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企业突破市场竞争围城的爆破筒
2014-04-06鹿川
技术创新:企业突破市场竞争围城的爆破筒
【场景】天色已近黄昏,太阳好像劳累了一天似地拖着几分疲惫钻进云层,摇身一变成了红红的大火球,格外神奇和招人喜爱。顷刻间,海面被满天红色的霞光笼罩着,升腾起柔和的、朦胧的、半透明质感的似云似雾的空气。
亚太区市场总监W、技术总监D和项目总经理A,刚刚开完决策分析会,直奔茶吧而来,一方面希望在清幽的环境中得到压力的排解,一方面在品茶间与吧主探讨刚才争论不休的问题。
吧主摆上一把朱砂紫天娇壶,壶身上弯曲的阴线,把整个壶体衬托着像一朵盛开的花朵,娇艳欲滴。技术总监D仔细地端详着天娇壶,左看右看,并询问有什么他没有喝过的新品名茶,说是换一下口味。吧主略加思索后,拿出了台湾产金萱茶,这种带有浓浓的天然奶香的茶品,制作过程独特。
这家企业产品两年前刚投放市场,来自国内外的同类产品如同蝗虫一般铺天盖地席卷而来,目前正处于同类产品竞争的重重包围之中。竞争对手们短兵相接的“价格战”,把原本属于独家的市场和高额利润一点一点的蚕食掉。尽管贵公司在营销上绞尽脑汁使尽了浑身的解数,效果还是不够明显。
这不,刚开完新研发专利项目到底上不上马的会议,会上“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抒己见,好不热闹,一时很难形成一致向董事会报告。茶吧内,一个围绕着企业在同质化竞争环境下,是抓市场重要还是技术创新重要?你一言我一语地热烈展开了。
【对话】同质化竞争“鬼门关”前遍布企业“僵尸骸骨”/为顾客提供产品及服务是企业存在的唯一价值/制造市场差异化是同质化竞争的克星/技术创新呼唤创建新规则的商业模式/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洗牌”的强大杠杆/技术创新释放五种新价值/寻找技术与市场跷跷板上的平衡点。
吧主:基于对产品市场资料不多,更主要是没有做深人的市场调研论证,所以我还不能对于产品项目是否可行妄加判断。但是,对于如何摆正市场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倒是值得切磋。
三位都是企业管理专家,在当地业界有着相当的影响力,欢迎莅临快乐茶吧来一个“华山论剑”。我只扮演一个侍茶人的角色,岂敢在关公面前耍大刀呀!
亚太区域市场总裁W:不必客气!
慕名而来,因为快乐茶吧小有名气,“往来无白丁”,人都说是企业家们“答疑、解惑、授道、传技”的好去处,在企业界流布甚广啊!
吧主:岂敢,岂敢!
朋友捧场来茶吧品茶,那是各位老板们追求优雅的人生韵味,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调,一种对享受成功乃至从失败中解脱的惬意感。我乃一介平民,人微言轻!
技术总监D:望着冒泡泡的水,品沁人心扉的茶汤,特别是茶客们脑力风暴激荡下沸腾起来的氛围,找的就是这种让大脑充分放松直抒胸臆的快慰感。管理如品茶!
(技术总监D说罢,伸了伸懒腰后开怀大笑起来,引发了周围人的一阵笑声。)
吧主:市场同质化竞争并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是市场竞争机制的必然过程。
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企业,在成长过程中早已遇到了这个难题,不过,没有想到国内市场同质化竞争来势之快、冲击力之猛、竞争手段之多、场面结局之惨烈,出乎预料之外。
然而,聪明智慧的中国商人并不是懵懵懂懂的莽汉,比如说,中国近代商家们“人无我有,人有我廉,人廉我新”的买卖经,就是应对市场竞争同质“跟风跑”的对策;时至今天,已经演化延伸为更深刻、更全面的“求新”、“创新”市场理念。诗云:“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市场变化的节律越来越快,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暂,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越发清醒地看到一个事实:一次成功的技术创新一定会带来企业的繁荣,但只能说是一时的、一个阶段的繁荣,而只有永不间断的技术创新,才能笑到最后。
亚太区域市场总裁W:企业创新是多视角、多维度的,可以根据市场竞争机制条件,在管理模式上创新,在营销方式上创新,难道非得承受着不可预测的大风险去搞技术创新不成?
