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梁漱溟论中国文化的复兴

2014-04-07杨四海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梁先生梁漱溟西洋

杨四海

(淮阴师范学院 美术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1)

1 关于世界文化发展三个路向划分

梁漱溟先生关于世界文化发展三个路向的观点,理论出发点在于“人生的三路向”[1]。他提出由于人们在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生活便表现出式样或者价值的不同。这种不同有三种呈现形式:其一,人们为了设法满足自身的要求,奋力追求心中渴望的东西,这种路向可称之为“本来的路向”。其二,遇到问题不去寻求如何解决,而是就在这样的境遇中采取随遇而安的态度,这叫作“变更的路向”。其三,遇到问题既不寻求解决,也不调整自己,而是总想着把问题从心中消除,只当问题不存在,这权且称作“取消的路向”。人生的三个基本生活路向,其实质是人生的三个不同“意欲”通过行为而产生的结果。“生活的根本在意欲,而文化不过是生活之样法,那么,文化之所以不同由于意欲之所向不同是很明显的。”[2]梁漱溟正是通过“意欲”将人生与文化连接起来,这也是他立论的基础,于是,世界文化三个路向的结论便由此得出。

西方文化是第一路向的文化。梁先生分析,西方人注重物质生活,为了获取想要的物质,征服自然就是当然的选择;具有科学精神,敢于打破观念,挑战传统的信仰,不断改变现状;民主意识强,反抗种种权威。这些表现都是不断向前探索、向前要求的态度。他称西方文化的路向为“向前的路向”,即“第一路向”。西方文化为何走向第一路向?梁漱溟先生做出这样的回答:西洋源自希腊和希伯来。希腊文化崇尚不断奋斗、现实主义,崇拜美和崇拜人神,具有第一路向的特征。从此开始,科学、哲学、美术、文艺成就非常显著。到罗马时期,政治和法律也取得一定成就。但是,后来流变出自私、骄奢、残忍、纷乱等不少消极的东西。基督教的出现对于改变这种状况,应该说是具有一定作用的。与此同时,宗教的心系天国、不重现世的价值追求,最终导致了人们了无生气的生活,宗教自身也持有重权,腐败问题愈加突出。西方的“文艺复兴”启发了人们的古希腊思想和人生态度,“宗教改革”改变人们讨厌现世、向往来世的态度,把人们逐渐引向第一路向。

中国文化是第二路向的文化。梁漱溟先生指出,世界有西洋文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三大文化。既然西洋文化是第一路向的文化,那么中国文化是何路向文化呢?梁漱溟先生的观点是,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的”文化,是走第二路向的。[3]在梁先生看来,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比,在征服自然、追求物质生活方面,中国是不及西方的,甚至干脆是没有的;西方化的科学方法中国也不具有;西方社会生活中的民主中国也是没有的。那这是否可以判断中国文化就落后于西方文化呢?答案是否定的。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并非同路文化,而是各走一路。中国人不提倡物质享乐,不善于改变自身的境遇,缺乏征服自然的态度,强调思想安分,有知足心理,与自然是共生共存的融洽关系。

既然西方文化是第一路向,中国文化是第二路向,那么印度文化便是第三路向。梁先生提出,印度文化“以意欲反身向后”为其根本精神,印度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比,在物质生活、科学思想、政治民主方面,没有西方那样的成就,可是在精神生活方面尤其是宗教生活方面则非常发达。精神生活的片面和畸形发展,必然带来文化的畸形发展。印度文化与中国文化也并非属于同路。虽然中国和印度在物质生活、科学技术、政治民主方面都不及西方,但是两国文化也截然不同,最明显的不同在于印度有宗教,并且其宗教是世界上最兴盛、最进步的;而中国没有宗教,并且中国文化能够改造外来的宗教。当然,在科学方法上中国几乎没有,但是印度则秉持严苛的理智态度。

