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大陆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2014-04-08陶艳玲唐正霞董晓栋

2014年4期
关键词:文化传承经济发展文化产业

陶艳玲 唐正霞 董晓栋

作者简介:陶艳玲:女,壮族,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经济,区域经济。

唐正霞:女,羌族,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经济,区域经济。

董晓栋:男,汉族,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经济,区域经济。

摘要: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当今时代下的热门产业,非主流族群以其文化的独特性、丰富性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当前大陆和台湾地区都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非主流族群文化产业的发展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在各方力量推动下台湾地区在原住民文化产业发展中已经取得一定成效,而大陆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却相对滞后。原住民族群和大陆地区的少数民族都属于非主流族群,两者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起点和目标上有一定的共通性,即希望通过“文化产业化,产业文化化”来处理好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台湾原住民地方文化产业强调的是以部落相关的生产生活生态及生命相关的生活,经由部落人士的活化,形成部落文化产业。在这种以部落文化为主体的产业发展过程中,要如何协调好部落文化的提升与经济成长之间关系,是原住民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以台湾最大的原住民部落花莲县光复乡太巴塱部落为个案研究对象,该部落在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通过内外部的力量的发挥较为成功的处理好了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与提升的关系,这些成功的经验能对大陆地区少数民族的文化产业发展起到一些启发性的作用。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文化传承;经济发展

引言

近年来,大陆地区和台湾地区都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非主流族群以其文化的独特性、丰富性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台湾原住民族群和大陆地区的少数民族都属于非主流族群,两者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起点和目标上有一定的共通性,即希望通过“文化产业化,产业文化化”来处理好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从2002年台湾地区开始大力推行文化产业,经过10多年的发展,在各方力量推动下台湾地区在原住民文化产业发展中已经取得一定成效,特别是太巴塱部落、司马库斯部落等原住民部落在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成就突出,这些原住民部落发展文化产业的成功经验可以为大陆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1、文化产业的概念辨析

大陆将“文化产业”定义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中国文化部,2003)而台湾是“文化创意产业”,是指“源自创意或文化积累,透过智慧财产的形成于运用,具有创造财富与就业机会潜力,并促进整体生活环境提升的行业”。(行政院经济建设委员会,2002)两个概念的共同点都是以文化为核心资源、要素,经过精练、再造后发展成可以带来经济效益的产业。笔者认为,文化产业与一般的工农业生产不一样,不是单纯考虑利润最大化的经济利益,而是一种源于文化,最后又反馈于文化的产业。而作为一种产业,文化无疑被认为是一种商品,Harvey David在全球化与商品化的研究中,认为文化作为商品时,与衣服鞋子类等工厂里量产和消费的“寻常商品”不同,文化产品的价值在于附于产品上的“人类创造”和“意义”。也就是说,文化商品是通过“人类创造”将“意义”附于产品上来呈现她的独特性的,但是作为商品,必须要有“可交易性”,这样商品就不可能做到那么的独特和特殊,所以在创作文化商品时,要协调好独特性和可交易性的关系。在台湾地区,原住民地方文化产业是以“部落社区”为主体,由部落人士对本部落的“人文”、“历史”、“艺术”、“手工艺品”、“自然生态”等相关议题进行活化,使部落原生产业能确立“主体性”,从而营造部落经济增长,并提升与部落“生产”、“生活”、“生态”以及“生命”相关的文化。据此可以认为部落人士将部落文化的“意义”附于自己“创造”的产品上,形成具有部落文化特色的商品,所以原住民部落的文化商品是部落人士对本部落文化的一种诠释和再现。

2、问题意识

我国拥有5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多样,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当前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在对现有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资源进行开发的基础上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要看到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起步较晚,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少数民族文化的挖掘深度不足,且缺乏创意元素的植入,以致于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多数处于粗制化、低端化和同质化的粗放型的发展阶段。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产业一方面是要化文化资源为经济资源从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则是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提高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促使少数民族文化得以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从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实际情况来看,基本上是企业或者是企业和政府一起主导文化產业的发展,而少数民族地区居民作为参与方更多的是执行和协商,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以少数民族文化作为资源进行开发,少数民族地区居民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主体,但是在现有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下,少数民族居民这种主体性难以得到发挥,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的一定的挑战。企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认识不深、挖掘不足,难以担负起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的双重任务,更多的情况是在利益的驱使下一味的将民族文化商业化来盲目的迎合大众的需求,以至于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民族文化流失和异化现象严重,而民族文化流失又会使民族文化产业失去发展的动力和源泉,难以持续发展。所以在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如何协调好文化传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台湾太巴塱部落在发展部落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如何通过文化主体性呈现来处理好文化传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从而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3、花莲县光复乡太巴塱部落文化产业发展

