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部环境对铁路电务安全不利影响的分析及对策

2014-04-06方升炜上海铁路局电务处

上海铁道增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电务结合部道岔

方升炜 上海铁路局电务处

外部环境对铁路电务安全不利影响的分析及对策

方升炜 上海铁路局电务处

电务设备安装在铁路沿线,作为列车运行控制相关设备与铁路其他专业部门的结合部较多,因此受外界环境直接或间接影响较大。运用环境分析法从外部环境的角度分析气候环境变化、产品质量缺陷、政策规划及规章调整、客户要求、管理结合部等因素对铁路电务安全的不利影响,提出防范相关安全风险的措施,以供参考。

外部环境;电务安全;影响;研究

据统计,2011年至2013年上海铁路局外界原因直接导致的电务安全事故和设备故障数量占总量的30%左右,其中2011年占30%、2012年占37%、2013年占27%。另外,灾害防范不到位等原因间接引发的维修责任事故和故障数量平均占总量的9%左右。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外部环境对电务安全影响较大。因此,梳理掌握外部环境对铁路电务安全的不利影响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控制,对保障电务安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外部环境影响电务安全的不利因素分析

环境分析法是识别企业风险的方法之一,是通过系统分析企业面临的各类环境,推断环境可能对企业产生的风险和潜在损失的一种识别风险的方法。运用环境分析法从事故、故障多发设备(环节)和多发时段两方面深度分析近些年外部环境影响导致铁路电务安全事故和设备故障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气候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通过对事故、故障多发设备和多发时段的研究,发现气候环境直接或间接影响导致的电务安全事故和设备故障相对较多。体现在:一是季节转换、冷暖变化期间电务安全事故和故障较为集中。每年7、8、11、12这四个月,道岔转辙设备和轨道电路设备故障较多,主要原因是气温较大幅度变化造成道岔转换别卡、轨道电路绝缘不良、电子盒(模块)发热保护等。二是雷电、强风、暴雨、迷雾、冰雪等灾害天气时段事故和故障较为集中。由于电务室外设备安装于铁路沿线,对外界环境防控不到位容易受极端恶劣天气影响,如雷电损坏、水淹设备、冰雪异物引起道岔别卡等。另外在作业防护不到位等情况下,迷雾、雨雪等恶劣天气也容易发生劳动安全等方面问题。

(2)产品质量缺陷带来的风险。从近三年电务设备故障情况看,产品质量不良导致的电务安全事故和设备故障数量也相对较多。产品质量不良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产品硬件问题。主要是室外设备机械部位疲劳损伤、机械活动部位磨耗超限、器材锈蚀致使活动部位别卡等原因引发设备异常,这在道岔转换设备上表现较为突出。部分硬件设备设计存在缺陷,也容易引发故障。二是产品软件问题。随着技术装备发展,大量智能化新设备投入使用后软件问题逐渐增多,其中列车运行控制系统软件故障相对多发,尤其是车载ATP、地面无线闭塞中心(RBC)等设备较为突出,主要是受复杂运输环境和运输条件等影响以及软件内在缺陷。

(3)政策规划以及规章变化带来的风险。伴随政策规划、运输生产环境不断变化和技术装备更新换代,相应地给设备维修管理带来一些风险,由此导致的电务安全事故和设备故障也占一定比例。一是新线规划风险。高速铁路逐渐建线成网,在便民利民的同时高铁互联互通带来的技术风险更加突出,受软硬件设备共同作用的全程全网系统故障有所暴露。二是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变化风险。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以及规章、标准修订,如《铁路安全管理条例》公布施行等,给电务维修管理带来一定影响;另外新技术装备投入使用和既有设备改造后,新设备使用、管理和维修相关规章制度未及时建立或修订也可能导致设备故障甚至安全事故。

