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视角的企业家精神学术边界和研究方法探析
2014-04-06欧雪银
欧雪银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湖南长沙 410205)
一、引言
企业家精神是一种普通而高深的现象,为什么有的企业能短期内迅速做大做强,而有的企业却夭折于萌芽状态?为什么有的产业能迅速崛起,而一些产业备受政府支持却依然停滞不前?为什么有的国家和地区一直富强,而其它国家和地区一直贫穷?这些问题企业家精神理论都可以解释。如果要企业家精神理论合理解释以上现象,则需要为企业家精神的研究建立一个方法论体系。对于企业家精神的研究,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代。Hebert&Link(1989)[1]曾对亚里士多德以来世界上所有经济学家的文献进行全面调查,发现企业家精神是主流经济学逃避得最多的概念 (David B.Audretsch,2003)[2]。目前经济学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企业家精神是世界财富创造和分配的重要构件,需要政府政策支持,另一方面经济学中企业家精神没有位置,当然也就不能以经济学为依据提出促进经济发展的企业家精神政策。从经济实践来看,近年来我国涌现出很多引人注目的经济现象,如返乡创业、自主创新、产业链升级、区域竞争力提升及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等,都是经济主体发挥企业家精神产生的结果,因此企业家精神在主流经济学中没有相应位置显然欠妥。一些经济学家预言企业家精神可能会成为经济学范式改变的催化剂 (Kirchhoff,B.A,1991)[3],会成为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融合的切入点,也许这确实有现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但要使企业家精神成为经济学范式改变的催化剂,成为融合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连接点,必须确立企业家精神的经济学学术边界,并建立相应科学的研究方法论体系。这个问题的研究无论是在企业家精神领域,还是在经济学领域都是创新点。
二、企业家精神经济学学术边界的建立
1、确立企业家精神的研究领域或学术边界
目前企业家精神理论是西方非主流经济学中蓬勃发展的新学科领域,但它与主流经济学没有亲密联系,也没有在主流经济学领域内取得较大理论进展。其整个领域处于理论构建阶段,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范式或理论框架,没有出现多个理论连接点,充其量只不过是多个经济学和管理学学科领域相互交叉融合。换句话说,企业家精神研究领域与成熟经济学体系相比整体来说显得简单幼稚 (Shane,S.,Venkataraman,S,2000)[4],这种理论研究发展状态说明必须为企业家精神建立独特的经济学学术边界。只有在经济学中确立企业家精神的独特学术边界之后,它才可以在经济学学科中获得合理合法的学术研究地位。否则,企业家精神研究总会被经济学研究者当作一个弱小领域来看待,忽略或不承认它的研究价值。与经济学领域的学术边界相一致,企业家精神的经济学学术边界包括其哲学基础、研究目标、研究中心、研究方法、基本定义、研究框架结构和相关文献集[5]。
2、企业家精神学术领域的哲学基础
企业家精神研究领域的哲学基础是什么?笔者认为在经济学领域研究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的哲学基础应该与经济学的哲学基础相一致。相关文献表明经验主义哲学是经济学的哲学基础,其主要观点包括感觉经验是认识的起源、认识起源于反省和感觉两重经验、认识的对象有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两种性质、认识的发展有简单观点和复杂观点两类观念。经验主义哲学发展的终极结果是科学哲学,它直接决定经济学的理论构成和研究方法体系[6]。科学哲学中的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和证伪主义哲学是两个影响最大的哲学。逻辑实证主义哲学的核心是归纳逻辑,主要研究事实对理论的证明,其中的科学源于事实,其缺点是无法说明其所归纳的理论原理依据是什么。按照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可以将逻辑的数学公式和理论术语通过一定条件结合起来变成数理和计量逻辑,而数理和计量逻辑是逻辑实证主义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经济学中研究企业家精神可以利用数理建模和计量分析方法。证伪主义哲学的核心是演绎逻辑,主要研究事实对理论的证伪,其中的科学来源于问题,它认为任何一个科学理论都无法证明为真,只有更好的理论没有最好的理论,这样理论科学才会被推动不断向前发展。按照证伪主义哲学逻辑,企业家精神研究领域的理论和实证框架可以用证伪原则来修正,理论证实可用经验数据证伪来替代 (Luke Pittaway,2005)[7]。
