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霾”字探源

2014-04-08雷辉志

生命与灾害 2014年11期
关键词:许慎野猫风雨

雷辉志

近年来,中国的辽阔天空突然出现似雾非雾的气体,蔓延南北,飘荡东西,竟覆盖了几十个大小城市,搞得昏天黑地,刺鼻呛喉,亿万民众苦不堪言。

目前,中国各级政府所属气象部门已开始向民众报告PM2.5浓度(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所用的是汉语“雾霾”一词。

雾是常见气象,即接近地面的水蒸气遇冷凝结后漂浮在空气中的小水点,一般遇到晴日强光便逐渐消失。但霾就大不同了,它在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竟可遮天蔽日,弥漫好几天。难怪市民们惶恐不安,纷纷在室内安装昂贵的空气净化器,出门则戴上价格不菲的专用口罩。

现在,专业人士对中国霾的分析解释是“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及可吸入颗粒物的‘三合一’综合物质”。一般认为“霾”的对应英语是“smog”(烟雾),也有译作“haze”。在香港天文台还被称为“烟霞”,颇含粤语诗意。那么,何为当下亿万中国人深陷其害的“霾”字原意?考证一番似乎很有必要。

查中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东汉许慎成书于公元一○○年),其对“霾”的注解是:“风雨土也,从雨貍声。诗曰终风且霾。”

再查《汉英双解新华字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二○○○年版)里的“霾”字解释:“阴霾,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混浊现象。”

许慎当然不知当代的PM2.5之类,但他认为“霾”是因风雨扬起的尘土现象,雨为湿度,土即尘也。此两意与当代气象学对霾的定义庶几近之,即发生雾时空气相对湿度大于九成,而发生霾时空气相对湿度小于八成;霾主要是颗粒性扬尘,除了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等,还有沙尘暴、扬沙、浮尘等。所谓空气相对湿度,即许慎认定的“雨”;而所谓“颗粒性扬尘”,不就相当于许慎当时的“土”吗?

我以为,《辞海·语词分册》(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七年版)对“霾”字的解释融通古今,更为明确:“大气混浊呈浅蓝色(以物体为背景)或微黄色(以天空为背景)的天气现象,系大气中有悬浮的细微烟、尘或盐粒所致。《诗·邶风·终风》:“终风且霾。”《毛传》:“霾,雨土也。”

从网上看到的大量数码照片所显示的中国雾霾形象,的确呈灰蓝土黄色调。

至于“霾”字的读音,与“埋”字发音、声调完全相同。近年民间有人发明一词“十面‘霾’伏”,假借明代琵琶名曲《十面埋伏》之名,调侃民众已被霾所埋,同音异义,实在巧妙。

不过,许慎说“霾”字是“从雨貍声”,那意思是说“霾”字是依从“雨”义,而读如“貍”音。那么,“貍”又为何物?

在动物世界里,果真有此貍?非也。原来,貍是狸的异体字。狸是一种动物,但不是世人熟知的狐狸。《说文解字》解释是“狸,伏兽,似貙。”清代大学者段玉裁注为:“谓善伏之兽,即俗所谓野猫。”

追根究底,许慎所谓“貙”又为何物?貙(音chu),兽名。《尔雅·释兽》:“貙,獌,似狸。”《字林》曰:“貙似狸而大,一名獌。”唐人柳宗元《罴说》:“鹿畏貙,貙畏虎,虎畏熊。”

看来,“霾”的雨字头下所隐藏的那个狸貙相似的古代动物,就是现今性善埋伏的野猫。至于仓颉造字时,目睹风雨飞扬尘土漫漫的意象,为何偏偏采用“雨下野猫”之象形会意,似乎无从查考了。

然而,当今不时弥漫中国大半国境的空气毒霾,来去无踪,预报无门,民众久被“霾”伏,“霾”怨不绝。此种有害气体物质的属性,倒真有点像“善伏”的狡诈山猫呢!古人造字的高明英明,由此可见一斑。

猜你喜欢

许慎野猫风雨
风雨不动安如山
风雨面前我们一起扛
我和小野猫的二三事
等一会儿
四十载风雨人大路
小野猫
going Coastal
许慎文化园简介
许慎德
对外汉语教学角度的许慎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