吧主:尽管企业创新是多方面的,但都无法替代技术创新,而每一次成功的技术创新,又必须依赖与之相匹配的管理创新、营销创新和组织模式创新做保障。
众所周知,任何一个企业的存在价值,在于它至少能为市场提供一种或多种的产品和服务,再进一步说就是能为顾客提供有价值的、需要的项目,否则这个企业只不过是个挂名的躯壳,失去了在市场中存在的意义。
唯有企业的技术创新,才能够满足在不同的竞争环境中企业存在的基本条件,而产品及服务的竞争又是最基本的常规手段,所以这也是完成其他方面创新的前提。换句话说,被市场淡忘的产品及服务,再推进其他方面的创新又有什么必要哪!
以我来判定二者的分野,管理创新、经营创新多作用于内部机制或者供应链关联方的利益,可是技术创新的直接功能是作用于市场需求机制,为消费者带来新的价值,拓展市场深度和广度,具有内外兼修的特有功能,对市场的撬动杠杆能量是直接的,威力是巨大的。这也是常讲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技术总监D:技术创新是大公司脱颖而出迅速崛起的大平台,造就了一批一流企业帝国,在市场经济的舞台上竖起一块块丰碑;不可否认,技术创新又是新型企业成长发育的温床,借力新技术的正能量破土而出,在打破原有同质化状态的同时,也为新一轮的同质化竞争的到来埋下了种子,这就是市场的优胜劣汰法则,任何人任何企业都无法抗拒。
吧主:这番话道出了一个市场规律:产品及服务竞争的优胜劣汰机制。
不信,请仔细梳理一下你所熟悉行业里的企业兴衰史,败下阵来的公司,可能由于多种多样的原因,但那些长盛不衰的赢家们,无一例外的都具有市场竞争力强的支柱产品和服务项目;假如做不到这一点,这些企业根本就没有资格站在获胜者的领奖台上。反之,失败的例子多如牛毛,企业当家的产品和服务一旦在市场中黯然失色,仅靠原有金山银山坐吃山空,肯定会被挤出“圈外”。
项目总经理A:细想起来,国内企业对于技术创新认识不足,也是情理之中。眼下国内市场尚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与发达国家几百年市场经济历程相比,尤其在市场理念上的差距还真的差得远哪!
正是由于市场规则发育尚未完善,人们还习惯于操弄市场开放初期的那些不规范的竞争手段和招数,花样翻新,演绎出各种各样的“大战”,自以为可以战胜对手,至少打个平手。
不过,国内企业的仿制效率或者说模仿能力是惊人的,只要某一个产品或服务项目在市场上一露面,你信不信,个把月以后在远隔几千公里之外的异乡大街上,就能看到同类的企业招牌和产品,好一个神奇的“山寨术”!而后就是不可避免的一场“人民战争”,趋同心理支配下的商家成群结队蜂拥而上,直到竞争到行业微利亏本才肯罢休。
技术总监D:造成令人惊诧的低水平同质化竞争,原因是行业领域的集中度较低;国际上大型跨国企业牢牢地掌控市场,他们按照自己对市场解读能力和判断力,有序地推出获得高额利润的新产品,装满了自己的腰包,也满足了顾客的新需求,而那些小企业望尘莫及,根本没有瞎掺乎的可能。
众多小企业管理者心里十分清楚自己的市场定位,绝不可能以卵击石,到头来弄个鸡飞蛋打,还不如在产业链条中拾遗补缺,干那些“缝隙产品”,这就是我们所说优化市场整合后的产业新生态。与此同时,大公司凭借自身的市场控制力,影响和构建相对稳定的市场秩序和竞争规则,进而促使市场结构和资源实现了优化。所以,你想成为行业的“龙头老大”吗?技术创新是必由之路。
(吧主面带微笑地为三位来客斟茶,从谈话中也嗅到了各持己见的味道。)
亚太区域市场总裁W:正因为大企业是市场秩序的维护者,既然你决定了市场规则,本质上形成了市场相对垄断地位,那么,同时也要承担起维护市场秩序的责任。为此,大企业为什么很少发生故意伪劣假冒的不良行为呢?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也是自身利益机制使然。因为他们深深地懂得无序的同质化竞争,不仅不会给他们带来益处,相反还会无端地增加市场交易成本。
吧主:回过头来想一想,同样在同质化竞争围城困扰下,企业在国内、或国外哪个市场中发展机会相对大一些、更多一些呢?“乱世英雄起四方”,为什么国外企业纷纷争相恐后地投资中国,宁愿在市场规则尚未完善的乱战中交一些“学费”,与其说是看好了中国这块富有潜力的大市场,不如说是最怕失去进入中国市场的最佳时机,那个“历史性失误”的后悔药可是用多少金钱也买不回来的呀!
