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电影漫谈
2014-04-08王永春
■王永春
前些时日,受邀参加学校某班团日活动,主题是“激扬·青春”。盛情难却,虽然感觉青春正无声息地从身边溜走,还是套用烂俗的一句话“努力抓住青春的尾巴”。事后,我曾看到过这次活动的一段录像。同学们围成一个圈,我站在里面,激动凌乱地叙说着我对“青春”的只言片语与胡思乱想。其实,谈到青春,总会捞起多年来沉淀于心的记忆,激动有余,阐述却不深入,只如蜻蜓点水般划过耳畔。
青春本身,并非单纯地用“激扬”二字就可以概括。它是那么的驳杂、零碎,散落在你的精神故园。在不同的电影语境里,因为时代、地域、导演的形态各异,具有不同的指涉功能。青春,与成长相伴而生。在某种程度上,青春电影皆为成长电影,叙说着永远说不完也说不清的成长话题。既为成长,就是不成熟的、不完善、不固定的。行走与飘荡的路程之上,思考与寻求着一种适合自我的生活和审美方式。有时飞扬,有时青涩,有时哀伤,有时不羁,有时残酷,有时绚烂,有时苦闷,有时偏执,有时抗争……这些状态,又并非截然分离的,它们杂糅在一起,如涂鸦般挥洒在青春这个多义的调色板上。
如此,青春是一部公路电影。成长的路,可能是一马平川,也可能坎坷崎岖,时而狂风大作,时而风和日丽。明相大学毕业了,历经七天六夜独自环岛旅行。他有听力障碍,却并不能阻止他的行动。路上偶遇,不同人,不同事,不同情状,构成他难以忘怀的生命滋味。他是阳光的,明亮、纯净、坚强,几无杂念。他说,“有些事,现在不做,永远就不会做了”。(《练习曲》陈怀恩)离乡多年归来的父亲带着一身怨气的儿子,踏上麦客的打工行程。怨恨、冲突、碰撞、关心、希望,父子间从抵触到理解,互为照应。父亲归来,儿子离开,看似光明,路途却又并非想象中的平坦。(《红色康拜因》蔡尚君)
说不清、道不明,谁又能给青春一个完整的定义。懵懵懂懂,稀里糊涂,云遮雾绕,没有是非,没有褒贬,无关价值,不作判断。孟克柔和张士豪的自行车向前冲去,路口的灯亮了,他们相互追赶着,一脸阳光。孟克柔的旁白想起,三年,五年,或者更久以后,我们会变成什么样的大人呢,是体育老师,还是我妈?这能说清吗,未来的路很长,眼前的事还不能确定,即如自己是否真的同性恋般的爱着林月珍。(《蓝色大门》易智言)樱花飘飞的四月,北海道少女榆野卯月来到东京读书,自我介绍时,大家兴高采烈,卯月却有些紧张。故事慢慢展开,一家书店里,真相揭开,动机来自于暗恋,卯月的中学学长。淡淡的,几无哀伤,就那样。(《四月物语》岩井俊二)
青春,驳杂里渗透着偏执和残酷、苦闷和抗争。父亲因历史原因没能成为艺术家,便强硬地给儿子定下“帮他成为画家”的人生目标,父子从此开始对抗;儿子长到叛逆的1 9岁,一心想逃脱父亲的掌控,做过许多任性而为的事,但终败下阵来;3 0而立的儿子成为比父亲想象中还要优秀的艺术家,具备了与父亲对抗的资本,但他却心生对父亲的感激和愧疚,父亲也逐渐意识到,他多年来对儿子的教育方式存在诸多问题。(《向日葵》张扬)美丽的海滨,激狂的少年,迷茫的城市,父子间的微妙情感,执迷的幻梦。世事在变化,阿清和小伙伴的生活态度都发生了变化。(《风柜来的人》侯孝贤)
