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理论视角的汉英旅游翻译
2014-04-08曹文刚
曹文刚
(淮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关联理论是从人的能力而不是从行为来看待交际,它试图阐释我们大脑的信息加工机制怎么使我们互相交际。这一理论是研究人类交际的新的方法,是建立在对人类认知的观点之上的,与以前的交际理论不同的是,关联理论注重认知的方法。关联理论建立在认知的原则和交际的原则,这两大原则的核心是关联,使交际成功的关键是对交际双方最佳关联的追求。
关联取决于两个因素的互相作用:语境效果和认知努力。在其它条件相等的情况下,所取得的语境效果越大,关联越大,所需要的认知努力越小,关联越大;人类交际的目标是在话语理解中以最小的认知努力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正是交际双方对最佳关联的追求使交际得以成功,这称之为关联原则,是关联理论的核心。关联原则是人类心理的一部分,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按照最佳关联的假定进行的。交际者有责任按照最佳关联的原则来表达自己,因此,一个说话者应该使听话者不必付出不必要的努力就能理解他的意思。
关联理论的研究路向是一个跨文化的、以译者为中心的理论范式。在该理论框架中,翻译既是一个寻找关联又是一个明示推理的交际过程。该过程是根据原文中的词汇信息、逻辑信息,以及百科信息和译者的审美素质来完成的。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站在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与其进行跨文化交际。译者从原语及其语境假设中进行推理,并获得最佳关联。在同等条件下,所获取的语境效果越大,关联性越强;所需的认知努力越小,关联性越强。
在最佳关联的引导下,译者发挥其主体性以传达原文作者的意图。为此,译者应提供最大的语境效果,不让译文读者付出不必要的认知努力。作为交际者,他会考虑他本人的意图以及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和接受能力,他应该使他自己的意图与原文作者的期待相吻合。
一、最佳关联
关联翻译就要考虑如何在翻译中实现最佳关联,在汉英翻译中,英语文本的语境效果应最大限度地与汉语文本相似。关联理论对汉英旅游翻译具有很好的阐释力。关联的标准在本质上就是最佳关联的原则,它既不局限于“等值”,也不去比较意译与直译的优缺点,译者在评估了英语读者的认知环境和认知接受后,有更多的自由来选择他认为适合英语读者的方法,来表达汉语文本的交际意图。译者在翻译时应努力满足英语读者的期待,这样他就能推导出汉语文本作者要表达的意思。由于汉英语言的差异,译者要考虑英语读者的认知环境,避免英语读者付出额外的努力。学者Gutt认为:
关联的原则在很大程度上对意图要表达什么和怎么表达作出了限定,如果我们问译本意图在什么方面与原本相一致,答案是使译本足够与接受者相关联,也就是提供足够的语境效果;如果我们问译本应怎么表达,答案是:它要以这样的方式来表达,即它要把原作者的意图表达出来,而不让接受者付出不必要的努力。[1]107
翻译像其它交际一样,为最佳关联所限定,翻译的最终目标是它与原本的最佳关联。Gutt建议:译者在翻译之前应问自己几个问题:读者希望从翻译中得到什么?读者拥有理解所需要的背景知识吗?读者能投入必要的努力来认知翻译后的文本吗?[1]159因此,为了实现成功的交流,译者要考虑原语与目标语认知环境的差异,选取适当的翻译策略来达到最佳关联。由于交际的性质是推理,因此,翻译就有推理的性质。翻译研究的目标研究作为交际者的人的心理机制,当话语与说话者所意图的语境有推理上的联系,这种交际情境称作第一交际情境。然而,当接受者不能使用正确的语境假设,而用其它的取而代之,这种情境称作第二交际情境。第二交际情境会产生误解:歧义会被以错误方式解决,比喻的表达会被从字面上理解,隐含的意思会被忽视,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一般认为,译者不自觉地以最大关联为目标,对这种最大关联的估计影响他的认知行为。实现最大关联要选择最好的可能语境来推导出假设,那就是使要获得的效果与付出的努力之间形成平衡。[2]在推导作者的话语时,译者所理解的最大关联有时会在作者与译者之间跨文化交际中产生冲突,原因是译者没能根据表现作者意图的语境效果找到与作者交际意图的最佳关联,这也许是译者在第二交际情境中产生误解的深层次原因。只有根据在第一交际情境中作者构想的语境假设和最大关联的基础上找到最佳关联,译者才能够在译者与他的译文的接受者之间实现成功交际。
例1.崂山自古以来被誉为“神窟仙宅”、“灵异之府”,是道教的传播要地,始于汉唐,宋元两代发展到鼎盛时期,历史上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之说,为“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现在的太清宫、上清宫、明霞洞、太平宫、华楼宫等是重要的道教活动和游览圣地。
Mount Laoshan has long been known as“Immortal Cave and Celestial Residence”or“Mansion of Elf and Eccentric”from ancient time,which traced its origin in Han and Tang dynasties,and reaches its highest splendor in Song and Yuan dynasties.In history,it was also regarded as“nine palaces,eight temples and 72 nunneries”,and as“second jungle on earth for Taoism”.The present Taiqing Palace,Shangqing Palace,Mingxia Cave,Taiping Palace and Hualou Palace have all been holy places for important Taoist activities and homage land.
