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得一缕香,散作满园春
——充分利用教材,提升写作能力
2014-04-07肖秋妹
肖秋妹
(福建省尤溪第一中学,福建 尤溪 365100)
借得一缕香,散作满园春
——充分利用教材,提升写作能力
肖秋妹
(福建省尤溪第一中学,福建 尤溪 365100)
在议论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舍本求末,舍近求远,到处寻找课外学习资料,以期能从方法技巧上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那么,除了这些常规方法之外,我们能否找到一条更便捷而有效的辅导途径呢?在多年教学过程中,作者总结出了一条比较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即回归教材,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指导学生从课文中积累话题素材,从课文中学习结构安排、遣词造句及拟题技巧等,提高写作能力。
教材 写作能力 提升方法
如何提高高二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水平,是任教高二年级的语文教师共同伤脑筋的问题,初入议论文写作之门的学生,还受记叙文写作的影响,一提议论文写作心中就犯难,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一是无话可说,二是无材可用,三是结构不够规范,四是语言缺乏美感。过去乃至现在的语文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学校和教师弱化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沟通,割裂了二者之间的脐带,诱发了学生写作“体能”的营养不良、写作“技能”的短缺匮乏和写作“愿能”的清心寡欲[1]。作为高二语文教师,我尝试以教材为蓝本,步步为营,努力提升学生议论文写作水平,引领学生走出议论文写作的阴影。
一、向教材借话题,积话题之广
针对学生无话可说的现象,我尝试在教学时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话题,让学生进行片段训练。因为课文刚上过,学生印象深刻,而且课堂上针对一些问题已进行了充分讨论,所以写起来不会太难。比如教学《老人与海》时,提炼出“硬汉子”话题;教学《蜀道难》与《登高》时,提炼出“挫折”话题;教学《师说》时提炼出“学习的必要性”话题让学生训练;而教学《拿来主义》时,则让学生谈“面对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我们应该如何拿来”;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让学生谈“忍”;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时,就让学生谈“面对种种‘套子’,我们应该怎么办”。有了这些输入的“水到”,学生写起议论文来自然就有输出的“渠成”。
在如何提炼话题上,我们还可适当做些引导。一是可以指导学生从人物身上提炼话题,人物既可以是课本作者,又可以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内容可以围绕人物的人生经历,也可以围绕人物的性格特征。比如学习《琵琶行》时,在学生对作者白居易作深入了解之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围绕人物经历提炼出“勤出成果”的话题训练,让学生在作文中尽情体会白居易的勤学苦读精神,品味苦读与成果的关系。多数学生能充分利用白居易的人生经历表达自己的感慨,比如一生写道:“居易实属不易,童年苦读,‘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试问没有这样的苦读精神,何来后来的‘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的高度赞誉?”当然,也有学生引用此例时误把它作为“勤能补拙”话题的论据,但是一经提问,学生就能明白居易无“拙”可言,所以与话题不符,从此对这一话题有一“拙”字印象更加深刻,举例论证再也不会出错。二是可以从课本的主题提炼话题,《琵琶行》中的经典名句“同人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唱响的是知音惺惺相惜的主旋律。围绕二人近乎相同的遭遇,悬殊的身份,让学生谈谈“知音”这个话题,有的学生说“知音重在心灵相通,与身份地位无关。护国将军(蔡锷)叱咤风云,却与风尘女子小凤仙成为知音。‘将军拔剑南天起,我愿做长风绕战旗’”;有的学生说“知音重在心灵相通,与时间长短无关。白居易浔阳江头夜送客,与琵琶女萍水相逢,竟能心灵相通,一个善弹,一个善听,留下千古佳话”;有的学生说“知音重在相知,甚至与是否志同道合无关。周瑜去世,诸葛哭悼‘从此天下,更无知音’”,甚至有的同学还会引《林黛玉进贾府》中的宝黛关系、高山流水中的伯牙子期故事、战国时的管鲍之交和三国中的羊祜和陆抗的故事加以佐证,实际收效甚好。
二、向教材借素材,积论据之丰
