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雾中的水泥市场消费峰值之“顶”
2014-04-06吕占斌
云雾中的水泥市场消费峰值之“顶”
这是一个与宏观经济密切相关的中观的产业话题,也是一个与市场供求关系密不可分的微观走势的难题,更是一个充满诡异变数的与社会综合因素紧密相连的猜不透的“鬼题”;正因为如此,恰恰又是水泥企业及投资家们不眨眼紧盯着又想抢先知晓的“刁题”。
笔者深知,预判中国水泥市场消费峰值之“顶”,不仅仅鸿蒙难解,况且要费尽心力去拨云驱雾,或许也只是可能从中看清楚大致的轮廓,充其量算是一个朦朦胧胧的“大估景”。
人类向来不缺少探索未知的好奇心,何况这里边还暗含着市场竞争机制的强力推动哪!业界内外之所以热衷于水泥消费峰值的探讨,不断推出标新立异的预测说法,除了对未来水泥产业市场预测的需要,还因为中国水泥产业奇迹般崛起,总是那样的令人瞠目结舌,甚至有些不可思议。
大约从水泥年消费量摸高10亿吨那年开始,业内外预测中国水泥消费峰值顶部“拐点”的声音,几乎每时每刻都没有间断过,近来又一次达到了沸点。富于想象力的行业证券分析师们,基于K线多空走势的种种描述,竟然大胆预测出某年某月“见顶”的时间节点;资深水泥企业大佬们岂甘人后,依据经验成分斩钉截铁地判断出水泥市场需求数量峰值的拐点;居于行业协会层面的专业人士更是言之凿凿,往往会给出鼓舞人心的高增长的预判,水泥年市场需求增长尚有“黄金N年”云云。
可现实却这般古怪,对于未知的难以把握的水泥市场变数,大多都带有押宝似的赌一把的成分在里边,所以,来自各个方面的种种关于水泥市场消费量峰值及其拐点的预测,不仅判若云泥,又总是一次又一次被市场变化的现实所戏弄,叫人哭笑不得;好比是一群人站在不同的位置上仰望那锁在云雾中的山峰一样,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然而,事实又是那样明明白白地摆在那里,逼迫业界及投资者们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和懈怠,尽管屡测屡错,但照旧还是不厌其烦地预测下去,其热情丝毫不减。
是什么能够如此强烈地挑拨着业内外人士的神经?一曰总量之大,全球第一,但质量不高,完全依赖要素投入。据官方公布统计数据,2013年我国水泥产量达到24.1亿吨,同比增长2.26亿吨,增速9.6%;截止2013年末,全国水泥总产能已经达到31亿吨,产能过剩近8亿吨,超过近三年水泥市场平均实际需求量的1/3;我国水泥产量连续几年占世界同期水泥总产量的60%以上。二曰增长之快,世界瞩目,但结构失衡,创新能力不足。目前中国人均水泥消费量是全球人均水泥消费量的5倍。即便淘汰1亿吨落后产能按计划如期实现,实际水泥保有产能仍具备满足人均年消费水泥2000公斤的能力,远远超过预计2012年全国人均水泥消费接近1700公斤的水平。
当我国经济经历了持续高速增长之后,增长明显放缓的阶段来到我们跟前时,这是否意味着水泥市场消费峰值见顶的拐点即将出现了,水泥消费峰值还能继续窜高吗?是否说明了水泥产业开始步入了长期的下降通道,又如何及早准确预判峰值见顶的时间表呢?这些,无疑都关系到投资的增减、企业的进退及决策的选择。
众说纷纭谁靠谱
所谓水泥消费峰值拐点,是指当需求上升到一定高度时,其消费量会调转下降,该点即被称之为拐点。目前,业界颇为流行的几种拐点预测研判是:
第一是城镇化发展进程继续推高说——
该说法基于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浩浩荡荡的中国宏观社会城镇化发展进程,必然推高水泥市场消费总需求,所做出的一种大胆乐观的宏观判断。
最吸引眼球的预测:2019~2020年我国城市化率将达65%~66%,相对应水泥消费峰值大约能达27~28亿吨,现在谈论水泥产量增长的“拐点”为时尚早。