那么,全球化跨国公司的底气来自哪里?靠啥打开中国市场之门呀?共同的特点是手中握有核心技术的新产品和服务,掌握着“几大吊”,只要这几张杀伤力极强的“王牌”出手,就可以牢牢地锁定胜局。
项目总经理A:您的一席话真是让人豁然开朗。
企业身陷同质化竞争的层层包围之中,并没有什么可怕的,可怕的是企业决策者拿不出突破重围的技术创新的有效对策。如此看来,技术创新是行业市场“洗牌”的有力武器,哪家企业抢先拥有了技术创新的主动权,也就预示着一场以提升行业集中度为目标的清理门户时代的到来。
亚太区域市场总裁W:我赞成各位的观点,企业面临同质化竞争的包围之中,是不能一成不变、坐以待毙的,早晚要被率先技术创新成功的企业所打破;它既是市场行业整合洗牌的信号弹,同时也为行业集中度整合积蓄了巨大能量,一旦条件成熟就会出现“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新格局。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怎样才能确保技术创新的成功率,且能“远水”来解“近渴”,在同质化竞争包围之中成为霸主?要知道,你想“扫”别人,别人还千方百计想“扫”你哪!吧主有何高见?
(亚太区域市场总裁W思路清晰,逻辑严谨,一直保持那种习惯的姿势,把强有力的臂膀紧紧地抱在胸前。)
吧主:在同质化市场竞争的境况中,企业进行市场突围的路径很多,我把它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相对长效的、具有战略性的,但可能是慢功夫的,比如技术创新;另一类是相对短期的、具有策略性的,但“短平快”的,比如管理及营销创新等。如何选择最适合的创新路径,应根据企业掌握的资源条件及所处的环境而定,不可以一概而论。
最为常见的不外乎是:有的凭借着兜里边有一些真金白银玩起了“广告大战”,想靠创新营销模式提高市场占有率;有的则是不惜血本点起了“价格大战”的烽火,想靠低价格竞争取胜;有的则拿起了苦练内功的“低成本”长矛,想靠降低成本加强管理保持竞争优势。实实在在地讲,以上这些对策都是有效的、必要的、较容易实行的,但无不属于策略性对策,并不等于说企业从同质化泥潭中拔出了双脚。可以说它们中的哪一项措施,都远远比不上技术创新产品的重磅炸弹的威力,它能在同质化竞争的包围圈上硬生生地撕开一道缺口,通过制造差异化来获取别的企业没有的新竞争优势,不仅能够夺回失去的城堡,江山稳坐,还可以坐山观虎斗,以主宰者的姿态呼来唤去,因为你已经在新一波同质化到来之前,完全拥有了掌控市场的话语权。
项目总经理A:由于没有能力冲出和跳出同质化竞争包围圈,有些企业久而久之已经见怪不怪,麻木不仁了,来一个“死猪不怕开水烫”。在市场中,企业一旦丧失了盈利能力强的主导产品,就像一个建筑物失去了支撑力的顶梁柱,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了。
技术总监D:按你的意思,短命的产品必然会有短命的企业,是不是可以这样做出判断?
