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随顺而转”策略在ASD儿童互动中的运用

2014-04-07魏轶兵

文教资料 2014年33期
关键词:哑铃自闭症感官

魏轶兵

(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8)

“随顺而转”策略在ASD儿童互动中的运用

魏轶兵

(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8)

ASD儿童的核心缺陷是人际关系发展障碍,互动不良是阻碍ASD儿童人际关系发展的主因。跟随ASD儿童的带领,随顺孩子的感官偏好、兴趣、需求,孩子的排斥、漠然、逃离心理状态会自然转变为接纳、注意、亲密,再把握时机,设置桥梁,形成互动,是一种切实可行的、高明的策略。

互动 感官偏好 随顺而转 沟通圈 ASD儿童

一、问题的提出

ASD名自闭症谱写障碍,尽管ASD的统计学研究在国内还很不充分,但ASD发病率逐年上升是不争的事实。诊断学、教育康复领域及家长都越来越认同——ASD儿童的核心缺陷是人际关系发展障碍,而不是人际关系障碍,正确的干预,特别是以互动为基础的行为学派、发展学派的各种疗育方法的综合运用,将极大地提高ASD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水平。

可是,另一个事实是ASD儿童难以与普通儿童、治疗师、教师甚至家人等互动对象成功互动。在追求与ASD儿童互动的经历中,普通儿童、治疗师、教师甚至家人受挫严重。

二、问题分析

1.感官方面

自闭症儿童常有感官动作异常情形,有时过于敏感,有时过于迟钝。过于敏感者则要避免强烈的刺激,不然儿童会逃避与人的接触,如触觉敏感者,普通人之间互动时正常的触碰,自闭症儿童可能会强烈排斥,当然难以互动;过于迟钝者则有强烈感官动作刺激上的需求,很适合当做介入的媒介。如与前庭觉迟钝者玩旋转、摇晃的活动,就比较容易引发互动,甚至长时间、多回合的互动。

2.互动经验方面

互动的每个回合都包括引发和回应,很多业内人士称其为“沟通圈”。自闭症儿童正向互动经验不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负向的互动比例高;二是受亲密感制约程度过大;三是主动自发引起互动过少。ASD往往与陌生、同龄儿童互动最差,与熟悉的成年人互动略好。往往“回应”方面好于主动自发。互动经验与互动效果互为因果。这样就要求ASD的互动对象在相互间没有形成正向互动经验的阶段,跟随ASD的带领,顺从孩子的感官偏好、兴趣、需求,培育出和互动对象良好的互动经验。否则互动之旅无法启程。

3.其他方面

自闭症儿童是广泛性发育障碍,感知觉、大小肌肉、手眼协调、语言理解与表达、认知、等方面的发育都不同程度地滞后,自然会影响孩子的互动意愿和能力,最后造成社会性方面的突出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ASD儿童一定无法互动,无法形成正常的人际关系,互动对象的改变,比一味强调改变ASD的问题行为、问题情绪才有互动相比更可行、更高效。换句话说,要在互动中处理问题行为和情绪,也以互动为方式,扩展互动回合,不是处理完就结束互动。比如,孩子渴望视觉刺激,就和他玩会发光的玩具;孩子肌张力低,互动时就拿个垫子先让他感到舒适;语言理解差,我们就简化语言;认知差,我们就引入他可以理解的活动等。

三、“随顺而转”策略的运用

1.概念内涵界定

“随顺”一词借用佛教里的词汇——随顺众生。从宏观来讲,就是在孩子没有改变前要先改变康复团队(家长、教师、伙伴),要求我们适应ASD,而不是一味强调ASD的行为、情绪、心智一定要“先”适应我们。秉持随顺的观念,我们就不会抱怨“喊他,也不理我”、“他也不和我玩”等,而是“我们喊他的时机不对、语调不对”,“我们没有玩他喜欢的”。我们改变自己的意念会变得坚定。