有了话题,有的学生也会苦于无材补文。在教学过程中,我除了引导学生向生活、向影视、向新闻、向课外阅读积累素材之外,更多的是长期坚持以教材为本,引导学生积累并梳理素材,形成写作资源。因为学生大部分时间都跟教材打交道,对教材事例、名言相对比较熟悉,平常如果注重加强“看见这个话题,你想起课文中的什么事例?什么名言?”训练,学生写起议论文来就不至于无材可用,围绕话题组织起论据来准确度也相对较高。当然平常我们不仅要加强教材素材积累的分类指导,更要引导学生思考运用方向,甚至要引导学生写好例文。总的来说,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素材进行如下分类。
(一)名人名事类
回顾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高考满分作文,我们不难发现,李杜、苏轼、屈原、烛之武、蔺相如、荆轲、王昭君、杨贵妃、苏武等名人事迹不断在高考佳作中频频出现,而且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感,这不仅是因为这些学生善于积累素材,更重要的是他们会活学活用。我们在引导学生积累教材素材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按内容进行分类,以便灵活运用。比如可将素材分为理想类、意志类、豁达类、气节类、失意类、坚守类、善用人才类、原则规矩类、忧国忧民类等,并考虑能否一材多用的问题。如写理想类,我们既可用毛泽东《沁园春》中“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所写的事件,又可用《毛泽东: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中毛泽东出门求学时在他父亲的账本上题下诗词“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一事;《苏武传》中苏武的表现既可用在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方面,又可用在贫贱不能移上。
(二)经典名句类
可按抒情、描写、议论分类,也可按修辞手法分类积累,同时要研究名句内容的指向性。比如《师说》中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看法就很新颖,它在娓娓道来中提出了为师的新标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还有如《劝学》中的“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至理哲思,读本3《六国论》中的“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的经典论断等,无不是学习积累的好素材。
(三)历史事件类
如秦晋围郑、荆轲刺秦、鸿门宴、昭君出塞、马嵬之变、商鞅变法、完璧归赵、赤壁之战、张衡发明地动仪等,都是很好的素材。我们要引导学生在接触到这些教材内容时,就能运用慧眼,有意识地对这些历史事件进行深刻感悟,并从这些事件中挖掘丰富内涵,让他(它)们替自己的作文说话。如烛之武在秦晋围郑事件中的表现,我们可以运用在“不计前嫌”的观点里,有一生就曾这样写道:壮士不遇,英雄末路,是中国士人对虚掷人生的无可奈何的悲哀与感伤,面对秦晋围郑,郑国危矣的局势,风烛残年的烛之武没有沉浸于“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臣老矣,无能为也已”的满腹委屈和牢骚,而是不计前嫌,临危复命,只身深入敌营,以自己的辩才智退秦师,捍卫国家主权,可谓深明大义也。
三、向教材借结构,学思路之清
有了话题,有了素材,在行文结构安排方面,有的同学还是有些欠缺。鲁迅先生曾说:“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么写’。”[2]所以,我尝试用教材中几篇规范的议论文对学生进行结构安排指导,效果也不错。
(一)并列式结构
并列式结构高中课文中不多,我让学生回顾九年级上课本中培根的《谈读书》一文,通过回顾,学生立即就明白这篇文章从“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方法、读书的好处”三个方面以并列的方式对读书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证。继而引导学生分别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角度以横向的方式拟定分论点,让三个分论点形成并列关系,从而证明中心论点。在以“涵养”为话题进行议论文结构训练时,有的同学就能从“是什么”的角度列出“涵养是大肚能容的绅士风度,涵养是平如静水的淡定心态,涵养是不急不躁的处事态度”的分论点;从“为什么”的角度,则列出了“因有涵养,勇者不躁;因有涵养,仁者不忧;因有涵养,智者不惑”和“人无涵养不立,家无涵养不睦,国无涵养不富”的分论点;从“怎么做”的角度,有的同学则列出了“善良是培育涵养的泥土;尊重是滋润涵养的雨露;宽容是促成涵养的肥料”的分论点。
(二)递进式结构
《劝学》就是很好的范例,全文紧紧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层层递进展开论证:开篇提出观点:学不可以已,接着从“为什么要学习”的角度分析了学习的意义和作用,进而提出“怎样学习”,即学习要善于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一。模仿这一结构让学生以“浮躁”为话题进行操练,有的学生就写出了“什么是浮躁,为什么要拒绝浮躁(危害性),怎样拒绝浮躁”的行文结构。
(三)对比式结构