城镇化作为21世纪全球的重大事件之一,将对世界经济走势产生重大影响力。联合国预计到2050年,70%的世界人口将居住在城镇里,而目前仅为50%;到本世纪末基本完成城市化,全球城市人口将占全球总人口80%以上。城市化正在以10年或100年为单位快速挺进,这意味着世界人口增长将主要集中在城市,城镇人口将新增20亿;这种前所未有的发展规模,将给世界水泥产业带来巨大市场商机,中国也不会例外。
城镇化发展推高说,正是基于这样的全球大背景产生出来的,其逻辑依据是:
第一点,我国仍将处于城镇化加速阶段的中期,城镇化每上升一个百分点,增加水泥消耗大约2190万吨,必然会给水泥产业带来新的发展空间。随着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首次超过农村人口的钟声敲响,城镇化水平达到了51%,2012年又上升到52.6%。作为一个农村人口仍然占近半数的发展中大国,工业化、城镇化的使命还远远没有完成,预计到2020年城镇化率有望增至60%。
依据发达国家经验,当城市化率处于30%~70%时,即进入了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阶段;目前我国处于城镇化加速阶段的中期,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水泥消费量仍将在一定幅度内增长。原中国建材规划研究院院长昃向祯撰文得出最新判断:我国水泥消费峰值出现的时间大约在2019~2020年,峰值约27~28亿吨,当时的城市化率应是65%~66%。
第二点,新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长期动力所在,带动住房消费进入全面升级阶段,我国基础设施及房地产业的大规模建设至少要持续30年左右,预计高峰期出现在2020年左右。
专家估测,未来10年,以我国每年新增城镇人口2000多万测算,每年需要商品房至少是6亿平方米以上,再加上配套的商业、政府、社会服务的医院、学校等,按照现有城镇化速度,社会消费的能级可以从现在的10万亿级上升到20万亿级,年均20万亿元以上的投资规模会维持20年。有报告显示,预计未来十年,我国住宅新增需求(包括保障房)约为157亿平方米,其中,新增城镇人口首次置业需求和原有居民改善需求均超过50亿平方米,旧房更新换代需求近60亿平方米。未来的30年,我国需要建设的房屋总面积将达600亿~700亿平方米。
果真会如此吗?重量级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却不这样认为,他说:官方发布2012年中国城镇化率52.6%,说明城镇化已经进行的差不多了;截至2012年底,全国住宅用地中在建面积26.16万公顷,未开工面积10.05万公顷。按照人均25平方米的居住用地计算在建面积,也足够10亿人居住。所以,城镇化并不是拉动中国经济新一轮增长的关键。
笔者认为,持有城镇化推高水泥消费峰值的研究者,重视了正向增长因素的分析,而忽略了诸多层面不确定性制约因素的考量,好比只顾“油门”而忘了“刹车”。
具体来讲,一是城镇化速度的约束。我国城镇化进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如一波三折延宕了进程,必然会削弱水泥消费峰值的高度和影响出现的时间。更值得警醒的是,当前城市化本身就陷入了一个大泡沫中,而水泥需求峰值不过是泡沫群中的一个小泡泡而已,这种情形下的峰值再高,除了招来产能过剩和存货压库的两大麻烦之外,又有什么意义哪!
二是生态环保的约束。据测算,城镇化每上升一个百分点,增加能源消耗4940万吨标煤,增加城镇生活COD排放量3万吨,氨氮排放量1万吨,氮氧化物排放量19.5万吨,CO2排放量2525万吨,垃圾产生量527万吨。2011年,我国GDP占全球的10.48%,却消耗了世界60%的水泥。2012年,我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属于污染大户的水泥产业,在强大的生态环保压力下,疯狂的野蛮增长肯定走进了死胡同。那又该何去何从?
