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抓好农村水利工作解决好灌区最后一公里问题
2014-04-07省水利厅副厅长张玉忠
◎省水利厅副厅长 张玉忠
2013年,在省水利厅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全省各级水利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省农村水利事业全面协调、快速发展,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实现我省粮食生产“十连丰”做出了积极贡献。以大型灌区续建与泵站改造、农发中型灌区配套,中省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为投资重点的各类农水项目建设再掀高潮;以水管单位体制改革、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水价综合改革为重点的各类体制机制改革工作稳步推进;以规范项目建设管理、完善基层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农民用水协会能力为重点的管理手段创新工作扎实有效。全年完成农村水利建设投资30.4亿元,新修基本农田52.8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89.6万亩;组建乡镇水利站655个;在全面解决了乡级水管员养老补贴的基础上,又妥善解决了6万多名灌区段斗干部养老补贴问题;全面完成大型灌区和大型泵站7.7亿元的投资改造任务,落实农发中型灌区改造项目6个,全面启动2013-2015年轮期农发水保项目。可以说,过去一年的农村水利工作,进展有力、成效显著、作用巨大。
在看到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农村水利改革发展面临的问题和难点,一是灌溉面积加剧萎缩对稳粮增产形成严峻挑战,二是灌区“最后一公里”仍然是农业灌溉的最大瓶颈,三是量大面广的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亟待深化。2014年是“十二五”规划实施关键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水利纳入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水利部近期出台的水利改革指导意见为全面深化水利改革、做好水利工作指明了方向。省水利厅党组对做好农村水利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抢抓历史机遇,带着问题思考,紧盯难点谋划,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扭住大事,攻坚克难,扎实做好农村水利工作,重点解决好灌区“最后一公里”瓶颈制约,为保障全省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服务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让省委、省政府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
一、全力以赴加快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竭力遏制灌溉面积萎缩势头
据多年资料统计,占全省三分之一耕地面积的水浇地生产了接近三分之二的粮食,水浇地绝对是牵引着全省粮食安全的生命线。通过每年的农村水利工程建设,都能新增恢复一定量的灌溉面积,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部分农田尤其是灌区优质高产农田不断被占用,致使灌溉面积每年呈萎缩减少趋势。目前全省有效灌溉面积1900多万亩,而多年平均实灌面积不到1400万亩,失灌面积500多万亩,超过四分之一,灌溉面积现状令人担忧。我们既要积极支持地方建设发展,也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最为主要的措施就是加大投入、全力加快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步伐,通过大型骨干工程改造和末级渠系田间配套“双管齐下”,一方面加大动脉血管输送能力,一方面打通“最后一公里”毛细血管,不断新增扩灌和恢复改善灌溉面积。各级水利部门,首先要继续实施好大型灌区和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农发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小水重点县田间配套以及面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其次是加快推进规划中的几个扩灌项目前期工作,积极争取立项建设,通过在建和新建一批项目,竭力遏制灌溉面积萎缩态势。三是在项目实施中要规范建设程序,注重提质增效,强化项目监管,管好用好资金,真正把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成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实现“两个2000万亩”奋斗目标。