汉语原文有较多的中国文化特有的道教术语,对于熟悉道教的中国读者来说,汉语文本是有吸引力的。而英语文本对外国人来说不是很清晰,他们会很困惑。译者对汉语文本中的朝代没有给出时间提示,把“灵异之府”翻译成“Mansion of Elf and Eccentric”(小矮人和怪人的官邸),把“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翻译成“second jungle on earth for Taoism”。带有贬义的英语单词“Elf”和“Eccentric”不适合描写道教圣地。
在《新牛津英语词典》中,英语单词“jungle”意思是长满密林和植被的一块地方,一片野生植被或其它东西,一个充满竞争性或错综复杂的情境或地方。[3]英语单词“jungle”与汉语“丛林”不能形成对等。深邃的中国文化给汉语旅游翻译的译者造成了很大的挑战,这个翻译忽视了英语读者的认知环境和接受能力,译者没有找到与汉语文本的最佳关联,使英语读者付出了不必要的认知努力,他们不得不为令他们困惑的词语而费神,这些词语有“Mansion of Elf and Eccentric”,“second jungle on earth for Taoism”,“Han and Tang dynasties”,还有其它的道教术语,英语读者很难理解翻译后的英语文本,翻译没有传达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
在这个例子中,在处理汉语词语“丛林”时,译者作出了语境假设,只是建立在词汇信息之上,他找到了最大关联--“jungle”。这个翻译有可能导致译者与目标读者交流上的冲突,因为目标读者不能理解作者描写道教圣地的交际意图。
与其它类型的文本不同,汉语旅游文本旨在传递相关旅游信息,吸引外国游客。汉英旅游翻译的着力点在于英语读者,译者关心的是这些信息是否被英语读者接受。为此,根据关联理论,译者需要掌握最佳关联,考虑接受者的认知语境和审美期待。
二、最小认知努力
在汉英旅游翻译中,要在翻译中把所有的信息都表达出来势必需要太多的认知努力,不是所有的信息会在语境中产生出语境效果。根据最佳关联的原则,译者应该聚焦于那些对语境最有意义的成分,因此,汉语旅游材料的信息不一定要完全在翻译中表达出来,那就是说,译者可以把注意力放在汉语文本的主要信息,这样,英语读者的认知努力可以被降到最小。这就意味着译者应该突出在特定语境能够达到最佳关联的信息。Gutt说:
不是所有的信息在每一个语境中会产生语境效果,一个直接根据关联原则的解决办法是专注于那些对语境最有意义的因素。这意味着译者应该凸显在特定语境中构成最佳关联的信息。译本中的“不顺”看起来经常要接受者付出不必要的认知努力,这或许是由于原语的干扰,或许是由于没有很好掌握目的语,译者所用的表达最终需要接受者付出超过最佳的认知努力。[4]
例2.满树金花、芳香四溢的金桂;花白如雪、香气扑鼻的银桂;红里透黄、花多味浓的紫砂桂;花色似银、季季有花的四季桂竟相开放、争妍媲美。进入桂林公园,阵阵桂香扑鼻而来。[5]
The Gui Lin Park is noted for its profusion of osmanthus trees.Flowers from these trees in different colors are in full bloom which pervade the whole garden with the fragrance of their blossoms.
