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松树和大松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014-04-08黄志锋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松树伯伯生字

黄志锋

教材解读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一篇童话故事。课文以极其鲜明的对比手法和生动形象的插图,讲述了发生在小松树、大松树和风伯伯三者之间的故事。全文结构活泼生趣,情节变化有序,对话描写贴切传神,深受学生的喜欢。课文一开始便开门见山呼应题目,仅用一句话交代故事背景:“山上有一棵小松树,山下有一棵大松树。”单句成段,语言凝练,营造出无限遐想的空间,使人不断猜想:小松树和大松树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和风伯伯又有什么关系呢?真想一睹为快。这就是童话构思的精巧与特别之处,而它的故事往往是围绕人物形象展开的,因此,教学设计时笔者以“小松树”“大松树”和“风伯伯”的形象为基点,通过整体感知“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为抓手切入重点教学,将字词学习、阅读理解、朗读体验、对话表达进行充分整合,在朗读中感知故事情境、感悟人物性格、感受童话故事的语言特点,激起学生对童话的向往与喜爱之情。

细读一:字词学习。小学低年级中,识字写字教学是重点,但也要有侧重点,对于难度较大、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困难的生字,可以借助语境、儿歌等资源,创设情境,强化认知,提高识字效率。本课共有9个要求会写的生字,这其中“回”“伯”“还”可以借助汉字的结构帮助学生记忆,“松”字可以编顺口溜帮助学生识记,“托”字可以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意思、识记字形。“惭愧”等词语可通过学生扮演角色来体验认知。

细读二:文本语言。本篇课文的语言简洁明了但不失童趣,寥寥数语中富含深刻的哲理,因此很值得学生学习。你看,“山上有一棵小松树”,读着读着,脑海里自然就会流露出“站得高,看得远”的思想,怪不得他会自命不凡,嘲笑大松树。怎么看不起他呢?开口就是一个“喂,朋友”,冷淡、狂妄、傲慢!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小松树清高自傲的性格。“没有回答”突出了大松树的谦虚。“孩子”,风伯伯一开口就是那么的慈祥,一位和蔼可亲的老爷爷形象跃然纸上。小松树和风伯伯说的话是全文的精髓,既有思想内容可挖,又有语言范式可鉴,是值得深挖细凿的语言点。

细读三:编者意图。这篇童话故事暗含着一个哲理:人不可盲目自大,要有自知之明。小松树以为自己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觉得自己站得高,于是就骄傲自大,殊不知,是大山将他托起来。鉴于这一点,我们在确定这篇课文教学价值的时候要参考编者创编这个故事时隐含的意图。真正高效的语文教学一定是精准、科学的,这就要求我们对儿童负责,要善于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的真知识、真思想、真情感。但这些做法不能冲淡了原有的“语文味”。因此,立足文本语言耐心品味,接着反复诵读,在朗读中体悟:小松树和大松树到底谁高?这样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课时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9个生字,会写“松”“多”“呢”“回”“答”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小松树的无知与傲慢,并仿照小松树的话练习说话。

3.初步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这样的道理。

教学设计

一、 看图生趣,感知童话味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今天老师带来了三位朋友,小朋友们想认识他们吗?出示自制头饰——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

2.板书:小松树写得高高的,大松树写得低低的,学生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编顺口溜,记住生字:木+公=松。

3.观察板书及插图:今天的板书和之前有什么不一样呢?

(引导学生发现小松树在上面,大松树在下面。)

出示课文第一小节:山上有一棵小松树,山下有一棵大松树。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4.小组展示:大胆猜一猜:小组内想想,这两棵松树之间可能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

(小组合作猜想,然后全班交流。)

5.质疑导入:那么,小松树和大松树之间到底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自己读一读课文的第二小节吧。

设计意图:低年级课堂重在创设浓郁的情趣味,吸引学生将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而头饰是很好的情趣生长点。让学生看着美丽的头饰或是带上适合文本的头饰一定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一板块的设计笔者很好地利用了课文插图、板书,形象、直观地感知文本内容,让学生大胆猜测文章内容,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二、 随文识字,活学生字词