吧主:“没有夕阳的企业,只有夕阳的技术”。企业应对同质化化竞争的策略行为,多数是“程咬金的斧子——头三招”:第一招抓质量控制,简单地认为“我的质量比别人强,不信消费者不购买”,殊不知,在质量控制上胜人一筹,成本控制和销售价格上,极可能也水涨船高,所谓的质优价廉永远是美好的愿望而已。
尤其在同质化阶段这个特定的环境下,质量控制不仅不能解救燃眉之急,反之更会不知不觉间加剧了危机爆发,实际情况历来如此。当然,我并不是传达企业没有必要加强质量管理的意思。
第二招抓售后服务,以服务击倒对手。同类企业不是“搅局”吗?你没有能力搞好售后服务,那我就在这方面下功夫;从道理上讲这确是一条妙计。此时,同类竞争对手马上会抛出来低价策略,“大降价”以求自保,很可能如同洪水肆虐泛滥成灾,就连售后服务也失去了预想的效果。
第三招抓营销管理,整合销售通道。力争在交易通道、分销方式上谋求变化,也是一些企业企图打破僵局的常规做法。可是人家企业可以模仿你跟着学呀!你前脚这样干他马上也跟上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营销管理的竞争往往还表现在大量投入广告促销上,不惜血本拼个你死我活,往往实际结果并不像人们预想的那样理想,“你死我活”的火并到头来都是换了个“死去活来”。
亚太区域市场总裁W:“广告大战”的初试锋芒者,往往会收到奇效,随着老百姓购买行为日趋理性化,“广告大战”就成了商家之间拼资金、拼成本的恶斗,弄个“花钱赚吆喝”。此外,更为常见的“价格大战”,不用多说是两败俱伤,多数以“大出血”休克收场。从企业竞争战略上看,这两种竞争方式多是扬汤止沸,的确很难解决在同质化竞争中突围的难题,产品技术创新才是根本的制胜一招棋。
哎!只是来得慢,风险高,不确定性大呀!
技术总监D:企业技术创新包含的内容丰富多彩,先易后难,在产品外在方面或在某项实用功能上有一些突破,也会增强市场竞争力。哪怕是产品外包装的变化,都能引起顾客好奇心和购买欲望,但也会出现顾客对新包装不认同的麻烦。
总之,以技术创新攻克同质化竞争的围城,釜底抽薪!凡是在同质化竞争端倪初现之际,总是有远见、有实力的企业捷足先登,率先将最新产品和服务投放市场,成为胜利的一方。
(茶吧里洋溢着热烈而愉快的气氛,宾主之间直抒胸臆、畅所欲言。)
吧主:靠技术制胜还是靠市场制胜,历来是企业界在竞争战略上争辩不休的命题。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凭借技术创新声名鹊起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而靠市场创新雄踞一方的企业更是多如牛毛。在这样的态势之下,这种争论大有越演越烈之势,难以分出个什么“子午卯酉”来;难怪连管理界学者们也有的大声疾呼技术制胜的时代到来了,有的则顽强地坚持着市场决定一切!