在汉语文本中,作者列出了各种稀有的花的名字来改变接受者的认知语境以吸引游客。同时,用四字格和排比结构来迎合中国读者的心理习惯。在英语文本中,相关的桂花的名字和优美的描写被省略。译者考虑了英语读者的认知环境,用“profusion of osmantlms trees”and“in different colors”概括了汉语文本的主要信息,在各种桂花的细节描写上下工夫是不必要的,“金桂、银桂、紫砂桂、四季桂”的相应的英语名称是“golden/orange osmanthus,silver/white osmanthus,purple osmanthus and four-season osmanthus.”桂花的不同品种的名称对普通英语读者来说比较专业化。这是旅游材料,不是科学报告,如果把各种种类的桂花的名称一一翻译出来,英语读者会感到厌烦。如果这个材料被翻译用来园艺展览,读者是专业人员,桂花的各种种类的名称需要逐个翻译出来,因为读者想详细了解不同桂花的种类。另外,如果把汉语文本中过多的修饰词翻译成英语,英语文本就会显得累赘和臃肿。译者的意图是英语读者对景色形成大体上的印象,对看看各种颜色的桂花产生兴趣。这个翻译做了一些改变,删去了很难与英语读者在认知语境中建立关联的表达,这样英语文本能很快被英语读者理解。
从上面可以看出,读者的反应在这个翻译中起了重要作用。译者成功地传递了汉语文本的实际信息,凸显了主要信息,这样就减轻了英语读者的认知努力。从最佳关联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个成功的翻译,可以肯定地说,英语读者所获得的语境效果与汉语文本的语境效果很相似。在读汉语文本时,读者会感到他们能够看到桂花的美,甚至闻到了各种桂花的香味。对于外国游客来说,他们从简洁的翻译中所得到的是相似的语境效果,这样就实现了最佳关联。
例3.花脸是中国传统戏剧表演中的一个行当,所谓生旦净末丑中,净指的就是花脸。[6]
Hualian, the painted face, is known as jing.It is one of China’s traditional theatrical performing roles(sheng,the role of male actor;dan,the role of female actor;jing,the role of the actor with a painted face;mo,the role of an old-aged male actor;chou,the role of a clown.)
“生旦净末丑”是独特的中国文化,如果译者只是将之音译成英语,英语读者会一头雾水。在这个翻译中,译者对它们加上了特别的注释,使译文读者能大体上对“生旦净末丑”的含义有所了解。这样,构成交际障碍的文化差异就被消除了,大大降低了英语读者的认知努力,在理解的基础上,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之间达成了共识。要实现成功的翻译,汉语文本中的隐含意义应转化为明示意义,这样就能把译文读者的认知努力降低到最低程度,从而满足其心理期待。
三、最佳语境效果
在言语交际中,意思的推导建立在新呈现的信息与语境假设(旧的信息)之间的互动上,这样的互动可能会产生语境效果,可以看出,语境效果指的从新旧信息的互动推测出的语境隐含,也就是由于这种互动所产生的变化而新得到的认知环境。语境效果对于关联是必要的,语境效果越大关联就越大。
关联本身是依赖于语境的,因此,相关方面必须提供足够的语境效果,当话语中新呈现的信息与语境相互作用时,可以获得这种语境效果。“最佳关联来自于最佳语境效果”[7]。交际的成功取决于足够的语境效果。汉语文本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英语文本,当它们有相同的语境隐含时,它们彼此相似,它们有各自的形式,在相关方面彼此相似,只有新信息在语境中获得语境效果,新信息在这个语境中才是相关的。
在汉英旅游翻译中,为了实现成功的翻译,译者应该提供最佳语境效果来克服交际的障碍。由于基本上是以英语读者为导向的,汉英旅游翻译要考虑英语读者的认知接受水平和审美期待。只有提供了足够的语境效果,节省英语读者的认知努力,才能获得英语读者与译本之间的最佳关联。
例4.节日期间,家家户户酿米酒,包粽粑,走亲访友。[8]
During the the period of Spring Festival,every family makes rice wine and zongba(a kind of dumpling made of glutinous rice)and visits friends and relatives.