(课件出示生字词)

第一组:朋友 地方

学生小组合作后发现轻声词。

第二组(短语):长得多高 很远很远

学生自由朗读后发现,这是描写小松树的。

教学:“多”:出示一副对联:此木是柴山山出,火因成烟夕夕多。这儿有一副对联,里面有我们要学的一个生字。出示:多。上下结构。

“呢”:开火车区分声母n和l。

第三组:没有 回答

这是表示大松树的状态,不说话。

教学:“回答”:“回”全包围结构,注意“口”要写正了。指导学生多写几遍。

“答”:竹字头下一个合。指导学生先描红再书写。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也指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因此,识字板块除了采用分散与集中识字相结合的原则外,更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联系生活实际识字。同时,每个生字并不是平均用力,“呢”是读音上的难点,可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加以强化落实;“多”、“答”是字形上的难点,我指导学生观察字的结构,再出示对联、顺口溜,指导学生在描红、书写中加深印象。

三、 对话传情,感悟童话情

1.自由朗读课文第二小节,想一想:小松树和大松树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小组内讨论讨论。

板书:骄傲 谦虚

3.小松树是那么的骄傲,他是怎么看不起大松树的呢?请你用横线画出,小组内读一读。

重点聚焦两句话:

①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

②喂,朋友,你看我长得高吧!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4.读一读、比一比、演一演,你发现了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引导学生发现语气词、标点符号的不同,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理解小松树的骄傲自大,通过角色扮演加深理解。)

5.对于小松树的提问,大松树怎样呢?

出示:大松树没有回答。

6.是呀,大松树没有回答,此时的他心里可能会想什么呢?请你来想一想,说一说吧!

出示:大松树可能会想:

面对着大松树的沉默,小松树可能还会想什么?请你也学着课文中的样子说一说。

出示:“喂,大松树,

。”

设计意图:教无定法,同样的文本有很多种教学方法,但适合本班学生的只有一种。这主要取决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最有价值的知识,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学中,笔者尽量抓住文本的核心价值,通过语言对比朗读的方式,在读一读、演一演等小组合作学习中强化学生对童话故事人物形象的理解。

四、 巩固提升,落实写字

看拼音,写词语。(注意在田字格中写漂亮哟!)

sōng shù huí dá

duō ne

设计意图:用看拼音写词语这样最原始的办法,一方面在减轻学生课后作业负担的基础上,落实了学生的书写,夯实了学生的“双基”,另一方面确保了每节课不少于10分钟的写字时间这个新课标理念。同时,给学生画好田字格,更有利于孩子练笔,为学生的书写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责任编辑:陈国庆】

教材解读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一篇童话故事。课文以极其鲜明的对比手法和生动形象的插图,讲述了发生在小松树、大松树和风伯伯三者之间的故事。全文结构活泼生趣,情节变化有序,对话描写贴切传神,深受学生的喜欢。课文一开始便开门见山呼应题目,仅用一句话交代故事背景:“山上有一棵小松树,山下有一棵大松树。”单句成段,语言凝练,营造出无限遐想的空间,使人不断猜想:小松树和大松树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和风伯伯又有什么关系呢?真想一睹为快。这就是童话构思的精巧与特别之处,而它的故事往往是围绕人物形象展开的,因此,教学设计时笔者以“小松树”“大松树”和“风伯伯”的形象为基点,通过整体感知“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为抓手切入重点教学,将字词学习、阅读理解、朗读体验、对话表达进行充分整合,在朗读中感知故事情境、感悟人物性格、感受童话故事的语言特点,激起学生对童话的向往与喜爱之情。

细读一:字词学习。小学低年级中,识字写字教学是重点,但也要有侧重点,对于难度较大、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困难的生字,可以借助语境、儿歌等资源,创设情境,强化认知,提高识字效率。本课共有9个要求会写的生字,这其中“回”“伯”“还”可以借助汉字的结构帮助学生记忆,“松”字可以编顺口溜帮助学生识记,“托”字可以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意思、识记字形。“惭愧”等词语可通过学生扮演角色来体验认知。

