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信仰教育的思考*
2014-04-08陈维杰
陈维杰
(湖州师范学院 政治学院,浙江 湖州313000)
高校思政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自然也是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渠道。形式上,我们并不缺少信仰教育。从小学到大学,思想教育课贯穿全程。但在应试教育主导下,这些课程通常被视为与其他课程相同的纯知识传授课程,信仰教育被遗忘。如何加快实现高校思政理论课由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引导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笔者认为,思考和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应该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的信仰教育。
一、加强“原理”课信仰教育的重要意义
与其他思政理论课相比,“原理”课对于坚定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从“原理”课的教学内容看,“05方案”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整合为一门课程,完整展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全貌。“原理”课的教学基本内容是“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是“原理”课最显著的特点。在思政理论课中,“原理”课是唯一整体性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范畴、基本立场和基本方法的课程。这门课程的宗旨就是让大学生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真切感受马克思主义理论魅力,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所以加强“原理”课教学过程中的信仰教育,把理论学习与信仰教育有机统一,这是课程的教学内容决定的。
从“原理”课的地位看,“05方案”设置的四门主干课程中,“原理”课最具理论性,是其他三门思政理论课程的理论基础。“原理”课完整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体系,它所提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贯穿渗透于其他思政理论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纵向维度,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如果不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无法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艰辛历程。大学生要从历史进程领会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这也需要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解决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门课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作用,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具体运用。
可见,四门课程教学内容各不相同,但是贯穿其中的主线就是坚定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显然,处于基础地位的“原理”课更重要,加强这门课的信仰教育对于树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更有意义。
二、制约“原理”课信仰教育实效性的复杂因素
高校思政理论课——特别是“原理”课——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多年以来,包括“原理”课在内的所有思政理论课的信仰教育的“真正效果始终不明显,许多受教育者的世界观、方法论并没有得到切实的转变”[1](P104),原因有多方面:
一是,社会环境的变化给信仰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一方面国际环境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消解。其一,20世纪八九十年代,正当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强力推进之时,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创,马克思主义跌入冰谷。西方社会到处弥漫狂热的胜利情绪。1992年美国学者福山提出“历史终结论”,认为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政治的最佳选择,也是意识形态的最后终结。其实质就是宣扬马克思主义终结论、过时论,从而动摇人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这种论调至今仍相当有市场。“原理”课不能有效应对和回答西方理论的挑战,就不能有效开展信仰教育。其二,当前国际形势依然处于深刻变化状态中,日趋复杂。尽管和平、发展、合作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国际间经济、科技、人才各领域竞争日趋激烈。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斗争和较量仍在或明或暗地进行,而且当今世界依然是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社会主义并未占据上风。西方敌对势力一刻也没有停止推行“西化”、“分化”社会主义中国的战略图谋。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以及国际互联网等高科技渠道,向中国广泛渗透西方的政治理念、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这些无疑都会增大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难度。其三,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负面影响同样不容忽视。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西方流行起来的一种社会思潮。它反对一切权威包括理论权威和思想权力话语,排斥政治信仰,否定真理价值;反对理论的整体化或系统性,反对传统哲学主张物质与意识、主体与客体二元对立等等。这些主张恰恰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教育相悖。另一方面,国内社会环境变化给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带来新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使不同社会群体的经济地位、社会角色、职能分工等方面的差异日益显著。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活动越来越追求独立性和个性,从而造成人们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的日益多样性。这就使得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下的信仰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当下中国社会存在过分追求物质利益的不良倾向,一部分人为了利益,不惜放弃一切包括道德底线。2011年4月,时任总理曾说:“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恶性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不难理解,在突破道德底线的社会环境中,思政理论课进行信仰教育的效果自然难以奏效。
二是,“原理”课教师自身局限降低了信仰教育的实效性。思政理论课教学能否实现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跃迁,关键在于教师。近年来“原理”课教师队伍整体状况不断改善和提高,但仍存在素质和数量不能适应信仰教育需要的难题。首先,受国际国内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人们不同程度出现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念扭曲等问题。“原理”课教师生活在急剧变化的现实社会,难免受不良思潮的影响,而出现思想迷茫、信仰动摇的现象。教师自身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动摇了,对学生的信仰教育必然随之弱化。其次,“原理”课教师的知识结构不能适应课程教学的要求。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原理”课突出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然而现有教师受专业知识结构的局限,出身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的教师熟悉前三章内容;出身政治经济学专业的教师熟悉经济学部分的教学内容。能够完整掌握马克思主义三部分知识并能融会贯通,熟练驾驭、精辟讲解,较好开展整体性教学的人少之又少。马克思有句名言:“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P9)“原理”课教师不能熟知“理论”的“彻底”,也不能彻底地把握“理论”,不要说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即使讲解都很难做到深刻精辟、清晰准确。其二,“原理”课教师的专业出身比较复杂,不仅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专业的,也有相关联的中国哲学、西方哲学、西方经济学专业的,甚至还有其他不相关专业的。据了解,一些教师不愿意放弃自己原有专业,尽管担任“原理”课教学,但其对“原理”课教学的精力投入远远不够,学术研究的领域依然在自己精通的专业领域。其三,“原理”课教师的教学方法还不能满足信仰教育的需要。传统的理论灌输方法已经不被受教育者接受,而新的更加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尚在探索之中。“05方案”实施以来,在教育部社科司的推动下,以创新教学方法为突破点,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取得一定效果,包括案例教学、参与式、启发式等教学法得到推广。但总体上教学方法的创新仍是“点”,而没有形成“面”。有的“原理”课的课堂教学甚至至今仍然是教师“一言堂”,一“灌”到底。事实证明,单一僵化的教学方法,无法激起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热情,无法产生对这一理论的信服和敬仰。其四,信仰教育需要“原理”课教师在课堂内外做更多更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但“原理”课教师总体数量不足,造成教师教学科研、学生管理等工作量超大,加之现有教师考核机制无法量化像信仰教育成效这类指标,教师的这份工作得不到承认。
