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及其“普世价值”研究与论争的回顾

2014-04-06胡为雄

湖北社会科学 2014年10期
关键词:普世价值普世恩格斯

胡为雄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北京 100091)

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哲学界开始从价值论研究扩展到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研究。进入新世纪以来,哲学界又就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普世意义展开了争论,并且争论双方针锋相对、意见分歧较大。本文对此研究与论争过程作一简略回顾。

一、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研究及其不同见解

马克思、恩格斯在哲学上对价值论未作系统阐述,但他们的价值哲学或价值论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国内较早研究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有李德顺等学者。不过,李德顺使用的概念主要是价值论或价值学。1992年,李德顺在《江淮论坛》发表《马克思主义价值论》一文,较为系统地探讨了相关问题。1993年,李德顺主编的《价值学大词典》对此就有专门阐述。《价值学大词典》指出:马克思主义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等相并列。”“它是马克思主义价值学的最一般基础部分。”[1](p452)大词典进而考察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的形成和发展,阐发了马克思在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的价值观。

《价值学大词典》认为:“马克思主义价值论不仅产生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哲学上变革和对现实社会的政治批判,而且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有密切的联系。……哲学的价值概念和政治经济学的价值概念之间,表现出某种一般和个别的相互联系,不是彼此完全排斥的。另一方面,马克思也通过对经济利益、经济价值的具体分析,在广泛的意义上考察了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现象和价值关系。他对资本主义经济实质的批判和对共产主义必然性的经济学论证,以及对生产与消费、分配与交换、需求与供给、费用与成本乃至经济与道德、经济与艺术、经济与政治等等关系的论述,事实上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论和价值学的丰富内容。”大词典还说:“马克思主义价值论在其发展中越来越广泛地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各个方面。恩格斯在他以后的著作中,曾就科学的价值、道德、艺术、宗教、政治、军事、国家与法、自由与必然等问题进行了大量考察和论述,同时批判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价值观的各种错误表现。列宁和毛泽东一生的工作都在致力于实现马克思所建立的共产主义价值观念。”[1](p452-453)

继之,国内一些马克思主义哲学论著也对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有阐发。例如胡延风、王桂泉等编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其第十章《价值观点与价值分析方法》即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有较为集中的阐述。作者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价值观点形成发展有一过程,包含极其丰富的内容,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提出了人类的幸福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原则。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指出:“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2](p7)马克思在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中,根据伊壁鸠鲁的原子论,论证人的本性也是自由的。因此,必须反对一切封建特权,还给公民平等的自由权,这为后来提出人的解放和自由发展的理论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二,揭示了无产阶级革命意识和共产主义价值观产生的社会基础。恩格斯在1845年写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揭露当时英国工人处境悲惨,不能赢得作为人的身份和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工人们除了起来反抗或者真的沦为牲口,是没有其他道路可走的。

第三,确立了无产阶级的价值目标是解放全人类,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即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刚刚成为共产主义者的时候,便开始了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探讨。他们以大量的现实材料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宗教神学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提出了人是人的最高本质,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任务就是使人得到彻底解放的重要观点。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p294)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恩格斯描绘了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将给人类带来的美好远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的飞跃。在《资本论》第3卷中,马克思也不止一次地讲过同样的观点。总之,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和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社会,作为他们一生为之奋斗的最高理想和最高价值目标。

第四,从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形态中,揭示了价值一般概念。在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和《资本论》第1卷以及其他经济学著作中,马克思对各种不同意义的价值概念给予了全面的考察和把握,并在此基础上为价值的一般概念下了定义。