第二是国际人均水泥消费量“双红线”说——
该说法基于国际年人均水泥消费量的经验,当市场触及年人均水泥消费1吨、累计人均水泥消费量20吨的“双红线”时,国际水泥市场开始呈现消费总需求下降趋势,所做出的一种悲观见顶的判断。
最具警醒的预测:截止2012年底,全国年人均水泥消费量超过1.7吨,累计人均水泥消费量19.6吨,悄悄地越过了国际水泥消费峰值,其实我国水泥产量增长拐点已经到来。
所谓“双红线说”主要依据:一是国际年人均水泥消费量水平;二是国际累积人均水泥拥有量多少。
从年人均水泥消费量看峰值拐点——
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规模以上水泥企业水泥产量达21.84亿吨,全国年人均水泥消费量高达1.68吨。据水泥协会统计,截至2012年底,我国水泥产能已突破30亿吨,全国年人均水泥产能已超过2.3吨,远超国际人均水泥消费1吨的红线。
年人均1吨水泥消费量,真的是个越不过的陡坎吗?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家,当人均水泥消费量达到1吨时,都无一例外地开始出现峰值拐点。如果说,美国在人均水泥消费峰值过后,一直保持500kg左右的平稳增长,是一种例外的话,那么,日本刚触摸到水泥人均消费量1吨的红线,在遭遇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经济衰退中,一下子跌到现在只有500kg,一半以上的水泥生产线关停,全产业凋敝萎缩。5000多万人口的西班牙,当水泥年消费峰值达到了5600万吨(人均1吨略有余)时,水泥需求开始一路锐减至现在的1400万吨,近七成水泥企业停产,50%以上的员工遭解雇,全产业一片惨淡破败景象。
目前,全国水泥产能超过30亿吨,如果包括待建项目等潜在能力,完全有可能达到人均3吨的极值,基本相当于国际平均值的3倍。姑且不论这种现象是否有悖市场逻辑,即便把我国人口多、基础建设规模大等国情因素加进去,年人均水泥消费量超过国际均值的0.5倍尚情有可原,如果超过1倍以上恐怕也是极限了!由此得出水泥消费峰值临近拐点,甚至不排除拐点已经出现的结论,也就不足为怪了。
版主认为,上述直接类比分析尚未从习惯性迷思中跳出来,进而有意无意之间忽视了诸多不可比因素,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我国建筑结构与美欧等国不同的差异,导致了水泥使用量上有很大不同。(2)我国水泥实物质量与国外不同的差异,导致了水泥使用量统计上的不可比性。我国PC32.5水泥占到总量的60%,国际上最低标号早已通行PC42.5水泥,低标号已被市场淘汰。(3)我国建筑寿命与发达国家不同的差异,导致水泥使用量乃至累积水泥消费量的失真。(4)我国跨跃式发展模式与发达国家发展模式不同的差异,导致水泥使用量在短期内爆发,致使绝对值大大超出比较样本。诸如此类的不确定性,直接影响年人均水泥消费量及其累积量统计的准确性,如简单用绝对值进行类比,肯定会得出一个令人惊讶的不接“地气”的结论来,乃至于显得有些离谱!
从累积人均水泥拥有量看峰值拐点——
不管怎么说,发达国家的经验毕竟是一个现实标本,一般来说水泥消费峰值的拐点,大都发生在累计人均水泥消费量20吨左右的时间节点上。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曾认为,人均钢筋混凝土占有量的累积值,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主要指标之一,如果直接换算到建筑材料上,就体现为累积人均消费水泥量。目前,我国累计人均水泥消费量接近18吨,加上2013年再增加1.8吨左右,大大接近国际累计人均水泥消费量20吨的红线,说明离拐点很近或是正处在峰值的顶部了。
然而,与其唱反调的估测大有人在。近期一种颇为乐观的观点认为,我国累积人均水泥消费量有望摸高30~32吨,到那时水泥消费峰值曲线才会呈现“U”型走势,下降幅度约为峰值的30%,最后又基本稳定在年水泥总消费量19亿吨、年人均消费量1390公斤的水平线上。
以往中外专家、学者对中国水泥累积人均消费量和年人均消费量的预测,为什么常常会出现与市场实际数值偏差甚远的情形呢?并不能简单地归咎于预测者本身,其中玄奥在于,人们很难对不同国家发展模式以及不同市场的禀赋资源条件,经过全面而科学的评估后,将其量化到自己主观设定的评价模式中,这样必然致使诸多影响预测结果的不确定性因素,被笼而统之地忽略掉了,进而导致研判结果的失真,但好在市场总是对的!
