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挑战与应对: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转型思考

2014-04-08

衡水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专业技能应用型转型

董 建 梅

(衡水学院 法政学院,河北 衡水 053000)

师资是学校的第一人力资源,是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而言,由于从专科升格为本科,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师年龄呈现新老交替状况,一面是青年教师数量迅速扩大,比例过半;一面是中老年教师面对新办专业,知识结构老化,学历层次较低。因此,在当前我国地方本科院校面临转型形势下,探讨教师队伍转型问题就成了重大而迫切的课题。

一、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背景

从1999年开始,我国新建本科院校逐年增多,这些新建本科院校经过10年左右的建设与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本科教育中的一支生力军。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毕业生供给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也日益凸显,面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及新增劳动力就业结构性矛盾的紧迫要求,国务院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按照国务院决定,教育部副部长鲁昕2014年3月22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4”的讲话中明确指出,2000年后“专升本” 的近700 所地方本科院校外加1 000 所高职高专院校共计1 700 所高校将逐步转型,做现代职业教育,重点培养工程师、高级技工、高素质劳动者等,并表示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建成一批地方本科转型示范学校,使其真正成为区域发展、产业振兴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支撑力量[1]。地方高校由普通高等教育逐渐转向应用技术大学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当前,新建本科院校是地方院校的主体,这些院校在培养目标定位上已逐渐趋于理性,定位于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但是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更新师资队伍,需要教师队伍实现蜕变与转型。如何实现教师队伍向应用型转变,转变的思路和具体路径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有待于迫切进行理论探讨,并付诸于实践改革。这些问题的回答对于解决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的师资瓶颈问题将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新建本科院校师资转型的挑战

(一) 思想观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新建本科转型首先是思想观念转型,只有人们对学校转型的意义、思路和要求等认识到位,学校的整体转型工作才能顺利进行。当前在学校领导层面,经过对国家政策和发展形势的学习,认识基本到位。关键是学校的部分教师,尤其是中老年教师对学校转型为职业教育性质颇不能理解与认同,思想转变尚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河北省教育厅刘教民厅长指出,目前最大的难题是,一些综合性本科学校受长期办学模式限制,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转型较难。特别是师资队伍中,学术研究型教师居多,“双师”型教师很少。这些教师长期从事学术研究,对于走出“象牙塔”,深入社会行业,搞应用与服务,并掌握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实践技能,肯定有许多不适应、不理解,甚至不能接受[2]。突出表现为当前学校教师外出进修培训几乎全是提高学历,对专业实践技能的培训非常缺乏,说明学校对应用型师资的认识在观念上还有差距。

(二) 知识结构

教育部教育评估中心主任吴岩在2014年参评院校会议上指出,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存在“三高”和“四低”问题。即生师比普遍较高,青年教师比例普遍偏高,教师转型难度高。高水平专业带头人比例低;高职称、高学历教师比例偏低,且专业分布不合理;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高层次人才队伍稳定性低[3]。这些问题,尤其是教师知识结构的转型,将是非常艰巨的挑战与困难。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老年教师年龄较大,知识结构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办专业的需要;一是青年教师多从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大学毕业,从高校到高校,从理论到理论,缺乏一线的实践知识。这些都是教师知识结构转型的一大屏障。

(三) 教学范式

“范式”是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首先提出的一个词汇,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包括3个方面:共同的基本理论、观念和方法,共同的信念,某种自然观[4]。教师的教学范式主要包括教师所遵循的教学理论、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方法等的集合体。当前新建本科院校广大教师依然遵循的是赫尔巴特传统教学理论,在教学上依然坚持“三中心”,即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在教学方法上多以知识灌输为主,师生缺乏有效互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重在实践、重在经验,提倡基于项目、基于问题、基于案例、基于现场等教学方式,在教学方法上则提倡讨论式、启发式、参与式、探究式、现场式等。很显然,当前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式还有较大差距。

三、新建本科院校师资转型的分析与应对

(一) 加大转型教育宣传力度,消除传统观念

经过10年左右的建设与发展,许多新建本科院校的目标定位已趋于理性、客观,从动辄追求世界一流,培养学术型精英人才转变为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教学型院校。相对而言,这种认识的转变在没有触碰到学校性质改变前,广大教师还能理解与接受。但若从普通高等教育性质转变为高等职业教育性质,并且与1 000多所高职高专为伍,就会形成两个方面的认识障碍:一是误认为降低了办学层次,好不容易升为了本科,现在又要降低办学层次;二是对办职业教育不可理解,由于中国现行的高考制度,使职业教育成为大学落榜生的收容所,职业教育成为技术工人的培养基地,职业教育被沦为低等教育的观念还很有市场。因此,在学校全体教职工中及时开展思想大解放、转型大讨论的类似活动十分必要,通过讨论使广大教师认识到转型的必要性、现实性以及深远意义,消除广大教师认识和观念上的误区。