该书作者最后强调:“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根本特征,是以科学的、彻底的实践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来考察价值问题,从而也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价值分析方法。首先,它把价值现象放到人类社会历史的实践中来考察,指出价值是人类特有的对象性活动中的主要内容,它不是外在于人类生存发展的活动,而是内在于现实的客观活动中;其次,它立足于人类的对象性活动即实践活动,并从主客体关系中来说明价值产生的秘密和本质”。马克思主义“作为价值体系应该是一元和多元的统一。其一元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以实现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最高价值目标;它的多元体现在价值形式的多样性、丰富性,以及价值观念的发展性上。”[4](p255)并且,作者还说明,列宁、毛泽东等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价值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新形势的新要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此外,一些专门著作如《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及其时代解读》、《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研究》等也较好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及其时代解读》(申永华著,西安出版社,2006年)一书就价值的本质、价值分类、价值和真理的关系等问题进行理论探讨,也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发展过程探索共产党人价值观的实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研究》(罗国杰主编,人民出版社,2014年)则较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相关问题,其中专门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产生与发展、理论内涵、基本结构与内容等,也分析了当代中国的非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思潮等。

不过,对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也有学者持完全相反的见解: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时没有形成价值哲学。例如,王玉樑先生就持此论。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而价值哲学形成为独立的哲学学科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所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时,其体系中没有哲学价值范畴。”[5]这种情况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才开始有所改变,这时苏联哲学界对价值问题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和讨论,东欧一些国家哲学界也开始研究价值哲学,出版了一些价值哲学著作。王玉樑之所以持有与众人不同的特殊见解,是因为他认为价值哲学与价值论这二者是不同的概念。

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否具有普世价值之争

继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研究之后,哲学界接着开始了一场有关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否具有普世价值或者说它是否是一种普世价值观的争论。进入新世纪来,这一争论更加热烈,不少学者投入其中,赞成者有之,反对者有之。双方各执一词,观点完全相反。

赞成者主要有郭明俊、周树智、胡承槐、郭文亮、赵学琳等。郭明俊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诉求具有普世意义。“它所蕴涵的自由、民主、平等、公正、和平等人类文明的基本价值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社会和谐理念、共同富裕目标自始至终是人类共同的向往和追求,它必将成为人类共同遵循和维护的行为准则”。[6]周书俊认为:“马克思主义也强调‘民主、自由、平等’,但是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自由、平等’比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平等’要广泛得多,要真实得多。”[7]

周树智对此问题有较全面的阐发:“马克思主义的普世价值观和本质是有益于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它“有一个推广和为全世界所普遍接受的过程”,“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普世价值必然会更新和发展”。[8]普世价值的普遍的适用性体现在:其一是关系全人类生命的价值,例如保护自然环境的价值等;其二是全人类在经济活动中需要的共同交往方式;其三是全人类在政治生活中共同追求和平、和谐、安全、人权、民主、自由、平等、博爱、公平、正义、法制、廉洁;其四,人类在文化生活领域对真、善、美的追求等。作者引用2007年3月16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说的话:“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平等、博爱,这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这是整个世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形成的文明成果,也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推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特别是让正义成为社会主义制度的首要价值。”作者还引用2006年4月胡锦涛在耶鲁大学演讲中的话:“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仍是中国的首要任务。我们将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依法保障人民享有自由、民主和人权,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使13亿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作者强调:“马克思主义有自己的普世价值观,就是劳动发展价值论和无产阶级对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的价值追求。”[8]