技术总监D:一项新技术的应用,一个新产品的问世,必然带动一批新型企业出炉,同时也引领同质化竞争中苦苦挣扎的企业,又一次拔出双腿走出泥沼,奔跑上快速成长的阳关道。
吧主:此话不假!技术创新的市场价值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冲击力,一则,顾客选择性越来越强的购买行为中,企业赢得了独特的产品目标市场消费群体;二则,无形的技术给产品带来的市场附加值,可以用比实物成本低得多的投入转化较高的利润回报;三则,由于产品的独特性,在自由竞争的环境中形成了企业相对垄断的市场控制力,对竞争同行对手构成打压和威胁;四则,围绕技术创新产品的市场特点,引发管理、经营、制度等方面的一系列创新,加快了企业变革和转型;五则,较早摆脱行业利润率低的尴尬局面,跳出“火海”,把同类企业竞争对手远远地甩在后面,赢得了新一轮发展的喘息时间和市场机会。
技术总监D:韩国三星PK日本索尼的案例,最具典型意义。
如论名气,在世界500强排名榜上,索尼名列32位而三星则排在第59位,根本无法与其相提并论;论资历,三星电子要比索尼晚得多,名副其实的小字辈;论技术先进程度,三星电子在上个世纪70、80年代把追赶标杆定为日本三洋,竟然对索尼认为是望尘莫及。可在短短20几年之后,技术创新给三星电子插上了腾飞的翅膀,雄踞世界500强第18位,一下子超跃被视为巨人的索尼跃升了41位。
项目总经理A:奇迹是这样创造的,双方在市场上短兵相接打了一场技术创新“白刃战”。三星领袖人物李健熙明确提出要靠“数字化战略”超过索尼,下死令定下目标:(1)产品开发必须比索尼快三到六个月;(2)手机产品质量赶超摩托罗拉。此时,人们心目中的昔日电子王牌企业索尼,还心安理得地沉浸在行业老大的沾沾自喜之中,为被自誉为划时代意义产品“随身听”开发而陶醉,可是三星已经以更快的技术创新步伐抢在了前头,索尼却浑然不知。事实再一次证明,无论是技术创新的领先的大企业,还是奉行跟随战略的小企业,如果不能永不衰竭地创新下去,同样也难逃由盛到衰的厄运。
吧主:企业自诞生那天起,始终在技术和市场的跷跷板上不停地寻找平衡点。特别是不同的市场格局的背景下,技术和市场要素在决定企业竞争制胜的分量上,也有所不同,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亚太区域市场总裁W:世界著名营销大师科特勒说:“伟大的设计产生在实验室里,但伟大的产品只能产生在市场中。”市场领先可以引导企业开发技术,如企业没有能力搞产品开发,退而求其次还可以从事贸易业务,但技术绝对领先的企业,要是找不到潜力市场在哪里,转换不成一打一打花花绿绿的钞票,那可就寸步难行了!再好的技术失去了市场,如同失去了乳汁哺育的襁褓之中的婴儿,很可能会被夭折在摇篮里。
(说完后,亚太区域市场总裁W下意识地眨了眨眼睛,习惯性地抖了抖肩膀。)
技术总监D:国内外的企业案例证明,拥有支柱产品的核心技术,是企业成为行业数一数二“龙头老大”的优势条件,是确立市场绝对优势的霸主垄断地位的“致命武器”。尤其是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技术创新的市场竞争力更为突出,那是因为我们所谈的技术创新,已经包含了大量的有价值的市场信息成分,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纯技术手段。这也是为什么在欧美等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中,企业创新中心会成为一道靓丽风景线的原因所在。
项目总经理A:即便看到了市场潜力而没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尽管可能一时市场份额占有率远远高出同行企业,但早早晚晚因产品落后在市场上受制于人,将脆弱一面暴露给竞争对手,成为被人一拳击倒的“死穴”。
吧主:吉姆·柯林斯在管理名著《从优秀到卓越》一书中,曾这样阐释技术与市场关系:“技术是发展推动力的加速器,而不是创造者。”
技术创新与市场是企业前进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我把多年来企业研究成果归纳为两句话:第一句:有市场而没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在市场竞争的崎岖道路上走不远,无法抵抗同业强手三招两式的打击,如同用大刀长矛对付突击步枪一样尴尬;第二句:具有核心技术但没有市场的企业,在市场竞争的沙场上根本就走不动,就像一群光着手没有武器的群体,无法拉出去投入战斗。
