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智慧的智慧追问
2014-04-06左亚文张恒赫
左亚文,张恒赫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
·人文视野·哲学
哲学智慧的智慧追问
左亚文,张恒赫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
智慧不是哲学所独有的,但哲学的智慧有其特定的含义,古希腊哲学家对此作了深入的探讨;智慧不是现成的知识,而是一种寻根究底的趋于无限和永恒的创造性探索活动及其方法,一种寓于人的内在本质之中的抽象思辨能力和素养;智慧不是生活中的小聪明,而是对于宇宙人生的彻悟和通察。
哲学;智慧;道;知识
哲学所指的“智慧”究竟是什么?这是古往今来的哲学家不断追问的一个智慧问题。随着认识和实践的发展,人们对哲学智慧的理解将日益深入和全面。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关于哲学的教学和讨论中,对于什么是哲学智慧却存在着根本性的误解和误读,因而有必要对之进行重释和反思。
一、哲学智慧的本质内涵
在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首先需要澄清的一种说法是,认为只有哲学才是智慧,其他的科学研究都不是智慧,这种观点是偏颇的。实际上,举凡一切科学知识,只要它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及其本质规律,都是智慧。甚至可以说,经验常识也是智慧,因为它对我们有用且必要。试想,我们所学的哪一门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不是智慧的成果和结晶呢?智慧决不是哲学所独有和独享的,而是所有称得上科学的人类知识的一个基本特性。
实际上,当我们称哲学是智慧之学的时候,这里的“智慧”有其特定的含义。物理学的智慧有其特定含义,数学的智慧有其特定含义,法学的智慧有其特定含义,经济学的智慧有其特定含义。同样,哲学的智慧也有其特定含义,问题在于哲学智慧的独特含义何在?
需要予以说明的是,在现有的话语体系中,严格地说,“智慧”有广狭之分。广义的智慧是指一切有用的知识,因而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以及经验常识等都可称为智慧。狭义的智慧是专指哲学和宗教的智慧。本文所指的“智慧”主要是关于哲学的智慧。
现在,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古希腊哲学家是怎么看待“智慧”的。大致说来,他们将哲学智慧的本质内涵界定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探究事物本质。柏拉图说:“应该只把那些一心一意思考事物本质的人称为哲学家。”[1](p90)哲学的智慧就是要揭示、探究事物的本质。柏拉图认为,具体科学所指向的对象只是宇宙的一部分,其所研究的是关于个别事物的本质,唯独哲学是研究整个存在的本质即“存在之存在”的学问,是研究“是其所是”的学问,是研究一般事物之所以存在的根源的学问,而不是研究那些能为人们所直观的感性的存在。
第二,把握那驾驭一切的思想。赫拉克利特说:“智慧只在于一件事,就是认识那善于驾驭一切的思想。”[2](p26)这就是说,哲学还要以思想本身为研究对象,要研究如何去思想即如何正确地去思想的思想。只有人才有思想,正因为人有思想,所以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动物具有感知,却没有思想,因而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哲学首先面对的是整个世界,即整个宇宙大存在;同时哲学要研究思想,哲学就是思想的思想,是关于思想如何正确地思想的思想。在古希腊哲学家看来,眼睛看到的事物有限,只有思想才能去把握、认识事物的本质乃至整个宏观宇宙。但并不是任何思想都能认识和把握到事物的本质,错误的思想就无能为力。所以,需要学习正确地、科学地思想。准确地说,哲学就是正确地思想的思想。哲学是用思想的眼睛去观照一个思想的世界。诚如黑格尔所说,这个世界是一个只能用思想才能把握其本质的灰色的阴影的世界,而不是一个呈现在我们感官面前的五光十色的表象世界。
第三,探索尚未被我们所认知的“无知”世界。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都说到,我们需要哲学是因为我们要面对“无知”这一桩可怕的事实,是因为我们面对这个“无知”世界感到“无知”。有的人感觉自己好像什么都知道,哲学家恰恰不是这样的。哲学家首先意识到自己是无知的,认为这个世界有太多的未知的领域,所以要研究哲学。研究哲学就是为了探索未知的世界,解决自己“无知”这一桩可怕的事实。“自知其无知”,这是我们追求哲学智慧的一个必要的起点。让我们来假设一下,我们不是无知,而是什么都知道,像神一样,像上帝一样,那当然不需要哲学。动物完全无知,且无思想,它们也不需要哲学。而作为有思想的人,恰恰处在全知和完全无知之间。我们有一些知识,但又不是全知;我们也有太多的“无知”,但能“自知其无知”。我们处在上帝和动物之间,既不像上帝那样全知全能,也不像动物那样愚昧无知。我们有思想,能认识事物本质,但又不是全知全能,在我们面前有很多未知的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所以我们需要哲学智慧的引导。
第四,解决人生的困惑。“认识你自己、关照你的心灵”,这是苏格拉底提出的名言。“认识你自己”本来是刻在德菲尔神庙中的箴言,后来苏格拉底借用了这句名言来说明自己哲学研究的目的和任务。苏格拉底反对其他自然哲学家研究万物的本原,在他看来,关于万物的本原是天上的事情,而天上的事情只有神才知道。况且,我们连人间的事情都没有研究好,为何还去研究什么天上的事情呢?研究人间的事情就是认识你自己,关照自己的心灵。当然,苏格拉底哲学的最终落脚点是关于什么是美德的问题。可以说,从苏格拉底开始,古希腊哲学开辟了另一条路径,这就是研究人自身,伦理学在本质上就是关于人自身的问题。
由此可知,哲学所指的智慧是关于宇宙人生的智慧,哲学就是关于宇宙人生的学问。哲学需要研究人,哲学不能不研究人。它要研究人的本质问题,人生问题,人生的价值、意义以及人的存在状况问题。研究宇宙人生要有正确的认识论、方法论,除此之外,包括在宇宙之中的社会历史也处于哲学研究的范畴之内。所有这些,都属于哲学研究的对象,因而哲学是关于宇宙人生的智慧,哲学不能没有人。
二、智慧不是现成的知识
为了把握智慧的本质,我们还需要仔细分辨一下智慧和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如前所述,在一定的意义上,知识也是智慧。但是,如果要作严格审察的话,智慧和知识又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区别。与知识相比,智慧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的特点:
第一,智慧不是现成的客观知识。智慧是一种寻根究底的活动,是一种永恒的探究过程。在这寻根究底和通向永恒的道路上,它不断地把已经获得的客观成果转化为知识。正如美国当代哲学家威尔·杜兰特所说的,哲学“是追求真理的开路先锋。科学是被征服的土地”。[3](p3)
第二,智慧是一种创造性探索的方法。方法是通向目的的桥梁和手段。人们通常把方法划分为个别方法、特殊方法和一般方法。哲学智慧所指的就是那种具有最大普适性的一般方法。这种方法在本质上就是方法之方法,亦即贯穿在所有方法之中并规定着这些方法的方法。这种方法的最大特点就是其超越常规的创造性。如果没有这种创造性,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就不能前进,就不能从既有的已知进到那未曾开放的未知。而知识就是这种创造方法在实际运用中的产物,是已经得出的既定的结论。
第三,智慧是人的一种内在的本质能力和素养。只要是一个理智健全的人,都有这种智慧,只是其高低程度不同。智慧作为一种内在的本质的东西,与人的外表形态没有关系。苏格拉底奇丑无比,但智慧超常;孔子身高九尺有余,但思维敏捷。可见,智慧不是外在的高度而是内在的能力和本质的素养。这种能力和素养不完全是天赋,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和造就实现转“识”成“智”。“转识成智”这个概念首先是由佛家提出来的,但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这种转化每时每刻都在进行,人们认识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就是这种转化的结果,没有这种转化,人们就无法将其认识和实践活动推进一步。无疑,这里的“识”主要是指实证性的知识,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知识。识是智之基,没有一定的实证知识作基础,智慧就无以生长。哲学就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在反思基础上进行概括和总结的结果。当一个人掌握了广博的知识之后,一般来说就会生成一定的智慧。因为“智”不仅建立在“识”之上,而且其自身就以扬弃的形式包含了“识”。“识”之多,则“智”之厚。“识”本身就存在着向“智”转化的内生机制。但是,具体到每个认识的主体,其转化的快慢大小却有很大的差别。有的转化效果较慢较差,甚至始终停留在技术专家的层次上;有的转化效果较快较好,就能成为这个领域的大师,并最终有可能成为哲学大家。究竟如何才能有效地实现这种转化?其转化的条件和内在机理是什么?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加以研究。
第四,智慧所指向的是无限的和终级性的对象和目标。对于一般具体科学而言,其所研究的都是有限的和特殊的对象和目标,它的形下的现实属性可以为我们的经验所直接感知。但智慧所寻求的对象和目标却与此不同,它是形上的和超验的,只能用抽象的思维才能去把握它。例如宇宙大全的本体和规律、人生的终极意义和价值、人类认识的本质和无限过程等等,这些都只能用哲学的智慧才能加以把捉。正如黑格尔所说:“哲学的历史就是发现关于‘绝对’的思想的历史。绝对就是哲学研究的对象。”[4](p10)
三、智慧不是小聪明
我们常常说,哲学是使人聪明的学问。这种说法,严格地说是不准确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般所说的聪明,往往是指某个人心灵手巧、头脑灵活等。但哲学的智慧不是指这种小聪明,甚至与这种小聪明相对立。例如,在人生修养和处世上,哲学的智慧恰恰教你有时要糊涂一点、愚钝一点、淡漠一点,成为“大智若愚”的人、“难得糊涂”的人、“大言若讷”的人、“知足常乐”的人。老子认为,真正的智者由于超越常规和反叛传统,在世人眼里,往往显得愚钝鄙陋。“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显然,这里的“我”是智者的自称。可见,哲学的智慧与世俗的所谓聪明是有所不同的。
当然,也不能把哲学的智慧等同于怪异和愚昧。如果说智者有时表现为异于常人的一面的话,那正是其高度清醒和觉悟的表现。哲学是关于宇宙人生的通察和通观,它使人大彻大悟、大知大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哲学智慧是大聪明、大觉悟,但决不是我们平常所理解的小聪明、小机灵。
四、智慧是无所不在的
哲学固然有自己的专属领域,但其智慧是无所不在的。因为在现实世界中,万事万物都蕴涵着“道”,故都有其智慧。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有人道;茶有茶道,足有足道,一花一叶、一草一木、一沙一石都有道。
现在后现代主义哲学与传统哲学不同的地方在于它实际上是生活哲学、文化哲学、问题哲学。要对那些宏大叙事的哲学进行解构,进行解构并不是完全抛弃传统哲学、毁灭传统哲学,而是另辟蹊径,针对原来哲学的局限而开拓更为广阔的天地。传统哲学只是局限于学术领域如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法、人本学。针对这种局限,后现代主义哲学力图对其进行革新,让哲学回到生活当中,研究文化哲学、生活哲学、问题哲学。这些都属于“细小叙事”范畴,但其中确实存在着“道”,是一片值得探究的广阔的天地,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内在根据。
参考资料:
[1]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威尔·杜兰特.哲学的故事(上)[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3]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责任编辑 张晓予
B
A
1003-8477(2014)01-0091-03
左亚文(1956—),男,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恒赫(1985—),男,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1级博士研究生。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建构研究”(12AKS002)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