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善老城区道路交通对策探析

2014-04-07

山西建筑 2014年17期
关键词:老城区道路交通车道

李 娟

(上海市松江区建设和交通委员会,上海 201600)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多,城市现代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大,但与之相随的城市交通问题日益严重,许多城市在长期的建设过程中,形成了突出的新老城区交通问题,对于老城区而言,交通问题尤为严峻。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和根本治理,必将制约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城市的现代化进程。

1 交通流特征

许多城市老城区仍为最具活力和最有吸引力的地方,大量的居民居住在老城区,同时大部分企事业单位和商业、娱乐场所也设立在老城区。老城区吸引了大量的车流和人流,也是交通最混乱、最拥堵的地方,其交通流主要呈现以下几方面特征:1)在道路机动车交通构成中,自行车、助动车、摩托车所占比例增大,路段非机动车流量相对较大。2)机动车交通流早晚高峰较大,中午还有两个小高峰。3)非机动车流的高峰较明显,在高峰时对道路和路口的通行能力形成极大的挑战。

2 道路拥堵的主要原因

2.1 城市发展速度快

1)人口规模迅速发展。就拿上海市松江区为例,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相关数据显示,到2010年为止,松江全区常住人口为158万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时的64万人相比,十年间共增加了94万人,增长146.80%。平均每年增加9万多人,年平均增长率为9.45%,增速位居上海18个区县之首。由于松江经济、社会的发展,吸引大量外省市来松人员,松江的常住人口的变化主要是由外省市来松人口的迅速增加引起的。外省市来松人员主要从事服务行业的工作,而松江大部分的餐饮、娱乐行业主要集中在老城区,因此老城区仍是松江区主要的经济、社会活动中心,人口密度相当大。大量的人口工作、生活在老城区,对老城区的交通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2)汽车保有量继续增长。城市交通的机动化是与城市的发展同步进行的,城市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机动车的普及,而大量机动车的使用反过来也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回顾过去的几年,我国大部分城市经济高速发展,机动化速度猛增。随着人均GDP的不断攀升,公众对出行舒适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小汽车方便、舒适的性能得到越来越多家庭的青睐,有的家庭从一辆车的保有量上升到人人有车、人人开车。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城市汽车保有量将继续增长,机动车化进程也将继续深入。

2.2 历史规划落后

许多城市老城区现有道路大都规划年代较早、建设标准较低,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缺陷:

1)道路网密度偏低,路网级配不合理。老城区内的现状道路没有规划快速路网系统,现状路网密度及分项指标小于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的要求。就拿上海市松江区老城区为例,规划道路总里程仅71.95 km,现状已建约69.8 km,道路网密度为3.44 km/km2,人均道路面积仅 5.01 m2,均低于国标规范值。部分道路目前仍是断头路,不能有效疏解主干道路的车流,当主干路部分路段产生故障,往往会造成老城区内的一大片地区的交通瘫痪。

2)道路红线宽度较窄,道路的拓宽空间受到限制。老城区的主干道路由于历史、建制、规划等综合原因,红线宽度都较小,同时未考虑建筑物退让红线距离。老城区道路沿街两侧建筑物非常密集,道路两侧建筑紧贴红线发展,由于受两边建筑的制约,道路已无法拓宽,道路的通行能力受到极大的限制。

3)道路断面形式不合理,影响道路通行能力。我国多年以来一直都是以自行车为主导的城市交通结构,随着经济的发展,助动车、摩托车逐渐取代自行车成为老城区居民交通出行的主要方式。到今天,自行车、助动车、摩托车混合组成的非机动车流依然对老城区道路交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许多城市老城区道路断面大量采用三块板的形式,随着机动车数量的剧增,三块板这种组织方式越来越暴露出它的弊端,主要表现在机动车交通主流与非机动车交通主流重合,机、非相互干扰,既不安全,又影响道路的通行能力。尤其是道路交叉口,由于机、非冲突及缺乏机、非分隔设施,交叉口通行能力损失约20%~30%。