第三是宏观经济“泡沫”及投资放缓说——
该说法基于我国宏观经济走势趋缓及政府投资转冷的现状,水泥消费量与GDP及与固定资产投资有正相关性,必然影响并制约水泥市场消费总需求,所做出的一种谨慎乐观的判断。
最为普遍流行的预测:未来五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消费水泥量将按10%的速度递减,水泥市场需求仍可保持4%~6%年增长率,水泥消费峰值有望达到24~25亿吨,累积人均消费水泥量将向23吨靠近。
水泥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原材料,其地位和作用至今尚无材料可以替代,但是水泥产业又属于被拉动型的产业,其产量、消费量增减走势,取决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城市化率的进度如何。
研究表明,水泥需求与GDP之间有着正相关性,尤其是水泥消费量与固定资产投资相关性更加突出。据统计,每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可带动0.6至0.8万吨水泥消费量。
过去十年里,我国GDP以高于8.0%的速度增长,带动了水泥产量增加了2.83倍,产业总投资增加了15倍之多。眼下,我国经济增长率会渐渐放缓,预计2015年GDP会降到7%左右,2020年有可能降到5%。基于潜在增长率的基准理论“收敛假说”,一个后起的经济体在经历了较高的增长阶段之后,未来的增长率会趋于减速。这说明我国经济减速既符合增长率收敛规律又适合发展需要,但对于水泥消费峰值及发生时段的巨大影响,却是不言而喻的。
实践证明,政府靠长期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经济高速增长,不可能是无限期的,也是不现实的。据国际经验,一个国家经济步入中级发展阶段时,定会出现一个基础设施建设高速增长阶段,但基础设施的使用寿命相对来说较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会逐渐趋小。以2011年为例,我国水泥制造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39亿元,同比下降8.3%,明显低于建材业平均增速,为5年来首度出现负增长。
水泥业界权威人士认为,预计今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消费水泥量将按10%的速度递减,比如,1991年万元投资消费水泥高达4.59吨,但2000年下降到1.83吨,2010年又下降到了0.7吨。据有关专家测算,2010年万元高速铁路投资消费水泥3~3.3吨,而万元房地产投资消费水泥不足0.7吨。尽管如此,“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仍可保持年均7%的增长速度,固定资产投资大约维持在年均17%的增长率,那么水泥市场需求就会保持年均4%~6%的增长,保持高位运行且小幅增长的趋势,这样一来水泥消费峰值有望达到24~25亿吨,人均消费水泥累积量向23吨的逐步拐点靠近。峰值拐点有可能会发生在2017年、2018年。
不管上述说法是谨慎后的乐观,还是乐观中的谨慎,有必要戳穿“泡沫”后,再把水泥市场消费峰值看个究竟:
一是GDP中的“坑式泡沫”。有撰文指出:中国每年8%甚至更高的GDP增幅中,有多少挖坑填坑式的GDP应该被剔除?比如说,水泥企业生产时污染环境等于挖一个坑产生了GDP,而今投钱治理污染又一次新堆出了GDP,这意味着当年虚增了GDP的数字,形成了“坑式”GDP的财富增长假象。由此推论,水泥产能过剩就是“坑式”GDP衍生出来的副产品,那么,原有快速窜高的年人均水泥消费量是否是真实的市场反应呢?很值得反思一番!
二是固定资产投资中的“鬼城泡沫”。此前轰动全球的4万亿投资强刺激计划,一下子把水泥需求拉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非理性投资导致了水泥产能疯长,不知道有多少票子直接化作了硬梆梆的水泥混凝土,一下子吹大煞是好看的财富“泡沫”。由此不能不让人眼前浮现出那拔地而起的连片“鬼城”,楼宇空置,人马稀疏;那不惧背负高债务压弯腰争抢上马的城市公共项目,头脑发热让大跃进式的攀比成了一场竞赛,多少半截子工程拥挤在荒草之中呀!
依据前几年数据比值测算,即使全国固定资产年度投资总规模达55万亿元,水泥总需求也不会超过24.55亿吨。假如把前两种“泡沫”挤个一干二净的话,那24.55亿吨水泥中会有多少水分将会消失掉哪?
第四是水泥产能严重过剩先兆信号说——
该说法基于我国水泥产业正在产能严重过剩中挣扎,35%水泥产能闲置趴窝,进一步佐证了水泥市场消费总需求正在下降,所做出的一种偏于冷静的判断。
最着眼于产业现状的预测:目前,水泥市场供大于求接近三成,水泥产量增长的“拐点”已经到来,加之漫长的城市化进程会削平水泥消费峰值,不可能达到乐观者预测大约27~28亿吨的极值。
综观我国水泥消费规律,越是急功近利其产业活力的流失就越快。按照著名专家林宗寿的判断,水泥产能严重过剩可能是水泥消费峰值出现拐点的前兆,水泥产能已经达到顶点,市场需求不仅不会进一步增长,反而有可能进入下降通道。
