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途径及注意问题研究
2014-04-06程景玲
程景玲
(1.河南大学,河南 开封 475001;2.郑州旅游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9)
一、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分析
回顾历史,近代中国长期积贫积弱,不计其数的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救亡图存,以民族振兴为己任,马克思主义理论由此传入中国,经过近代革命的艰苦探索和现代改革的不断创新,星星之火得以燎原,在神州大地上已形成以毛泽东思想为代表的一系列富有理论创新意义、兼具实践行动价值、并有事实支撑、还能指导未来的符合中国实际的伟大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这是马列主义理论体系与我国具体国情的碰撞、融合、提炼、升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有着极大的理论价值、实践意义、创新之处。
迈入21世纪,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但在思想上极端的自由主义和崇洋的拿来主义严重泛滥。与此同时,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已步入深水区,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为实现“民族梦、复兴梦,人民梦”的伟大“中国梦”打好思想政治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体路径的探讨
(一)坚定不移的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研究和行动实践从来不是高级知识分子的专属权利,从来不是权贵阶级的思想盛宴,从来不是隔开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思想壁垒,而是能应人民群众之所求,解人民群众之所难,化人民群众之所苦,供人民群众之所需的先进思想武器,也只有这样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才会真正落地生根,简而言之,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大众化既是该理论体系在实践中再检验的一种锤炼过程,又是进一步推进理论创新的一种具体方法,更为关键的是这也是广大的农民阶级、无产阶级、知识精英分子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必然要求。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体系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了解掌握;另一方面,人民大众也需要借助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强大的思想力量,这就进一步在精神需求层面上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间接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迫切性、关键性。
(二)坚持不懈的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文化相融合
毫无疑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碰撞、交融、提炼、升华、创新的过程,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既不能在理论知识层面毫无辨识、毫无新意、毫无原则的生搬硬套,也不能简单粗鲁、盲目无序、头脑发热的把其主要思想内核和传统文化简单的机械捆绑,中国传统文化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全世界有目共睹,早在两千多年前,佛教从西域传入中国,经过与道、儒、法、墨等本土学派的冲突、交流、融合、统一,最终形成了“佛儒统一”的道德文化格局。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与中华优秀文化的融合关键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融为一体,这说明要真正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之魂,必须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契合度,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打上中华民族精神的烙印,人类历史证明,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生命之源、创新之基、团结之本。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学习与思考并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切勿误读马克思主义内涵
全面学习和深刻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观点和方法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不断的独立思考和敢于合理的质疑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观点和实践方法是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力源泉。首先,必须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上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都有一个科学、准确、全面的认识,对其的传播和发展要做到通俗化、精简化、规范化,既要真正吃透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涵,又要避免落入教条主义的深渊;其次,对待国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我们须反复思考和大胆质疑,要坚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辩证对待的方法、追求真理的热情去认识、去思考、去评判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彻底厘清真真正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与左倾的社会激进主义理论体系、右倾逃跑主义理论体系和西方资本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
(二)理论与实际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以我国基本国情为基石
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传播的时候就出现两种主义:极端否定的自由主义和保守教条的本本主义,前者企图全盘否定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体系,后者死板搬用其理论框架和只言片语,毫无疑问,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这两种主义我们要坚决抵制,只有理论与实际相衔接,且以我国基本国情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才可能具备先进的发展力、稳定的向心力、不竭的创造力,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伟大理论体系正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实践于中国具体国情的过程中所缓慢形成和逐渐发展的极具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该理论体系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持续的创新力、永恒的先进性和远大的发展前景。
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具体说来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坚持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实地调查研究,才能真正掌握民之意、企之情、国之弊;第二,善于提炼总结,若说获得第一手材料是研究的前提,那科学总结便是研究的核心,只有能总结事物一般的发展规律,才能事半功倍;第三,敢于行动实践,再科学的理论若无实实在在的行动作为实践支撑和事实检验,那就犹如空中楼阁,只是一种痴人说梦的怪想,实践既是检验理论的熔炉,又是完善理论的保证,更是弘扬理论的推手。
(三)思想与时代共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紧追时代脚步不断创新
创新是事物保持其持续推动力、旺盛生命力、不竭发展力的关键要素,可以毫不犹豫的讲,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过程中的必然性要求,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国化过程中的动力源泉,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保持自身先进性、传播性、合理性的前提条件。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时代化要求,就必须以当前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文化发展为基础,不断提出新问题、找出新思路、提出新方案、挖掘新内涵、总结新理论,切实将马克思主义和时代发展相对接,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发展永葆生机。党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与时俱进,才能加快内部建设,才能永葆先进本色,才能抓住时代发展的脉搏。特别要指出的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方法也要追上新时期思想传播科技的脚步,不断去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宣传的领域和方式,切实做到其基本原理内核的宣传方式接近实际、接近实践、接近群众生活,真正做到易懂却不庸俗,简练但不简单。
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流,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愈加显著。中国经过几十年的摸爬滚打,经过摸着石头过河的发展探索,经过几代中国人的刻苦奋斗,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但是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因此,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结合国情、世情、时情,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在基本原则上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路径不变更,在现实生活中始终切实运用其方法、思路、视角去探索和分析我国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进步过程当中的现实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深入发展与传播的基本规律。
四、研究结论和启示
总而言之,从根本上来讲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无论是过去、现在、未来都必然是我党组织建设的科学理论依据,都必然是我党执政方针的核心指导思想,都必然是我国未来现代化建设成功,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思想保障,实实在在地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民族化、本土化、中国化是我党和人民在改革攻坚期、开放深化期、经济升级期、文化繁荣期、社会转型期的重大思想政治任务,全党和人民都应有庄严的历史责任感和恒久的复兴使命感。要认识到,在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大发展的时代,恰恰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大传播、大创新、大发展的最佳时机,这就要求我们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务必始终保持发展创新的理论形势,始终坚持去伪存真的理论品质,始终保有兼容并蓄的理论气度,始终具备放眼世界的理论视角。
随着未来国内外发展局势的复杂化,我们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将会愈来愈多,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犹长且艰,但无论情况多么复杂,我们都必须坚定走依靠人民群众和融合民族精神的道路,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功的根本保证。
[1]陆凤贤.从邓小平理论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问题[N].广西社会科学,2009,(6).
[2]肖浩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
[3]黄智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和途径[N].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2,(2).
[4]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5]余曙光.毛泽东邓小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探索,2000,(2).
[6]陆剑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程及当代任务[J].党建研究,1999,(7).
[7]杨奎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8]夏梦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途径新探[J].理论导刊,2007,(6).
[9]罗玉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问题的几点思考[N].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10).
[10]王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视域[N].光明日报,2014.
[11]张英明.从唯物史观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问题意识[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
[12]岳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论析[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4.
[13]董爱玲.“引儒入马”的文化诠释——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视域的思考[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