胡承槐则将马克思主义的普世价值观放在西方思想文化中来考察。作者指出普世价值观是18世纪的启蒙学者们最为伟大的思想理论贡献,其主要原则有独立、自由、平等、博爱、人权以及民主。马克思、恩格斯对之是继承、批判和超越。胡承槐认为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共产党宣言》等文献中都强调了普世价值原则。马克思、恩格斯高于启蒙学者们的普世价值观具体表现有三:第一,“普世价值的各项原则在现实生活中的现实表现总是具体的、历史的,甚至是带上阶级烙印的。”第二,“一方面肯定资产阶级利用普世价值这一思想武器反对封建主义所取得的巨大历史功绩,”另一方面“又深刻地揭示了资产阶级在实践普世价值过程中的不彻底性——经济领域的雇佣劳动制的实际上的奴役制。”“第三,启蒙学说止步的地方,亦正是马克思恩格斯借以出发的地方。首先,马克思恩格斯的普世价值学说不仅肯定人在政治、法律、社会领域的独立、自由、平等,而且要求在经济领域消灭财产的资本主义使用性质,消灭雇佣劳动制;其次,指出资产阶级凭借其资本所有制所建立的社会实际上仅仅是资产阶级占统治的社会,而无产阶级将建立一个没有统治阶级进而是无阶级的真正人人自由、独立、平等的社会,亦即自由人联合体。在社会关系方面将所有的人提升到‘人’的水平。”“普世价值学说……起初更合乎资产阶级的权利要求和主张,但是,作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它包含着普遍性的因子,它部分地可直接为无产阶级所用,部分地经无产阶级思想家如马克思恩格斯的修正、提升,可扩展为全人类实现普世性的价值目标所用。”作者还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普世价值观,对于当下在社会各领域都仍未完全实现这些价值原则的我国来说,尤为显得具有巨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9]

郭文亮、王经北也从继承与超越来谈马克思主义与普世价值的关系。他们认为:“普世价值是指理论上和实践上都符合于人类中绝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和社会需要的基本价值。我们既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简单等同于普世价值,也不能把马克思主义与普世价值完全割裂开来。肯定马克思主义的普世价值维度,有利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利于批判和借鉴西方价值观,也有利于推进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10]

赵学琳亦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并不反对民主、自由、平等和人权,反而高度重视它们在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中的社会意义。他们摒弃的只是资产阶级虚伪的民主、自由、平等,而没有摒弃民主、自由、平等本身。马克思认为自由是全部精神存在的类的本质,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新社会将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11](P649)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通过工人阶级解放而推动和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在未来社会实施全人类的普世价值,这个未来社会也是由(更高层次的)民主、自由、平等构建起来的。所以普世价值争论中的民主、自由、平等、人权、博爱等价值,正是全人类解放的应有之义,也是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和追求的价值理念。”[12]蒋政、涂秋生则强调:“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本身就包含了最深刻和最真实的普世价值,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13]王绍光亦同样认为:中国特色就是普世价值的一种。[14]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不是普世价值,如侯惠勤、汪亭友、刘书林、冯虞章等。侯惠勤指出:“普世价值”以消解共产主义理想、确立资本主义不可超越为前提,其立脚点是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及其制度架构是历史的终点,它“根本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完全割裂中国改革开放中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间的内在联系,力图把中国的改革开放引导到‘回归西方文明’的方向,把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引导到西方‘民主化’的陷阱。”[15]汪亭友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不是适用一切人、适应一切时代的“普世价值”。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真理,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是‘普世价值’。……在阶级社会里,自由、民主、平等、人权作为反映人们的社会关系的观念,无不打上鲜明的阶级烙印,它们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中从来不具有普世性的内涵。”[16]刘书林强调:“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绝对找不到支撑抽象‘人性论’和抽象的‘自由、平等’的根据,更找不到所谓‘普世价值观’。”[17]冯虞章则提出“要注意同用‘普世价值体系’取代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倾向划清界限。”[18]

三、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及其与普世价值关系争论的反思

对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哲学界对其产生与发展过程、基本理论内容有较深入的研究,且多数学者形成共识,只有个别学者持相反意见(根据是价值哲学与价值论这二者不同),因此不必细说。

