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佩饰

2014-04-08

读书文摘 2014年4期
关键词:佩带佩玉礼记

古人十分重视身上的佩饰,不仅用以美化自身外形,而且借以标志身份等级。佩饰都系在革带上然后连于大带。常见的佩饰有玉、珠、刀、帨等。

玉是最重要的佩饰。《礼记·玉藻》:“古之君子必佩玉”,又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故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声,行则鸣佩玉”。一走动佩玉即发出叮咚的响声,是因为所佩不只一玉。

玉本是一种贵重的装饰品,为贵族豪富所专有,但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统治者却把佩戴玉石附会上一种神秘的道德色彩。《礼记·聘义》有这样一段记载:

子贡问于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碈者,何也?为玉之寡而碈之多与?”孔子曰:“非为碈之多故贱之也、玉之寡故贵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似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绌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三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玉的这种人为色彩并没有被着重表现,每凡说到佩玉,都在借以烘托人物的高贵或环境的华美。

容刀也是一种佩饰。《诗经·大雅·公刘》:“何以舟之?维玉及瑶,鞞琫容刀。”但《释名》不以为是加了装饰的刀:“佩刀,在佩旁之刀也。或曰容刀,有刀形而无刃,备仪容而已。”大概刘熙是据汉代礼仪解释的。在上古,人们佩带刀剑,既是装饰,也用以自卫。《史记·刺客列传》:“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警卫人员)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因此荆轲要刺秦王,只能把匕首藏在地图中,而秦王侍医夏无且只能以药囊打荆轲,其他人员看着荆轲追秦王都毫无办法。朝廷既有此禁令,要佩刀剑以为饰,便只好做刘熙所说的容刀。

古人还喜欢在身上佩带香袋,里面放香草香料,类似后代荷包的样子。香袋古称容臭。《礼记·内则》:“男女未冠笄者……皆佩容臭。”后来则称香囊,而且不限于佩带。《谢玄传》:“玄少好佩紫罗香囊,安患之,而不欲伤其意,因戏赌取,即焚之。”杜甫《又示宗武》:“试吟青玉案,莫带紫罗囊。”用的正是谢玄的典故。古代也有称香袋的。《洛阳伽蓝记》卷五:“惠生初发京师之日,皇太后敕付五色百尺幡千口、锦香袋五百枚。”

佩饰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是各个时代风尚的组成部分。各个时代花样不断翻新,总的说来,它的作用也和服装一样,主要是为了美观和标志地位。其中,有些还依稀保留着人类原始社会生活状况和习俗的痕迹。

(选自《中国古代衣食住行:插图珍藏版》/许嘉璐 著/中华书局/2013年4月版)endprint

猜你喜欢

佩带佩玉礼记
SOUNDS OF THE VILLAGE
《礼记·祭统》孝道观的神圣意蕴
姜永满
鸟鸣
文明
红领巾的知识
红领巾的知识
佩玉琼琚,洵美且都
结婚戒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