三是,当代大学生的新特点为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带来了难度。信仰教育不是教育者单方面可以实现的,它需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主体”良性互动。当今在校大学生“90后”占绝大比例。“90后”青年成长于我国社会秩序稳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大众传媒的快速兴起,网络通讯技术日新月异的时期。得益于此,“90后”大学生兴趣爱好更加广泛、有更开阔的视野、更丰富的知识储备,更熟悉借助网络获取新知识和新信息。不可否认“90后”大学生也存在一些诸如自我意识强烈、更多看重名利等思想观念的不足。在某种程度上,受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90后”大学生更加务实,他们的兴趣点几乎全部在于具体的事情,而非抽象的理论。南昌航天大学曾经做过一项调查[3],大部分受访大学生表示如果学校不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必修课,他们不会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45.3%受访大学生认为思政理论课“与就业无关,完全是在浪费时间”;20.5%受访大学生认为思政理论课“过于抽象,脱离实际,都是空话套话”。由于拒斥理论思维,满足于感觉经验,“90后”大学生也一样存在信仰缺失问题。同一项调查显示,有35.5%受访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没有说服力,已经过时”。面对这样一个大学生群体,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无疑需要下更大功夫。
三、加强“原理”课信仰教育的途径
加强“原理”课信仰教育,一要坚持运用系统观点,采取综合治理的办法;二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不回避问题,直面社会现实。为此,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紧紧抓住近期国际社会变化的新契机,有效开展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20多年前,西方人天真地以为资本主义不战而胜,马克思主义彻底宣告终结了。然而,2008年美国爆发进而波及全球的这场金融危机,让西方社会精英猛醒。“有识之士无不惊叹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把握,甚至连罗马教皇也忘记了马克思是主张无神论的,称赞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具有‘绝佳的分析技巧’。”[4](P18)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的内在不可克服的矛盾必然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虽然资本主义社会可以通过自我调节缓解危机,但企图根治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是无法实现的。马克思主义的判断是令人信服的。这个结论在欧美国家正在再次被验证。金融危机爆发五年后的今天,美国经济依然复苏乏力;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起伏不定,险象环生,西方国家至今没有彻底摆脱金融危机的阴影。当下西方社会的事实无可争辩地证实: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没有过时,反而显示出它的超越时空、令人震撼的巨大影响力。这是加强“原理”课信仰教育的绝好契机。
二是,加强对“原理”课教师的思想教育,教师应该首先确立并坚定自身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身教重于言教”,要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教师一定首先信仰马克思主义,做到“真信”,这样才能起到“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效果。“原理”课教师也是现实的存在,受到不良思潮影响也会出现思想波动。但是“原理”课教师应该注重提升自身精神境界,善于把自身掌握的较为丰富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转化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在思想深处构筑起一道“防火墙”,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动摇,以自身坚定的信仰消除大学生对于“原理”课的误解和偏见,赢得学生的信赖,开展信仰教育也才可能得到积极回应。
三是,夯实“原理”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原理”课教师的“真信”,不应该是空中楼阁,而应该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透彻地认识和把握,要做到“真懂”。“真信”与“真懂”不存在简单线性关系,“真信”未必“真懂”。对于“原理”课教师而言,只有把“真信”建筑在“真懂”基础之上,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才能有效开展信仰教育,化解大学生思想认识上的困惑,澄清理论问题,引导大学生逐步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高度信服和无限敬仰。而要“真懂”就需要“真学”,接受终身学习的理念,实实在在下功夫,拒绝诱惑,消除浮躁,认真钻研。这样才能积累构建其自身良好的专业知识结构,满足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需要。
四是,创新“原理”课教学方法,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方法很重要。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所以新方案实施以来,教育部一致高度重视教师培训和教学方法创新问题。创新“原理”课教学方法,在笔者看来,主要有三点: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不要把“原理”课教学理解为教师居高临下,向学生单向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应该确立“教学双主体”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更多参与教学和课堂管理的机会,学会与学生平视,平等交流,真正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出发,因势利导,信仰教育的效果才会增强。相反,课堂教学出现学生“空场”,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需要,信仰教育变成空洞的说教,学生就会厌恶、排斥。其次,注重培养大学生的问题反思意识、质疑批判精神。信仰马克思主义不是盲目信仰,而是理性的,经得起批判和质疑的。青年大学生不愿盲从,具有独立思考力。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反思、质疑、批判前人理论学说的基础上,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的宏大理论体系。可以说,质疑批判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特征。激发大学生的批判精神,经过反思、质疑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对马克思主义更高层次的认同,“原理”课信仰教育的目标就达到了。最后,“原理”课教学以理服人,以情感人。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精深的理论魅力,足以让人敬仰,但不要忽视教学过程的人文关怀,教师要注意塑造并运用自身人格魅力,感动学生。信仰教育需要感动,学生深受教师人格魅力的感动,自然“亲其师,信其道”。
[1]倪志安等.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方法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调查报告[EB/OL].2014-01-14.http://wenku.baidu.com/view/03781268a45177232f60a251.html.
[4]叶匡正.有多少人正在成为马克思的粉丝[N].扬子晚报,2008-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