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大-梁(川渝界)高速公路华蓥山隧道地质环境条件及煤系特征研究

2014-04-08陈东

四川地质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煤系采空区岩体

陈东

(四川煤田地质一三七总公司,四川 达州 635000)

南充-大竹-梁平高速公路位于四川盆地中、东部,是我省向东(重庆)方向增加出川的重要通道,路线起于南充市,向东途经四川省的蓬安、营山、渠县、大竹等地直至重庆的梁平,线路全长约142.7km。拟建线路将以特长隧道方式穿越华蓥山背斜,该背斜两翼地层中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T3xj)和二叠系上统的龙潭组(P2l)为含煤系地层。在须家河组(T3xj)中有大量的煤矿采空区分布,对线路的影响极大,为控制路线走向的主要不良地质。区内村镇及厂矿多沿背斜两侧山脚一带集中分布,该带人口密度相对较大,山丘及河谷斜坡多被垦植为农田旱地。

1 地质环境条件

勘查区位于四川盆地东部边缘川东褶皱带的岭谷地貌区,拟建隧道横穿区内的华蓥山背斜,该背斜山脊延展方向总体呈北东-南西向,区内高点位于隧道中部,标高约1104m,低点位于进口外的渠江和出口外的东柳河,标高约240~300m,高差约800余米。隧道顶部多为灰岩溶蚀后形成的溶丘、溶槽地貌,两侧的砂岩形成挺拔的山脊,常组合形成“一山两岭”或“一山三岭”的特殊地貌形态,两翼坡体横向溪沟较发育。隧道所穿越的该段山体地形坡度一般10~35°,局部为陡崖,山脊植被覆盖较好,基岩出露较好。

1.1 地层

据区域地质、地调及钻探揭露,勘查区主要出露地层为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坡残积层(Q4dl+el) 、崩坡积层(Q4c+dl)及侏罗系中-下统自流井组(J1-2z)、下统珍珠冲组(J1zh)和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T3xj)、中统雷口坡组(T2l)、下统嘉陵江组(T1j),其下还隐伏有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T1f)、二叠上统长兴组(P2c)、龙潭组(P2l)等地层。

1.2 地质构造及地震

1.2.1 区域地质构造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20万达县幅),勘查区位于新华夏系四川沉降带的川东褶皱带,区内构造特征主要由一组北东-南西走向的线形褶皱组成,具有狭窄紧密的背斜与开阔宽缓的向斜相间排列的隔挡式构造特点[1]。褶曲在平面上的展布多呈微向北西突出的弧形,背斜形态常呈不对称的梳状褶曲,一般是北西翼陡,南东翼缓。此外,沿背斜轴部偶伴有稀疏的走向压扭性断裂,主要构造面(背斜轴面、断裂面)多呈南东向倾斜。勘查区位于川东褶皱带之华蓥山背斜中部。

1.2.2 褶皱

华莹山背斜:为隧址区一级主体控制性构造,背斜轴向N10~25°E,轴部平缓,两翼不对称。北西翼陡,倾角约30°~80°,南东翼缓30°~40°,背斜轴部倾向南东,为狭长半箱状斜歪背斜。轴部出露最老地层为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地层。本隧址区未发现次级褶皱。

1.2.3 断裂

区内断裂性质表现为压性构造形迹,按其展布和组合关系,与背斜、褶皱同属北北东-北东向构造形迹。本次勘查在隧址区未发现较大断层,仅在 G线方案隧道出口附近发育一条小断层,交于线路里程GK114+230m。该断层位于华蓥山背斜南东翼山麓-丘陵过渡部位,为一走向逆断层,破碎带宽约 20m,断层产状111°∠71°,两盘岩性均为侏罗系下统珍珠冲组岩层,断层从与G线隧道交点向北延伸约600m,向南约800m消失。该断层规模小,对隧道影响不大。

区内出露岩性众多,节理裂隙发育,经统计分析,本区主要发育节理3组,现分述如下:

J1组:产状292°∠47°~52°,发育间距0.1~0.2m不等,可见延伸长度8~10m;张开,局部见泥质充填,面较粗糙,为隧址区内的主控节理。

J2组:产状196°~212°∠54~61°,发育间距0.2~0.3m不等,可见延伸长度3~5m;张开~微张,局部见泥质充填,面较粗糙。

J3组:产状329°∠64°,发育间距0.50~0.70m不等,闭合~微张,面较平直,无充填。

1.2.4 地震

据GB 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国家标准及第1号修改单,本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对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

