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研究
2014-04-08王守忠韩伏彬
王守忠,韩伏彬
(衡水学院,河北 衡水 053000)
当前,人才结构性需求矛盾较为突出,社会一方面需要广大高等院校培养服务社会一线的各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另一方面相当多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修订过程中缺乏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定位研究,导致培养出的人才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含义是什么,类型划分有哪些,具体目标定位如何侧重等问题,是摆在目前广大新建本科院校面前的重大而迫切的课题。
一、应用型人才缘变
通过文献查询发现,我国对应用型人才的探讨主要发端于20 世纪80年代以来的各地职大和电大[1-2]。当时主要基于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出台,《决定》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尤其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造就数以千万计的具有现代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具有开拓能力的厂长、经理、工程师、农艺师、经济师、会计师、统计师和其他经济、技术工作人员。之后到了20 世纪90年代,应用型人才的探讨随即扩大到普通专科院校和研究生层次[3-4]。此时期理论界关注的重点是探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如王珂珍提出的产学结合模式[5],冯健璋等人提出的“三循环教学模式”[6],突出强调了实践教学的作用。到2000年左右,我国又掀起了专升本的第二次高潮,一大批专科院校通过合并升格为本科院校。这批院校在经过不切实际的人才培养定位后,很快回归理性,基本形成了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目标定位。之后,党的十六大报告对中国高校人才培养进行了分类,即“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这一要求对中国高校进行分类管理、分类指导具有特殊意义,其实质是向高校提出了人才培养的3个层次划分,一是最基本的高素质劳动者,以熟练掌握劳动技能为基本特点,主要以高职高专院校为主进行培养;二是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以知识技能的应用为基本特点,主要由地方本科院校为主进行培养;三是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以理论知识的研发为基本特点,主要以研究型大学为主进行培养。因此,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的培养任务将指向新建本科院校。关于此点,教育部相关领导在不同场合都曾进行了公开表态,一是在2005年全国第五次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工作研讨会上,吴启迪副部长认为,新建本科院校要着力解决好科学定位问题,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主,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7]。二是2014年教育部副部长鲁昕3月22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4”的讲话中明确指出,2000年后“专升本” 的近700 所地方本科院校外加1 000 所高职高专院校共计1 700 所高校将逐步转型,做现代职业教育,重点培养工程师、高级技工、高素质劳动者等。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得到教育部相关领导的两次强调和提倡,说明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不再仅仅是学术层面探讨或部分院校改革的试点,已经成为新建本科院校培养各行各业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坚定的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然而,我国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由于缺乏企业行业深入调查和学生特点的了解等原因,从而造成制定出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么“大大超出学校办学能力所能达到的标准”[8]。要么“培养人才目标上规格单一、层次趋高、类型模糊的‘同质化’现象”[9]。如何避免新建本科院校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的千校一面,千人一面,需要我们对应用型人才的内涵进行分类与分析。
二、应用型人才的内涵与分类
关于应用型人才涵义争议较多,但学界公认的看法是将人才划分为应用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两类。研究型人才是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人才,主要从事理论研究,旨在发展理论并对实践中的有关现实问题进行深层次理论探讨。而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主要从事实际工作,旨在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各种问题的人才,被称为应用型人才[10]。也就是说,应用型人才是针对学术型人才而言的,学术型人才主要承担认识大自然和人类社会,并揭示事物运行与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应用型人才则是利用人类发现和发明的规律、原理或方法应用到社会实践,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能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或具体产品的专门人才。
关于应用型人才的分类根据不同方式有多种划分,根据在生产活动过程中所解决问题的复杂程度,可将应用型人才进一步细分为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根据在生产活动中运用知识和技能的程度不同,可将应用型人才区分为创造应用型人才、知识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应用型人才;也有的学者按照科学原理转化过程角度,将应用型人才划分为工程开发型、技术运用型、技能操作型3 类[11]。无论分类如何多样,本质是一致的,工程、技术和技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每类应用型人才都或多或少具备上述成份,只是有所侧重而已。高校应根据学校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层次、位置和特点,结合地方经济社会特点,综合制定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与研究型高校精英人才培养目标相区分,而不是一味模仿老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定位及培养模式。
三、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思考
新建本科院校在“升本”之后究竟应选择什么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潘懋元先生对此问题进行过专门调研,其调研结果对新建本科院校升本后的走向提出了3 类建议:一类学校可以走职业教育道路,把学校办成高层次、高水平的职业技术教育,培养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即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水平技能型人才。一类学校可以走行业专门教育道路,培养专业性应用型人才,以行业为对象,着重应用,即培养理论水平比高职人才高、操作能力比技能型人才低、专业适应面较广的工程应用型人才或其他应用型人才(如律师、公务人员和教师)。第三类学校可以走科研兴校道路,朝着学科性、研究型大学的方向发展,培养理论研究人才,以研究高深学问为目标任务,当然也只是培养初步的理论研究人才[12]。潘先生的分析非常精辟独到,对广大新建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具有较强的理论指导意义,同时也启示新建本科院校要根据自身的优势,综合考量人才培养目标的选择及实现。