亚太区域市场总裁W:再者说,没有市场的技术开发,实质上等于企业背负的不是潜在的市场竞争力,而是一块不能轻易卸掉的债务,一块资金投入沉淀的包袱。企业如牛负重,必然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和现阶段的实力。
项目总经理A:技术开发是企业必然面对的风险之一,也可以说是成长道路上的一道鬼门关。简单说来:(1)能否转化为盈利的风险。(2)能否造成投资沉淀的风险。(3)能否调动市场资源及时支持配套的风险。(4)能否抵抗住竞争对手同类产品恶意竞争的风险。从竞争的角度上去审视技术创新的风险,可能对战略缺失的企业是致命的一关,而对于奉行技术创新战略的有实力的企业,自然是可以推动行业整合兼并的有力之手。
吧主:都知道达维多定律:一家企业要在市场中总能占据主导地位,那么,它就要永远做到第一个开发出新一代产品,第一个淘汰自己的产品。这一定律基于企业抢占市场开发先机、获得较大市场份额、获取高额利润的利益分割目标,不惜淘汰自己市场上正在俏销但不久就要下滑的产品。
中国有“吃人家嚼过的馍不香”的俗话,还有一句“千万不要挣足最后一分钱”。达维多定律揭示了新经济条件下企业长寿的真谛,不断推出新产品,使新产品形成新的市场需求和行业规则标准;不断淘汰老产品,把利润回报递减的包袱扔给同业竞争对手,推行“撇脂战略”,眼睛死死盯住煮肉大锅里上边漂着那层最香的油皮,而放弃锅里边不值钱的汤水。
(技术总监D用手轻轻地弹着藤椅的扶手,若有所思地静静地听着别人的谈话。)
亚太区域市场总裁W:企业技术创新与市场开发集中体现在产品上,一个在市场上受到广大消费者追捧欢迎的优秀产品,无不包含着市场需求和技术含量两个方面的价值,形成了一个硬币的两面。为什么这么讲?技术开发之前依靠市场来定向,绝不可能在实验室里主观臆造,闭门造车。一个成功产品的核心技术的研发,恰恰迎合了市场的最大需求,或是降低成本,或是增加了新功能,或是完善了原有的缺欠。
技术总监D:技术创新产品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才能够释放出裂变反应,在某个市场阶段中发挥出不可估量的竞争力。
吧主:网上看到一篇文章,介绍诺基亚翻盖手机产品创新过程的故事。看到市场上翻盖手机的市场冲击风暴的强劲,NOKIA作为手机业的巨头,不甘心眼睁睁看到别人把大把的利润掠走,开始设计自己的第一款翻盖NOKIA7200。此产品还没出炉就被戴上了无数光环,荣获了设计奖在内的多个奖项,甚至有人赞誉为手机设计的泰斗。这款翻盖NOKIA7200的推出,对于诺基亚本身来说是一个折磨,充满了选择的痛苦。一来产品市场如何还难以预测,二来对于一贯坚持简洁、稳重的实用主义的产品风格是一个颠覆,可能引火烧身,凶吉未卜。技术创新的裁判权掌握在顾客的手中,市场才是硬道理。
亚太区域市场总裁W:人们常说技术是把双刃剑,搞不好就像我方才讲过的会成为包袱,导致刚性成本增加,技术的附加值不能在市场中兑现,无形的附加值无法转化为经济效益,附加值真的成了“负债值”。
(吧主有意识地将话题岔到了品茶上来,出于舒缓一下对话的氛围。)
吧主:请几位品一品第三泡茶,怎么样?
爱茶人历来讲究以茶散郁气,以茶养生机。我这个茶吧冠以“快乐”二字,蕴含了八方来客追求宁静淡泊的意境;几个好友相聚烹茶,谈禅论道,开心明智,不美哉!
技术总监D:同质化市场竞争导致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产品平均利润递减周期缩短,企业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搞出来一个产品,通过某种营销模式推向市场没有多少时日,好不容易见到了回头钱,同类替代产品转瞬之间疯狂地充斥市场的角落,短命的俏销品如同流星一般闪烁而过,这种竞争风暴刮醒了老板的头脑,产品生命周期缩短,恰恰说明没有技术创新的企业,是难以在竞争中生存下去的,更谈不上做大做强了。
吧主:原因是由于全球告别了短缺市场阶段,都是过剩经济惹得祸。先是产品过剩紧接着资本过剩,先是国内市场过剩,最后是全球性过剩,这还了得!