细读二:文本语言。本篇课文的语言简洁明了但不失童趣,寥寥数语中富含深刻的哲理,因此很值得学生学习。你看,“山上有一棵小松树”,读着读着,脑海里自然就会流露出“站得高,看得远”的思想,怪不得他会自命不凡,嘲笑大松树。怎么看不起他呢?开口就是一个“喂,朋友”,冷淡、狂妄、傲慢!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小松树清高自傲的性格。“没有回答”突出了大松树的谦虚。“孩子”,风伯伯一开口就是那么的慈祥,一位和蔼可亲的老爷爷形象跃然纸上。小松树和风伯伯说的话是全文的精髓,既有思想内容可挖,又有语言范式可鉴,是值得深挖细凿的语言点。

细读三:编者意图。这篇童话故事暗含着一个哲理:人不可盲目自大,要有自知之明。小松树以为自己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觉得自己站得高,于是就骄傲自大,殊不知,是大山将他托起来。鉴于这一点,我们在确定这篇课文教学价值的时候要参考编者创编这个故事时隐含的意图。真正高效的语文教学一定是精准、科学的,这就要求我们对儿童负责,要善于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的真知识、真思想、真情感。但这些做法不能冲淡了原有的“语文味”。因此,立足文本语言耐心品味,接着反复诵读,在朗读中体悟:小松树和大松树到底谁高?这样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课时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9个生字,会写“松”“多”“呢”“回”“答”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小松树的无知与傲慢,并仿照小松树的话练习说话。

3.初步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这样的道理。

教学设计

一、 看图生趣,感知童话味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今天老师带来了三位朋友,小朋友们想认识他们吗?出示自制头饰——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

2.板书:小松树写得高高的,大松树写得低低的,学生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编顺口溜,记住生字:木+公=松。

3.观察板书及插图:今天的板书和之前有什么不一样呢?

(引导学生发现小松树在上面,大松树在下面。)

出示课文第一小节:山上有一棵小松树,山下有一棵大松树。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4.小组展示:大胆猜一猜:小组内想想,这两棵松树之间可能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

(小组合作猜想,然后全班交流。)

5.质疑导入:那么,小松树和大松树之间到底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自己读一读课文的第二小节吧。

设计意图:低年级课堂重在创设浓郁的情趣味,吸引学生将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而头饰是很好的情趣生长点。让学生看着美丽的头饰或是带上适合文本的头饰一定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一板块的设计笔者很好地利用了课文插图、板书,形象、直观地感知文本内容,让学生大胆猜测文章内容,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二、 随文识字,活学生字词

(课件出示生字词)

第一组:朋友 地方

学生小组合作后发现轻声词。

第二组(短语):长得多高 很远很远

学生自由朗读后发现,这是描写小松树的。

教学:“多”:出示一副对联:此木是柴山山出,火因成烟夕夕多。这儿有一副对联,里面有我们要学的一个生字。出示:多。上下结构。

“呢”:开火车区分声母n和l。

第三组:没有 回答

这是表示大松树的状态,不说话。

教学:“回答”:“回”全包围结构,注意“口”要写正了。指导学生多写几遍。

“答”:竹字头下一个合。指导学生先描红再书写。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也指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因此,识字板块除了采用分散与集中识字相结合的原则外,更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联系生活实际识字。同时,每个生字并不是平均用力,“呢”是读音上的难点,可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加以强化落实;“多”、“答”是字形上的难点,我指导学生观察字的结构,再出示对联、顺口溜,指导学生在描红、书写中加深印象。

三、 对话传情,感悟童话情

1.自由朗读课文第二小节,想一想:小松树和大松树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小组内讨论讨论。

板书:骄傲 谦虚

3.小松树是那么的骄傲,他是怎么看不起大松树的呢?请你用横线画出,小组内读一读。

重点聚焦两句话:

①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

②喂,朋友,你看我长得高吧!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4.读一读、比一比、演一演,你发现了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引导学生发现语气词、标点符号的不同,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理解小松树的骄傲自大,通过角色扮演加深理解。)

5.对于小松树的提问,大松树怎样呢?