(二) 改革人才聘用制度,不拘一格降人才

在以往,甚至目前,学校引进人才的观念依然没有根本改变,引进的人才主体仍然是高学历、高学位等学术型人才,与应用型专业所需求的既有一定理论功底,又有较强专业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双师型人才不相吻合。这就造成了学校引进的人才专业不需要,专业需要的人才进不来的局面。因此,改变现状需要做好以下方面:一是根据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学校应将引进人才的自主权彻底下放给各专业;二是制定吸引企业生产一线人才优惠政策,或开辟绿色通道,让更多企业高水平工程技术人员、技术能手进入高校或在学校兼职;三是改变现行职称评聘制度,使那些实践能力强、应用性研究成果突出的教师有优先的晋职机会。

(三) 多渠道开辟途径,提升教师专业实践能力

1) 充分利用学校的实习、实训基地。学校的实习、实训基地是师生将专业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沃土,学校应充分利用好实习、实训基地的作用,制定激励政策,鼓励教师经常到基地单位了解本专业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了解本专业对员工技能操作水平的要求,熟练掌握工艺流程和操作规范。

2) 积极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当前新建本科院校服务社会的能力薄弱,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学校应积极提倡并开展社会服务活动,鼓励教师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理论联系实际,了解社会和生产的需要。鼓励教师与企业联合,承担企业的研发任务,密切教师与生产的联系,增强科研的针对性和应用性。鼓励教师利用节假日有偿或义务参与行业兼职工作,甚或停薪留职,从事生产、经营等创业活动等,从自主服务中提高专业技能。

3) 提倡专业技能学习培训。教师是一个需要不断“充电”的职业,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行业技能、生产工艺等不断翻新,若教师的教学不能与时俱进,势必造成学生毕业之日即失业之时的困境。因此,学校可以采用请进来或走出去的方式,聘请行业实践专家到学校为教师传经送宝,进行专业技能指导,或推荐教师到国内外职业技能研发中心等机构进行短期学习和培训,使教师的专业技能快速提高,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4) 定期举办专业技能交流活动。对有些专业技能培训,若无合适的培训机会,学校应定期创建形式多样的专业技能交流平台,让教师之间相互切磋技艺,不失为一条佳径。如可以利用平时的教研活动,让教师交流本专业技能的经验和心得;定期开展比赛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技能提高;开展专业技能作品展览,激励教师自觉提高专业技能。对于校外举办的职业技能大赛和研讨会,尽可能让教师报名参加,以此来开阔思路,取长补短。

5) 鼓励教师考取行业资格。目前高校教师大多只有教师资格单一认证,缺乏行业资格。行业资格或职业资格不仅考察一个人专业知识,还要考核专业技能,而且考核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规范,已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因此,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组织的各类行业资格和职称资格的培训考试。由学校针对本校专业的需要,确定对象,统一报名,集中培训。教师也可以自发地参加社会上的技能培训和考核。通过考取行业资格,让教师一专多能,成为“双师型”教师。

6) 实行师徒结对帮扶制度。对于同一专业课程,学校可安排已达标教师与未达标教师结成对子,利用平时上课及实习、实训等操作机会进行传、帮、带。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传统,结对帮扶是教师培养模式的一种有益补充,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它可以大大缩短新手教师对专业技能的熟悉与适应期,同时也促进新老教师双方对专业技能的思考和研究。这种模式尤其对有一定理论教学基本功的教师提高专业实践技能,加速其成长为“双师型”教师,是一条有针对性、效果显著的捷径。

7) 通过教学评价促进教师自我提高。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学校应将教师的专业技能纳入到教学评价体系,让学生、同行和领导不仅对教师的教学技能进行评价,而且对教师的专业技能也进行评价,综合评定教师的教学工作水平,以此来促进全体教师自觉努力,发愤图强,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

(四) 改革教学评价办法,促进教师教学范式转变

通过上述途径,提升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固然是切实可行的办法,但是若要教师真正转变教学范式,不进行教学评价制度改革,很可能出现新瓶装旧酒的现象。通过改革教师评价办法,并将教师教学效果与其晋职与待遇直接挂钩,不失为一条有效举措,从而达到以评促改的目的。具体做法首先是改变学生评教标准,由侧重学理性评价转变为侧重实践性评价,其次要注重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如知识应用能力、原理转化能力等,最后还要跟踪调查学生在用人单位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并将各种评价结果与教师的评奖、评优、评职称等直接挂钩,从而调动教师转变教学方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课题组成员:董建梅、韩伏彬、郑艳玲、李永霞、王章峰、杨忠儒、王娟颖)

[1]鲁昕.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4”发表演讲[EB/OL].[2014-04-06].http://jjckb.xinhuanet.com/2014-03/22/content_ 496813.htm.

[2]刘教民.推动高等教育改革 提供创新人才支撑[N].河北日报,2013-06-22(3).

[3]上海海关学院.院领导参加教育部评估中心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培训会[EB/OL].[2014-04-08].http://shanghai_edu. customs.gov.cn/publish/portal135/tab44937/module109974/info460653.htm.

[4]朱爱军.论库恩的范式概念及其借用[J].学习与探索,2007(5):49-52.

猜你喜欢

专业技能应用型转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浅谈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大赛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衔接
不断提高摄影记者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转型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沣芝转型记
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