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风景名胜区居民社会调控规划研究展望

2014-04-06

山西建筑 2014年36期
关键词:名胜区居民点风景区

叶 南

(苏州工业园区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 苏州 215000)

我国风景名胜区居民社会调控规划研究展望

叶 南

(苏州工业园区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 苏州 215000)

结合相关规划实践经验,在社区参与、分类分区管理、先评价后规划等已有理论的基础上,对风景区内居民社会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指出居民社会调控规划应当在现有的基础上强化实践,深化理论,并且拓宽思维,促进多学科互动,加强新方法运用。

风景名胜区,居民社会,回顾,展望

我国风景资源丰富,从古至今,人们对风景名胜的关注就从未停止过。1978年,国务院提出要加强风景区管理。之后,针对风景区的论文开始涌现。1985年,国务院发布《风景名胜区暂行条例》,展开了全国性的风景资源分析,形成国家、省、市(县)三级风景区体系。风景名胜区开始进入我国建筑、规划、旅游、管理、地理等学科的研究视野。我国人口基数大,而风景名胜区自古以来就是居民聚居之处,居民点分布众多。1987年,蔡立力首次提出居民社会系统是风景名胜区规划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居民社会问题逐渐被重视起来。近年来,针对风景区居民社会调控的研究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梳理相关研究,并展望未来的研究趋势,可以更好的促进风景名胜区居民社会调控规划研究的持续开展。

1 居民社会调控专项规划之于风景名胜区

张国强等编著的《风景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实施手册(2002)》中依据风景区的内容配置所形成的职能结构特征划分为单一型、复合型、综合型三种基本类型。其中,综合型除了有游赏对象、旅游设施之外,还有相当规模的居民生产内容与社会管理内容组成的居民社会系统。规范中明确规定,凡含有居民点的风景区,应编制居民点调控规划;凡含有一个乡或镇以上的风景区,必须编制居民社会系统规划。居民社会调控规划是风景区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风景区发展的决定因素之一。

1.1 风景区居民社会现状

基于我国人口密度高的基本国情,许多复杂型风景名胜区的居民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我国大部分风景名胜区经济落后,居民文化水平低,卫生习惯较差,缺乏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知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蓬勃发展,风景区内的居民点规模大多有扩大的趋势,乡镇企业也随之增多,其农业和工业生产用地占用着风景区用地。由于缺乏科学的指导,过度砍伐、开垦,以及乱搭乱建,已经对风景区原有的风景资源造成了一定影响。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风景区游客激增,风景区人口增加,增加了风景名胜区的环境负荷。有学者提出,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根源之一在于无序的旅游地环境空间开发以及不合理的规划布局。一方面,风景区急需增加基础设施以满足游客需求,另一方面,要严格控制建设以防其对景观资源造成破坏。这两点之间的矛盾造成许多风景区,在没有通过规划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或者居民自行进行开发和建设,居民点内出现许多规模过大、缺乏特色的建筑。民居建筑风格混乱,品质较差,许多值得保留的特色民居建筑没有得到合理的修缮。

传统的第一产业在风景区土地使用受限的情况下得不到发展。许多当地居民抓住旅游发展的契机,自行发展三产,但由于对旅游服务需求的错误估计和经营不当,不仅投资失败,而且对周边环境也造成了不可逆的影响。

1.2 居民社会调控规划现状

直到近年来,风景区规划里面的居民社会调控规划部分,才引起了规划工作者们的重视。但是,许多针对综合型风景区的规划仍然是依据复合型或单一型结构来进行的。其中部分原因是不愿正视风景区所存在的复杂情况,如居民点与风景区之间的矛盾。另外的,即使认识到风景区构成的复杂性,由于缺乏规划依据和背景资料、难以解决管理体制问题,不得不把规划简单化。