2 煤系地层概况

2.1 含煤地层

本区主要的含煤地层为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T3xj)和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2l)。珍珠冲组(J1zh)地层含薄煤层或煤线,煤层稳定性极差,无矿井开采,在此不加叙述。

2.1.1 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T3xj)

该组地层总厚一般约 520~780m,其中,第一、三、五、七段为含煤段,累计厚约 215~325m,占全组总厚的约40%;第二、四、六段为砂岩段累计约占全组总厚的约60%。

本区须家河组(T3xj)所含煤层较多,但达可采或局部可采者共4~8层,分属于须一段(T3xj1)1层,须三段(T3xj3)1~2层,须五段(T3xj5)4层,须七段(T3xj7)1层。其中须一段和须七段煤层数量少,结构变化大,分布不稳定,区内仅有红光井田的茶盘岩煤矿在开采须一段的外正连(正连)煤层;须三段和须五段共计含可采煤层5~6层,为区内主要含煤段,其中须五段又可分为上、中、下三个亚段,上(T3xj5-3)、下(T3xj5-1)亚段含煤,中(T3xj5-2)亚段为砂岩。

2.1.2 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2l)

该含煤地层俗称龙潭煤系,该地层位于背斜核部,地表未出露,埋深大,位于拟建隧道路基面以下,拟建隧道揭露不到该组煤系地层,区内也无矿井开采记录。根据在相邻的龙门峡北井田对其进行的勘查,该地层含煤1~3层,其中可采煤层1层。

2.2 煤层构造特征

区内各煤层的构造形态与区内主体地质构造一致,煤层多为倾斜-急倾斜煤层。其中,背斜西翼龙峡子-大峡口普查区内煤层走向约N26°E,倾向西,倾角约68°;背斜东翼红光、光明井田内煤层走向约N21°E,倾向东,倾角约25°~36°,煤层构造复杂程度中等。

3 采空区现状及岩体稳定性分析

区内煤窑开采强度大、时间长,浅部煤炭多被解放前老窑开采,本次对区内仍在生产的煤矿的回采面、岩煤巷和人能探测的部分采空区现状进行了井下观测。

3.1 采空区现状

根据勘查,区内含煤岩组多为泥岩、砂质泥岩,一般岩层厚(顶、底板)1~5m,少数7~20m,老顶、底多为厚层状长石石英砂岩,煤层开采净宽一般0.50~2.00m,顶、底板走向较为平直,西翼煤层倾角一般63°~68°,东翼煤层倾角一般25°~37°。在有坑木或局部充填物支撑的情况下,顶板悬空,出现较大面积的空腔,空腔长宽一般20~50m,少数达100多米,空腔内一般潮湿-干燥。

区内采空区局部地段顶、底板泥岩厚度较大,岩体裂隙发育,采掘破坏较严重,岩体多生产剪切滑移和脱层冒落现象。顶板垮塌之后,松散岩块将空腔逐渐填满,此变形情况为区内采空变形的主要现象;另一种情况为顶底板较完整的软质岩,层理发育,煤层采空后,顶板在自重压力之下向采空底板缓慢变形,逐渐挤压闭合。

3.2 采空区岩体稳定性分析

采空区岩体稳定性取决于岩性、构造、采空及充填情况等多种因素:①区内须家河组地层岩性以第二、四、六段厚层硬质细-中粒砂岩为主,第一、三、五、七段软质岩组中仍夹含有较多硬质砂岩,硬质岩占总厚度的60%以上,而软质泥岩仅占约40%,煤层的老顶、老底均为厚层状长石石英砂岩为主;②区内岩层走向稳定,未发现影响煤系地层的大断裂、褶皱等,煤层倾角在25~68°之间,采空区顶板见有产生剪切滑移和脱层冒落现象和破坏现象,顶板垮塌之后,松散岩块将坠入空腔内;③由于区内煤层薄,开采空间小,充填弃渣和少量垮落岩块起着支撑作用,且因三叠系煤层稳定性较差,厚度变化大,不可采段(点)较多,小煤窑采矿技术落后,采富弃贫现象普遍。因此,未采出段对采空区顶板起着一定支撑作用。

综合上述,隧址区煤层采空区地段岩体稳定性较差。

3.3 采空区变形的理论计算

根据《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 12719-91)附录F,本次拟建隧道进口段煤层属急倾斜煤层,出口段煤层属缓倾斜煤层,从整体来讲,由于煤系地层含煤层数众多,采矿影响范围广,各采空区距离近,变形累积效应明显,围岩完整性破坏规模实际相对偏大。