4)公共停车场不足,车辆占道停车现象严重。由于历史原因,许多城市老城区内停车场原本就紧缺,早期大型建筑物没有配建停车场,新建大型建筑物又未按规定配建足够的停车位。由于停车位严重不足,很多道路的一条车道被划为停车位作为补充,另外加上人为占用车道作为临时停车使用,致使非机动车抢占机动车,行人、非机动车与机动车抢行非常混乱,既降低了道路的车速和通行能力,又增加了发生交通事故的可能性。

5)道路沿线单位开口多,影响了道路通行效率的发挥。老城区建筑物密集,企事业单位汇聚,道路沿线开设了很多出入口,车辆频繁出入。加上缺乏有效的交通引导措施,车辆常常左进左出,严重影响了道路的运行效率。

2.3 交通管理水平不到位

1)交通组织方法不科学。老城区路窄车多,目前许多城市老城区内部仍采用统一的交通组织,没有因地制宜梳理整合道路资源,优化调整交通组织,没有考虑中心城区非机动车多的交通特点,也没有针对各道路拥堵原因区别对待。老城区范围内所有道路大多采用双向通行方式,两个方向的车行道没有根据早晚潮汐进行有效的调整。道路交叉口堵塞情况严重,直行车辆占用右转车道的情况普遍,右转车辆不能及时通过,导致路口等待放行的车辆越来越多,长长的车队在沿线出入口再次形成二次堵塞。2)交通管理力度不强。城市交通管理力度小,摩托车、电动车、自行车、人力三轮车等占用机动车道行驶,机动车在路段中央双黄线处随意越线调头转向,行人在路口遇红灯随意穿越交叉口等情况,以及非机动车在机动车前等候红绿灯造成机动车信控延误的现象并不少见,更加剧了道路拥堵、交通不畅。3)信息化管理不完善。缺乏有效地信息化平台,让公众可通过各种途径,及时了解老城区的交通流量情况,根据不同信息及时调整行驶速度和行驶路线,从而避免或减少交通堵塞和交通事故。

3 对策和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许多城市老城区道路拥堵既有历史规划落后的原因,也有管理水平不到位的原因。针对老城区道路交通现状,提出以下几条对策和建议。

3.1 明确城市布局,科学进行规划调整

1)规划先行,明确定位。当前,需要进一步明确城市规划,合理进行城市布局,在保持原有老城道路规划格局的原则下,尽力改善老城区道路交通。2)科学调整,合理规划。根据原有规划大格局,对局部特别拥堵的地段、节点重新进行规划调整,更加充分、有效、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实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一些新动拆的沿街地块,要优先考虑作为道路拓宽用地。同时,应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科学改善道路交通。通过合理的规划,将地上、地下空间有效地贯通和连接,不仅能保持老城几千年来的城市构造格局,还能科学地缓解由于城市快速发展、车辆迅猛增长引起的道路拥堵矛盾。

3.2 合理进行道路建设,增加道路交通容量

1)增加车道、拓宽道路。在合理规划的前提下,利用一些新动拆的地块,对局部特别拥堵的地段进行道路拓宽。通过增加车道数量,加大道路通行流量,缩短拥堵时间,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时间。2)新修隧桥、扩充容量。尝试新建隧道或高架桥,一方面形成快速通道,另一方面分散该部分通行流量对老城区道路交通形成的冲击。隧道或高架桥的空间布局和构造形态,应结合老城区道路交通情况,在不破坏现有历史风貌的前提下,以扩充道路交通容量为目的,形成历史风貌和现代文明的和谐统一。