业内人士预测水泥消费量到顶的依据是:高达30亿吨的有效产能,即便淘汰的落后产能2亿吨,总产能已经达到28亿吨,可满足全国年人均水泥1930公斤的消费量,而2013年全国人均水泥消费达到1800公斤,也大大超过实际需求。
当然,也有一种水泥产能并不过剩的声音在业界回荡。原中国建材规划研究院院长昃向祯撰文,预计到2013年底,我国水泥产能总量将达31亿吨,淘汰1亿吨落后产能尚有30亿吨的存量;如果用实际需求来衡量产能,其过剩量约35%;如果用他预测未来消费峰值27~28亿吨来对照,目前产能过剩量也就算在合理范围之内。
水泥产能过剩,无疑是一种强烈的产业市场信号。首先,水泥产能过剩肯定是前期投资过热、盲目扩张的产物,而引发投资过热、盲目扩张的诱因,则来自于过度过快过猛的水泥消费量增长,企业及投资人在这样的市场信号刺激下,于是产生投资预期和冲动;反之,在产能过剩形成过程中,水泥消费峰值也就自然而然地孕育而生,而且在高预期思维惯性下把浪头推到了一个最高点,因此说水泥消费峰值已经到来也不无道理。
再有就是,一向不被宏观层面重视的企业水泥存货增加,相当于全年产量10%左右的水泥库存成了添堵的老大难。这恰好验证了水泥市场中的“啤酒效应”。所谓“啤酒效应”,是指在水泥市场消费增长期,居于产业链条末端的用户为了掌握更多的水泥资源,往往是有意无意地夸大市场需求量,加之水泥产业链有着用户层级多、客户多的特点,必然会从横向和纵向上成倍放大市场需求数量,进而使水泥市场信号失灵,造成水泥存货骤然间大增,只有等市场回归理性后才会水落石出。据知,2012年,河南省实际水泥产量突破1.4亿吨,供大于求近1/3。安阳市一家年产能5万吨小水泥厂,压库却已超过8万吨。
第五是台湾水泥市场经验标杆比照说——
该说法基于台湾水泥消费量经验为参照系,1994年人均水泥消耗量1332公斤,之后三年开始大幅下滑,表明水泥市场消费需求升降规律明显,所做出的一种先乐观后悲观的判断。
最现身说法的预测:目前,我国年人均水泥消费量超过国际“双红线”,况且也超过台湾0.6吨,加之经济增速放缓、产能过剩等制约因素影响,人均水泥消费量增长已属强弩之末,但在惯性作用下仍可达到22亿吨,预计尚可维持8~10年;一旦水泥消费峰值的“拐点”露头,可能会遭遇“拦腰斩”。
把台湾年人均水泥消费量拿来做标杆,不过是国际年人均水泥消费量“双红线说”的变形版本,但相对而言,可能更具有现实的可比性。
统计数据显示,1992年台湾地区年人均水泥消耗量1122公斤,1994年达到1332公斤。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及人口增长,人均水泥消耗量呈现出下降的态势,2011年只有区区的600公斤左右。具有发言权的重量级的人物台泥董事长认为,第一,大陆年水泥消费总量峰值可达到22亿吨,预计可保持8~10年;第二,22亿吨水泥消费总量峰值之后,预计会出现一个超预期的快速下滑,很可能是“拦腰斩”。
22亿吨水泥消费峰值与未来快速下滑的“拦腰斩”,这两点判断正是基于台湾经验总结出来的。他指出,1994年到1997年,台湾水泥消费量最高时达到2700万吨,现在只有1200万吨,竟然不到1/2。此外,台湾从大规模开发到开发基本完成的进程,大约用了不到十年时间,这与大陆现实状况很类似。尤其是大陆靠两架马车拉动水泥需求,一是政府基础设施建设大投入,一是民间投资跟着政府基本建设走;预想8~10年后,占大头的政府基础建设投入将达到饱和,只剩下了民间投资城镇化建设这一块,所以,未来水泥消费量可能遭遇“拦腰斩”是完全可能的!
以曾有“亚洲四小龙”之誉的台湾为标杆,固然在人文建筑结构及水泥使用习惯等方面,有着太多的相同之处,但仍然要看到在发展模式、资源禀赋上,与我国大陆之间存在差异,特别是在政府大规模公共设施投入上,不仅是台湾地区可望而不可及的,即便是在国际上也会望洋兴叹的,所以说,在年人均水泥消费量上,大陆高于台湾自在情理之中。
第六是农村水泥市场消费潜力说——
该说法基于我国农村水泥消费量低于城市的现状,城镇化进程必然拉动农村水泥市场需求,以此来求证农村水泥市场消费需求潜力,所做出的一种偏于乐观的判断。
最笼统且简单的预测:目前,我国农村水泥消费只占全国总消费量的40%,必将成为拉高年人均水泥消费量增长的潜在动力,所以说,我国水泥消费市场峰值继续稳步推高尚可期待。
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2012年,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及房地产投资占投资总额的84%,特别是每年有近万亿元的农村农户建房投资,日益成为了水泥市场需求的一个新亮点。尽管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水泥消费量高速增长已风光不再,但目前我国农村水泥消费占全国总消费量不足一半,巨大的农村水泥市场需求空间,仍将拉动需求在一定幅度内增长。
上述预判乐观地把农村水泥市场潜在需求,当成了一个秀色可餐的“奶酪”,以为随心所欲的伸手可得!由于这种观点忽视了两个直接影响人均水泥消费量的关键性因素:一个是时间长短因素,即实现这一块农村水泥市场需求的时间需要有多长?另一个是补“窟窿”因素,即城市水泥需求锐减的那一大块抵消了农村市场增长部分,怎么可能弥补得了呢!