2 梁漱溟关于中国文化内核的剖析

一是,作为文化内核的中国家庭或家族制度的特性。中国家庭具有经济单位的特性。梁先生对于中国家庭问题的研究,是以对他人观点的批判为前提的。他首先介绍了冯友兰先生从产业革命的视角分析家庭的观点。在生产家庭化的社会里,人对于社会的依靠是间接的,对家庭的依靠是直接的;在生产社会化的社会中,人们直接依靠的是社会,而不是家庭。其次,梁先生又指向了卢作孚先生的家庭观点。卢先生认为,农业民族的经济单位非常简单,简单到只以家庭为单位。农业民族的社会生活就是家庭生活,即使有时超越了家庭,也只不过是家庭关系的扩大化。梁漱溟先生反驳了冯先生的观点,认为冯的观点不完全正确,指出生产技术并不是生产形态发生变化、家庭或家族解体的唯一原因,法律和道德同样可以对家庭在社会中的地位产生影响。同时,也指出家庭作为社会的经济单位,并非是古代各个社会所共有的方式,像中国这样把它作为基本的经济单位,是并不多见的。这其实对卢先生的看法是一种否定,对冯先生的观点是又一次纠正。中国家族制度具有鲜明的伦理特性。他引用日本稻叶君山关于中国家族制度的文章,认为中国的家族制度坚固,不容易为外来的文化所改变。基督教在中国的影响不可谓不久,家族制度却依然不变;佛教在中国具有更长的历史,但是它不但没有改变、颠覆中国的家族制度,反而佛教被家族制度改造。梁先生还援引了历史学家雷海宗教授的文章进一步佐证,其内容大致是,佛教是反家族或者是非家族的,但是传入中国便中国化了。家族制度把反家族的外来宗教,改变为维持家族的一种力量。梁先生借用黄文山先生的话阐述中国家族制度的强大凝聚力和抗拒力,认为中国的家族伦理,实在是使我们停留在农业社会生产,不能迅速地进入资本主义生产之唯一关键。梁先生以为,孔子从礼乐制度当中悟出道理,将道理又用来教化他人。

二是,周孔教化的作用机理。理性启发的目的在于培育德性。孔子相信每个人都是有理性的,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理性是能够给出答案的。理性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既需要人的身体发育和思想成长作为条件,又需要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作为基础。但是中国人的理性则是在社会经济文化条件不太具备的条件下形成的,所以中国文化被看作是早熟的文化。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继续对理性思想进行发展,仁、义、礼、智即是其理性思想发展的成果。他提出,“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4]这几乎成为自孟子以后中国社会道德生活的准则。围绕家庭而生长起来的伦理秩序,比如家庭父子兄弟的关系,推而广之到整个社会,“可说由内而外,就使得大社会亦从而富于平等气息和亲切意味,为任何其他古老社会未有。”[5]这种由家庭伦理推广到社会而形成的东西,便称之为礼俗。它是中国社会历经两千余年的文化骨干,规定了社会的组织结构;它也是中国文化长期停滞和社会很少有变化的原因所在。“仁”心推崇意义在于培养情感。梁先生对仁的理解,与胡适、蔡元培等人有着不同,他心目中孔子的“仁”是敏锐的直觉,而非空洞的东西。他认为,当人们遇到事情时,应当根据自己的感觉确定处理办法,这样在人的心中才会产生一种平衡和调和。如果人们不能根据自己内心的感觉从事,而是按照所谓事先的计划和设计做,就不符合儒家“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主张。其实,这种内心的感觉就是直觉。在孟子看来,直觉就是不虑而知的良知,不学而能的良能。如果感觉迟钝、麻痹,那么人丑恶的行为就会出现。儒家主张人类的所有美好的德行,没有不是出自直觉的,也即没有不是出自孔子的“仁”。事实上,孔子的价值观是向往真实的生活的,即便是对于出于男女本能的情欲,也并不排斥。但是,孔子更希望人的行为能够符合天理的要求,能够获得调和与平衡,如果这个愿望能够实现,人们的生活必将充满生机和活力。