3.1太巴塱部落的简介

3.1.1部落行政区划及人口现状

太巴塱部落位于花莲县光复乡行政区,东倚海海岸山脉西麓,北林北接凤林镇山兴部落,西临马太鞍部落与万荣乡,南靠瑞穗乡,太巴塱部落又分为东富村、西富村、北富村、南富村等四4个行政划分,太巴塱部落为县内最大的阿美族群聚落。据花莲县光复乡户政事务所统计资料显示,2012年12月太巴塱部落总人口4343人,平地原住民总人口为3516,山地原住民为55人。而去年同期太巴塱人口总数为4442,平地原住民3595人,山地原住民为52人。对比之下,一年内太巴塱一共流失了99人,其中平地原住民就有79人,占到了流失人口的79.8%,原住民人口流失严重。

3.1.2部落经济发展现状

太巴塱部落是以粮食种植业、渔业兼狩猎等传统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农业经济为主,农业用地占全乡的65%。1970年以前该部落生产作物主要有稻米、甘蔗和红糯米,但是光复糖厂由于效益低下,后来不再制糖,所以制糖原材料甘蔗的种植也就此没落。目前,农业仍然是太巴塱的支柱产业,其经济作物主要有箭竹笋、红糯米、山苏、甜柿以及水稻等。随着全球化的影响的不断加深,传统农业的生产成本增加,使得传统农业竞争力下降,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原住民部落经济受到冲击。经济发展的落后无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爲了谋生,大量部落人口外流到大都会去寻找发展机会,工作性质大部份以高危险性、高收入的木工与钢铁工为主。经济的落后和人口的外流制约了部落的发展,部落文化的传承也面临着挑战。

1996年,太巴塱部落成立社区营造协会,开始推动社区营造,而后通过“陶艺进阶”研习活动、“多元就业开发方案——社会型”“多元就业开发方案——经济型”等各种行动计划推动部落社会经济的发展,成效显著。目前部落已经形成了工艺产业、艺文展演、观光、饮食和民宿以及健康有机农业等多元的地方文化产业,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当地居民的就业,也增强了原住民对于本族群文化的认同,增加了原住民保护本族群文化的动力。

3.2太巴塱部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3.2.1太巴塱部落内部组织积极参与文化产业的发展

部落文化产业强调的是部落的主体性,由社区人士来活化产业,提升本部落文化。而太巴塱部落文化产业的发展主体性,主要由部落内部组织对于部落文化产业的参与来实现的。这些组织主要有太巴塱文教基金会、太巴塱文化艺术发展协会和太巴塱青年读书会。这些组织对太巴塱文化产业发展的参与主要如下:

1)太巴塱文教基金会

在外来文化的冲击和人口逐渐外流的影响下,太巴塱部落的文化不可避免的流失。基于保护和传承本部落文化的理念,太巴塱的中青年代的人成立了太巴塱基金会。

太巴塱基金会首先依照祖先的传统的建屋方式建造了一栋住屋作为太巴塱文物馆,展示太巴塱的传统器物。传统住屋的材料主要是箭竹、黄藤、原木和茅草,不用一颗铁钉,梁柱以木头卡榫衔接,这体现了太巴塱族人对环境的适应以及运用自然的智慧。而馆内摆设的竹制器皿、编织物、木雕等则是部落传统生活文化的静态呈现。

部落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不是一种静态的呈现,而是一个动态的過程。所以太巴塱基金会还开设开设织布、藤编、歌谣吟唱、野外训练、木雕等课程,通过技艺的代代传承来使文化得以延续。