从微观来讲,就是在开始互动时,跟随孩子的带领,看他的注意力在哪儿、需求是什么,随顺孩子的感官偏好、兴趣、需求,互动中选择孩子喜欢的感官游戏,孩子的注意力在哪儿,我们就和他分享哪里,孩子当下的需求是什么,就主动给予他什么——这就是“随顺”。

“随顺”的结果是孩子渐渐接纳你、喜欢你、依赖你。“随顺”的结果还可能是孩子更加我行我素,甚至任意妄为。所以要“而转”,要转化成互动游戏。之后再扩展游戏承载的感知觉、大小肌肉、手眼协调、语言理解与表达、认知、社会性等方面的训练内容。

2.“随顺而转”策略的运用范例

范例一:随顺孩子的感官偏好,转化成游戏。

(1)观察:JH初次来到训练室,不停地乱跳乱跑,对呼唤名字没反应,不听从指令。

(2)分析:JH初来训练室,对陌生环境有一定焦虑感,“不停地乱跳乱跑”很可能是其自我调节焦虑感的一种方式,同时也说明这个孩子前庭平衡觉迟钝,渴望起伏旋转的前庭刺激。

(3)分享:训练师用鼓动的语气给JH的“乱跳乱跑”配音、分享。比如,咚、咚、咚,哇噻!哎哟!几分钟后,JH对训练师的分享、配音有了感觉,训练师开始介入。

(4)介入:训练师这时用规律性语调给JH的“乱跳乱跑”配音、分享。比如,1、2、3,跑!1、2、3,跑!1、2、3,跑!几分钟后,JH适应了这个规律。这时训练师在说“1、2、3”后停顿,等待JH看她,再说“跑”,JH兴奋地跑起来。到此,孩子的“乱跳乱跑”已经转化成了有别人参与的游戏,互动大门打开了。

(5)变化:上述活动玩几次后,当训练师说“1、2、3,跑”时,训练师和JH一起追逐跑,一边跑,训练师一边用唱的方式喊孩子的名字“JH、JH、J、J、H”,JH开怀大笑。

(6)再变化:上述活动玩几次后,训练师直接喊孩子的名字“JH、JH、J、J、H”,他们就可以玩追逐游戏(几天后,训练师直接喊孩子的名字“JH、JH、J、J、H”,他们就可以玩追逐游戏——变成了他们之间开启欢乐之旅的秘密方式)。以后,训练师再喊JH,孩子多数情况会看训练师。

(7)继续变化:跨(爬)过障碍物、钻时光隧道、一起倒在豆袋上、拥抱、拥抱转圈等,开心之旅可以长时间持续。

范例一点评:很多ASD儿童都有感官偏好,与其苦恼于其的“舒适感官沉湎”,不如随顺它,演化成有意义的游戏。在保证ASD儿童高兴的前提下,加入变化,培养孩子的协调、信心、认知、语言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孩子对人的兴趣、对人语气表情的理解和正向互动经验。换句话说,只要互动回合越来越多,孩子的感知觉、大小肌肉、手眼协调、语言理解与表达、认知、社会性等都会得到自然提升。而且这种提升往往可以泛化,是机械重复式的桌面训练无法做到的。

范例二:随顺孩子的兴趣、需求,转化成游戏或教学机会。

(1)观察:HR初次来到咨询室,发现地下有一付哑铃,蹲下去一直玩,对家长与咨询师关于他的交谈没反应,脸上没有表情。

(2)分析:HR对哑铃有兴趣,这时候问他的名字、年龄等寒暄会妨碍他操弄哑铃,他会反感,进而影响接下来的互动。

(3)协助:咨询师没有打扰他,而是慢慢蹲下来静静地欣赏,并把滚远的哑铃配合地拿给他,他想拧掉螺丝却拧不掉时,帮他拧松,再等待他自己拧掉(注:咨询师当时可以肯定帮他一点点,孩子不会反感),当他想把螺丝拧上时,训练师把其中一个远处的螺丝递到孩子手附近,但并没有帮他拧。当HR开始滚哑铃时,训练师用鼓动的语气重复给HR配音、分享。比如,轱辘、轱辘、轱辘、轱辘,啊呕!几分钟后,轱辘对训练师的分享、配音有了感觉,训练师开始介入。

