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感性化学”的有效实施策略
2014-04-07仲春芹
仲春芹
(江苏省如皋市搬经中学,江苏如皋226561)
例谈“感性化学”的有效实施策略
仲春芹
(江苏省如皋市搬经中学,江苏如皋226561)
感性的化学,突出了化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特性,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将原先停留在课本上的抽象描述转化为形象具体的认知,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展开理解与想象。这种“感性”,不是忽视化学教学中对深层内涵的挖掘,而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降低知识的抽象程度,提升学生的思维深度,两者相铺相成。
感性化学;实验;有效;策略
感性的化学,突出了化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特性,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将原先停留在课本上的抽象描述转化为形象具体的认知,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展开理解与想象。这种“感性”,不是忽视化学教学中对深层内涵的挖掘,而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降低知识的抽象程度,提升学生的思维深度,两者相铺相成。在化学教学实践中凸显感性色彩,旨在让化学学习理解重于记忆,创造多于模仿,淡化表述,强调体验,这样的化学学习才可以真正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持久的化学学习热情。本文结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摸索,谈一谈在此方面的点滴思考。
一、实验是感性化学的天然温床
实验是化学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如果剥离了实验,化学学习或研究就成了空中楼阁;特别对于高中化学的教与学,实验更是处于一个异常重要的位置,它是调动学生展开化学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重要桥梁,让化学科学中最鲜活、最现实的一部分展露在学生的眼前。通过化学实验,学生可以近距离地感受到物质的本质以及它们的变化规律,为后继的化学学习思考与探究提供思维发酵的温床。
化学实验作为一种重要的感性认知方式,让学生正确地运用各种试验方法,获取化学现象和化学事实的过程中,还可以感悟辩证思想、科学态度,同时也能够引导学生在其中感受到化学独特的美感,此外作为新时期化学教学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德育和美育能够在化学实验中进行润物细无声般的渗透,让化学学习成为一道立体生动的课堂风景。
进行化学实验的过程中,教师不应当过分强调让学生记住某些特定实验现象,而是让学生注重整体感知,强调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所见所得,突出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本质和重要环节,弱化对枝节的纠缠。如盐析和渗析两种实验操作上的差别,教师要结合具体实验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盐析操作的可逆性以及渗析中分离、提纯的特性,强调无机盐和半透膜在两类操作中的作用,使得学生的感性认知获得准确的焦点。
除了课堂上必要的实验操作之外,我们在每天下午的自主学习时间内向学生开放化学实验室,鼓励学生结合课堂上的疑惑和收获进行独立性更强的实验操作,在实验设计方案经过教师的审核之后,学生就可以通过个体或小组等形式进行实验,作为化学课堂学习的有效补充。这种天然存在个性化的实验方式受到了学生的极大欢迎,也唤起了学生感性化学的更多灵感,如有的学生合成了阿司匹林,还有的学生测量学校旁边河流的水质指标并绘出水质变化曲线图等。
二、事实是感性化学的最佳土壤
学生总有一种探求事实真相的天性冲动,在这种天性面前,教师的言语传递往往显得有些苍白无力。因此,感性的化学学习就是要让学生接触到化学学习中的各种真实,用事实说话才会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鲜明的烙印。
化学事实并不仅仅限于课堂这一方小小的天地,引导学生走进社会,在社会这个大场所里去感触化学的各种神奇,从课堂外的视角去感受化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验到化学世界遍及社会的各个角落;同时,学生也可以在更多、更广和更充分地认识事实的过程中,发现和体会化学应用在社会和生活中所带来的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唤醒他们对于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的深层次思考,从而给学生带去学习化学的必要性以及持久的化学研究兴趣。