第七是20亿吨水泥消费峰值“平顶”说——
该说法基于国际年人均水泥消费量经验及我国宏观经济走势,城镇化进程必然拉动水泥市场需求,以此来证明水泥市场消费高需求的持续性,所做出的一种较为乐观的判断。
最反映企业期望的预测:我国2011~2013年连续三年水泥产销量超过20亿吨,尽管年人均水泥消费量及累计总量都超过了国际“双红线”,但20亿吨水泥消费峰值仍可持续一段时光,形成一个倒U型的“平顶”走势。
在业内外流行的各种各样的预判中,水泥消费总量倒V字型走势说,还有U型走势的说法,主要来自经济领域专家学者群体,主要依据简单模型分析得出的结论;与V字型、U型走势相反的20亿吨水泥消费峰值“平顶”说,则多是来自水泥企业老板群体,大抵依据国际经验及政策走势的类比得出的预判。
20亿吨水泥消费峰值“平顶”论者如是说——
专业工程公司:根据人均消费水泥增长规律推算,中国水泥消费峰值拐点可能会在2020年前后出现,届时累积人均消费水泥量可能会到22~24吨。尽管存在促使水泥需求量的拐点前移的可能性,但水泥市场需求还会持续增长。
水泥业界大佬认为:发达国家水泥行业的拐点是人均需求量1吨,而我国已达人均1.5吨,处于大概合理的水平。我国进入中速发展期后,建材行业将不再维持以往10%以上的高增长,预计增长5%~6%。即使不增长,每年也有20亿吨的水泥消费量。
台湾地区企业老板表示:大陆水泥消费总量将达22亿吨,预计可保持8-10年;22亿吨水泥消费总量峰值之后,会出现一个快速下滑转折的“拦腰斩”。
从20亿吨水泥消费峰值“平顶”说中不难看出,还存在着乐观与保守的两种差别:第一种是冲高“平顶”,即中国水泥年消费量峰值有望冲高20~22亿吨后将“平顶”运行,看法颇为乐观;第二种是现值“平顶”,即水泥总量突破18亿吨表明消费峰值到达后将“平顶”运行,看法相对保守一些。
对于颇为乐观的20亿吨水泥消费峰值“平顶”说,有的投资中国的世界级水泥集团,却用一走了之的实际行动,表示了自己的判断。早在2012年,意大利水泥集团Italcementi附属公司CimfraChina出售了富平水泥的全部股权。韩国大宇国际以约合人民币4.14亿元价格将大宇水泥工厂卖给了中国建材集团,就连全球水泥业巨头拉法基也传出了出售在华资产的消息。这不能不引起水泥业界的三思!
神秘数字之玄奥
梳理形形色色的有关水泥消费峰值拐点的研判,绕来绕去都离不开三个数字绝对值,它们就是在本文曾不止一次提到过的“1、1.8、20”。可千万不要小看这三个神秘兮兮的数字,每个数字都与水泥消费峰值研判预测有着扯不清楚的种种瓜葛,在某种意义上也联结着中国水泥产业的梦与痛。
这三个神秘数字传达了什么样的信息呢?
先说第一个数字“1”,清晰划定了发达国家年水泥人均消费量1吨的市场红线;当这个数字“1”出现在发达国家的水泥市场之后,水泥市场消费峰值的拐点也就随之不请自来,等待水泥业界的便是进入市场下行通道的开始。
由此看来,这个数字“1”倒像是立在水泥市场峰顶的一个标尺,其浓重猩红色的刻度线确实有些扎眼,惹来了“几家欢喜几家愁”。
今日之我国水泥市场,不经意间一举突破了发达国家年水泥人均消费量1吨的市场红线,还显得少有的那般轻轻松松如探囊取物。这不得不让人质疑这第一个数字“1”,到底对于已经超过60%以上的中国水泥市场来说,是否真的具有标杆性的现实意义,或者说它还会象在发达国家水泥市场那样灵验吗?
