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不足及对策研究
2014-04-07凌明亮黄仁术
王 佩,凌明亮,黄仁术
(1.皖西学院 金融与数学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2.皖西学院 人事处,安徽 六安 237012;3.皖西学院 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既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也是追赶国际高等教育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需要。[1]而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需要建设一支教育教学能力强,产学研结合、资政咨询、服务社会等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强的“双能型”师资队伍。但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基本属地方性院校,多为新建本科院校组成,师资主要表现为稳定性不容乐观、学科带头人缺乏、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学术科研水平不高、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有一定难度等等问题。[2]因此,加快“双能型”教师培养已成为地方高校师资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未来提高应用性本科教育质量,加快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关键。以安徽省为例,目前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均在积极采取具体措施落实“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但各院校“双能型”师资队伍发展仍表现为速度缓慢、质量堪忧。本文在观察安徽省各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存在的不足并进一步提出完善对策。
一、安徽省“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现状
目前安徽省新建本科院校共有13所,分别为皖西学院、合肥学院、宿州学院、铜陵学院、黄山学院、合肥师范学院、滁州学院、淮南师范学院、池州学院、蚌埠学院、巢湖学院、安徽三联学院、安徽新华学院。在13所新建本科院校中,明确培养“双能型”师资队伍的院校有12所。如皖西学院通过挂职进修和产学研项目平台锻炼,2012年验收“双能型”教师200多名;滁州学院2012年首批认定“双能型”教师159名,截至2013年该校已经拥有“双能型”教师215名。由此可见打造“双能型”师资队伍已经成为各个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共识,可以预见未来几年内安徽省新建本科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主要努力方向将是如何具体实施“双能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二、安徽省“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不足
尽管近几年安徽省各新建本科院校“双能型”师资队伍工程的实施使得“双能型”师资队伍不断壮大并在科研与教学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随着“双能型”师资队伍工程的推进,一些问题也日益显现。
(一)“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存在明显的制度缺陷
首先,安徽省各新建本科院校“双能型”教师认证标准还不健全。由于各个院校对“双能型”师资队伍的认识不统一,各个院校的“双能型”师资队伍认证标准存在差异,导致“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难以形成规范化和完善化的操作,使得“双能型”教师在不同学校间的认可度较低,影响了“双能型”教师资源的流动和共享,降低了青年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其次,“双能型”教师的培养模式和机制还未真正形成。目前安徽省各新建本科院校建设“双能型”师资队伍的方式主要通过教师考取国家承认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取得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颁发或认可的职业(执业、行业)资格、技能鉴定及考评员等中级及以上证书;利用工作之余到企业兼职,增加社会实践经历;主持或参与产、学、研相关科研项目。
再次,安徽省各新建本科院校对“双能型”教师的评价制度尚不完善。在“双能型”教师的评价方面教师科研业绩依然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主要的评价指标包含取得一定的技术成果、主持或参与产学研项目。这种评价机制导致教师在挂职进修期间依旧是重科研轻生产,无法安心投入到企业学习。
(二)教师参与“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性不高
安徽省各新建本科院校实施“双能型”的具体措施均反映出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具体表现为“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制度中一味强制要求中青年教师参与该项工程,尤其将青年教师评聘讲师职称与是否被认定为“双能型”教师相挂钩。由此可见,安徽省新建本科高校“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在吸引优秀教师参与方面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各新建本科院校对建设“双能型”师资队伍政策宣导不到位。由于大部分教师对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方向不了解,因此不能充分认识参与“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对其职业发展的重要性,所以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不足。
第二,各个高校“双能型”师资队伍激励制度不健全。“双能型”教师要求教师既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素质又要具有职业技师的技能,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成为一名合格的“双能型”教师需要中青年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使得教师参与“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成本增加。目前安徽省各个新建本科院校制定建设“双能型”师资队伍激励制度方面大多数表现为:职称评定、评优评先、晋职晋级、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这些制度虽然起到了一定的激励作用,但是受社会和自身因素的影响,大多力度不大、倾斜不够。[3]
(三)“双能型”师资队伍的职能未明确
目前各新建高校建设“双能型”师资队伍政策主要从认定的范围对象、认定的资格条件、认定的程序、激励制度等方面进行阐述,很少对“双能型”师资队伍的职能进行明确。由此可见,当前各新建本科院校“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的侧重点在于壮大“双能型”师资队伍,而如何发挥“双能型”师资队伍的作用则没有进行研究。因此如何明确“双能型”师资队伍的职能是各新建本科院校完善“双能型”师资队伍制度的主要方面,而且各高校可通过明确“双能型”师资队伍的职能增加“双能型”教师的激励力度,吸引更多优秀中青年教师参与建设“双能型”师资队伍。
三、积极完善“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
(一)健全建设“双能型”师资队伍制度
第一,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参与制度的建立。各新建本科院校建设“双能型”师资队伍不仅仅是自身亟需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教育主管部门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参与制定“双能型”师资队伍的制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的参与有利于制定全省统一的“双能型”教师认定标准,从而使得各个新建本科院校“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具有可比性。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的参与提高了“双能型”师资队伍制度的权威性和“双能型”教师的认可度,有利于“双能型”教师资源的共享及流动,增加了教师参与“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积极性。
第二,建立层次性立体式认定机制。由于各个地方院校的教学资源存在差异,各自优势专业不同,专业教师队伍质量也存在差异,所以对“双能型”教师的认定不能够以“一刀切”方式进行。借鉴安徽科技学院的实施方法,“双能型”教师的认定应当分为资格认定和等级认定。资格认定是指通过各种途径,接受了实践能力的提升,并经过审查符合相应标准,从而获得“双能型”教师资格。此处“双能型”教师资格标准应当是教育主管部门参与制定的具有一定公信力的权威标准。等级认定是指经过学校考核,具备相应等级能力和水平的级别,可分为高、中、初3个级别。级别标准是各个学校根据自身师资队伍情况制定。这种分层式评价体系既考虑到“双能型”师资建设制度的权威性,又兼顾了“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差异性。
(二)完善“双能型”师资队伍激励机制
在院校内要形成一种重视“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校园氛围。大力宣传学校各级领导对建设“双能型”师资队伍的关注。使得“双能型”教师具有强烈的荣誉感,让各个教学单位管理者及各位教师充分领悟“双能型”教师的重要性。
于此同时,切实提高“双能型”教师的社会地位,在政策上和资金上加大对“双能型”教师的倾斜和投入。严格按照“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政策落实对“双能型”教师的承诺。
(三)明确“双能型”师资队伍职能
“双能型”师资队伍是各个新建本科院校通过各种努力培养的重要人才队伍,应当充分发挥每个“双能型”教师的优势。“双能型”教师最大的优势在于既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素质又具有职业技师的技能。因此,学校应当充分安排“双能型”教师进行实践课程教学以及指导学生开展实践研究型项目,切实将“双能型”教师的实践技能传授予学生。另外,“双能型”教师应将专业理论素养和职业技能相结合,积极主持或参与建设学校特色课程,编写特色教材等等。
各新建本科院校只有在健全认定制度、完善激励机制、明确师资职能的基础上,大力推进青年教师国际化、社会化、项目化建设,才能让教师积极投身于产学研合作及资政咨询等社会服务工作中去,从而在社会服务工作中提升自己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从而反哺教学,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应用性本科教育的发展。
[1]潘懋元,车如山.略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5):35-38.
[2]凌明亮.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探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10):53-54.
[3]马欣.“双能型”师资队伍激励机制研究[J].北方经贸,2007,(8):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