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马萨奇建筑风格的形成和没落
2014-04-06姚瑶
姚 瑶
(北大深圳研究生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广东深圳 518000)
1912年,雅马萨奇出生在美国华盛顿州的港口城市西雅图,他的父母都是来自日本的移民。雅马萨奇第二代日裔的身份对于他的思想和活动有重大的影响。
有色人种在美国受着不同程度的歧视和排挤,几十年前情况比现在更严重。在大学时期,他还遇到过这样的事:他就读的华盛顿大学建筑学院每年都给成绩最好的学生发放一笔奖学金,以资助他们去欧洲游学。显然,对于建筑学院的学生来讲,这是极高的荣誉,也是增长学识的大好机会。1933年,雅马萨奇以打破学院历来最高纪录的学业成绩获得第一名,理应获得奖学金去欧洲游学,但学院却以经费困难为由不给发放奖金。雅马萨奇认为在经济形势更为严峻的1932年,学院还曾送3人去欧洲,到他这突然停发,显然是因为种族歧视[1]。雅马萨奇的父亲为了安抚他,决定带全家回日本过暑假,这也是雅马萨奇第一次踏上了日本的土地。
日本建筑使雅马萨奇对建筑的精神和情感品格同尺度的关系感到困惑,他原来以为精神的振奋与大尺度分不开,但他在日本不断地从小型建筑中体验到那样的感情,如果说有什么差别,那就是在日本此种感情中少一些敬畏的成分,多一些平和的感觉。而这种平和正是他所推崇的民主精神的表现。雅马萨奇反对种族偏见以及一切不公平现象。他写道:“我生而成为第二代日裔,没有选择的可能。我亲身体验到歧视和偏执对一个人的思想有多么大的影响。如果所有的地方都清除了歧视,整个人类都将获益,如果让所有的人都不受压制而有机会施展其才能,我们这个世界将会好得多[2]。”
1949年,他创办了自己的建筑设计事务所。在这之后,他去了三次日本,并周游世界。他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留下的建筑和城市十分推崇,他将文艺复兴城市与现代城市加以比较后指出,“有一条基本根本的原理,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民和建筑师很理解,而我们才开始学习,这原理是:城市和建筑是一种环境,人的大部分时间在其中度过。我们要实现幸福生活的梦想,这个环境起着重要的综合性作用。”日本建筑的宁静感对雅马萨奇日后的作品风格产生很大影响。日本建筑对自然的关注,对材料性能的透彻了解,精致的细部处理,令人感到亲切的尺度等等[3],都使他惊喜不已。日本建筑还有一个特点使得雅马萨奇印象深刻,它消除了个性,即隐没了建筑师。建筑师在观念上和细部上都打上个人印记,这种傲慢的姿态是雅马萨奇所厌恶的,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展现了他沉静、内敛的性格。
1954年,他设计完成了“普罗蒂—艾戈”低收入者公寓。在这个设计任务中,雅马萨奇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现代主义设计思维,以满足低收入者的各种生活需要为首要目的,整个公寓简洁、硬朗。这个作品为他赢得了美国当年“年度最佳高层建筑师奖”,是很高的荣誉。可是,好景不长,由于整个设计风格过于简洁、冷漠,入住者对于这个设计的评价是“住在这里仿佛在牢狱中生活”,其结果是连续多年入住率不到30%[2]。圣路易市政府在万般无奈之下不得不在1972年将其炸毁,另寻设计思路。
他曾经如此评价现代建筑,“为了实效,为了最大的短期利益,我们把美放弃了”。雅马萨奇开始寻求转变和突破,他找到的方式是运用装饰和借鉴历史。
1959年,他设计的雷诺金属销售中心受到大众的好评。商业性建筑应该以招揽顾客多做生意为主旨,其风貌应是引人注目又招人喜欢,最好表现出一种所谓的“招牌笑容”。于是雅马萨奇提倡的愉快、优美和运用新技术正好用得上。他用铝环做成不同厚度的遮阳板,在起到装饰作用的同时又有一定的实用功能。雷诺公司销售中心的任务是开拓铝制品的销路,因为这座建筑本身也大量使用铝材,所以具有很好的广告效应。在这个作品中,他还率先运用现代中庭给到访的人制造惊喜的感觉。
1965年,他设计建造了普林斯顿大学威尔逊学院。这座围柱式学院楼正面有21个开间,侧面9个开间,共有58根柱子。柱高8.4 m,柱子断面为正方形,由底向上,略略变细,到了顶部,相当于古典柱式的部位,再扩大成倒方锥体形状。整个柱子细长秀美,简洁朴素。柱头以上有一层,四周开着又窄又密的庄子,里面是办公室,从外面看去,仿佛是简化了的檐部。总之,尽管具体形式和细部同古典建筑相去甚远,但总体神韵、大体形态和希腊神庙的联系是很明显的。这座洁白色的学院屹立在绿荫重重,喷泉飞溅,水雾迷蒙的校园广场一侧,确实给人以肃穆、宁静、秀雅之感[2]。
在他后期的作品中,他大量运用竖向的线条,包括高层窄窗。他认为建筑应有一种纤细笔直的形象,因而偏爱垂直线条,觉得它似乎有追求上进的品质。他认为窄窗给人以整体的静态感。
