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环保政务微博机械化运作
2014-04-08张健祁伟骞
文/张健 祁伟骞
【背景之忧】2010年,微博问世;2011年,政务微博开始活跃;2012年,环保政务微博遍地开花;2013年,环保政务微博蓬勃发展,但在举国雾霾背景下疲于应对;2014年,当市民环境诉求日益增多,改善环境质量压力日趋加大之时,面对更加汹涌的网络热议,环保政务微博何去何从?
根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2013年新浪政务微博报告》,十大环保微博赫然在列,但仔细观察,十大环保微博无论是在粉丝数、微博数,还是活跃度、传播力以及引导力等多项指标均逊色于公安、交通、旅游、气象以及医疗卫生等政务微博。
环保政务微博的诞生和崛起既是处于舆论风口浪尖的环保部门改进宣传方式的有益尝试,更是聆听民意、解决民众环境信息需求的有效方式。目前已开通且有效运作的省市级环保政务微博不在少数,但其发挥的作用与环境问题的关注度尚不匹配。
【发展之惑】客观来说,由于环境质量难以明显改善之背景,环保微博需要更多地接受粉丝的投诉、质疑甚至责难。但从环保微博的自身发展来说,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是开通数量有限。从分布来看,环保政务微博几乎遍布各省市,部分省市已经达到了全覆盖。但在全国党政机构微博部门分布中,环保政务微博仅占总数的0.8%,远落后于公安、团委等热点部门。究其原因,区县级环保系统因客观存在的人力、财力等原因微博开通较少,自主性较低,而很多基层环保问题的疑惑恰恰需要区县环保系统工作人员去解决。
二是信息公开有限。就开通的环保微博而言,信息价值较低,难以令粉丝满意。试行多年的《环境信息公开办法》没有得到有效落实,网民关注的污染排放、环境执法、排污费征收以及违法处罚等事项公开较少,部分涉及公众参与的环评事项也较少通过微博公开。
三是解疑答惑有限。全国各地环保政务微博信息主要包括空气质量发布、科普知识以及动态新闻等内容,多为一次性发布,咨询回复较少,反馈沟通缺乏,且存在很多机械式回复。据悉,各地环保政务微博多由宣教人员在打理,缺乏全员参与的管理机制,业务部门甚少介入,很多环境问题因为发布人员吃不透、摸不准导致回复上说不清、道不明。
四是主动策划有限。各地环保微博存在较为普遍的问题是:投诉多答复少,抱怨多引导少,转载多原创少,自说自话现象突出,议程设置相对缺乏。即便针对最关心的雾霾话题,仍然缺乏统一的宣传策划以及线上线下的活动组织。
【解决之道】解决环保微博管理之道,首当明确环保政务微博之定位,微博的开通对某些部门来说可能是“多事儿”,但是环保宣传如果不“多事儿”,很容易就会“出事儿”,这样的例子已不在少数,诸多环境群体事件的爆发与环境信息公开的缺乏存在很大关系。微博这一网络新媒体给环保部门提供了绝佳的舆论平台和话语阵地,既能主动公开又能了解民意,其时效性和互动性的优势又冠绝传统媒体,不加以利用太过可惜。是否开通官方微博,能否有效进行管理已成为各地环保系统是否敢于担当,能否守土有责的重要参照。
其次,环保部门应明确政务微博绝不仅仅是官方网站的微缩,在注重主动发布的同时,更应注重传播意义上的双向互动,一条信息的发布并不是这条信息在传播上的终结,及时的反馈甚至更为重要,反馈能让粉丝看到的不仅是对疑问的交代,更是交心,共同的问题让我们有共同的关注,共同的关注引导我们共同去奋斗,每一次真诚的反馈都将是环保正能量的有力凝聚!
再者,建立全员参与的管理体系是环保微博得以持续有效发展的重要保障。环保的每一项工作都和公众息息相关,每一位环保工作人员都应当有面对媒体和公众主动发声的责任和能力。宣传部门更多的是整理和加工信息,倘若没有业务部门的支持,单靠宣教机构管理微博怕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海量信息时代,网络更爱微言大义。环保微博能否活出精彩、魅力四射,关键不在信息之多而在信息之精。原创内容首当提倡,这是创造信息的过程;线上线下联动同样重要,这是对粉丝建言的尊重;公众参与活动亦不可少,环保更需要每一位网民的支持。更开放的姿态、更真诚的态度、更积极的行动将是环保微博改革创新的孜孜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