化学现实的意义还在于养成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理论与现实总有一些差距,面对林林总总的化学事实,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面对,而不是简单粗暴的一语带过。如在酸碱中和滴定的误差分析中,教师就要耐心地指导学生从锥形瓶、滴定管以及待测液、标准液等诸多方面进行谨慎细致的分析和思考,通过测得的值与理论值相比偏高还是偏低,寻找其中的客观原因,促进学生对于滴定误差问题的深刻感知。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广泛地接触到更多化学事实,我们积极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如组织学生参观污水处理车间、针织配色车间等具有浓厚化学气息的工业场所,将2014年中国化学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的部分适合学生了解的内容进行墙报展示;我们还邀请一些本校已毕业的化学专业的学生回校进行现场报告,让更高层次的化学研究为学生开启更神奇奥妙的化学世界。
三、体会是感性化学的破土萌芽
在引导学生操作和观察之后,化学给学生的感性认识必然要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学生的所见所闻,在有所思的基础上方能有所得。建立在充分具体的感性体验基础上的积累,需要在教师的启发和诱导下,通过让学生畅谈体会,释放出学生思考的泉眼,让感性认知的泉水在学生的诸种体会上奔流而出。
感性化学的破土萌芽,与建构主义倡导的自我获取不谋而合。学生的各种零散的、片面的又具体的、生动的各种感性认知,是学生自我获取的珍贵的学习素材,为学生有意义的自我建构提供了必要的基础;通过问题的引领,让学生畅所欲言的表达,成为了有意义建构的前提。“最精湛的教学艺术,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感性化学中的体会,在于学生能够从化学实验和化学事实中自我提取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是培养学生化学思维能力卓有成效的一条途径。
如在“金属矿物的开发利用”一课的教学中,学生从电解熔融的实验观察中产生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即用电解法得到铝是美国化学家霍尔在1886年首次采用,那么在此之前拿破仑皇冠上的铝又是怎样得到的呢?继而又有学生提问为什么同样为金属电解熔融,镁的冶炼是通过氯化镁,铝确实用氧化铝而非氯化铝呢?再如学生对于教材中学习内容的未尽之处穷追不舍,也是他们体会积累的一种自然表露,如教材中说明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中的其中一种,那么除了分子以外,可以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还有哪些呢?这些充满感性认知倾向问题的提出,正是学生强烈问题意识的体现,也是化学学习中感性积累的必然结果。
四、对话是感性化学的参差生长
由于成长环境、个体认知水平等使学生存在着化学学习中的各种差异,教师要正视并且尊重这种差异,努力将这种差异作为感性化学学习中的一种重要教学资源加以挖掘。以对话实现感性化学学习的参差生长,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和生本对话中实现信息的沟通和互补,将学生个体的化学智慧整合为群体智慧,是感性化学教学的最终归宿。
要实现高效畅通的对话,教师就要善于从学生的视角去研究课堂学习内容中的内在联系,把握化学研究思想、途径、方法的认识和理解,实现对话过程中学习方式、学习资源和学习用具的整合,从而保证对话过程中话题的明确性,避免出现各种旁逸斜出所导致的散乱现象;也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将对话中心保持在学习重点上,使得难点得到突破、疑点得到明晰;还要让引领学生恰当地穿插各种鲜活的化学现象和化学事实,使得对话过程显得有理有据,让每一位学生确有所获。
如在教学“羧酸酯”内容时,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庞杂,有乙酸、羧酸、酯和油脂,还包括官能团性质、α-取代羧酸最终到羧酸的共性,这些零散的知识点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地展开教学,不但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也容易产生学习疲惫。如果在经历了上述感性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对话教学,让学生在总体遵循教师精心设计的脉络基础上处理好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沿着“结构→性质→价值”的途径自主探究,教师适时点拨启发,则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与其他学科一样,化学同样要求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然而对于高中化学学习而言,实践部分的意义更加凸显;突出化学实验和化学事实,加强化学与生活之间的沟通和串联,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特征,由此着重强化化学的感性本质和实践特色是保证化学课堂充满热情的基本保证。感性的化学学习洋溢着生机,充盈着活力,化学学习的感性之路是每一位化学教学工作者都值得为之上下求索的阳光大道。
编辑∕岳凤
仲春芹(1981-),女,江苏如皋人,本科,中学一级,研究方向: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