(4)客户要求隐含的风险。铁路局是电务部门的主要客户。铁路局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环境提出的各类要求,对电务工作也带来一定风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列车运行图调整风险。列车走行径路变化以及车型运用调整,对道岔、轨道电路、线路数据、车载设备等的运用带来影响,因相关影响预防、防护不到位容易引发事故或故障;另外列车运行时段和走行径路等的调整变化,对现场作业人员的劳动安全也带来较大风险。二是天窗时间安排风险。垂直天窗时间不足、天窗时段不合理、天窗时段调整变化、因故取消天窗等情况,都对电务设备维修管理带来影响,由此可能造成维修不到位引发设备故障或导致行车、人身安全事故。三是外部绩效考核机制风险。在安全事故和设备故障考核绝对值较大等情况下,职工安全压力大、精神负担重,为避免或减轻考核容易铤而走险导致故障或事故扩大化。

(5)管理结合部存在的风险。电务专业与车务、机务、工务、供电、车辆、信息等多个专业系统存在管理结合部,因此受结合部问题影响较大,由此导致的安全事故或设备故障也占一定比例。从故障情况看,管理结合部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其他设备管理部门的结合部。如与工务部门结合部较多是道岔、轨道电路等设备因联系不到位单方作业影响或结合部病害整治不到位导致故障,与供电部门结合部主要是两路电源停电、缺相等因素导致缺电故障,与车辆部门结合部主要是车辆总线、设备接口等方面问题引发设备故障。二是与使用部门的结合部。如车务、机务等部门作业人员误操作控制台、机车或动车组车上设备运用异常导致列车停车等。

(6)其它外在安全风险。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外界作业因素损坏电务设备。表现在既有线改造或新线建设等邻近营业线和营业线施工损坏光电缆、轨旁箱盒等电务设备,地方民众取土、挖沟、开渠等行为损害光电缆设备等。二是人为破坏导致电务设备故障。主要是光电缆被盗割、轨旁箱盒及钢轨引线被盗等因素导致轨道电路红光带、半自动闭塞不良、信号机灭灯等故障。三是铁路GSMR网络频率干扰。铁路沿线各类电信企业、大专院校和公安以及其他无线电使用部门由于无线电台站频率配置和信号强度等原因导致发生干扰铁路运输安全和运输秩序的列控降级等故障。四是外界环境导致人身安全伤害的风险因素不同程度存在。如夜间作业道路交通安全、长大桥(隧)以及线路弯道作业或行走、高处坠物等。

2 对策措施

针对以上外部环境对铁路电务安全不利影响的分析,为加强电务安全风险控制、有效减少电务安全事故和设备故障,结合电务安全实际,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1)提高干部职工安全风险防范意识。主要做好两个方面:一是发挥事故案例警示作用,深入开展案例教育。典型案例生动的事实以及造成的后果或影响,对后人具有直接的警示效应。通过深刻剖析事故原因和教训,结合实际组织开展针对性的学习教育,可以补强安全风险意识的“短板”。二是常态化开展风险提示。根据季节性安全风险管控以及施工、作业等重点任务需要,按照每月或每周一次进行风险提示的方式定期开展安全风险提示,每日作业前结合当日作业内容理清关键安全风险项点并组织开展安全预想,同时强化安全生产过程自控和互控,不断提高主动防范安全风险的意识,规范推进遵章守纪、按标作业,促进安全风险受控。

(2)动态掌握突出安全风险变化信息。主要做好六个方面:一是动态跟踪规章制度变化。针对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标准以及铁路总公司、国家铁路局规章制度公布施行或修订完善等情况,动态梳理既有规章制度,找出规章内容变化部分,及时组织做好适应性修订,确保规章制度准确、完整、适用。二是认真开展营业线施工安全监督检查。通过现场检查、添乘检查等方式,重点对营业线和邻近营业线施工以及取土、挖沟、开渠等作业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制止损害电务设备行为。三是深度分析查明故障原因。对于安全事故或设备故障,要查明设备质量或维修管理等方面原因,针对发现问题制定措施加以改进,防范重复发生。四是强化监测监控管理。运用各类监测监控系统开展设备运用质量以及作业过程监测监控,分析查明问题根源,及时整治消除相关隐患。五是动态掌握天气变化。针对恶劣天气等情况,抓早提前做好预防工作,根据对设备、作业等的影响情况准确响应并做好灾后修复,确保安全。六是建立并动态完善应急预案。根据生产实际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开展应急演练,并根据生产实际以及演练情况动态完善应急预案,确保应急有备。

