能把这种享受变成一种文化,人生才更加不虚此行。让美酒融入生活,让生活更加美丽,这就是我心中的“酒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