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养成教育在小学教育阶段的作用

2014-04-07杜丽军

文教资料 2014年33期
关键词:行为习惯学会习惯

杜丽军

(敦化市第二小学,吉林 敦化 133700)

养成教育在小学教育阶段的作用

杜丽军

(敦化市第二小学,吉林 敦化 133700)

小学生的养成教育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对于他们来说将受益终身。因此,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他们的认知规律,从日常行为规范做起,切实把养成教育落到实处。一是良好的养成教育是促进学生掌握正确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重要保证;二是通过养成教育的多元主体实践活动,使小学生获得多元化发展;三是在小学生养成教育的活动中可以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有效提高;四是小学生的养成教育是促进社会、家庭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养成教育 小学阶段 作用

养成教育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规范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过程,而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又是养成教育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的基础。在教育过程中,应该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立足《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大力开展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如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学会听讲、学会思考、学会阅读、学会讨论、学会发言等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经过长期的、反复的、不断的训练,使学生逐步形成一种正确、高效的学习习惯”,[1]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课外,则指导学生学会游戏、学会合作、学会资源共享、学会交流与沟通等健康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通过领导检查督促、师生值周、以学促练讲规范、制度约束行为习惯等方式,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使学生懂得言谈举止文明、遵章守纪、快乐分享,学会尊重、学会感恩,懂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获得他人的理解、尊重和信任;通过学生互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形式的交替重叠使用,增强学生参与测评的自觉性,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参与竞争的意识;通过师生值周,进行纪律、卫生及文明礼仪的管理,让学生的角色实行互换,体验一个被管理者和管理者的行为实践,感受到管理者的工作艰辛。提高学生的自治管理能力,使学生不只成为会考试的人,更使学生成为学会生存、适应社会、善于管理的人,进而使学生的各项能力和素质得到提高。

一、良好的养成教育是促使学生掌握正确学习方法、习惯的重要保障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小学阶段养成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小学阶段不像高中和初中,有高考和升学的压力,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方法、能力和兴趣爱好的培养。个别老师因为教育观念守旧,教学理念不新,仍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只是一味地追求分数,以分数论英雄,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不能够给学生适合的教育,从而违背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小学阶段就把学生教得“厌学”了。殊不知,知识可以随时间的流逝忘却或更新,方法、习惯和能力却是伴人终生的。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自学预习、收集信息、合作交流、分析概括等能力就会使我们的课堂变得更生动、活泼、高效。例如我校注重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小学生养成教育的有效策略。小学低年级是儿童养成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在这一阶段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能力、性格的发展。因此在“十二五”期间我校承担研究了《小学低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与均衡发展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并进行了扎扎实实的探索实践,逐步成为学校养成教育的“助推剂”。通过明确各年段学习习惯养成目标、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家校携手、家长学校专题讲座、完善课堂习惯评价体系等具体方式,培养孩子预习、整理学习用品、端正书写姿势、课堂纪律、课前准备、读书方法、听课方法等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促进攻了学生的成长,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通过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多元主体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多元化发展

养成教育重在培养,贵在形成,而主题实践活动则是对养成教育最好的培养和训练方式。系列化的爱国主义、尊老爱幼、环保宣传、社会调查、社区实践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爱党、爱国、爱自然,文明守纪、遵守社会公德、心中有他人等良好的道德品质,初步懂得了在社会如何做个好公民。如在我校的劳动实践基地里,我们不仅让学生了解常见蔬菜及农作物的生长过程,教他们除草、间苗、浇水、收获等田间管理劳动,弥补了城镇孩子在这方面认知的不足;同时还让学生写了大量的劳动日记、观察日记、收获日记等体验内容,养成了热爱生活、珍惜粮食的好习惯。正如英国作家萨克雷管所说:播种思想,收获行动;播种行动,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人格;播种人格,收获命运。

三、开展小学生养成教育活动,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有效提高

教育是一种双边活动。养成教育也是这样,它不仅仅是针对学生的一项长期的、反复的教育活动,同时也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影响着教师,使我们的教师自身自觉或不自觉地时刻在发生着变化。

1.良好的养成教育是促进教师日常行为规范养成的重要手段

“正人先正己”。我们的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及管理过程中,首先是学生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这无疑对教师形成了一种约束,要求教师更应该自律,在与学生朝夕相处的过程中时时为学生做好榜样,从而带动了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

2.良好的养成教育是推动教师的业务素质提高的重要力量

一是除了上述提到的养成教育方式与手段外,我们的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德育的有机渗透,对完善和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通过开发校本德育课程,为教师的业务素质的提升提供了学习实践的平台。为了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课堂教学服务于养成教育的实效性,我校在原有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上,自主研发了一套反映学校德育特色的校本教材《小学生养成教育纲要课程》。这是一套融行为养成教育、法制安全、爱家乡于一体的综合课程。教材分为“知二小爱家乡”、“讲文明守礼仪”、“养成好习惯”“法制安全教育”四大主题。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不仅本学科组教师积极参与,还带动了学校其他学科教师,如心理健康教师、文体教师等,共同参与了编写工作。这一举措不仅使广大教师锻炼提高了业务能力,而且在教材的编写使用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人人抓德育、时时抓德育、处处抓德育的良好局面,全校初步形成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管理教育网络。

3.良好的养成教育是要求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的重要措施

小学阶段是学生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是动态的、不成熟的,因此教师要以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小学生的错误大多是心理问题,不是道德问题。教师在孩子们犯错误时,给予他们的应该是理解和帮助,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小学生正是通过不断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而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因此,教师在教育和教学活动中,要坚持用动态发展的观点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既要注意分析他们的消极因素,更要善于发现他们的积极因素。学校要定期开展教师心理健康讲座,指导教师在发现学生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时,应究其原因进行全面细致的了解,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教师也要养成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才能确保自己拥有源头活水,帮助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四、小学养成教育是促进社会、家庭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小学生养成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常抓不懈,对待少年儿童,不能违背他们的心理与生理特点和成长规律。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不是学校的专利,它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全面配合和共同努力。

1.良好的养成教育是促进家庭教育发展的主要动力

“学校教育是保障,家庭教育是学校养成教育和社区养成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对小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协调一致,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2]如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等活动,向家长介绍我校各学年段对学生提出了的学习、生活、活动等方面的要求,需要家长在哪些方面给予配合。家长和学校针对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对学生表现出的不良习惯要及时纠正,使他们懂得怎样才能在家做个好孩子,在学校做一个好学生。一个爱学习、孝父母、懂礼仪、讲谦让的好孩子,往往可以使父母化解许多矛盾,为家庭增强凝聚力,是和谐家庭的促进者,是幸福家庭的阳光使者。

2.主动与社会相关部门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要主动与关工委、社区、妇联、共青团、文化部门等互相配合,形成合力,齐抓共管。通过一些生动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学会自律、自理、思考,最终养成习惯。培养孩子良好的公民意识,与人交往彬彬有礼,谈吐落落大方,必然会赢得社会的赞誉,使邻里间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将给社区带来一片欢笑、一份祥和。祥和的社区环境,又会进一步促进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和巩固。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抓住关键时期和最佳时期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小学教师应该明白,教学生以知识是应尽的义务,但知识可能随着时间的流逝被忘却,而良好的习惯却会伴人终生。

[1]李玉秘.如何指导学生听课.吉林课改,2009(4):54.

[2]朱敏.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浅谈.吉林教育·学刊,2011(2):12.

猜你喜欢

行为习惯学会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学会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