出示:大松树没有回答。

6.是呀,大松树没有回答,此时的他心里可能会想什么呢?请你来想一想,说一说吧!

出示:大松树可能会想:

面对着大松树的沉默,小松树可能还会想什么?请你也学着课文中的样子说一说。

出示:“喂,大松树,

。”

设计意图:教无定法,同样的文本有很多种教学方法,但适合本班学生的只有一种。这主要取决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最有价值的知识,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学中,笔者尽量抓住文本的核心价值,通过语言对比朗读的方式,在读一读、演一演等小组合作学习中强化学生对童话故事人物形象的理解。

四、 巩固提升,落实写字

看拼音,写词语。(注意在田字格中写漂亮哟!)

sōng shù huí dá

duō ne

设计意图:用看拼音写词语这样最原始的办法,一方面在减轻学生课后作业负担的基础上,落实了学生的书写,夯实了学生的“双基”,另一方面确保了每节课不少于10分钟的写字时间这个新课标理念。同时,给学生画好田字格,更有利于孩子练笔,为学生的书写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责任编辑:陈国庆】

教材解读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一篇童话故事。课文以极其鲜明的对比手法和生动形象的插图,讲述了发生在小松树、大松树和风伯伯三者之间的故事。全文结构活泼生趣,情节变化有序,对话描写贴切传神,深受学生的喜欢。课文一开始便开门见山呼应题目,仅用一句话交代故事背景:“山上有一棵小松树,山下有一棵大松树。”单句成段,语言凝练,营造出无限遐想的空间,使人不断猜想:小松树和大松树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和风伯伯又有什么关系呢?真想一睹为快。这就是童话构思的精巧与特别之处,而它的故事往往是围绕人物形象展开的,因此,教学设计时笔者以“小松树”“大松树”和“风伯伯”的形象为基点,通过整体感知“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为抓手切入重点教学,将字词学习、阅读理解、朗读体验、对话表达进行充分整合,在朗读中感知故事情境、感悟人物性格、感受童话故事的语言特点,激起学生对童话的向往与喜爱之情。

细读一:字词学习。小学低年级中,识字写字教学是重点,但也要有侧重点,对于难度较大、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困难的生字,可以借助语境、儿歌等资源,创设情境,强化认知,提高识字效率。本课共有9个要求会写的生字,这其中“回”“伯”“还”可以借助汉字的结构帮助学生记忆,“松”字可以编顺口溜帮助学生识记,“托”字可以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意思、识记字形。“惭愧”等词语可通过学生扮演角色来体验认知。

细读二:文本语言。本篇课文的语言简洁明了但不失童趣,寥寥数语中富含深刻的哲理,因此很值得学生学习。你看,“山上有一棵小松树”,读着读着,脑海里自然就会流露出“站得高,看得远”的思想,怪不得他会自命不凡,嘲笑大松树。怎么看不起他呢?开口就是一个“喂,朋友”,冷淡、狂妄、傲慢!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小松树清高自傲的性格。“没有回答”突出了大松树的谦虚。“孩子”,风伯伯一开口就是那么的慈祥,一位和蔼可亲的老爷爷形象跃然纸上。小松树和风伯伯说的话是全文的精髓,既有思想内容可挖,又有语言范式可鉴,是值得深挖细凿的语言点。

细读三:编者意图。这篇童话故事暗含着一个哲理:人不可盲目自大,要有自知之明。小松树以为自己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觉得自己站得高,于是就骄傲自大,殊不知,是大山将他托起来。鉴于这一点,我们在确定这篇课文教学价值的时候要参考编者创编这个故事时隐含的意图。真正高效的语文教学一定是精准、科学的,这就要求我们对儿童负责,要善于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的真知识、真思想、真情感。但这些做法不能冲淡了原有的“语文味”。因此,立足文本语言耐心品味,接着反复诵读,在朗读中体悟:小松树和大松树到底谁高?这样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课时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9个生字,会写“松”“多”“呢”“回”“答”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小松树的无知与傲慢,并仿照小松树的话练习说话。

3.初步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这样的道理。

教学设计

一、 看图生趣,感知童话味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今天老师带来了三位朋友,小朋友们想认识他们吗?出示自制头饰——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

2.板书:小松树写得高高的,大松树写得低低的,学生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编顺口溜,记住生字:木+公=松。

3.观察板书及插图:今天的板书和之前有什么不一样呢?