过剩市场是商家们感觉到干什么都钱不好赚,干啥啥多,这是近几年最令企业界头疼的现状。面对这种前所未有的状况,技术创新则是突破市场同质化重重包围圈的一把金钥匙,或者比喻为一支爆破筒。企业唯有产品技术领先于人才能站住脚,还试图以一成不变老面孔的产品打市场,只能是时过境迁的幻想和奢望。
亚太区域市场总裁W:当今时不时地传来坏消息,一些企业技术创新的“馅饼”没吃着,反倒落入了“陷阱”,很有意思,值得玩味。
吧主:技术创新的失败案例也不鲜见,本来设计很好的技术创新计划,是什么原因导致走麦城的哪?首先第一条是管理者的战略短视。想不到的不可能做得到!决策者战略思路不清晰,找不准技术创新方向,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看人家干什么就跟着屁股跑,所以不可能制定长期稳定的技术创新发展规划,并且化为企业的具体行动步骤。其次是企业资源不配套。很多企业至今还抱着技术创新是某一个部门或少数人的职责,在组织结构上、营销模式上、投资管理上、人力资源上都不同步,差半拍,使得技术创新处于孤军冒进的不利态势中,好多机会和项目都“胎死腹中”,相反那些所谓讲究实际、视野短浅企业管理者,则会固守老套路,质疑技术创新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技术总监D:离开市场的技术创新是没有生命力的,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当前面临的问题是,我们企业要从市场竞争的包围圈中突围,是选择核心技术项目方面突破,还是在别的方面选择突破口?我个人认为,不搞技术创新是没有出路的。
吧主:至关重要的是,选准技术创新与市场时机最佳结合点。(1)控制好技术创新产品投放市场的节奏,当产品利润回报高峰期的时候,另一个新的产品就应该投放市场进入到初期阶段,这样既可以延续原有产品的高收益,还可以形成产品的市场接力,保持关联产品之间的购买惯性力。(2)在功能和外在上后续性创新,保持市场生命力,延长产品市场周期。当一个得到顾客充分认可、市场利润高回报的产品,改进外形或包装设计、增加部分功能,一步步地渐进地满足消费需求,“得寸进尺”。(3)当产品接近了生命周期末期、同质化严重泛滥成灾的时候,成为强弩之末,必须寻求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上本质上的大突破,完成一次产品改头换面的“革命”,赢得新一次的发展良机。
要做到以上这些并不难,关键是企业要制定正确的技术创新战略,融入到市场拓展战略之中。技术和市场已经是相互依存的混合体,充满了技术经济的含义和市场的味道。
亚太区域市场总裁W:国外企业在技术创新上已经领先一大截子,而我们多数企业只是在产品的皮毛上做些文章,自主核心技术几乎是空白。
(项目总经理A平静的脸上一下子表现出热烈的情绪,立刻灿烂起来。)
技术总监D:技术创新,并不是简单的眼睛盯在简单的技术本身的先进性和前瞻性,那还只是传统的工业化时代的老眼光;企业竞争的重要性在于现代产品的核心技术必然涉及到重新制定产品标准及市场规则。谁拥有了核心技术,等于说就拥有了制定新的市场竞争规则的优先权,而新规则肯定更有利于规则的制定者一方。这是毫无疑问的呀!
吧主:这是一个技术创新最具市场影响力的时代,准确地讲,这是一个技术和市场几乎难以截然分开的新时代。
亚太区域市场总裁W:把传统企业改造升级为技术创新型企业是企业的使命,更是市场发展的必然。换句话说,你的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长得大、活得长,那就要义无反顾地推进技术创新战略,有了它才有企业的未来。
【尾声】话题转来转去又回到了侃茶上来。吧主随口吟诗一首:古来一招鲜,本是双刃剑;求新更求变,超越着先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