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性博览建筑展示空间的导向性研究
2014-04-06吴浪
吴 浪
(安徽铜陵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安徽铜陵 244061)
1 展示空间的特征与发展状况
博览建筑的展示空间不同于其他类型的展示空间,它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其主要功能是向参观者传递更多的历史、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信息,提供学校以外学习的机会以及创建理想的社交场所。传统的设计方式多以展品分类的方式将每个空间隔离开来,参观者只是被动的接受信息。当代的设计者首先考虑以人为主体,而不仅仅是物的展示,从空间形态构成、空间秩序组合、空间分隔方式、互动性、流动性等诸方面来创造一种动态性特征,从而符合人的行为活动空间。在这样一种特殊的空间内,参观者可以利用不同的感觉器官,如可见、可闻、可听、可触摸、可想象等,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体验、感受、学习。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知识水平的提高,当代博览建筑的展示空间已经不再被看作是一个简单的三维空间,而是同时具有空间和时间但不同意义、不同特质的运动统一体。
当代博览建筑展示空间常常利用交通空间作为过渡空间,以一种动态的方式使空间具有一种流动性、模糊性、复杂性、观赏性。两者的互相融合、渗透使参观者处于一种期待和遐想之中,或是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或是徜徉在科学的瀚海之中,或是静默于远古的追忆之中。比如参观者可以沿着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盘旋的坡道欣赏艺术品,或沿着三条象征着不同命运的路线在破碎和失衡的空间里感受柏林犹太人博物馆那象征着缺失和死亡的异质而断续的虚空所带来的震撼和触动的场景,追忆那些遇害者,思考那段惨痛的历史和怎样面对现在和未来。
2 展示空间动态性的概述
2.1 动态性
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材料的不断涌现和建造工艺水平不断提升,建筑空间打破了实体阶段、封闭阶段的传统格式,被赋予了新的涵义。自1928年密斯的巴塞罗那世博会德国馆出世后,各种空间理论和理念层出不穷,方兴未艾,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极少主义等各种建筑流派竞相登场,从此揭开了动态空间崭新的篇章。当今的动态空间主要有动态感和动态性两种设计方法,本文主要讨论后一种方法。
博览建筑的展示空间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古典展示空间是以展品为主的静态空间,空间相对独立,围合感强,展品分类摆放,观赏点和景面形成对应关系,参观流线受到限制。现代展示空间受流动空间的影响,界面连贯而模糊,视觉开阔,取消展品固定背景,参观者行动自由。当代展示空间强调以人为本,展品具有互动性质,注重空间的活力和以视觉感知为主的导向性。
展示空间的动态性表现在空间形态的构成和秩序组合相互联系和渗透,呈现出一种模糊而有逻辑的叙事性特征。参观者视点的移动构成时间和空间的转化,时间维度在连续的移位中产生,逐步获得对空间的整体感知和体验。在内部各空间关系界定上通过具有延展性和可塑性的围合界面创造一种动态性效果。参观者在这种动态性的空间里获得情感上的愉悦,并且通过空间语言获得信息和知识。随着参观的继续深入,他们的体验不断加深,想象和思维活动进一步扩展。
2.2 时空与运动
20世纪以前人们认为空间只是三维的,和时间没有任何关联,是两个性质绝对不同的现象。空间只是广度上的延伸,而时间是连续的、单一的、同一个方向的流动。人类进入20世纪后,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空间和时间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爱因斯坦“相对论”理论出现以后,空间和时间的统一性才逐渐被人们所接受。除此以外,在其他许多的科学领域也有类似的相关论述。时间统一于空间,是测量空间的一个量度。
由于时空观的改变,时空中的运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巴洛克建筑出现以前,建筑是稳定而均衡的,是由不同的几何形体构成的静态实体。到了17世纪~18世纪,巴洛克建筑表现出外形自由、追求动态、色彩强烈的特点,常有华丽的装饰、雕刻、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的空间。这种动态的感觉是由于人的视觉力对于心理上的刺激所产生的一种知觉力,一种倾向性的张力,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时空中的运动。20世纪60年代设想的“行走中的城市”“升降城市”“水上别墅”等也只是一种幻想。
那么空间动态性到底是什么,不动的空间具有可动性是因为人的运动和感觉的存在。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认为感觉既是生理上的又是心理上的,运动和感觉是一对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空间中的运动是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位置获得的不同的景象、不同的空间性质,并由意识把它们连成一个整体的空间体验,进而感受到一个处于运动状态中的空间。
3 空间导向性的分析与探索
3.1 视觉引导
空间布局、展品组合分类、空间形态、可用剩余空间的配置等都可能从视觉上引导参观者的行为以及影响停留的时间。研究表明参观者的行为模式和空间的通道及视力的特征构成一种可连接的体系。这些具有自身特性的通道和视力模式构成一种空间语言。博览建筑的教育和传递信息的功能是通过空间的运动来实现的。空间或者展品之间的通道、连接、分割、序列和分类组合都会影响对展览的理解。Y.K.Choi发现空间单元多的展示空间里,不考虑空间的大小,给参观者提供更多的路线选择。虽然有些空间单元参观的人数会比较少,但是整个博物馆空间的访问量却更加平均。这是因为空间的集成度比较高,并且空间局部和整体的特点差别不大、易于识别所造成的。空间配置本身并不能决定在某个展区或者空间单元参观者停留的数量,但是参观者更倾向于停留在可以看见更多其他参观者的空间,也就是说,在连接度和集成度高的地方。因此,在多种流线的基础上要将有重要意义的或者主要展品放置在集成度和连接度高的展区或者空间单元,以便吸引他们驻足观看。而一些辅助的、起说明作用的或者根据参观者兴趣参观的展品可以放在集成度较低的空间。
3.2 互动性内容的引导
在比较分析了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新旧两个展览后,派普内斯和赫定(Peponis&Hedin)说展示布局影响知识的表达、传播和社会属性。知识的表达与知识单元的分类组合以及它们在空间的连接和分割有关。当博物馆在19世纪80年代被设计时,展品是以类别来划分的,知识的表达和传播没有区别。按照分类观看,展品就是“知识”。到了20世纪80年代,当人类生物展览馆被设计时,知识就转变成了概念理解。展品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用它们来表达抽象的概念。参观者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自发的学习者。因此,我们要在空间里创造具有互动内容的空间单元来引导参观者,以便形成多种参观路线和对展览的整体理解,并且使知识的社会化,即如何学,而不是学什么,得以实现。
4 结语
赖特曾说过“一个建筑的内部空间便是那个建筑的灵魂”。而展示空间又是整个博览建筑的核心部位,因此它的设计关系到全部设计的成败。如果说展示空间的设计是皇冠的话,那么展示空间的空间导向性设计则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当代的建筑师正通过各种设计手法和表现形式创造出具有生命力的动态性博览建筑展示空间,以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
[1]武 捷.更新理念 重建体系——论博览建筑展示空间设计的发展趋势[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05.
[2]邹瑚莹,王 路.博物馆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陈 奕.当代展示空间设计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6.
[4]王雅雅.当代博物馆建筑艺术性展示空间尺度感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10.
[5]陈 宾.动态空间[D].上海:同济大学,2008.
[6]颜昌文.建筑的动态性特征及其生成机制[D].上海:同济大学,2007.
[7]滕露莹.论当代建筑空间的动态性[D].上海:同济大学,2010.
[8]Jean D.Wineman,John Peponis.Constructing Spatial Meaning:Spatial Affordances in Museum Design[J].Environment and Behavior,2010(5):8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