沿着潘先生上述思路,我们认为,新建本科院校在选择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时,既不要好高骛远,追求高大上,也不应急于求成,丧失自身基础和优势。在综合考虑社会发展、地方需求等各种外在因素的同时,应重点考虑自身实际,根据自身特点,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学校发展道路的选择上应有所侧重,有所为,有所不为。当前,从新建本科院校升本之前的学校类型上看,大致可分为3 类,一类是高职院校独立或合并升格的院校;一类是师范专科学校升格的院校;一类是以工科、文科及经济管理学科为主的高专院校升格的院校。
前身是高职院校独立或合并升格的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其拥有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经验积累和先天优势,可以在学校原有办学层次上进行提升,提高职业技术教育水平,培养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技能技术型高级专门人才。此类新建本科院校承担的是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面向上必须做出调整,即由原先人才培养主要针对职业岗位转变为主要针对行业或职业群的需要,按照本科教育的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为学生构建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同时根据其职业教育属性,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除了加强原有职业技术技能的训练外,还应重点让学生熟悉和掌握技能背后的原理,达到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的目的,提高学生在职业生涯中的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师范专科学校单独或与教育学院合并升格的新建本科院校,是新建本科院校中的主力,是培养面向地方社会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主要力量。发展思路则应在保留教师教育这一传统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扩展非师范类专业,在注重教学工作的同时,必须以应用为导向,加强学科建设,为专业建设提供强力支撑,走立足地方、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服务行业的道路。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上,学生的理论水平应高于高职人才,专业实践能力应比学术型人才强。具体目标是:以培养知识性、专业性应用人才为出发点,按“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应用能力强,素质高,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使学生“会学习”“会创新”“会做人”,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专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此类学校的生源素质相对较好,根据衡水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调查,他们在县市级高中平均63 人规模的班级中,学习成绩位居前10 名的学生占34.5 %,位居第11~20 名的占45 %。即近80 %的学生成绩名次位列前20 名,说明这些学生知识基础相对扎实,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发展后劲。因此在学生的知识构建上应把握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在知识结构规格设计上,以实用和好用为标准;在能力结构设计上,要强化知识原理的运用和拓展,而不是仅仅限于操作技能的训练和熟练;在素质结构上,既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职业操守,同时也要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和较强的专业能力,为职业的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做准备、打基础。就业面以生产、管理、服务岗位为主。在培养过程中,学校应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使学生通晓整个行业发展链的运作情况,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某一个环节或方面,将学生培养成各行各业的专门家。
工科、文科及经济管理学科为主的高专院校升格的新建本科院校,其办学思路应积极整合学科资源和力量,努力朝着教学研究型大学方向发展,培养的人才主要是工程型、创造型研发人才。此类院校在人才培养的模式构建中,必须适应社会对人才知识面宽、应变能力强、开拓能力强、具备多种素质特征的要求,培养的人才应具有厚重的知识基础、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以传授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和提高素质作为构建工程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主线。具体而言,工程型人才其知识面要比上述两类人才更宽泛,需要具备多学科知识,如设计、管理、营销、推广,更需要具备较强的组合创新能力,因此在培养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科的交叉融合。教学方法多以案例教学、项目教学、问题教学等方式为主,多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实训项目,让学生在充分的实践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
当然,上述目标定位分类只是粗浅的理论分析,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还应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调整学校学科发展方向和专业结构,为社会培养出具有良好职业适应性和经世致用的人才。
[1]周庆芯,雷德俊.职业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J].江汉大学学报:社科版,1986(4):25-28.
[2]郑晰.培养应用型人才是电大教育的方向[J].现代远距离教育,1988(4):48.
[3]陈凯.培养专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是时代的需要[J].教育与现代化,1991(19):76-78.
[4]厉虹.研究生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浅见[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1995(4):52-53.
[5]王珂珍.“产学结合”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新途径[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1(s2):21-24.
[6]冯健璋,李才,李程斯.三循环教学模式与应用型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4(1):67-70.
[7]唐景莉,陈强,郭炳德.吴启迪:新建本科院校科学定位是关键[N].中国教育报,2005-11-11(1).
[8]张炳生,刘雪东.机械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规格的研究[J].苏州工业学院学报,2003(1):44-46.
[9]林伟连.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同质化”的反思[J].中国高教研究,2006(5):40-42.
[10]赵喜文.中国近五年来民办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研究述评[J].成人教育,2012(1):8-11.
[11]季诚钧.应用型人才及其分类培养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06(6):57-58.
[12]潘懋元.论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问题[J].上海电机学院学报,2006(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