再说第二个数字“1.8”,表示我国年人均水泥消费量已达到1.8吨以上,超越了发达国家年人均水泥消费量红线的0.8倍,且还拉出了向超1倍冲高的大架势。
其实,超越发达国家年人均水泥消费量1吨的市场红线,在全球水泥市场中并不是孤例。亚洲的日本、韩国及台湾地区在经济高速增长期,都有着超越发达国家年人均水泥消费量1吨市场红线的记录,所以,这并没有什么太过稀奇的,只不过是,我国水泥产业快速创下了第二个数字“1.8”的高指标,又比人家上述亚洲国家高出了一大截子,等于说踩着人家肩膀硬生生给“盖了帽”,如此登峰造极之举,怎能不令世人惊愕尖叫哪!
最新官方公布信息,我国人口达到13.7亿,如按照国际年人均水泥消费量1吨的0.8倍来测算,大约年水泥消费量将达到24亿吨;如按照国际年人均水泥消费量1吨的1倍来测算,则大约为27亿吨。
对此,难免人们会发出这样的疑问:即便属于新兴经济体,即便系金砖四国之一,即便我们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情和市场资源条件,那么,这第二个数字“1.8”,也大大超过了年人均水泥消费量1.5吨的世界最高值,是不是标志着我国水泥消费峰值已经摸高触顶了,还能继续冒高蹿升到哪里算一站呀?促进增长的动力后劲足不足呀?
同时,也自然会想到问题的另一面:客观上,促使水泥消费峰值“刹车”减速的力量已露端倪,那么,到底作用有多大呀!我国水泥产业能否跳出消费峰值过后逐年降低的规律之圈,再一次创造出令国际同业目瞪口呆的奇迹?这些都让水泥企业界人士未免有些心生忐忑。
再来看看第三个数字“20”,则表示我国累积人均水泥消费量达到20吨,也超过了发达国家累积人均水泥消费量19吨的硬杠杠。从一定意义上看,第三个数字“20”,比年人均水泥消费量指标有着更现实的参考价值和意义,因为它不仅仅反映了年人均水泥消费量的历史积累,也更能客观反映一个国家不同的基础设施的水平,及其建筑结构和材料使用习惯上的差异。当然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分析研判,也是当今比较通行的做法。
由于水泥产业与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几十个大小产业有着密切的关联度,加之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的深层原因,必然增加了预测水泥消费峰值的难度。
譬如,我们国家与世界发达国家水泥产业相比较,有着历史人文背景上的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及水平上的不同,人口数量规模及结构上的不同,建筑寿命及替代材料上的不同,基础设施水平上的不同,水泥品种及使用量上的不同,城乡水泥消费差别上的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上的不同,经济及社会发展模式上的不同,等等。
客观上讲,要剔除上述诸多因素是十分困难的,甚至是一件难以完成的任务。这也恰恰说明中国水泥市场既创下了史无前例的产业发展奇迹,也留下了前所未有的产能过剩窘境,其间玄机深不可测。
产业现实如同一座高山巍然屹立在那里,不管你是认同还是怀疑,是喜欢还是讨厌。所以,我们大可不必把水泥产业发展的注意力,都聚焦到三个神秘数字的精确度争论上来,顺应世界可持续绿色发展大趋势才是根本大计。
探究水泥消费峰值的本质,与其说是追求一个具体的数据绝对值刻度,其实不如说是探讨水泥产业发展机制问题中的两个侧面:
一个侧面是从正向思维的视角上探究,探求未来中国水泥产业增长的最终动力源在哪里,中国水泥市场背后会不会存在着业界期待的不枯竭的动力输出的“永动机”?
另一个侧面是从逆向思维逻辑上解析,是一种什么力量正在强力消耗削弱着未来中国水泥产业增长的动力,如同压在齐天大圣身上的那座五台山一样,致使年水泥消费峰值上窜的火苗越来越弱呢?
