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招生考试形式的比较研究
2014-04-07徐壮
徐壮
(黑龙江大学招生就业处,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在世界一体化步伐不断加快和我国对外开放的日益深入的今天,各行各业对外语高级人才的需求日益扩大,尤其是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日语、朝鲜语等一些非通用语种专业毕业生,更成为用人单位争相聘用的抢手人才,日益扩大的需求为高校培养外语人才提出了迫切要求,需要我们开展多种招生形式,招收培养大量的高质量外语类专门人才。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以多元教育质量观为指导的素质教育和个性化教育逐步确立,在招生录取领域中,一方面要保证升学录取的公平公正,一方面又要兼顾学生个性,为此教育部和有关高校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的自主招生、特色招生政策,不拘一格选拔人才,而近年外语类专业招生推出的各种改革就是对这一趋势的有力回应。
黑龙江大学作为一所由外语类院校发展而来的现代综合性大学,是教育部批准的具有开展外语类专业提前考试的25所院校之一,我校自2003年以来,连续招收俄语专业提前单独招生考试学生,受到了考生、家长的认可,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几年来招生范围从省内重点中学,扩展到全国部分外语中学,招生层次从零起点班扩展到俄语、法语、德语等语种的高起点班,这在国内同类高校中尚不多见,尤其是2008年以来,我们依托学校的外语优势,在教育部批准的16所外语中学中招收了部分外语类专业保送学生,这些举措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子关注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大学设有俄语、英语、日语、朝鲜语(韩国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8个外语专业,拥有俄语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和13个外语类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60多年来培养了万余名外语人才,其中省部级领导10余名,将军10余名,资深外交家、驻外大使10余名。2002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随机性水平评估中,教育部专家把学校以外语学科为引领的国际化开放办学确定 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对学校外语学科的优势和特色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经过近年来的摸索和实践,我们积累了一些宝贵的改革经验,同时也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地进行总结和反思,去粗取精,一方面对促进高中阶段外语专业教学改革有所增益,同时有利于继续完善高校外语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一、多种外语类招生形式的比较研究
目前我国外语类专业招生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通过高考录取学生,这是较为普遍和基本的录取形式,外语类专业(非通用语种)多数在提前批次招生,考生通过填报志愿,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后,按高考成绩进行录取。
第二,通过外语类专业(非通用语种)提前单考单招形式录取,这些高校的小语种专业可自行命题,单独考试录取。考生被录取后,一般不再参加普通高考,也不能转到其他专业。高校组织的小语种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笔试一般考语文、外语、数学等科目,面试则主要考查考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有的高校小语种单独招生专业不仅要参加学校组织的面试和口试,还要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录取时,既要看考生的高考总成绩和口试、面试成绩,还要看外语、语文的单科成绩。招生简章由各高校自行公布,考生和家长可以直接向有意报考的高校咨询有关问题。
第三,通过在教育部指定的外语中学中招收外语类专业保送生,主招生政策是深化高校招生录取制度改革、进一步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选拔培养优秀创新人才、促进教育创新和素质教育全面开展的一项重要举措。自主招生政策的实施一般要做到三公开:一是试点高校要将如何确定招生对象、选拔办法和招生人数以招生章程的形式向社会公布。二是由应届高中毕业生本人提出申请,经招生院校确定的中学推荐,招生院校组织专家组进行考核,综合评价候选人,经审核后确定入选人名单,将其向学生所在中学公布。三是招生院校应将自主选拔录取的学生通过学生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高校招生办公室向社会公布。教育部明确要求加强自主招生工作的管理和对违纪做法的处理力度。自主招生高校须依法招考、严格程序、规范管理,认真把好招生过程的各个环节,决不能利用自主招生形式向学生变相收费。
几种招生形式各有特点,体现了对不同考生的不同要求,我校作为较早招收高中阶段非英语语种考生的高校,同时具有上述招生形式,并招收俄语、法语等语种的高起点班,招生形式的多样化在国内处于前列。我们力图通过对不同招生形式的分别研究,比较各种形式的优缺点,进一步优化我校外语类专业招生形式的结构,发挥每种招生形式的优势,招收优秀的外语学生。
二、招生考试领域引入素质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理念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近些年,中国非通用语种学科专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这种挑战集中表现为:社会对外语类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即由专业型转变为复合型,用人单位需要的不再是单纯的外语翻译人才,而是既具有较高外语水平又兼懂经贸、旅游、管理等知识或技术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单纯的语言文学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种人才需求的变化意味着,高校不仅要重视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还要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积极推进“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即在确保外语水平较高的前提下,将经贸、旅游、管理等专业性和应用性课程内容融入外语专业课程内容之中,把学生培养成涉外各类专业人才,培养成“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好的素质”的人才,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作为衔接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的关节点,考试形式成为对引导高中开展素质教育和个性化教育起到重要的风向标,如何在保证考试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促进高中阶段开展素质教育和个性化教育,为大学阶段的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成为摆在每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高校招生考试工作人员无法回避的问题。2003年以来,黑龙江大学连续多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开展多种形式外语类专业招生试点院校,我校也不失时机地不断扩大和丰富这一招生形式,可以被视为对这一问题的有力回应。
三、建立外语类专业稳定的生源基地、巩固外语学科优势
黑龙江大学作为一所由外语专科学校发展而来的综合大学,多年来一直把开展外语教学、培养外语专业人才、促进外语学科科研工作作为全校开展教学科研的重中之重,以开展外语类专业的多种招生形式为契机,在省外建立一批较为稳定的生源基地,改善生源结构,进一步巩固学校的外语学科优势,吸引更多有志从事外语专业学习的优秀生源,继续提升学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随着高中阶段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全国各地陆续推出了不同的课改方案,由于改革举措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我校外语类专业招生考试形式也应随之改变,总结我校以往开展的各类外语专业招生工作经验,通过对2009年及2010年相关外语中学预计毕业学生生源情况的调查,以教育部和省级招生管理部门的文件为指导,以兄弟院校开展此项工作的经验为借鉴,建立和完善黑龙江大学外语类专业招生体系,形成自己鲜明的招生特色,继续完善生源结构,提高生源质量。
[1]欧以克.中国高校东南亚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2]刘润清等.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3]潘懋元.潘懋元论高等教育[M].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0.
[4]陈乃芳.W T O与外语人才的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1,(6).
[5]李枭鹰.论大学学科系统建设与发展机理——复杂性科学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