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河县水系生态工程规划问题与对策
2014-04-08张京杰
张 艳,袁 会,张京杰
(齐河县水务局,山东 齐河 251100)
齐河县地处黄河下游左岸,属海河流域南系,地势开阔平坦,西南高而东北低。黄河流经南端,徒骇河流经北部边界,主要分布在徒骇河流域。全县30km2以上的排水河道有17条,均为徒骇河系。齐河县水系生态工程规划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新时期的治水理念,适应齐河县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以及现代环境下水资源情势的变化,按照统筹治水、科学用水、依法管水的要求,大大提高治水管理水平,为促进齐河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1 存在的问题
1.1 水土流失严重
由于水土保持等措施的滞后,齐河县水系两侧水土流失较严重,而且加之引黄灌区沉沙地区和干渠两岸水土流失更为严重,容易造成河道淤积。
1.2 水环境遭到破坏
由于农药、化肥和地膜的使用量逐年增加,不但影响产品质量,而且造成了土地板结和地下水污染。2005年,全县农药使用量达到840t,化肥使用量为45836t。水污染防治工程的滞后,使得水环境正在日益恶化,并可能进一步影响海河流域的水环境和水生态状况。
1.3 河流自然属性降低
由于着眼于对自然河流的改造,采取规则的断面,缩窄河道。使河道恶化,河岸河底硬质化,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造成了湿地退化,基流减少,水质恶化,使河流丧失了自然景观的原有美丽。
2 规划措施
2.1 水土保持工程
齐河县县域内风沙区主要分布在引黄干渠两侧,总面积达59.73km2,涉及马集、赵官、胡官、潘店、仁里、表白寺、安头、焦庙8个乡镇。水土流失区主要以引黄形成的新生高台风沙区为主。该区域水土流失治理以治沙改土为中心,坚持旱涝沙碱综合治理,主要采用“方田型”的治理模式,充分利用引黄条件发展淤灌、小畦灌溉。齐河县充分利用坑塘、取土坑和改造低洼地养鱼、种藕、植苇,发展淡水养殖和水生植物种植。在引黄渠首沿黄乡镇,利用黄河水沙资源,进一步搞好荒碱地和低洼地的淤改,增加土地利用率;实施带、网、片、面、点有机结合,全面提高水土保持防护体系的整体功能。
2.2 水污染防治工程
在入河排污总量控制的基础上,按照“面源与点源齐抓,治理与预防共进”的原则,以城区地下水和自来水厂集中水源地为重点保护区,以赵牛河新河、老赵牛河、晏黄沟、柳官干沟为重点治理区,实施水污染综合整治工程。依据地表水功能区水质监测和排污口分布情况,控制工业、生活点源和农业面源污染,减少污水排放,实施水环境保护措施。
1)城镇集中式点源污染防治工程。城市河流段水系大部分河道水质主要是氨氮、总磷以及石油类超标。造成城镇水环境质量下降的因素,主要有截污不彻底、沿河垃圾堆放和倾倒现象严重、河道淤积严重,工业、生活点源污染比较严重等。加强截污纳管,应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完善污水管网,督促沿线排污单位实施分流纳管工程改造和达标排放。鉴于生活垃圾的无序堆放和倾倒,对河流造成很大的污染,应尽快建设和完善城乡结合地区的垃圾定点堆放,按时收集、定点处理的制度,一方面改善该地区生活环境,另一方面改善河道的水环境。
2)农村分散型点源污染防治工程。农村分散型点源由于分布较广且水量、水质不稳定,集中污水收集治理成本高,管理难度大,加之财政渠道的资金来源不足,导致大量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无序排放,造成河湖、水库水体及地下水污染。宜以村为单位设置污水处理设施,就近单独处理、排放或回用,加强农村地区的生活污水治理,结合齐河县农村社区化建设,建设垃圾储运池、转运站、垃圾填埋设施以及小型污水净化设施,对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进行处理,减少污染,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水。
3)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从农业面源污染全过程着眼,针对农田氮磷流失、畜禽养殖、牲畜屠宰等污染源开展源头消减,在主要污染输移路径上实施生态拦截。针对主要由农业灌溉退水形成的面源污染,采取人工湿地生态工程进行治理。人工湿地使用纯生物技术进行水质净化,与污水处理厂使用的化学方法相比不存在二次污染;其次人工湿地以水生植物、水生花卉为主要处理植物,在处理污水的同时还具有良好的景观效果,有利于改造农村环境。
2.3 生态河道工程
城区河道生态工程主要措施包括恢复河流的自然属性,保持河道的蜿蜒性;积极采用木桩、土工格栅、三维植被网、生态砖等生态护坡护岸新技术;在不影响行洪的基础上,河道内种植水生植物,提升水体质量;在河道两侧修建亲水平台和滨河栈道,给市民提供大面积、多设施的休闲、娱乐场所,达到“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型河流目标。增加水域栖息地多样性,保留一些河边静水区和湿地,使之具有不同的水深、流场和流速,适于不同生物发育和生长需求。采用植被进行岸坡侵蚀防护,通过引入植被,对河岸岸坡起到加固作用,并可以增加河道两岸的美学价值。
2.4 生态渠道工程
在生态渠道治理时,坚持节水与生态统筹,在生态方面,以不影响微生物繁衍与水体自净能力、不影响动物栖息与生存活动、不影响水源水质与水土保持、不影响人居环境与景观效应等为目标。在渠道结构上,采取护坡不护底,渠底采用黏土夯实与碾压,保持土壤与水体的通透,增强水体自净能力,保持生物生存环境;缓坡作缓冲,渠道两岸设立缓坡,形成复式断面,不作衬砌,布置植被作为动物微生物活动的缓冲地带;岸墙留孔眼,适当布设动物出入孔洞;分段设置生态型动物逃逸通道。
3 建议
3.1 提高水土保持的防护体系
推广以井保丰、以河补源的经验,最大限度地节约黄河水源之北、西部地区;及时搞好引黄骨干渠道和沉砂池的清淤、养护,完善引黄防渗、隔碱工程建设及田间排涝防碱工程配套,提高引黄效益;进一步加大沙地植林面积,并针对该区河沟密度大、占地多的特点,完善沟渠林网,大力发展农林间作。
3.2 分别处理点源面源污染重点
对于点源污染,主要通过对城镇集中式和农村分散型点源污水集中处理后达标排放来解决,以水功能区划实施排放总量控制;对于以农业生产为主引起的面源污染,主要采取人工湿地生态工程措施与农业生产工艺改进、灌溉制度优化等非工程措施来实现污染物总量的下降。
3.3 重视河道原生态体系
自然河道生态治理应尽量保持河道的自然平面形态,按照尊重历史、尊重自然的原则,基本保持现有河道平面形态,宜弯则弯,宜宽则宽,并增设河漫滩和岸边湿地。实施河道多样性断面设计,在满足河道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保持天然断面,在保持天然河道断面有困难时,按抛物线型断面、复式断面、梯形断面的顺序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