“粽粑”是一种特殊的中国食品,在英语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在翻译成英语时,如果将它简单地音译过来,英语读者会大惑不解,对“粽粑”是什么,还是不甚了了。在这个翻译中,译者充分考虑了英语读者的认知语境,对“粽粑”作了比较详细的解释,其目的是为了让英语读者对“粽粑”有所了解。“zongba”不能满足英语读者的认知语境,而括号里的注释“a kind of dumpling made of glutinous rice”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让英语读者明白了“zongba”是什么,从而获得了最佳的语境效果。
在这个例子中,当译者认识到,在西方认知语境中,有关“zongba”没有相应的语境假设,就补充了一个注释“a kind of dumpling made of glutinous rice”,来减轻英语读者因无法了解这种特别的中国食品而产生的心理负担。这个翻译较好地传递了作者的交际意图,而没有让英语读者在获取体现原文作者意图的语境效果时,付出额外的认知努力。这样,译者在翻译中提供了最佳的语境效果,而没有让译文读者付出不必要的认知努力。
例5.路的左边有一巨石,石上原有苏东坡手书“云外流春”四个大字。[9]
There is a huge stone on the left of the road.It is formerly engraved with four big Chinese characters Yun Wai Liu Chun(Beyond clouds flows spring)written by Su Dongpo(1037-1101),the most gifted poet of Northern Song Dynasty(960-1127).
与汉语文本相比,英语译文补充了另外的信息,那就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诗人苏东坡及其生活的朝代——宋朝,译者还解释了“云外流春”这个四字短语的意思。英语读者不像汉语读者那样熟悉苏东坡和宋朝,也不理解“云外流春”这一四字短语。因此,译者有必要提供额外的信息,使英语读者能够对苏东坡和“云外流春”有所了解。这样,译者提供了最佳的语境效果,在翻译中避免了文化缺省,为了实现最佳关联,译者根据原文的词汇信息、逻辑信息和百科信息,向英语读者传达了自己的意图。
最佳关联来自于最佳的语境效果,语境效果的概念对关联是非常重要的,有语境效果是关联的一个必要条件。因此,翻译的成功在于译者是否提供了最佳的语境效果,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译者应该对目标语读者的认知语境作出正确的假设,考虑目标语读者的认知接受能力。译者要理解上下文中的语境效果,这样就对作者的意图构成了一个综合的假设。译者对作者的信息意图的操控必须建立在对目标语读者的认知语境进行评估的基础上,译者不应该使读者在解释和理解作者的意图时,感到心理上受到压抑或精神上感觉不适。
结语
在汉英旅游翻译中,为了实现最佳关联,翻译应该传达能反映汉语作者的交际意图的主要信息,使读者避免不必要的认知努力。Blakemore说:“信息加工的目的是在认知中以最小的代价尽可能多地获取语境效果。”[10]但是,译者不能随意地省略对翻译构成挑战的内容,省略只能建立在必要的和重要的信息被表达出来的前提之上。此外,译者应提供最佳的语境效果,而不让英语读者花费不必要的认知努力。因此,问题的关键是译者是否在认知语境中与汉语作者建立互明,他要使译文能很容易为英语读者所理解。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译者需要考虑英语读者的认知环境,他必须考虑怎么让他的意图与英语读者和外国游客的期待相吻合,这样,就能获得语境与信息之间的最佳关联。
[1]Gutt,E.-A.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2]Sperber,D.and D.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1995:144
[3]Pearsall,J.(ed.)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991.
[4]Gutt,E.-A.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120.
[5]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203-204.
[6]梅德明.高级口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48.
[7]何自然. 推理与关联[J]. 外语教学,1997(4):1-10.
[8]杨平.名作精译[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3:325-327.
[9]张宁.旅游资料翻译中的文化思考[J].中国翻译,2000(5):56.
[10]何兆熊.语用学文献选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