3 梁漱溟关于西洋文化弊端及向中国文化转向主张

梁漱溟先生提出“中国文化的复兴”这个预言,明确强调并不是个人的主观态度使然,而是文化发展的客观使然。西洋文化在过度的物质追求中弊端丛生。梁先生认为,西方人对物质的狂热追求,加之富有理智的头脑,于是发明了机械。机械的发明带来了生产的根本变革,工业化的浪潮扑面而来,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然而,与此同时,由于人们贪婪地追求物质生活,其结果却戕害了人性,西洋人正因秉持向前追求的态度,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产生了罅隙,而且随着工业社会的向前发展,罅隙将越来越大,以致自然对人变得冷漠,而人对自然更是无情,不再像古代那样人与自然相依相亲的样子。西洋人征服自然,改造社会,战胜权威,物质丰富,制度日新,当理想世界出现之时,向前追求的路也就走到尽头。此时,人与物的关系不再是主要关系,人与人的关系转变为主要关系。

人与人关系成为主要关系,意味着西方文化发展必将从第一路向转向第二路向。梁漱溟对于这个问题的论述,可以归纳为这样几个方面:首先,经济发展指向的变化。西方近代经济发展从消费本位到生产本位的转变,梁先生将其归结为三大原因:其一,机械的发明使得手工生产被机械生产所取代,机械进一步发展导致大规模生产的出现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因此而兴起。其二,专业化的分工广泛使用,生产的效率和产品质量明显提高,生产规模逐步扩大,资本愈加集中。其三,自由竞争在市场领域的展开,其结果是在增进了个人利益的同时,社会利益也得到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违背人的本意,造成了深刻的社会问题,如劳动者受制于资本家、忍冻挨饿、失业恐慌以及社会贫富悬殊、生产过剩等。这种个人本位、生产本位的经济,必须转移到分配本位、消费本位的路子上,如此一来,人类文化就要有一个根本的变革,由第一路向转向第二路向,即由西洋的态度转变为中国的态度。其次,生存问题向“他心问题”的转变。当生存问题通过生产分配安排,生产的物质足以满足人们需要,人们关注的人与自然问题就转变为人与人的问题。处理人与人的问题,当然不能用人对物的态度,因为他者的思想并不在我们控制之内,即便力图用对待物的方式处理,也可能难以达到目的。物质生活的缺乏要通过改造自然界获得,精神生活的匮乏要通过人伦道德的途径取得。因此,西洋态度不能不转入中国态度。再次,理智向直觉的转变。西洋思想界不知不觉改变方向,从前主张理性为重,现在主张情意为重;从前看重理智,现在崇尚直觉;从前只重知识,现在则突出行动;从前向外探究物质的视线,转而投向生命。东方人向来注重人的行为问题,主张人的情义重要性,推崇人的直觉,归结到一点,就是东方人讲哲学便是探讨人的生命问题。而西方人从原本的求知识、重科学的路,也走到关注生命的路上。西方人在一味向前追求物质生活享受之时,完全遗忘了自己,丧失了精神。外表的生活虽然风光得意,内在的精神生活却极度贫乏。他们为此也曾做出不少尝试,比如提出宗教的复兴、倡导艺术教育、博爱的普世价值观、灵肉一致的理想,试图打破困境,但是东奔西突,就是找不到一条出路。而唯有生命派的哲学具有改变现状的魄力和方法,这派的方法便是直觉,现在的世界直觉将代替理智,理智与直觉的消长,便是西洋派与中国派的此消彼长。