二、不遗余力破除灌区“最后一公里”瓶颈制约,疏通农业灌溉“毛细血管”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粮食生产的痛就在于无水则无收,关键是能否浇上“救命水”、“增产水”,其症结就是作为灌区“最后一公里”的田间工程不通不畅。对症下药,畅通田间工程,就如同疏通了农业灌溉的“毛细血管”。目前,全省1900多万亩有效灌溉面积上,分布着斗渠以下田间工程近10万公里,这些田间工程纵横交错、数量巨大、分布密集。农业灌溉就是由水源枢纽到骨干工程,最终通过田间工程完成的,可以说所有的农田水利工程,最终效益都是从田间工程上体现出来的。但令人揪心的是,我省的田间工程绝大多数修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几经沧桑,近三分之一出现了老化失修、淤积堵塞,甚者渠毁水断,有些田间工程尚未建设,“水中旱、渠边旱”屡见不鲜,严重影响着农业生产,危及到粮食安全。为了打通灌区“最后一公里”,我省2010年启动实施了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田间工程建设项目,2012年又利用贷款融资启动实施了农业灌溉设施建设项目,近年来还不断加大实施了小水重点县项目建设,中省财政专项资金、预算内基建投资和农发扶贫资金都不同程度地向田间工程倾斜。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呈现出投资逐年增加、规模逐年扩大、质量逐年提升、效益逐年显现的喜人景象。随着各级对粮食生产的日益重视,今后还会继续加大对田间工程的支持和投入,发展机遇难得,必须乘势而上。一要在指导思想上要把“最后一公里”问题作为农村水利工作的重点;在前期工作上要把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项目优先安排;在投资投向上要按照各尽其能、各计其功的原则统筹多方投资,捆绑使用资金,尽可能向田间工程项目倾斜,凝合力、出重拳、显成效;在工程建设上要合理工程布局,提高工程质量,真正把群众最为关切的田间工程建好、管好、作用发挥好。二要继续实施好51个小水重点县、16个粮食产能县和覆盖全省的省级小型农田补助资金等项目,使这些工程尽快投入使用,尽早发挥工程效益。三要分区域、有重点地加快推进,关中地区以大中型灌区末级渠道衬砌为主,陕北陕南统筹考虑区域水源短缺和耕地零散的现状,加快发展高效节水。省厅还要把这些工作再做具体安排部署,把任务分解下达到市县各级。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切实把这些民生水利工程抓实、抓好、抓出成效,实现渠畅、水活、苗绿的田园风光,真真切切让全社会感受到水润粮仓、造福三秦。
三、积极稳妥推进农村水利体制机制改革,切实增强发展后劲
中央提出,改革就是最大的红利。前些年,由于农村水利基础薄弱,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投资,产生了巨大工程效益,但随着水利工程体系不断完善和管护矛盾的凸显,使得以前单靠固定资产投资产生的建设红利释放减缓。“有人建,有人用,无人管”的重建轻管现象较为普遍,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畅、管护责任不落实已成为制约农村水利工程红利释放的关键因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全面深化改革,水利部连续出台了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一系列文件,最近又出台了《关于加快水利改革的指导意见》,我省2014年两会的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许多都聚焦农村水利工程体制机制改革。由此看,进一步深化农村水利工程体制机制改革已迫在眉睫。各级水利部门要站在全局的角度看待改革,树立大局意识,破除畏难情绪,积极稳妥推进农村水利体制机制改革。2014年要重点抓好六大改革工作,一是继续以落实“两费”为重点推动大型灌区管理体制改革。二是以精简高效和购买服务为方向积极探索推进灌区综合改革。三是以缓解灌区运行困难和减轻农民水费负担为目的,积极推动水价“两补”机制建立。四是以明晰产权、搞活经营、落实管护责任为核心,稳妥完成好11个试点县的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五是以机构完备和能力健全为标准完成基层服务体系建设任务,并创新延伸组建村级水管员队伍,建立村级水管员补贴机制,更加明确管护主体,夯实工程管护责任,确保长久发挥效益。六是大力推动以农民用水协会为主导的用水合作组织建设,推广参与式灌溉管理模式。通过优化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机制,向改革要动力,向改革要红利。
四、千方百计推动渭北农田排水和全省大型灌区安全防护,把老百姓的生产和安全放在重要位置
渭北农田排水和大型灌区安全防护直接关乎老百姓的日常生产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也关乎政府的形象和威信,引起了省上领导的高度关注,一度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当前,渭北农田排水和大型灌区安全防护仍是我们的心腹大患,必须千方百计加以解决。2013年底水利部已启动了全国治涝规划编制,当下正值春灌高峰,渠道满负荷行水,省厅也对灌区安全防护研究了新的对策措施。各级水利部门要高度重视,把老百姓的生产和安全放在心中,以高度的责任感积极推进这两项工作。一是认真做好治涝规划编制的基础工作,高质量完成规划编制。二是积极协调省市有关部门,推动渭北排水工程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争取先行实施交口抽渭灌区排涝工程。三是积极推动大型灌区渠道安全防护工程建设,把穿越城镇、学校、农村等人口密集的重要渠段作为建设重点,采用栏杆、绿篱等形式加强防护。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切实解决老百姓的实际困难,让政府放心,让群众满意,树立水利部门的良好形象。陕西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