在与城镇关系密切的风景区中,居民社会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许多规划为了便于后期管理,同时也考虑到居民点未来的发展不受限制,把居民点尽可能的划至风景区范围以外,使得风景区实际范围划得很小,外围保护地带的居民活动不受限制,难以管理,最终对风景区产生影响。许多居民点虽然被划出风景区,但是该居民点管辖下的土地,却依然在风景区范围内,这种模糊的界线给管理工作造成了很多困扰。

风景名胜区的居民社会调控规划部分与村镇体系规划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风景名胜区本身所属的行政区域,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根据该区域的经济、社会状况对村镇体系进行规划调整。在我们的风景区规划实践中可以看出,这些村镇体系规划并没有把风景区这个因素考虑其中,使得风景区规划的工作开展起来非常被动。许多位于风景区生态关键节点的居民点由于其政治属性颇为重要而必须开发建设,有些原本可以发展为旅游村的小村落,却被纳入了“迁村并点”的对象。

村镇体系规划本身与居民点建设规划存在脱节,这两者本来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目前的村镇体系规划中,普遍存在“以镇论镇,以村论村”的现象,村镇体系规划与居民点建设规划存在脱节现象,这就导致了居民点与乡、镇之间的联系减弱,使各居民点建设规划存在着许多盲目性,无法在乡、镇范围内统一配置各种服务设施,重复建设严重,造成资金浪费。

管理也是风景区居民社会调控规划的大问题。由于规划的编制年限较短,往往在上一轮规划未通过审批之前就已经开展下一轮规划了,这使得规划的实施管理很难有很好的连续性,规划和管理间存在严重脱节。另外,由于风景区的管理机构与村镇政府并非同门,出现了管理机构的边界和权力不统一。在这种情况下,风景区管理机构不可能对规划涉及的居民点行使所有的政府职能,职能在资源保护和护林防火等方面对居民点进行一定的约束。许多涉及经济发展、社区建设方面的问题,风景区管理机构和政府受界权所限,很难沟通协调解决。

2 居民社会调控规划研究述评与展望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风景名胜区居民社会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从居民社会本身到整个风景区居民社会系统都有了全新的认识。在居民社会调控专项规划方面,也有了许多实践成果,并且归纳出了一些规划设计方法,如社区参与,分类分区管理,先评价后规划等,使得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从风景区整体发展趋势来看,由于旅游业兴起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居民社会调控专项规划日益成为风景区规划中重要一环。相关研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高,研究思路逐步拓宽。

虽然风景名胜区居民社会调控规划研究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仍存在许多不足。规划实践中,与城乡规划缺乏有机的衔接,使得许多规划成果在实践管理中无法实现或者存在障碍。严格遵守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对居民点分类分区进行规划管理,指引着风景区居民点发展的大方向。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居民点对自身发展的需求不会止步于此,而更务实、完整和系统的规划策略可以更好的协调好风景区和居民点之间的关系,促进二者共同发展。

总体来看,有关风景名胜区居民社会调控规划的实践较多,理论研究较少;单项研究较多,综合研究较少;延续传统居多,理论创新较少。结合地理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理性分析方法,是居民社会调控专项规划研究发展的可行方向,目前,与之相关的研究还比较少。

1)建立整合发展的思想,理清规划目标和内容。

居民点社会调控规划是一个非常综合的课题,以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来分项确定居民点调控的内容以及需要达到的目标,是首要的任务。其中包括居民点人口规模,空间布局,建筑形态,生态环境等等,甚至包含经济发展专项规划中有关居民点的内容。整体全面的看待居民点调控规划,才可以使得有关居民点的种种问题能够很好的解决。

2)重视空间结构,理清逻辑关系。

理清风景名胜区内居民点、景点、旅游服务点等各要素的空间结构关系,村落与各要素的空间结构关系,才能使风景名胜区规划布局趋于合理,以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和负面影响最小化的目的。前文中提到的村落与风景区的空间拓扑关系也已经有了一些研究,但这些研究只涉及到风景区与居民点的相互关系,并未考虑到景点、交通路线、地形等一系列与之密切相关的因素。如何使得空间结构关系的研究,从二维空间转换至三维乃至四维的网络结构空间,是今后可研究的方向。