值得细说的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普世价值的关系。鉴于在此问题上存在泾渭分明的两种观点,有些学者便从研究方法、厘清概念着手来解决问题,并着重探讨普世价值内涵、区分价值与价值观念,提出价值共识、普遍真理等概念。例如,李德顺认为争议双方的研究思路存在问题,实际上都混淆了“普世价值”与“普遍真理”的概念,他还列举了普世价值的几种主要的不同涵义,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真理也就意味着它有普世价值,是以客体为标识的普世价值观的价值。李德顺指出,围绕“普世价值”的争论固然触及了一些有重要意义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却由于在理论前提和问题关节点上缺少必要的沟通、澄清和共识,使之未能引向更加深入的、建设性的思考,未免令人遗憾,因此需要重新探讨“普世价值”的实质和它的意义。有人将普世价值当作一个政治原则,并赋予它以极高的地位,因此引来了强烈的质疑和批判。由此形成的争论,集中于是否承认世界上有“普世价值”,以及人权、自由、民主等是否属于普世价值。对立的双方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政治激情和道德义愤:一方抬出“否认普世价值就是自绝于人类”之类的大帽子压人,另一方则认为通过“普世价值”干预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以期终结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权力结构。李德顺进而指出,在激烈争吵的背后表现出双方在知识和理论背景方面有两点是基本一致的:(一)双方都不加批判地采用了西方的传统说法,只是在观念的层面上谈论普世价值,却未回答人类生存发展中实际的、实践意义上的客观关系中是否有共同的基础、特点和取向。(二)双方实际上都混淆了“普世价值”与“普遍真理”。争论中对于何为“价值”,当它被冠以“普世”之后意味着什么,并无深入思考和交锋,却一味在“普世”的标准及其意义上做着文章。因而,争论的焦点就难免转化成“谁有权认定和解释普世价值?”[19]

李德顺认为,“普世价值”或人类普遍价值,首先是一种价值。它包含了几种主要的不同涵义:1.指普遍共享的客体。如土地、阳光、空气、水等自然资源,还包括人类自己创造的精神财富,如知识、科学、技术、真理等等。2.指普遍追求的目标和结果。例如“劳动”、“温饱”、“安全”、“幸福”、“尊严”等,是在历史中形成,今天已为人人都离不开的生存发展条件;“真、善、美、自由、平等、正义”等,也已经是人类崇尚的共同价值目标。3.指普遍遵循的规则和规范。例如“尊重生命和人权”,“坚持自由、平等和宽容”,“追求和平和非暴力”,“实行民主和法治”,“保护环境和生态”等。[19]李德顺同时强调,认同“普世价值”意味着什么,最终取决于具体的主体。这也就是为什么,越是“安全”、“自由”、“幸福”、“尊严”、“发展”等人权概念被人们所认同,围绕这些人权问题的具体争议也越来越频繁和尖锐的缘故。[19]李德顺对有人提出“否认普世价值就意味着否认马克思主义”作出了解释,其理由是说马克思主义既然是普遍真理,也就意味着它有普世价值。

陈先达则试图从普世价值与价值共识这两个概念的关系,来说明既要拒斥西方的所谓普世价值,但又不拒绝人类文明进步的积极成果。他指出:“价值共识可以具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而普世价值似乎是人人都应该认同的一种价值共识。普世价值是一种以抽象人性论为依据、以绝对的普遍性为方法的唯心主义价值观。在当代,西方和国内少数人借助强势话语霸权,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称为普世价值,以达到他们西化和分化的政治目的。我们要揭露西方‘普世价值’论的实质,但应充分肯定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和通过国际合作与文化交流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问题上达到价值共识的可能性。不能因为人类可能具有的价值共识而陷入普世价值的政治陷阱,当然也不能因为反对西方普世价值论而拒绝人类文明进步的积极成果,否定人类的一定程度和范围的价值共识。”[20]

侯惠勤则着重说明了普世价值不是普遍真理。他指出:“‘普世价值’不是抽象的价值共识,而是思想统治的形式”。而“历史的每一个进步,都是对于某种‘普世价值’的颠覆。”“‘普世价值’以现下大多数人的主观认同为前提,不是以符合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为前提,因此它不能等同于‘普遍真理’。这里也暴露了‘普世价值’的一个玄机:它看似意味着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实际上与普遍真理、客观规律有本质的区别。”侯惠勤还强调:“如果把‘普世价值’视同普遍真理,就必须具体分析共产主义对于西方‘自由、民主、人权’的超越,而不是抽象地谈论和全盘接受当今流行的民主、自由价值观。由此可见,应该把能够使我们对非资本主义独有的价值作出自己解释的价值依托,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这些价值依托主要是:人民至上、劳动伟大、共同富裕等。”[21](p47)