《师说》一文在第一段提出观点之后,第二段立即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反面论证中心论点,第三段以圣人孔子为例从正面论证从师的必要性,最后点明写作缘由。二三两段正反对比论证鲜明,说服力很强,也是学生模仿的范本。
(四)破立式结构
这种结构适合运用于批驳文,《拿来主义》是很好的范例。文章要说的是拿来主义,但作者从“闭关主义”开始谈起,进而谈到“送去主义”,并认为长期送去必然导致亡国灭种,在充分“破”的基础上提出“拿来主义”的观点,并进一步分析“送去主义”的危害和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同时指出拿来需要怎样一种态度,进而提出拿来之后的具体做法。在以“金鱼之死的启示”为题的作文训练中,我要求学生模仿这种结构模式创作,有的学生就能以以下结构写出美文:先从金鱼之死的原因谈起,再列出社会上类似“金鱼之死”的现象,批判这种现象本质是贪心不足,从而提出拒绝诱惑的重要性,进而提出怎样拒绝诱惑。文章洋洋洒洒,条理清晰,说理透彻,而且有很强的时代感。
四、向教材学表达,仿语言之美
素材有了,结构也安排好了,语言表达如果能够再到位一点,那么学生的作文离优秀也不远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除了倡导学生多看书,提升整体水平之外,我觉得也可以充分利用教材进行模仿训练。
(一)仿用词富有力度
习作要善于遣词造句,特别是在表情态、动作的词,即形容词、动词方面下点工夫,往往有特别的效果。我们可以在教材中找到典型例子,比如《过秦论》中“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的“取”“举”“割”“收”几个动词极富力度,酣畅淋漓地写出了秦王朝统一天下势如破竹之势;而“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几句中的“振”“吞”“履”“执”几个动词,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秦始皇威震四海之势,而且叙事语言简洁凝练。
(二)仿造句善用修辞
善用修辞,能为文章增添文采,前面提到的《过秦论》一文中的几句,除了用词独到之外,还使用了排比句式,所以行文很有气势。此外,比喻能够化抽象为具体,把深奥的道理说得具体、浅显;对比能够让所要论述的话题显得更鲜明;引用能够让文章显得更有文化底蕴。像《劝学》一文中的“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就是以生动的比喻形象地论证了学习可以使能力水平一般的人成为君子,而且句式整齐划一;《师说》中的“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则以鲜明的对比论述了从师的必要性。教学时不断强化修辞意识,习作时学生也会自然运用。比如写“忍”这一话题时,有一个学生这样叙例:越王忍亡国之耻,卧薪尝胆,终振越灭吴;韩信忍胯下之辱,心怀大志,终成一代名将;司马迁忍腐刑之辱,奋笔疾书,终成一代文豪。写“涵养”话题时,有一生这样表达自己对涵养的理解:涵养是“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宽容大度;涵养是“君子动口不动手”的温文尔雅;涵养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博学多才。
此外,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学习拟题。高中语文教材(必修、选修、读本)所选取的篇目,其标题各具特色。或主旨鲜明,如《过秦论》;或意蕴深刻,如《祝福》;或情味浓郁,如《故都的秋》;或托物言志,如《牡丹的拒绝》;或形象比喻,如《捉不住的鼬鼠——时间片论》;或生动拟人,如《森林中的绅士》;或文采斐然,如《扬眉剑出鞘》……对这些各具特色的标题,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可以从体裁、内容、修辞、主旨等角度引导学生认真品味,把握作者匠心独运的安排,只要引导得法,学生耳濡目染,就会慢慢提高拟题能力。作文课上,我要求学生以“走进杜甫”为话题进行拟题训练,许多学生就根据要求写出了别致醒目、颇具吸引力的题目。如《身陷囹圄,心系天下》、《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浊酒过一生》、《位卑不敢忘忧国》、《矮纸斜行》、《诗圣是这样成就的》、《苦难的琴音》、《难逝的情》、《回首千年致杜甫》、《直面惨淡的人生》等。
余文森教授强调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要在“引导”上下工夫,他说:“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开窍。”[3]行走在艰辛的作文教学之路上,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这句话的分量,希望学生能在我的引导下,充分利用教材,在写作之路上真正“自奋其力,自致其知”[4],写出出彩的文章。
[1][2]葛德均.积素养悟技艺范前贤——“读写联通的若干探寻”[J].语文教学通讯,2013,6A:60.
[3]余文森.课堂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2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