4 梁漱溟关于中国文化未来发展构想和实践

讲究理性和德性,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构建的中国文化,是否就是无可挑剔的呢?回答是否定的。梁漱溟先生提出,中国人的社会生活有四个缺陷:其一是缺乏法治精神。家庭生活之中处处弥漫着亲情,因此由家庭放大若干倍而形成的社会,在处理事务时必须因人而异,要区分老少、男女、远近分别对待。常常不按法律办事,考虑私情。其二是缺乏纪律。这里的纪律指秩序和条理。在人数众多的地方,纪律可以提高效率。其三是缺乏组织能力。其四是缺乏公共观念。中国人过去太注重父慈子孝之类的家庭私德,而不讲究公共道德。四种缺陷之后的根本原因,是中国人生活偏重家庭生活,缺乏团体生活。四种社会生活的缺失,导致了中国社会的散漫性。梁先生指出,“近百年来,这个庞大散漫的国家,遇到了与其相反的,特别是以团体组织力见长的近代西洋国家,其失败乃是历史之必然!近百年来,西洋文化的战胜,胜于其组织能力;中国民族的失败,败于其散漫无力。”[6]西洋人公共观念、法治精神、纪律习惯、组织能力等公共精神,其有宗教团体、职业团体作为生长环境。而 “中国人除身家观念外,实在没有较大范围可以构成亲切的一个东西”,[7]中国缺乏公共活动的互动平台,思想文化长期徘徊于“天下”和家庭这个两级。由于“天下”道德观的遥不可及,以及家庭和家族制度的封闭和保守,作为连接国家与个人的公共空间尚未出现,中国社会的散漫无力终究是一重要症结。

基于对中国生活缺陷的研究,梁先生对中国文化未来发展方向逐步明晰。在梁先生的构想中,要弥补中国文化的不足,必须思考如何使中国人过上团体生活,如何运用科学技术。团体生活的获得,必须有相应的团体。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定守望者,认为乡村是传统文化寄身之处,是营造团体生活最适合的地方,实践方面,梁先生在山东邹平开展乡村建设运动,通过对村学、乡学的组织运行和实践情况的分析,阐述团体之中成员意识的培养、应当承担的义务,提倡成员对团体的监督。他认为,中国乡村建设运动,目的在于培养国人公共意识,解决中国社会一盘散沙的问题,不能照搬西洋诞生于公共生活和个人权利张扬的基础上的公共精神,要吸收儒家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他指出家庭伦理关系可以成为中国社会塑造团体生活的道德资源,“举整个社会各种关系而一概家庭化之,务使其情益亲,义益重。由是乃使居此社会中者,每一个人对其四面八方的伦理关系,各负有其相当的义务;其四面八方与其有伦理关系的人,亦各对他负有义务。”他力图将中西方文化进行融合改造,形成新的中国文化,其提出“群己关系”处理的新思路,将个人利益寓于公共利益之中;坚持“尊重对方”的道德原则,作为处理个人与团体、个人与他人关系的伦理依据;提倡协商和合作的解决问题方式,在团体生活中培养民众的公民意识,使之成为政治参与者;主张公共道德的形成,源于民众对团体生活中公共规则的认同,而不是官僚体制的灌输和干预。[8]梁漱溟主张用传统人伦道德弥补西洋个人本位的不足,试图创造一种团体生活的新样式,应当是值得肯定的。尽管其在乡村建设运动的实践中陷入困境,但是他的人伦和谐思想,无疑为思考中国问题和中国现代性改造,提供了另外一个视角。

“新中国文化之路,也就是世界文化转变之所趋向。”[9]中国文化的复兴,就是用伦理本位取代个人本位,重视仁爱之情、是非之义;用人与人的伦理关系代替人对物无限占有的态度,改变向外不懈追求的人生为向内不断提升生命质量的人生。

参考文献:

[1][2][3]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4][5]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五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

[6][7][8]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三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81.

[9] 石培玲.梁漱溟的公德观与“乡村自治”构想的伦理困境[J].道德与文明,2007(6):39-43.

猜你喜欢

梁先生梁漱溟西洋
《铮铮铁骨——梁漱溟先生》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梁漱溟演讲收费
梁漱溟的“力性”人生观
清宫里的西洋钟表师
紫禁城内的西洋科学家
女子离婚后发现前夫隐瞒股权
对郑和下西洋的再认识
西洋船模王——童鑑良
人财两空的老少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