3.3 着力提高交通管理水平,有效增强道路通行能力

1)提高交通组织水平。

a.试行单行交通,缓解交通拥堵。国内外大城市在高度城市化地区组织单行交通,在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老城区可分区块试行单行交通,在处理好单向交通与公交走向、单向交通与非机动车交通关系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区域形成单行交通网,提高道路单向通行能力,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路面,提高交通流量。b.加强路口管理。路口是发生交通拥堵的最主要地点,在上下班高峰时间,对部分拥堵严重的路口禁止左转弯。c.科学交通信号引导。科学的交通信号灯管理是引导车辆快速流动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个路口变了绿灯,前方好几个路口即应根据正常车速计算好的时间依次陆续变成绿灯。科学交通信号引导可以使车辆在正常情况下一旦开动,可以连续通过好几条街道。d.适时变动车道。老城区交通高峰潮汐现象明显,可采取灵活变动车道的方法来疏通车流。比如,在早高峰时段通过交通标志的变动增加进入老城区的车道,入城的车道多一些,出城的车道少一些。晚高峰时则相反,出城的车道多一些,入城的车道少一些。在几个进入老城区的主要路口,专门设一台工程车,每天早晚用于移动道路中间的隔离墩,调整进出城车道的设置,灵活有效地缓解高峰时期的交通压力。e.及时调整拥堵点管理措施。对老城区整个交通系统进行交通流量分析,试行非工程性改进措施,如设施硬隔离等等。

2)合理规划停车场地,还路于行。

老城区停车设施规划,应与动态交通容量相协调,形成路外、路上停车设施互为补充的停车供应体系,实现老城区车辆停放的平衡和有序。对于路外停车,可结合老城改造合理利用现有的土地,利用拆迁地块新建停车场。也可充分利用现在街心公园、公共绿化带、老居民小区的地下空间拓建停车场。对于老城区内大型公建设施、商务楼及大型企事业单位建筑应尽可能的进行合理改造,增加社会停车容量。对于路上停车,应配合停车场设施改造,逐步减少或取消大部分道路现存的路边停车现象。特别是早晚高峰时段应取消老城区内主要道路路边停车,以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对于路边随意停车的情况,应加强现场执法管理,真正做到“有令必行、令行禁止”。一经发现,严格处罚,杜绝停车占路堵塞交通的现象。

3)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引导老城区客流对出行方式的选择。

公共交通载客量大,人均占用道路面积最小,是城市各种交通方式中社会成本最低、综合效益最高的方式。老城区人流密集,要提高道路的运输效率必须着眼于提高单位时间通过道路截面的人流量,而不是车流量。提高老城区交通流中大容量交通工具的比重,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是缓解老城区道路拥挤的最有效措施。我区虽然近几年对公共交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上下班高峰时间途经老城区的线路载客量巨大,部分线路非常拥挤。需要进一步加大对老城区公共交通的投入,增加公交车辆,提高公交路网密度,改善公交路网布局,优化公交站点,减少公交出行者步行距离,进一步提高公交的吸引力。同时配合9号线向老城区延伸,做好相应的公交配套方案,切实做好最后一公里出行的保障。

4)强化交通执法管理,增强执法力度。

执法管理是确保交通秩序,减少交通拥堵和交通事故的有效手段。为了确保老城区道路交通顺畅,治堵必先治乱,把执法管理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加以贯彻。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提高对随意停车、随意调头等行为的处罚标准,并在市民中广泛宣传,使驾驶员“人人知晓”,真正形成“不敢为”“不愿为”“不想为”的良好氛围。

5)优化交通管理设施,提高服务水平。

整合完善老城区内城市道路现有的信息资源和业务系统,成立交通管理信息中心,全方位提升行业信息化水平,进一步增强行业实时监管、应急保障和公众服务能力。通过建立动态的交通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交管部门与其他部门关于交通流信息方面的共享,实现交通信息资源的合理利用。通过监控获得的信息,能够及时通过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电台)、新兴媒体(手机短消息、互联网)和公安热线、声讯电话等方式向公众公布,并通知有关部门采取相应的措施。公众可根据不同信息及时调整行驶速度和行驶路线,从而避免或减少交通堵塞和交通事故。

4 结语

针对老城区特殊的道路交通特征,只有从规划布局、道路建设、交通管理几个方面着手,综合处理道路通行的瓶颈问题,才能切实缓解老城区交通压力,为居民出行提供方便。

猜你喜欢

老城区道路交通车道
北斗+手机实现车道级导航应用
《道路交通安全法》修改公开征求意见
避免跟车闯红灯的地面车道线
浅谈MTC车道改造
老城区是夜经济的“灵魂”
九江市老城区住区空间形态演变原因研究
现代道路交通文化景观探究与实践
欢迎订阅2017年《道路交通管理》杂志
欢迎订阅2017 年《道路交通管理》杂志
老城区科技企业上市的促进政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