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孤独心灵的艺术展示——艾米莉·狄金森的诗学理论研究*

2014-04-08肖之芳

菏泽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狄金森灵魂心灵

肖之芳

(山东艺术学院公共课教学部,山东济南250014)

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1830—1886),美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狄金森与诗歌为伴,终身未嫁,注重精神内省,坚持用大写的“我”来实践一种独树一帜的艺术。她顽强地保持了自己内心最宝贵的东西,用自己的方式来品味生活、感知世界,描绘人类真实的生活体验和心理状态。她在诗歌中,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寻求精神的依托,灵魂的拯救。

关于诗学理论,狄金森从未明确地阐述过。对于诗歌的标准,狄金森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如果我在阅读时感到浑身冰冷,甚至连火焰也不能使我的身子温暖,我知道,这就是诗歌;如果我在阅读时感到天灵盖被猛然揭开,这就是诗歌。”[1]在她富于反抗精神的诗歌中,激情如火山爆发,像一颗跳舞的炸弹。有诗为证:“如雷电般积聚/然后轰鸣着崩溃/如果世间万物都被掩埋/这——就是诗歌——”(No.1247)①。她认为“首先是诗人,然后是太阳,其次是夏天,再其次才是上帝”,因为“正如他们为崇拜者们/所准备的那般美丽——/上帝也很难解释——/缘何还须有梦境——”(No.569)。

一、生命的歌唱者——“我的诗歌是探询生命的本质”[2]

狄金森对诗歌艺术倾注了无尽的心血,穷其一生追寻生命的本质。诗歌是情感的自然流露、智慧的结晶。狄金森用灵魂创作,其作品是她心灵的产物,诗歌就是其心灵的旅行。“我扔下大脑——灵魂麻木——/先前跳动的血脉/静止不动——这是瘫痪/在石头上显得更为完美”(No.1046)。“诗就像一络金丝线穿过我的心,带领我向梦中才出现的地方前进。”[2]对于狄金森来说,诗歌创作是她的支撑、她的生命,是她前行的金丝线。狄金森非常赞同爱默生的观点:“我活着是为了生命本身,而不是为了展示。我宁愿它处于低调,这样它可以真实而平和,而不是光芒四射、动荡不安。”[4]

狄金森非常注重内心世界的刻画,她用自己的“所见”“所闻”“所知”(No.790),驾驭着一个自由与反叛的灵魂,描绘出一幅幅色彩纷呈的灵魂风景图。她的灵魂是一块镌刻痛苦和欢乐的石头。“我生命中没有君王,不能统治自己,当我试图组织时——我那点儿力量爆发了——让我裸露、烧焦。”[4]表明了狄金森难以驾御的灵感和反抗的冲动。狄金森只想用自己的方式来感知生活和世界。对于让她困惑的时代,狄金森选择了“她自己的社会”(No.303),在那里,她可以不受任何世俗的约束,随心所欲地生活、写作,可以向想象世界中的观众献上她最动人的舞姿、最美的歌喉。

同时,她孜孜不倦地探索新的思维和诗歌创作形式。在狄金森看来,文艺创作是探索人类心灵的实验,完全出于作者本人需要,不必取悦他人,也无须顾及名声,是一种应该远离世俗物质诱惑的精神活动。“声名察觉自己/就将有损于鲜花——/雏菊因为回头顾盼/已削弱力量——(No.1232)”。如果在创作过程中“回头顾盼”,过多考虑自己的“声名”,就会重蹈雏菊的覆辙,落得“削弱力量”的结局。因此,她宁愿为此忍受孤独甚至奉献生命也在所不惜。

二、真美的追求者——“真理是最好的旋律”(No.449)