(3)开展重点设备和重点时段安全风险专项治理。为有效控制重点设备和重点时段安全事故、设备故障多发问题,主要做好四个方面:一是实施道岔、轨道电路等惯性故障多发设备预防修。每年5、6月份和9、10月份集中开展两次道岔、轨道电路适应性调整整治,重点做好道岔安装锁闭装置应力释放和轨端绝缘测试更换等工作,减少季节转换期间道岔、轨道电路设备惯性故障。每年冬季之前,组织对道岔融雪装置进行全面检查试验,确保良好使用。二是开展隐患设备专项修。针对室外设备机械部位疲劳损伤、机械活动部位磨耗超限、器材锈蚀致使活动部位别卡等问题,定期组织对病害多发部件进行更换,如对超过8年的道岔转辙设备磨耗件进行更换等,消除运用质量隐患。三是开展结合部病害联合整治。针对性提高道岔、轨道电路等设备结合部病害识别、分析和判断能力,联合工务等相关部门开展针对性整治,及时消除设备结合部病害。四是联合设备厂家开展技术攻关。针对产品设计、列车运行控制系统软件缺陷等问题,联合相关单位开展技术攻关,查明原因,找准方案,整治消除隐患。

(4)主动加强与其他专业部门和单位的沟通联系。主要做好四个方面:一是动态关注结合部施工和作业动态。主动了解掌握涉及电务安全的工务、供电等部门施工和作业计划内容,开展有针对性的故障预防。二是加强与建设、设计等部门的沟通协调。针对高铁连线成网和新线引入枢纽复杂施工可能引起的专业技术问题,深度介入新线建设,从源头设计、方案制定等方面入手防范相关技术风险。三是及时协调解决结合部问题。针对天窗时段安排存在风险,主动加强与运输、调度以及其他设备维修等部门的沟通协调,保障天窗计划满足设备维修工作需要。四是细致组织做好运行图调整相关工作。根据运行图调整变化需要,及时掌握车底安排、走行径路调整变化等情况,制定针对性措施落实调图具体工作,防范因运行图调整带来的风险。

(5)推进常态化工作机制建设。主要做好五个方面:一是针对突出安全风险建立定期预防预控机制。如建立安全风险每季或每月定期分析研判、定期预报预警和预控等制度,通过常态化的风险防控措施促进突出安全风险动态受控。二是建立季节性安全风险控制机制。以通信、信号机械室为例,夏季炎热天气之前应组织对机械室空调等设施进行检查试验,防止室内设备出现过热保护等故障;雨季应组织对机械室房屋渗漏等情况进行检查整治,冬季寒冷天气之前应组织对防鼠堵漏进行检查整治,防止发生电气接点或线路短路引发设备故障或火灾。四是建立并动态完善联控机制。如发挥公安、工务等部门熟悉掌握线路周边情况的优势,建立光电缆安全联防联控机制;加强与地方无线电管理部门的沟通协调,建立并常态化运用铁路专用频率长效保护机制,动态开展无线电干扰监测以及干扰源整治,消除频率干扰。五是优化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应合理确定考核项点、考核指标和考核权重,加大对安全生产过程的监督考核,促进干部职工树立向遵章守纪和按标作业要安全、要效益的理念,更好地确保电务安全。

[1]张继忠.电力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分析.重庆工学院学报.2007.

[2]陈伟革.电务道岔整治作业手册.中国铁道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万宝安

来稿日期:2014-11-24

猜你喜欢

电务结合部道岔
中低速磁浮道岔与轮轨道岔的差异
电务车载设备维护新模式的探讨
工电道岔结合部联合管理机制的探讨
场间衔接道岔的应用探讨
电务系统大型机具上道时的作业防护
既有线站改插铺临时道岔电路修改
电务施工现场作业控制系统的探讨
电务维修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CTCS-3级列控系统RBC与ATP结合部异常信息处理
近端胃切除和全胃切除术治疗食管胃结合部癌的临床对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