在20世纪50年代~60年代,人们常把雅马萨奇同另一位美国建筑师斯通(Edward Stone)相提并论。他们两人确有不少相似之处。除了斯通以外,雅马萨奇似乎很少有同道,至少在知名建筑师中罕有路线相同者。雅马萨奇曾经希望他的建筑观点被广泛接受而成为医治美国建筑混乱状态的良策。这个希望不切实际也完全落空了。雅马萨奇和斯通没有形成一种流派,也没有什么追随者,他们其实只是孤立的个人,没有形成气候。
从前后的建筑作品来看,雅马萨奇对历史遗产的借鉴和实际运用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的建筑物上是不一样的。大体上是由少到多,后来又逐渐减少,在少量的公共建筑上,借鉴比较多而明显,在后来设计的高层和超高层建筑上,具体的借鉴越来越少,这说明传统和遗产不是到处可以同等地运用的。大体上说,在功能、材料和技术诸方面同传统建筑差别越大的建筑上面,借用和借鉴传统形式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越少。差距越大,借鉴越小。
总的来说,雅马萨奇的建筑风格在于对简洁美、和谐美和有序美的追求。但随着年代的更替,雅马萨奇的建筑作品所表达出来的建筑形象略有不同,这源于他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的转变。他受到欧洲古典美学和现代主义美学的熏陶,同时日本人的血统又为他带来了东方美学的影响。雅马萨奇从最早的纯正的现代主义风格,到后来追求装饰性,稍后又倾向以某种建筑符号体现地区特色,之后又倾心于现代古典主义。他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接受新事物并尝试改变和调整其建筑作品的形式,以寻求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建筑。但在不断的沉淀中,雅马萨奇始终认为,人要在高尚的宁静中生活。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雅马萨奇渐渐消声匿迹,1986年年初,他病逝后,建筑报刊只有极简单的新闻报道而已。雅马萨奇是昙花一现的人物。这昙花为什么得以出现,又为什么消逝得那么快。头一个问题主要情况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作为一种艺术风格,现代主义建筑已经不再适合美国社会的需要,当时需要的是突破和多样探索。时势造英雄,雅马萨奇开始从一个方向实行突破,他不是第一个这样做的人,但属于早期突破之列。他的方向是借鉴遗产,运用装饰,使严峻朴素的现代建筑形象变得较为软化,较为丰富,从而具有亲切感,有的还能引起历史和地域的联想,因此,符合当时一部分美国公众的意向,他本人得以崭露头角,成为一颗不大不小的建筑师明星。
一名建筑师小有名气,后来沉落,默默无闻地消逝,本是极平常的事情,似乎不值得花费笔墨,不过在雅马萨奇的荣枯兴衰之中反映了时代和社会的变化,所以还值得留意。雅马萨奇在美国建筑师圈子中始终没有获得很高的赞赏,后来又很快被大家遗忘,其原因不单在雅马萨奇一面。早一点的时候,许多建筑师不满于雅马萨奇的路线,是因为他们自己还没有从现代主义的思维定势中走出来,他们从卫道的立场上看不惯他的离经叛道的行径,许多讥讽由此而起。后来,在1966年,美国建筑师文丘里出版《建筑的矛盾性和复杂性》一书,疾呼“建筑师再也不要被正统现代主义的清教徒说教所吓服了”[4]。其后许多年,美国和欧洲建筑界出现后现代主义潮流。理论上说,这个时候对雅马萨奇的评价应该有所提升了。然而恰恰相反,随着后现代主义的看涨,雅马萨奇终于无声无息了。这是因为雅马萨奇是出于对古典传统的复旧,从而突出现代主义的某些规则,而近二三十年来西方建筑潮流在背离现代主义之后,并非像许多人以为的那样是向历史复旧。相反,尽管后现代主义者标榜尊重历史和文脉,但实际上除了采用建筑遗产中某些片段和符号之外,总的美学倾向是更为彻底地反古典主义。这种情况下,雅马萨奇的艺术就“落伍”了,它所代表的艺术风尚不会绝迹,但也不可能走红。
在雅马萨奇的一生中,我们看到一位建筑设计师为人们能“高尚而宁静”的生活所做出的努力,不断的尝试,不断的求索。虽然在历史上他与他的建筑“昙花一现”,但他沉静的治学气质和探索精神却值得我们后人学习。
[1]吴焕加.世贸大楼湮没雅马萨奇名扬[N].建筑时报,2001-11-02.
[2]吴焕加.雅马萨奇[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4-5,27-28.
[3]陈杰红.雅马萨奇建筑艺术的日本情思[J].建筑,2001(12):48-49.
[4]吴焕加.西方建筑艺术潮流的转变与后现代主义[J].文艺研究,1982(1):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