诗人应该敢于追求真理,诗歌的目的是表现真理。“我为美而死,对坟墓/几乎还不适应/一个殉真理的烈士/就成了我的近邻——//他轻声问我‘为什么倒下?’/我回答他:‘为了美’——/他说:‘我为了真理,真与美——/是一体,我们是兄弟’——//就这样,像亲人,黑夜相逢——/我们隔着房间谈心——/直到青苔爬上我们的唇际——/覆盖掉,我们的姓名——”(No.449)。该诗歌表明了狄金森追求真美合一最高境界的决心。对狄金森而言,文艺创作是一种“殉美”体验[5]。狄金森不仅追求自然之美,更推崇心灵上的真善美,摈弃雕饰之美。她把自己的诗歌称为“给世界的信件”(No.441),“我把我的力量握在手里——/然后向全世界挑战——”(No.540)。

在思考人的价值问题的时候,狄金森更关注的是诗人对于人们的心灵的安慰,“如果我能使一颗心免于哀伤/我就不虚此生/如果我能解除一个生命的痛苦/平息一种酸辛//帮助一只晕厥的知更鸟/重新回到巢中/我就不虚此生”(No.919)。她认为自己有“温暖世界”(No.203)的能力,真正的诗人应该有这样的社会责任感。

狄金森对诗歌创作有自己的思想。她不赞成情感的直接宣泄,更不主张语言的直来直去。“要说出全部真理,但不能直说——/成功之道,在迂回,/我们脆弱的感官承受不了真理/过分华美的宏伟”(No.1129)。在狄金森看来,“真理的强光必须逐渐释放,否则,人们会失明”(No.1129)。她还强调:“抑制,是一种有洞察力的美德”(No.745)。“不直说”的风格使她得以远离喧嚣的世界,以迂回的方式诉说自己的情感。

三、生活的思想者——“从平凡的词意中/提炼神奇的思想——”(No.448)

“这是诗人,就是他/从平凡的词意中/提炼神奇的思想——/从门边寻常落英//提炼精纯的/玫瑰油上品——”(No.448)。狄金森擅长运用普通的词汇,来展现自己神奇的思想。狄金森成功之处在于赋予日常语言独特的诗性功能。“提炼神奇的思想”,而神奇的思想指的就是深邃的道理。“精油——榨出/玫瑰油源自玫瑰/不仅因为太阳的——挤压/那是螺旋的馈赠——//寻常玫瑰——衰败——/然而这一支——在女士的抽屉里/当她躺下——令夏日——/永久芬芳——”(No.675)。

希金森曾说:“文学是玫瑰精油,是从百万朵鲜花中提取的。”[6]“寻常玫瑰”无法避免自然规律,会凋零“衰败”,而“精油”则能长久飘香。狄金森害怕遭受“寻常玫瑰”的厄运,因此唯一的解救办法就是提炼精华。也就是说文学作品和精油一样,必须经过长期磨练和压榨才能问世,才能“永久芬芳”。因此在狄金森的诗歌里你能闻到“思想的玫瑰花香”。

“以简朴的礼物和笨拙的言语/人心被告知/‘虚无’是一种力量/能重塑世界——”(No.1563)。诗人坚信强大的力量以无言的形式出现。她在信中这样解释自己的文风:“我不知道该用什么词,因为我只能选择极少最重要的词汇。但是回想一下,大地上每一个图画般清晰的变化必须置于一个音节中,或者只是匆匆一瞥中——”[7]。狄金森成功之处在于赋予日常语言独特的诗性功能,让语言在诗歌中捕获它们自己的力量。她用其诗人的激情和语言学家的智慧把意义和形式连接起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

四、信念的坚守者——“我的信仰大于山”(No.766)

狄金森非常重视创作个性,认为人应该追求一种灵魂上的自由。不能让物质追求羁绊了灵魂。她不想遵守传统写作中的清规戒律,不愿意让自己变成“一个女惠特曼”。[8]狄金森曾给著名作家希金森随信寄去自己的几首诗歌,希望他能发现她独特的艺术形式,对于希金森推迟发表的建议,狄金森认为,“发表,是拍卖/人的心灵——/……切不可使人的精神/蒙受价格的羞辱”(No.709)。