3.4 采空区地面变形情况

根据本次勘查,在隧址区煤矿采空范围内均未发现地表塌陷、陷坑、移运盆地等变形现象[2]。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方面是因为区内浅部煤炭资源多被以前老窑采空,采空区经过多年的弯曲、下沉或塌陷,地表变形已经完成,剩余沉降量应较小,现多数煤矿为开采深部煤层,对地表影响较小;另一方面,本区地层以砂岩、泥质砂岩、砂质泥岩等软质岩为主,属柔性岩石,且区内煤层均属薄煤层,采空不大,上部岩体变形高度普遍较小,难以影响到地面。

3.5 采空区积水及瓦斯聚积

本区地下水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矿井水来源多为上部巷道来水及基岩裂隙水。本次实测的矿井水量约75~1300m3/d不等,水量的大小与巷道的标高及采空巷道长短呈正相关,据调查,区内矿井水平巷道内均以淋雨状及滴水状出水为主,来水通过巷道自然排出地表,无大的积水现象;积水主要发生在矿井下山中。此外,由于区内岩性组合多为砂、泥岩相间分布的特点,泥岩为相对隔水层,砂岩为相对含水层,煤层采空后,上部岩层冒落破坏,常将隔水层及含水层相互连通易造成隧道涌水量增加。冒落形成的陷落带,由于岩体破碎,且连通多个含水层,其水量较丰,隧道施工到此时,可能出现涌、突水事故,须加强设计并采取施工措施加以处治[3]。

区内煤矿均属低瓦斯矿井,相应煤层属低瓦斯煤层,通过各煤矿多年的开采破坏,煤层瓦斯多已排出逸散,且因该背斜核部剥蚀严重,造成了煤系地层在两翼已成开放构造,区内煤层瓦斯的赋存条件总体较差。但因区内老窑采空巷道众多,老窑采空区多已封闭多年,在此封闭空间内,不排除有局部瓦斯集聚现象。

3.6 采空区对公路工程建设的影响

煤层开采对地层岩体的完整性和稳定性造成极大破坏,大大降低了岩体工程地质性能。对隧道建设而言,围岩类别降低,洞顶、侧壁松散岩体易冒落,坍塌或隧道洞身扭曲变形,对施工人员和机械安全构成极大危害。此外,对于隧道路基面之下为采空区的情况,由于填充不充分,以后受长期振动影响,基础将会向下沉陷、垮落,冬季废巷可能有浓密水气向隧道内冒出的现象,影响隧道正常营运,为此必须衬砌加固处理,才能满足道路建设要求。

含煤段岩性多为相对隔水层,煤层采空后,岩体遭到破坏,隔水层、含水层相互连通,造成隧道涌水量增加,局部甚至可能引起老窑突水,严重影响施工安全,故必须加强设计并采取施工措施加以处治。

4 结论

通过对该隧道工程的勘查,基本查明了该隧道的地质环境条件,并对其煤系特征作出了研究,得出主要结论如下:

1)本隧道穿越华蓥山背斜,煤层开采对地层岩体的完整性和稳定性造成极大破坏,大大降低了岩体工程地质性能。对隧道建设而言,围岩类别降低,洞顶、侧壁松散岩体易冒落,坍塌或隧道洞身扭曲变形,对施工人员和机械安全构成极大危害。

2)基本查明了勘查区内煤层分布位置、层数、瓦斯含量等指标及采空区的分布特征、空间形态、充填情况、冒落带范围等。并对路线的影响程度进行了较为合理、准确的评价。但应在施工中注意加强对采空区破碎带围岩的管理、加固措施。

[1] 徐稳超.大路梁子隧道煤系地层施工处理技术[J].山西建筑,2007,(2).

[2] 郭俊娥.隧道煤系地层施工技术[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3] 丁尧.公路隧道瓦斯涌突机制与预测预警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1.

猜你喜欢

煤系采空区岩体
老采空区建设场地采空塌陷地质灾害及防治
瞬变电磁法在煤矿采空区探测中的应用
焦煤的石墨化及煤系矿物的变迁研究
基于无人机影像的岩体结构面粗糙度获取
平泉县下营坊杂岩体分异演化及其成岩成矿
某矿山采空区处理方案
和顺区块煤系地层沉积环境分析
回风井底附近采空区防灭火技术探讨
单一层状岩体和软硬复合岩体单轴压缩破损特征试验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煤系环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