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土建施工类专业工学结合的内涵和有效途径

2014-04-07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工学校企职业

马 宁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 实验实训中心,河北邯郸 056005)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职教界的共识,并被写入政府文件当中。但体制与行业的差异导致工学结合的具体模式各不相同。目前我国土建施工类专业的顶岗实习、一体化教学、工学交替等做法具备了“工学结合”的形式,但并不完善,没有真正形成系统的前后各环节内容充分、教学扎实,各环节衔接科学紧密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体系,还没有针对我国土建施工类专业的成熟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因此,探究“工学结合”的内涵,寻求工、学有效结合的途径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一、工学结合的由来

工学结合始于1903年英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应用于土木工程专业;1906年美国出现了类似的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称之为“合作教育”;1983年“世界合作教育协会”在美国成立;2000年经协会讨论,将“合作教育”改为“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以凸显工学结合的基本特征,便于理解。在我国,1957年~1990年,政策文件中使用“半工半读”;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国发[1991]55号文中首次提出“提倡产教结合、工学结合”;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35号文件再一次明确了“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2006年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教职成[2006]4号文也提出“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

从历史沿革可以看出,工学结合的提法伴随着“合作教育”、“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产学研合作”、“政企校结合”、“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等概念,针对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但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定义。因此,需要对其概念加以辨析,明确工学结合的内涵,以利于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工作的开展。

二、工学结合的表述与内涵

学界对“工学结合”的认识并不统一,现分析总结如下:

1)行业企业与职业学校的结合,即校企联合办学、合作办学。这里“工”、“学”分别指“企业”、“学校”,是一种“办学模式”。

2)在行业企业的实践与课堂教学的结合。即工作与学习相结合,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这应该是目前我国政策文件上强调的主要意思。但其中对于“工”、“学”方式的理解又有差异。土建施工类专业目前的做法有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工学交替”是重新进行学期设计,缩短传统学期时间,增设小学期,实现在建筑施工企业定岗工作和学校学习的交替。这里的定岗工作包含初期的工人岗(工种)工作和后期的技术岗工作。“顶岗实习”则是在学校学习后,最后一学期或最后一学年让学生进入建筑施工企业,一学期的顶岗实习主要定位于技术岗,一学年的顶岗实习包含工人岗和技术岗。企业实习的过程中有些学校还加入了理论教学,以期做到施工现场的工作与教学相结合。

3)学做一体,做中学、学中做。是一种“教学模式”。这里的“工”是对实训设备、商用设备的实际操作或是岗位工作方案的设计、制定。对于土建施工类专业,目前以校内教学居多。

笔者认为,可以将“工学结合”的内涵归纳为以下两个层面:

1)工学交替。这是课程设置的层面。以校内外的企业现场环境为主。此处的“工”是学校安排的企业实习,但实习的次数、目的、水平、何时安排、时间长短等因专业而异。目前的顶岗实习可以看做是工学交替的最后环节。

2)工学融合。这是课程教学的层面。以校内设施为主。如项目教学、工作任务教学等。

站在国家政策的宏观层面,工学结合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更强调一种理念和概念;但站在专业人才培养的操作层面,还要强调它是一种教学模式,需要认真进行“课程设置”和“课程设计”的研究,这样才能真正有效落实“工学结合”。

三、工学结合的目的

研究工学结合的目的和所起到的作用,是创建“工学结合有效模式”及其评价体系的前提和重要支撑点。笔者认为,职业教育推行“工学结合”就是为了实现教育和职业的真正结合,保障学生获得职业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得到很好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换言之,就是要使理论与实践相融合,保证校内学习和岗位实际工作的一致性;通过学做结合、学中做、做中学,使学生的学习面向职业岗位工作,充分利用形象思维,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具体应起到如下的作用: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更加积极、主动。

2)利于对专业的理解和对理论的理解。企业实践、学做结合使学生对岗位工作有了全面、透彻的了解,理解了知识的来源和用途,进而更加注重知识的应用,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得以增强。

3)使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得以提高。工学结合营造的职场环境和氛围应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个性能力。使学生较快适应工作环境,融入工作团队。

4)收获经验型知识(隐性知识),扩大知识面。隐性知识来源于工程实践,这样可以弥补传统课堂讲授主要针对显性知识传授的不足,使学生获得的知识、能力更加全面和丰富。

5)加强学生与企业间的了解,促进就业。学生在企业实践客观上形成了一个相互了解的平台,使得双向选择时学生和企业双方考察得更加深入充分,学生的就业机会扩大了,也更加懂得真才实学和职业能力的重要性。

6)学生有了收入的可能。需要指出的是,这不应成为工学结合的主要目的。以企业能否支付酬金和酬金的多少作为选择实习企业的主要标准将不可避免地使“工学结合”扭曲为校企间单纯的劳务关系,失去其人才培养的根本属性。

四、工学结合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目前我国高职高专土建施工类专业教学改革中,“工学结合”还处于不断探索阶段,存在许多问题。根据笔者所在学校的工作现状和对企业、学生的调查,结合其他学校相关调研的文献资料,存在的问题可归纳如下:

1)企业实践教学安排不尽合理。比如,企业实践安排时间较校内学习时间过长或过短;实习岗位与培养目标不符。企业实践时间过长必然导致理论课程教学的不充分,学生缺乏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储备,从而降低企业实践的质量;企业实践时间过短则使学生来不及全面深入地融入施工现场和岗位工作,达不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工学结合”的目的。