(引导学生发现小松树在上面,大松树在下面。)

出示课文第一小节:山上有一棵小松树,山下有一棵大松树。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4.小组展示:大胆猜一猜:小组内想想,这两棵松树之间可能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

(小组合作猜想,然后全班交流。)

5.质疑导入:那么,小松树和大松树之间到底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自己读一读课文的第二小节吧。

设计意图:低年级课堂重在创设浓郁的情趣味,吸引学生将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而头饰是很好的情趣生长点。让学生看着美丽的头饰或是带上适合文本的头饰一定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一板块的设计笔者很好地利用了课文插图、板书,形象、直观地感知文本内容,让学生大胆猜测文章内容,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二、 随文识字,活学生字词

(课件出示生字词)

第一组:朋友 地方

学生小组合作后发现轻声词。

第二组(短语):长得多高 很远很远

学生自由朗读后发现,这是描写小松树的。

教学:“多”:出示一副对联:此木是柴山山出,火因成烟夕夕多。这儿有一副对联,里面有我们要学的一个生字。出示:多。上下结构。

“呢”:开火车区分声母n和l。

第三组:没有 回答

这是表示大松树的状态,不说话。

教学:“回答”:“回”全包围结构,注意“口”要写正了。指导学生多写几遍。

“答”:竹字头下一个合。指导学生先描红再书写。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也指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因此,识字板块除了采用分散与集中识字相结合的原则外,更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联系生活实际识字。同时,每个生字并不是平均用力,“呢”是读音上的难点,可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加以强化落实;“多”、“答”是字形上的难点,我指导学生观察字的结构,再出示对联、顺口溜,指导学生在描红、书写中加深印象。

三、 对话传情,感悟童话情

1.自由朗读课文第二小节,想一想:小松树和大松树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小组内讨论讨论。

板书:骄傲 谦虚

3.小松树是那么的骄傲,他是怎么看不起大松树的呢?请你用横线画出,小组内读一读。

重点聚焦两句话:

①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

②喂,朋友,你看我长得高吧!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4.读一读、比一比、演一演,你发现了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引导学生发现语气词、标点符号的不同,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理解小松树的骄傲自大,通过角色扮演加深理解。)

5.对于小松树的提问,大松树怎样呢?

出示:大松树没有回答。

6.是呀,大松树没有回答,此时的他心里可能会想什么呢?请你来想一想,说一说吧!

出示:大松树可能会想:

面对着大松树的沉默,小松树可能还会想什么?请你也学着课文中的样子说一说。

出示:“喂,大松树,

。”

设计意图:教无定法,同样的文本有很多种教学方法,但适合本班学生的只有一种。这主要取决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最有价值的知识,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学中,笔者尽量抓住文本的核心价值,通过语言对比朗读的方式,在读一读、演一演等小组合作学习中强化学生对童话故事人物形象的理解。

四、 巩固提升,落实写字

看拼音,写词语。(注意在田字格中写漂亮哟!)

sōng shù huí dá

duō ne

设计意图:用看拼音写词语这样最原始的办法,一方面在减轻学生课后作业负担的基础上,落实了学生的书写,夯实了学生的“双基”,另一方面确保了每节课不少于10分钟的写字时间这个新课标理念。同时,给学生画好田字格,更有利于孩子练笔,为学生的书写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责任编辑:陈国庆】

猜你喜欢

松树伯伯生字
关于“口”字的教学分析
《和甘伯伯去游河》
“伯伯”叫错了?
斯诗私塾
松树
松树
伯伯婆婆拔萝卜
松树
生字变身
松树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