以版主一孔之见,对第一个侧面问题的解析是:未来中国水泥产业增长的最终动力源并不是城镇化,城镇化只是一个发展过程而已。其实,未来中国水泥产业增长的最终动力只有一个,那就是作为反映社会人均资本存量增长的财富积累,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购买能力,它包括政府层面投入公共设施的购买力,还有老百姓钱袋子里的购买力。社会人均资本存量增长的财富积累不增长,城镇化也会延迟甚至会停滞不前,一切都等于“0”;唯有社会人均资本存量增长的财富积累,才是真正的动力之源,而年水泥消费峰值及其累积人均水泥消费量等指标,不过是实现这一过程的市场数据结果而已。
此外,笔者忍不住还要谈及“中国特色”的社会因素,一个是过量添加混合材或掺加料的低档水泥产品充斥市场,何时能销声匿迹?另外一个是人们心知肚明的存在着“豆腐渣工程”,其露馅的速度有多快?这两个无法直接用市场理论考量的影响水泥消费量的因素,只能是忽略不计了。
然而,光从正向思维视角来研判水泥消费峰值,肯定是不够全面的,往往会陷入流于表面化的窠臼难以自拔,还必须进行逆向思维逻辑上的解析。可是在第二点上,挖掘是一股什么力量正在强力消耗削弱着未来中国水泥产业增长的动力,以至于那座压在齐天大圣身上的“五台山”真面目如何?我国的专家学者乃至业界精英们却很少问津,其研究的空间非常狭小,加之长期形成的政府投资的高度依赖的认知,基本处在非理性的侏儒状态中。
那么,对第二个侧面问题的解析是:发达国家当触及年人均水泥消费量1吨的红线,遭遇累积人均水泥消费量19吨的杠杠,即出现了急转直下的水泥消费峰值拐点,除了经济发展的市场“蛋糕”缩小、增长动力不足之外,还缘自于当年强大无比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打压,也就是说的那座“五台山”是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进程而到来的,或者直白点说完全是工业化、城镇化的产物。有研究表明,发达国家城市化率每上升1%,至少需要增加人均累积0.32吨水泥作支撑,当人均水泥消费量一般累积到20吨左右时,随即出现水泥消费峰值。可见,工业化、城镇化除了大力推高了水泥消费峰值及累积消费量,同时也开始触摸到了生态环保压力的红线,应该说是一个打破平衡、形成冲突的极限,一条难以逾越的经济及社会发展与人类生存空间之间矛盾的极限。
此外还必须看到,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社会公众对生活质量、环保意识也随之迅速提高,原有水泥产业模式严重污染环境的“埋汰”身形暴露无遗,不可持续性的呼吁声日益高涨,英国、美国先后发生的震惊世界的生态污染事件,以及公众对其反映之强烈就是明证。这种来自于公众人心的强大力量形成了浩浩荡荡的世界潮流,大大削弱了水泥经济增长需求的动力,必须改变原有野蛮增长式的运行模式,社会再也不能让其疯狂地继续进行下去了,于是乎,各种替代性的新型建筑结构及其新材料得以广泛应用,水泥市场需求拐点终于在生态环保的洪流中显露出来了。
客观上,眼下中国水泥产业所面临着生态环保的冲击力,远比当年发达国家的状况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个不断在全球水泥业界书写奇迹的“猴哥大圣”,早就被两块规模巨大的“负资产”所形成的“五台山”,压得弯腰驼背喘不过气来,尚且浑然不知自我感觉良好哪!
第一块规模巨大的“负资产”是产能严重过剩。据《数字水泥网》显示,2012年底,我国拥有新型干法生产线1637条,设计熟料产能达16亿吨,实际产能达17.6亿吨,折算为水泥实际产能28.9亿吨,加上尚未退出市场的落后产能1亿吨,水泥产能总量约30亿吨。预计2013年新点火水泥项目1.2亿吨,水泥总产能将增至31亿吨以上。更为麻烦的是,那超过30%的水泥产能闲置停产,超过30%的产量大于实际需求,超过30%的企业亏损边缘,给产业套上了一块沉重的枷锁。
第二块规模巨大的“负资产”是环境污染。水泥行业全局性过剩恐怕还算是表皮上疮疤,下决心消肿止痛拔掉脓疮还容易见效,而隐藏在深处的恶性病灶则是难以清除。譬如水泥产业破坏了青山绿水、污染了生态环境,假冒伪劣产品造成了工程隐患。有人预计,要消化这些严重后果,至少要花费10年、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当下一代人面对这一切会作何感想呀!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曾承诺,决心用三到五年时间,严格压缩排放,空气质量一定会有所改变。
综上所述,无论是治理水泥产能过剩,还是走生态环保之路,都肯定没有象过去疯狂增长时有着立等可取的红利,甚至随时随地需要付出不菲的代价,一种饱含着耻辱和惩罚的还债式代价。版主在这里提醒诸君,危险中的危险就在于:双眼直勾勾地搜索水泥消费峰值拐点,而把水泥产业创新丢在了脑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