2)学生知识和能力不足,工作中不知所措,实践效果不佳。

3)实习管理跟不上,存在严重的放羊现象。

4)企业积极性不高,不愿接收学生实习,尤其是低年级的非顶岗实习,实习安排困难。

5)“学做一体”的项目化教学课程还不普及,课程设计和小组工作的评价体系存在缺陷,小组工作质量不高。

归结问题的根源,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1)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设计还不完善。“如何工学交替、工学融合,如何工、如何学”的问题并没有得到科学的解决。因此,要理顺专业知识的逻辑关系,使课程安排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

2)理论教学对实践的支持不足。课程层面的“学做一体”教学设计没有充分做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尤其是专业基础课改革滞后,理论教学效果不好,学生在企业实践时没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储备。因此,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有待深化、提高。

3)体制和制度等原因造成的校企合作的不深入。多数校企之间没有形成制度性的规范稳定、互惠互利的协作关系,合作松散、责权不清,企业没有接受实习生的义务。因此,学校缺乏对企业的约束,企业指导教师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4)学校的实习管理制度和手段存在不足,没有形成有效的过程化管理。结果导致实习前准备不够充分,实习企业安排不理想,学生认识不到实习的重要性;实习中各阶段要求不明确,师生间沟通交流不及时,问题得不到及时发现和解决;实习后评价体系不科学,学生实习的真实情况和水平在成绩中得不到客观反映,长此下去,势必助长学生对实习的不重视和不认真态度。

五、工学结合的有效途径

1.增强“工学结合”有效性的措施

(1)注重“工”、“学”之间的关联度

课程体系及课程的整体设计依然是做好“工学结合”的首要条件和必备前提,需要以课题的方式下大力气认真研究。必须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设计岗位实践教学环节,着力开展理论课程教学设计,使学生的实践工作与前期所学理论相匹配,学生在上岗前不仅要有充分的知识、技能储备,而且在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等职业素养方面也需做好准备。即学生需具备上岗能力,避免出现“工”、“学”脱节。

(2)实施“工”、“学”过程的有效管理

1)创新管理方法和手段,保障师生的及时沟通,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建筑施工项目的分散性导致不可能对众多学生进行集中度较高的工地安排,也使校内指导教师到现场进行学生管理变得操作性极差。实践证明,较为有效的管理方法是建立“企业实践网络管理系统”,借助音视频等网络手段与学生交流,学生定期上交实习资料,教师及时进行回复并处理发现的问题,对实习进行过程指导。系统对实习学生和指导教师的工作都具有监督和约束功能,这使教、学双方的评价体系变得更加科学和有效。

笔者认为,目前管理方法和手段上的不足和需要进一步开展的工作如下:

①需要进一步解决有些建筑施工工地上网不方便的问题。可以开发管理系统的手机客户端,作为企业实践管理的辅助手段。

②开发“助学系统”。为学生提供相关教学资料、教学指南和线上助学指导。保证学生的问题及时得到解决,及时得到引导、启发。

③开发“助教系统”。企业实践作为教学的一个环节,往往需要众多教师参与指导。为了统一指导要求、对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进行培训,非常有必要建立“助教系统”,以达到提高指导水平的目的。

2)把控关键环节,及时保证学生总体运行在正确的轨道上,提高实践质量和效率。实习工地的选择、实习计划的制定和审定等环节需要严格把控。

3)严格管理制度,量化考核标准,确保评价体系的科学合理性。“企业实践网络管理系统”已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管理平台,在此基础上,应着重建立突出过程管理的量化管理制度,实现企业实践的全过程可控。

(3)探索弹性学制

允许学生在3~5年内取得相应学分获得毕业资格,学生根据各自的不同情况安排自己的企业实践工作和学习。这对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对知识的理解是有益的。

(4)不断完善工学结合的保障条件

工学结合实施结果的好坏不仅有赖于好的课程规划与设计,还与学习的软硬件环境的优劣有关。学校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及时掌握企业技术的发展现状,调整教学内容。这应当成为校企合作开展的年度定期工作。

2)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通过与建筑企业的横向科研、对外技术服务、企业培训和挂职锻炼等方法,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提高工学结合水平的技术保障。

3)提升学校服务企业的软硬件条件。工学结合离不开校企合作,而校企合作的前提是互利共赢,只有学校服务企业能力提高了,才能促进校企合作的良性开展,进而提升工学结合的水平。

2.工学结合的发展策略

当我们对如何开展工学结合逐步有了正确、成熟的认识后,未来工学结合能否有大的发展,就要看学校的影响力和校企合作的深度了。因此,寻找校企利益的共同点,不断发展壮大自己,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应成为今后工作的方向。

1)应建立校内专业技术研究机构和技术型企业。这样可以加强校企间的联系,提升教师的专业技术及科研水平,增强学校服务企业的能力,从而增强校企合作的资本,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2)充分利用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的作用,搭建行业企业技术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增强学校实力、扩大学校影响。例如我院建筑工程系与市住建局及建筑业管理办公室合作,在学校共建市建筑科技示范基地、建筑材质库,将工程项目的专家论证会和行业协会会议设在建筑科技示范基地内进行。这些举措使校企间的联系大大增强,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3)创新校企合作的方式。应逐步创设条件,吸引行业企业共同办学,达到校企合一。从而从制度上保证企业主动参与办学的全过程,企业实习实训课程的安排与指导以及学生实习管理等难题将得以根本解决。当然,这需要政、企、校三方艰苦的共同努力才可能实现。

[1]余祖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机制研究[EB/OL].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2009-11-18

[2]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徐广舒.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顶岗实习问题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12)

[4]陶红林.高职土建类专业“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9,(12)

[5]罗小秋.建立企业学院: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1,(3/4)

猜你喜欢

工学校企职业
盐工学人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盐工学人
——沈 妉
盐工学人
——李 琦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