(4)介入:训练师这时用规律性语调给HR配音、分享。比如,1、2、3,滚!1、2、3,滚!1、2、3,滚!几分钟后,HR适应了这个规律。这时训练师在说“1、2、3”后停顿,等待HR看她,再说“滚”,HR的表情越来越鲜活起来。到此,HR与咨询师互动的大门打开了。

(5)变化、再变化、继续变化:上述活动玩几次后,咨询师在孩子不注意时迅速把一个哑铃螺丝拧下,在孩子有寻找意图时,用手指给他,让他自己去找略。

范例二点评:ASD儿童并不总是沉湎于感官偏好当中,特别当孩子在家或外出时,经常会有他的兴趣点或需求,这时候孩子的注意力在他的兴趣点或需求上,跟随孩子的带领,在孩子的注意点上互动(或教学),事半功倍,而事实上,很多训练人员和家长往往愿意与孩子互动(或教学)他们准备好的,这其实是放弃了一个非常好的教育时机,而强行添加给孩子一个当下不感兴趣的活动,事倍功半。如上述范例,既可以教会孩子“滚”、“铁”、“哑铃”等词汇,又可以训练孩子的分享式注意力(如跟随手指指示)。

3.“随顺而转”不仅是策略,还是康复ASD儿童的战略

在与ASD儿童相处中,跟随孩子的带领,比较容易引发互动、扩展回合,是一个很好的策略。从ASD儿童一生的康复教育中,“随顺而转”是一个必须坚持的战略。如果我们把康复目标定位为让孩子过上有质量的生活,那康复的路程是很长的。随顺孩子的兴趣或所谓的特长,促进、积累孩子成功的体验,那么在他的兴趣或所谓的特长的拉动下,孩子在追求自己兴趣的过程中,会把与“兴趣”相关联的、本来不感兴趣的周边知识、技能一并掌握,起码是愿意接受你的帮助——本来不感兴趣,但他想要“欣赏前面的风景”。在康复比较成功的案例中,几乎都是如此。比如,随顺了天宝的科学机械兴趣,才有了成年后充满人性化设计师的天宝。很多对音乐感兴趣、对动物感兴趣、对数字感兴趣、对电脑编程感兴趣等,随顺孩子兴趣的教育,最终取得了成功。

四、“随顺而转”策略的承接

在ASD儿童正向互动经验很少时,“随顺而转”是个很好的策略。但随顺而转绝不是总是跟随孩子的带领。当孩子的社会性趋向 (指的是在自然情景中趋向各种社会性刺激或讯息的行为倾向,包括对于人的眼神、脸孔、声音、动作、情绪等各式各样的社会性刺激或者讯息的自然趋向与响应)达到一定水平时,要在大的“随顺而转”理念下,不断主动设疑、引导,扩展孩子思维,提升孩子解读意图、解读情绪情感、解读情境的水平。

[1][美]史丹利·葛林斯班.[美]塞丽娜·薇德.刘璞英译.自闭症教养宝典.台北:久周,2007[民96].

[2][美]史提芬·葛斯丁.[美]瑞雪儿·葛利.林嘉伦译.儿童人际发展活动手册.台北:久周,2005[民94].

猜你喜欢

哑铃自闭症感官
关爱自闭症群体应从消除误解开始
“基因剪刀”或可减轻自闭症症状
我给爸爸当“哑铃”
感官训练纸模
自闭症是个什么鬼?
感官并用,形象饱满
感官训练纸膜
自闭症孩子画作中国美术馆展出
横卧哑铃形Rathke囊肿1例
去赘肉又强身的哑铃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