狄金森从未放弃自己的创作原则和理念,“即使山崩了——/也定会接过紫色轮盘——/为太阳引道”(No.766),并且诗人曾有这样的宣言:“当夜晚来临时——我们结束了快乐的时光——/我守护着主人的床头——/这比共享鸭绒/枕垫——更为舒坦——//他的敌人——就是我的死对头/我会毫不犹豫——/把黄色的眼睛对准他——/或用有力的拇指一按——”(No.754)。“鸭绒枕垫”为现实利益的象征,“敌人”则是“世俗创作”的隐喻,揭示了她愿意为艺术奉献生命,捍卫艺术尊严的精神境界。

狄金森曾说自己“不会用脚尖跳舞”,因为“没有人向我传授技艺”。但她能以“绝妙的旋舞使舞剧团失色,使舞蹈明星发疯”,尽管“没有人知道我轻快的舞艺”,“虽然没有一张海报把我吹捧——/却仍会像歌剧院那样座无虚席”(No.326)。狄金森用其诚挚的心灵构筑属于她自己的诗歌圣堂。“凭借直觉,最伟大的事物/显示权威——用的不是言语——”(No.420),诗歌艺术妙在可谈与不可谈之间的魅力像画面一样一一展现出来,道出了诗歌的本质、作用及语言魅力。这展示了狄金森独特的艺术建瓴与造诣。

狄金森的写作风格是独特的,与同时代的诗人相比明显不同。“她用心去感受抽象概念,却用头脑去思考感觉。”[9]精神上的独立和生命的不朽是其一生的追寻。她坚定执着地追求自己的诗歌理想,其诗歌和其隐逸生活一样,是一种精心选择的策略,一种思想的创造,一种力量的恪守。其独特的创作动机和隐居的创作环境决定了其诗歌艺术的独特性,奠定了其现代主义诗歌先驱的地位。狄金森用一首首新颖独特、蕴涵着真知灼见的诗歌,证明了她神秘白纱下的丰富纯美的内心世界,力求揭示生命意识本真状态的决心,表明了狄金森追求纯艺术,追求纯诗歌的愿望,明确了自己的文学审美标准,确立了自己的诗人身份。其诗歌超越时代,神奇地折射出一百多年之后的诗歌创作原则。“当他们死去,生命才刚开始”(No.816)。狄金森诗歌魅力永存。

注释:

①括号里是诗的序号,依据版本为狄金森著、江枫译《狄金森诗选》,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1]Higginson T W.Emily Dickinson’s Letters[J].The Atlantic Monthly,1891,68(10).

[2]Thomas J.The letters of Emily Dickinson:Vol 3[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8.

[3]Judith F.The Passion of Emily Dickinson[M].Cambridge,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47.

[4]Thomas H J.Emily Dickinson:An Interpretive Biography[M].Cambridge,Massachusetts: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5:138-139.

[5]杰米·富勒.孤独是迷人的:艾米莉·狄金森的秘密日记[M].吴玲,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7-8.

[6]Higginson T W.“A Letter to a Yong Contributor”,Atlantic Essays[M].Boston:James R.Osgood,1871:91-92.

[7]Leyda J.The years and Hours of Emily Dickinson[M].New Haven:Yale UP,1960:873.

[8]刘守兰.狄金森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18.

[9]Bloom H.Modern Critical Views:Emily Dickinson[M].New York:Chelsea House Publishers,1985:34.

猜你喜欢

狄金森灵魂心灵
如果记住就是忘却
如果记住就是忘却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他有睿智的灵魂 却孤苦修行一生
与狄金森一起尝试思考
扩充心灵的“兼容性”
有趣的灵魂终将相遇(发刊词)
我的朋友
唤醒心灵
灵魂树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