2)太巴塱文化艺术发展协会

ilisin是太巴塱部落一年一度的祭仪,太巴塱部落文化庆祝丰收、慎终追远、缅怀祖先功迹的重要意涵。祭仪内容包括阶层训练、迎灵祭祖、祈福仪式、文化传承、体能竞技、歌谣舞蹈、感恩酒会乃至最终的除旧迎新仪式,(太巴塱社区营造协会网,2010)这些都与传统的信仰体系紧密结。仪式是不断重复发生的和简化的文化交流事件。(Alexander 2006:29)。所以ilisin是不断重复发生和简化的太巴塱信仰文化交流事件,太巴塱文化艺术发展协会通过培训ilisin的传统歌谣的领唱人员,来保护和传承部落的信仰文化。

陶艺是阿美族的传统技艺,所以太巴塱文化艺术发展协会还办理太巴塱陶艺技能研习活动,延续阿美族的陶艺文化。

该协会还培训部落编织、皮雕、木雕文化种子讲师,推行部落文化教学工作。让文化能深植于族人的心中,让文化与现代生活相互结合,积极推动文化建设。(太巴塱社区营造协会网,2010)

3)太巴塱青年读书会

笔者认为,产业的转型涉及经济、社会和文化各个层面,是太巴塱部落内部与部落外部资源的一种互动过程,与外部资源的良性互动,调剂余缺,有利于推动转型。所以太巴塱的青年读书会运用东华大学、花莲师院、慈济花莲文化中心、乡公所图书馆等外力咨询资源,举办讲座研习和才艺班,如木雕、编织、彩陶、版画等技艺,促使这些技艺文化可以走向产业化。(台湾社造联盟,2010)

文化的保存首先要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再根据资料的性质、材质的不同以多元的方式保存下来,所以太巴塱青年读书会训练文史工作人员从事田野调查、整理文史资料、操作摄影机采集保存文化资产。(台湾社造联盟,2010)

语言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民族最重要的外在特征之一,是民族认同的主要来源之一,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太巴塱青年读书会举办母语训练、翻译文章、母语写作,成立社团研究传统舞蹈歌谣发扬优良文化,出版社区报,报导社区动态。通过母语的训练使族人深化民族认同,族语的习得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是拥有积极意义的。

3.2.2多元化的教育方式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

太巴塱国民小学是一座拥有百年历史的小学,学校里充满着浓郁的阿美族文化氛围,从耸立在校门口以阿美族传统雕刻的门柱、到按比例仿造的阿美族传统祖屋、到学校走廊两旁学生制作的阿美族木雕再到学校拐角由学生陶艺作品镶嵌而成的学校围墙以及随处可见由陶片制成的富有丰富太巴塱文化意涵的地标、地图和墙壁装饰,整个学校就像是一个太巴塱文化博物馆,学校除了平时上课时间以外,其余空闲时间还可以提供给观光客参观游览。太巴塱国小的学生除了跟其他地区的小学一样接受一般的正规教育课程外,还比较灵活的融入了母语、木雕、陶艺等阿美族族传统文化课程的学习,让在校的阿美族学生能从小了解和学习本民族的文化和技能,培养民族文化意识,为民族文化的传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目前太巴塱部落已经获得台湾地区教育部门的批准实行“第三学期教育”,允许该部落将多元化民族教育从小学发展到初高中阶段,即以太巴塱国小的旧址作为基地,以部落内对民族文化和技能有一定掌握的人士作为教职人员,利用周末和寒暑假期间对太巴塱部落的青少年开展阿美族传统文化和技能的学习。在这样的条件下,太巴塱部落可以对部落内各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进行系统地、全方位地传统文化教育,一方面可以提高阿美族人的民族文化意识,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另一方面让部落族人在对部落文化有所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部落人民的主观能动性,通过部落各代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将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下来。

3.2.3发动社会各界力量积极推动太巴塱部落文化产业发展

马克思的哲学理论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而外因则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外在条件”。部落从传统农业向休闲观光农业转型和发展部落文化产业的过程,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所以说太巴塱部落自身主体性的呈现是这一过程发展最根本的推动因素,而外部环境和力量的结合则是推动这个过程的外在条件。以下是外部推动太巴塱部落文化产业发展的情形:

注:表2是笔者分别摘自太巴塱社区营造协会网络资料、以及《数位典藏与数位学习联合目录》中有关太巴塱箭竹产业文化园区的相关内容整理成表。

陶艺、木雕、藤编和竹编都是阿美族的传统工艺,这些在目前的文化产业中已经有所发展,表明文化的传承与经济发展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连接起来。而且太巴塱人在此基础上发展皮雕和石雕工艺,把传统的雕刻技艺以不同的材质呈现,也是一种文化创新的表现。因为原住民地区多处于地理位置较为偏远地区,与都会区有一定的距离,营销一直是原住民文化产业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所以太巴塱部落期望能透过产业与文化的整合将部落文化进行一连串的整合与推广,陆续建立了太巴塱文化园区和太巴塱箭竹文化园区,将传统工艺、文化体验和部落观光资源结合,进行综合的营销。

4、花莲县光复乡太巴塱部落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4.1提高民族文化意识,以民族社区文化为主体,充分调动少数民族地区社区居民的积极性,使其成为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骨干力量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很多村落社区都有一些传统的社区内部组织,这些组织在过去村寨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方面都发挥过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行政体制的影响,这些传统组织很多都已经开始瓦解或者发挥的作用有限。在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地区社区居民是社区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传承的主体,必须要将内部主体力量凝结起来,以国家产业发展政策为宣导,借鉴国内外成功案例,以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的切身利益为出发点,通过动员村寨的行政领导、德高望重的长老以及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等权威人士,利用这些权威人士各自的优势,以文化产业的发展为契机,重建村民自治组织。通过这些组织对本民族、本社区文化的收集、整理和保护,在对民族社区现有文化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以耆老故事会、民族社区文物展示、民族文化技能展演等多元的形式向社区其他居民进行宣传,提高社区居民的民族文化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在现有文化产业发展的大政方针的指引下,少数民族居民以“民族社区”为主体,由民族社区内部人士对本社区的“人文”、“历史”、“艺术”、“手工艺品”、“自然生态”等相关议题进行活化,使部落原生产业能确立“主体性”,从而营造部落经济增长,并提升与部落“生产”、“生活”、“生态”以及“生命”相关的文化。

4.2加强少数民族社区文化硬件设施建设,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到少数民族社区生产生活当中,营造良好的民族文化氛圍

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少数民族社区中富有民族文化意涵的传统建筑、传统生产工具以及生活用具等越来越少,而这些物质是少数民族先民对环境适应、运用自然的智慧结晶,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可能还原到先民时代的生活,但是我们可以提取其中的文化精髓,赋予个人的发明创造,让民族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例如可以对整个社区进行营造,对于村委会、村民活动中心等公共场所的建设,尽量赋予更多的民族传统元素,并在有限的空间内陈设一些民族传统文物、宣传字画等,从而更好的宣扬民族特色文化。鼓励居民在新建住宅或者其他建筑建设过程中,尽量使用本民族文化中有特殊意涵的颜色、图案、文字以及其他具有装饰作用的民族传统物品,从硬件方面融入民族传统文化元素,营造良好的民族文化氛围。还可以鼓励社区居民从传统食材着手,利用民族地区在自然环境方面的优势,深挖食材在生态保健方面的内涵,交通便利的社区可以采取“农夫市集”的模式与消费者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从而建立稳定的消费市场。或者跟专业的贸易公司合作,通过专业化的营销渠道占有目标市场,并充分运用现代的网络营销平台,打造“舌尖上的民族品牌”。

4.3采取多元化的民族教育方式,为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在现代“一刀切”的教育体制下,很多少数民族的文化出现了“代际断层”的现象,也就是对民族文化具有深厚感情、拥有精湛民族传统技能的上一辈人渐渐老去,而新一代的年轻人对本民族文化了解不深、技能不熟,加上主流文化的冲击,民族传统文化逐渐式微,传统文化的传承开始出现断层。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要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作为基础资源,如果文化断层持续下去就会导致民族文化流失,文化流失会使民族凝聚力下降,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会失去动力源泉。这就要求做到“传承民族文化,从娃娃抓起”。这并不是说要撇开当前统一的教育模式来单独搞民族教育,这而是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开发多元化的民族教育方式,可以利用周末、寒暑假等时间将社区内的青少年召集起来,邀请社区内对民族文化有深厚了解的老人从民族语言、历史、歌谣、舞蹈或者其他传统生产生活的技能等方面着手对青少年进行教学,让青少年从小度本民族文化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在将来的一定时期可以通过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以各种形式将民族文化传承下去,让他们为民族文化传承和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创造无限的可能。这种“民族社区文化课堂”既可以让民族文化在各代族人之间得以传扬,又可以让社区居民之间进行互动沟通,从而增进邻里情感。另外还可以鼓励从社区走出去的大学生在大学校园里通过民族文化研究协会、民族发展研究会等学生自发组织的方式来宣扬本民族文化,鼓励更多对少数民族文化有兴趣的其他民族同学加入其中,共同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出谋献策。