青春遭遇体制,遭遇冷漠,遭遇亲情的缺失,遭遇情欲的诱惑。老包被抛弃了,在被社会的拒绝中走向一条不归路。从叙述者的角度来看,老包明显是一个坏孩子,但并非无可救药。打架,以大欺小,中小学很普遍的事情。他也有温情一面,带着何风在海边嬉戏;也有萎缩一面,从酒吧出来,吃何风手里的零食,而少了些男人的气概;也有可爱的一面,独自穿着红色的上衣,那么戳眼地站在规则的校服之中。学校喇叭里的校长的声音(这是一个无形的掌控者,是学校里的独裁者),疯拥而上的保安(暴力机器,体制的产物),情欲诱惑又刻板的教师,强大而又凶悍,成为青春无法超越的一道鸿沟。(《十三棵泡桐》吕乐)小四本是个好学生,却也在亲情、友情与爱情的交织杂糅中,走向了崩溃。小四的残酷青春,注定是对时代环境的悲情诉说。(《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杨德昌)
爱情,一个无法与青春隔离的话题。无论是青涩恋果,还是一场无声的兵荒马乱,抑或所谓的花前月下海誓山盟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都与青春相关。那条隧道,在火车的穿越中,时而黑暗,时而光明,阿远阿云青梅竹马,但却无法走到一起。有段时间,我无可救药地喜欢听《恋恋风尘》的原声音乐,那种淡淡的哀伤,那种无法确定无法捕捉的记忆。(《恋恋风尘》侯孝贤)西西里美丽的女人莫妮卡·贝鲁奇,在小男孩的视线里摇曳多姿的走过,激动心扉,最终云淡风清。假如爱有天意,两人就能相伴终生?这看似不伦的点到即止的爱恋,有怎能说是邪恶与丑陋。(《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朱塞佩·托纳多雷)
青春,离不开校园。你是坏孩子,或者是父母眼中的龙凤;你一无是处,或者被捧为天之骄子。你都要身处其中,接受其中规则,别无他法。“池塘之底”里,皆是问题学生,接受着学校的高压管理。马修来到学校,带来音乐,唤醒少年心底的美与爱。与体制抵触的马修被迫离开,钟楼里飞出片片纸飞机。(《放牛班的春天》克里斯托弗·巴哈提亚)威尔顿学院风格凝重,模式固定,培养的多是未来的高级白领。肯汀是一位反传统教育的老师,启发了学生僵化的心智。不幸却也随之发生,肯汀同样被迫辞去教职,同学们勇敢地站到课桌上表示敬意和声援。(《死亡诗社》彼得·威尔)
革命时代的青春,不仅有宏大的革命理想,也有具体的人生情怀。战争即将打响,腼腆的小战士到新媳妇荷花家借被子。战事结束,小战士生命垂危,抢救无效。荷花为小战士缝补好衣服,庄重地把新婚被子盖在了小战士的遗体上。(《百合花》钱学恪)李进在田学英家养伤时,互生好感,经指导员劝说放下儿女私情。部队离开后,刘胡子欲霸占二妹子,李进接到消息,及时救出二妹子,两人的感情更加深厚。为了革命事业,李进放下感情,随部队南下作战。五年后,李进成为连长,二妹子也光荣入党成为革命骨干。(《柳堡的故事》王苹)
青春一去不复返,只待追忆,无法挽回。即使如此,暮然回首时,那些熟悉的情景,历经眼前,唏嘘不已。纯真活泼的郑薇在与陈孝正不打不相识,欢喜冤家成为甜蜜恋人,却又历经悲欢离合。(《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赵薇)任谁都有过的年少轻狂,还有班上男孩都喜欢的美丽女孩,一堆莫名其妙、荒唐恶搞的青葱岁月。人生事不如意十之八九,美丽女孩已然嫁为人妇。即使如此,回望过去,依然有美妙幸福。(《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九把刀)
青春没有边界,青春永无定义。对青春的叙事中,必然有清新、残酷、忧伤或冷漠,也必然伴随着亲情、友情与爱情,青春与成长有关,也必将有长大后的追忆与回望。或许,正是在多样的青春叙事中,青春才焕发出多样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