综上所述,国内学界对马克思主义与普世价值的关系,普世价值的内涵及它与价值共识、普遍真理等概念的争论,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然不能达成共识。如果普世价值概念确是有害的,我们是否应改进研究方法,另辟蹊径,即只采用普遍真理概念,大张旗鼓地宣扬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以抵制某些西方国家的所谓普世价值呢?更何况普世价值只是近年来才在中国传开的概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先贤们都讲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真理,强调把它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这丝毫没有妨碍马克思主义普适的作用。在汉语中,即便删除普世价值这个词,也不影响我们精确地表述思想和看法。例如,秋石在《划清“四个重大界限”的有关理论与实践问题》一文中,对马克思主义就有如此洗练的表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其世界观和方法论照亮了人们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探索之路。马克思逝世一百多年来世界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但是所有这些变化都没有脱离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同时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武器,它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为实现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马克思主义关于消灭一切不公正社会制度、实现全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学说,代表了整个进步人类的理想和信念。马克思主义也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终结真理,而只是开辟了认识真理的道路。[22]文中没有使用普世价值一词,观点却十分鲜明:马克思主义提倡实现全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并且,文章表明马克思主义这种普遍真理也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教条。然而可以肯定的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提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等,人民享有民主、自由、平等等权利,不能说只对中国才适用,对德国、法国、英国、美国等国家就不适用。社会主义在西方发达国家实现只是个时间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得出的有关结论中所包含的价值判断将来肯定会得到证实。如果说,我们要与资本主义的普世价值相抗衡,就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为世人作出榜样,并善于向全世界传递我们的这种价值观,使之具有普遍意义。

[1]李德顺.价值学大词典[Z].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胡延风,王桂泉,等.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6.

[5]王玉樑.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价值哲学[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1).

[6]郭明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普世价值观[J].求实,2008,(4).

[7]周书俊.正确理解和把握普世价值及其实质[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3).

[8]周树智.论马克思主义的普世价值观——兼评“左”、右两派在普世价值观上的争论[J].文化学刊,2009,(6).

[9]胡承槐.马克思恩格斯的“普世价值”观[M].浙江社会科学,2010,(1).

[10]郭文亮,王经北.继承与超越:马克思主义与普世价值的关系辨析——兼与汪亭友先生商榷[M].现代哲学,2009,(6).

[1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12]赵学琳.马克思主义视阈中普世价值争论的基本问题[M].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1).

[13]蒋政,涂秋生.论作为普世价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探索,2009,(4).

[14]王绍光.中国特色也是一种普世价值[EB/OL].http://www.caogen.com/blog/infor_detail.aspx?id=152&articleId=52237,2013-08-25.

[15]侯惠勤.我们为什么必须批判抵制“普世价值观”[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3).

[16]汪亭友.马克思主义是“普世价值”吗?[J].政治学研究,2009,(2).

[17]刘书林.所谓“普世价值”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命题[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6).

[18]冯虞章.怎样认识所谓“普世价值”[J].政治学研究,2008,(6).

[19]李德顺.怎样看“普世价值”[J].哲学研究,2011,(1).

[20]陈先达.论普世价值与价值共识[J].哲学研究,2009,(4).

[21]侯惠勤.澄清“普世价值”上的迷雾[J].人民论坛,2014,(02 上).

[22]秋石.划清“四个重大界限”的有关理论与实践问题[J].求是,2010,(16).

猜你喜欢

普世价值普世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普世价值”之争的焦点和启示
以书之名:《岛上书店》叙事中的虚构与真实
“普世价值”正在失去秀场
儒家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
西方“普世价值”注定只是“南柯一梦”
普世价值论
普世价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