4.4结合政府、企业、社会公益组织及团体在财力、智力和人力上的优势来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

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涉及经济、社会和文化各个层面,少数民族社区居民自身能力有限,这就需要政府政策上的指引、财政上的支持,需要企业在资金、技术等方面投入,更需要高校、研究机构就民族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的相关议题进行前沿研究,并积极与少数民族地区居民进行沟通和合作,为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出计策、育人才。另外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还需要社会公益组织以及热心于少数民族发展的家庭和个人共同建立社会支持网络,这样可以集合各种资源,增加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以便更好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

5、结论

目前中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为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而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为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在产业政策利好的形势以及资源优势的共同推动下,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要看到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起步较晚,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少数民族文化的挖掘深度不足,且缺乏创意元素的植入,以致于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多数处于粗制化、低端化和同质化的粗放型的发展阶段,在这种粗放式的发展过程中民族文化流失和异化现象严重,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面临挑战。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情况下,如何将少数民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又要避免文化的流失和异化,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台湾和大陆地区近年来都在大力发展地方文化产业,非主流族群文化产业的发展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在各方力量推动下台湾地区在原住民文化产业发展中已经取得一定成效。在“文化产业化,产业文化化”的共同发展理念下,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传承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两岸非主流主群文化产业发展需要面临的共同问题。台湾最大的原住民部落太巴塱部落在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通过内外部的力量较为成功的处理好了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与提升的关系,这些成功的经验能对大陆地区少数民族的文化产业发展起到一些启发性的作用。大陆很多少数民族地区在过去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过于注重经济效益,而文化传承方面比较薄弱,使得很多民族地区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民族文化流失,而文化流失会使文化产业的发展失去了基础资源,产业失根,将难以永续发展。所以笔者认为大陆地区在未来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应该借鉴太巴塱部落在发展地方文化产业过程中有效协调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方面的经验,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充分调动少数民族社区居民的积极性,通过少数民族社区居民主体性的发挥,借助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以及社会组织团体的力量,内部主体与外部推動力共同发挥作用,以“文化产业化,产业文化化”为发展理念,协调好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关系,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2013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13ZYXS77

参考文献

[1]王素弯,台湾原住民经济政策概观[J].台湾经济:83-87,2007

[2]台湾经济研究院,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研究与概念论述计划——花莲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报告,2005

[3]卫民,原住民就业安全体系基本架构之初探[J].台湾社会学刊,12(24):281-325,2000

[4]行政院原住民委员会,101年第二季原住民就业状况调查报告[M].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员会,2012

[5]吴劲毅,探讨台湾花东地区的文化观光-以花莲县光复乡太巴塱社区经验为例[D].花莲:国立东华大学自然资源管理所硕士论文1997

[6]财团法人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文化创意产业实务全书[M].台北市:商周出版,2004

[7]陈芬苓,原住民经济困境与地方文化产业发展之可能-以桃竹苗地区为例[J].国家与社会第四期:1-41页。2008

[8]黄煌雄,黄勤镇,原住民地方文化产业总体检[M].台北:远流,2004

[9]Harvey David,地租的艺术——全球化与文化商品化,论文发表于全球与在地研讨会,伦敦:伦敦泰德现代美术馆,2001.02

[10]刘明生,太巴塱部落阿美族的pasafa[J].花莲:国立东华大学族群关系与文化研究所硕士论文,2006

[11]台湾社造联盟,2010。http://47go.org.tw/article/2031,取用日期:2013年1月2日。

[12]农村再生乐活网,2009。http://dcc.ndhu.edu.tw/swcb/p=106,取用日期:2013年12月30日。

[13]匿名作者,2010年。《数位典藏与数位学习联合目录》。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43/49/8d.html,取用日期:2013年1月1日。

猜你喜欢

文化传承经济发展文化产业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