3)居民点类型学应加强深化。

城乡规划中大量运用到分类的思想,原因是分类使得模糊的思路变得清晰,复杂的操作变得简洁。借鉴这种思路,风景名胜区内的村镇也可以得到科学简洁的分类规划。寻求新的分类视角,从空间结构、职能类型、本源特征入手对风景区居民点分类研究是今后的研究方案。

4)落实规划“实质性”执行和社区“实质性”参与。

由于管理权限,资金来源等原因,现有的许多有关居民点的规划建议和措施大多只是纸上谈兵。社区参与有名无实,管理机构缺乏执行力,规划文本流于形式,是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的大敌。如何调整规划,使其适应国情和地区特点,并且把管理、监控等内容也具体化,增加规划的可执行性,是规划工作中有待改善的方面。

5)借鉴多学科,加强风景区居民社会规划的全面性。

风景区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居民社会作为这个系统中的一部分,需要建筑、地理、管理、旅游等各学科合理的分工配合,才能得到合理的规划和管理。现有的研究成果中多以某一学科为重点展开的研究,只片面的强调单一要素对居民社会的影响,对于多学科影响因素相结合的研究还未展开。如何加强学科之间的研究成果交流,达成对研究目标的共识,是今后研究可调整的地方。

6)增加新技术、新方法运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地理软件和统计软件层出不穷,使得研究成果可以更具科学性、实证性和可操作性。风景区居民社会有着其特有的地理空间和社会网络特征,在传统的规划方法中,这些实在的数据只能给规划专家一个笼统的概念,不能计算入理性的分析公式中。有了地理信息系统、社会网络分析、统计数据分析等软件的介入,使传统的规划方法可以变得更为具象和可视。现有的研究虽然运用到了一些逻辑分析方法,但还鲜有GIS等新型软件运用的出现。总结传统规划方法的经验和不足,对居民社会相关数据进行深层次挖掘和运用,使规划管理工作有据可依,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3 结语

展望未来的风景名胜区居民社会调控规划研究,一方面要从实践中获取经验,为理论研究打好基础,另一方面要深化已有的理论基础,拓展研究领域,最后,还要改进研究方法,加强新方法的应用。这样,才能使风景区与居民社会可持续的发展下去,实现“景村共生”的美好愿景。

[1] 张国强,贾建中.风景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实施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 国发[1985]76号,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S].

[3] 罗婷婷.黄山风景名胜区社区问题与社区规划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4] 祝佳杰,宋 峰,包立奎.基于综合价值评判的风景区村落整治与保护研究——以浙江江郎山风景名胜区为例[J].中国园林,2009(6):52-53.

Study and prospect of on social planning and adjustment of domestic scenery community

YE Nan

(Suzhou Industry Park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Suzhou 215000, China)

Combining with relevant planning practice, on the basis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and first-assessment and finally planning and other theories, the paper makes a prospect for scenery community, and puts forward some methods: such as strengthening practice, deepening theory, extending concept, promoting students’ mutual activity, and applying new methods and so on.

scenery, residential community, review, prospect

1009-6825(2014)36-0017-02

2014-10-18

叶 南(1985- ),女,硕士,助理工程师

TU984

A

猜你喜欢

名胜区居民点风景区
上饶集中营名胜区
马陵山风景名胜区红色文化教育园
某风景名胜区悬索吊桥检测探讨
明月湖水利风景区的水文化挖掘与诠释
GIS在风景区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应用——以威海市圣水观风景区为例
基于GIS的宜兴市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用“尚方宝剑”保护沙澧河风景区
济南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
国家水利风景区(四)
基于3S的巴彦县农村居民点内农地测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