3、企业家精神学术领域的目标和中心
企业家精神经济学研究领域有了哲学基础之后,就可以为其确立研究目标。如果经济理论能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能为政府提供政策制定依据,意味着该理论是成功的经济理论。按照这种经济理论成功的衡量标准,如果企业家精神理论要研究成功,就必须将其研究目标设定为“引导政策制定者理解企业家精神,为企业家精神水平的整体提升制定相关政策”[8]。要达到企业家精神的研究目标,毫无目的地进行企业家精神研究不会有结果,需要为企业家精神研究确立一个研究中心,即围绕什么样的中心研究企业家精神?笔者认为这个研究中心就是经济发展。也就是说,企业家精神的研究中心就是围绕企业家精神如何促进经济发展来进行研究,或研究某些国内外因素如宏观经济政策、微观经济政策等如何促进企业家精神的发挥,又如何促进某个领域如企业、产业集聚、产业链、区域和国家等的经济发展。如果在经济学中单独研究企业家精神,那么不可能产生研究的经济理论和实践价值,最终会陷入心理学和文化领域的研究范畴。虽然这不一定是件坏事,但会将企业家精神从经济学领域脱离出去,脱离其经济学研究目标和研究初衷,使企业家精神的经济学研究道路偏向,达不到企业家精神在经济学领域的研究初成。一旦企业家精神的研究中心明晰之后,就可以确立具体的经济学方法论体系,利用其中的方法对企业家精神进行灵活的研究。
4、企业家精神学术领域的定义、框架和假设
为了建立一个科学的企业家精神经济学研究框架,首先必须为企业家精神确立一个合理的定义,挖掘定义的相关内涵,然后利用企业家精神研究方法体系,从该定义及其内涵开始,为企业家精神的研究演绎出其理论框架。企业家精神为经济主体敢担风险创造财富的创新行为[8][9],这是在综合研究很多经济学家的定义之后给出的定义,这个定义的内涵很丰富。很多学者认为企业家精神是“虚”无飘渺的东西,但企业家精神确实以多种“实”际存在的形式表现出来。企业家精神有多种表现形式,既可以表现为一个过程,也可以表现为一种行为,还可以表现为行为的结果,正是这多种多样“实”的企业家精神形式,才使其内涵变得广泛而深遂。企业家精神非企业家特有,任何个体都可拥有企业家精神,表现为经济个体通过企业家努力和企业家能力成功完成常人难以完成的事情,其中历经风险最终获得经济收益。即使是企业家,也不会在任何时刻都发挥企业家精神,他们可能在某些关键时刻发挥企业家精神,而在非关键时刻不发挥企业家精神。他们发挥企业家精神时是企业家,不发挥企业家精神时只是普通管理者。如果企业家长期不发挥企业家精神,所经营的企业业绩就会急剧下滑。企业家精神也不只是在个体层面发挥,它还会在集体层面表现出来,如公司、产业、区域、国家层面都有相应的企业家精神。在明确企业家精神研究目标和研究中心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家精神的定义和内涵的界定和挖掘,欧雪银 (2011)[8]初步建立企业家精神的理论框架,从五个层面研究经济发展中企业家精神的影响,这五个层面分别是个体、公司、产业、区域和国家。该框架的确立是以三个假设为基础:第一,零假设。即发挥企业家精神的主体没有鲜明的性格特征。第二,异质性。企业家精神的发挥具有边际报酬递增的特征。第三,效用最大化。追求效用最大化是经济主体发挥企业家精神的前提。
5、企业家精神领域的文献流
建立了企业家精神的理论框架之后,企业家精神的研究工作就可以无穷无尽地深入下去,把企业家精神相关文献流进行整理、扩展和创新,把其中一些观点在企业家精神的理论框架有创新地融合,不断充实和拓展企业家精神理论的研究框架。在研究个体层面企业家精神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时,企业家能力不同、企业家风险偏好不同、企业家原始财富禀赋不同、企业家激励动机不同等,都是影响个体能否成为职业企业家的因素,可以吸纳职业选择理论中的这些相关观点。在研究公司企业家精神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时,可以采纳公司资源能力、公司核心能力、公司动态能力、公司知识创新能力等理论的核心观点,也可引进企业家人力资本行为理论的基本观点,如高层管理者支持企业家精神、中层管理者发挥企业家精神的努力、公司适用外部环境的努力及公司培养人力资本的努力等,还可以具体研究公司某个领域的企业家精神,如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中的企业家精神等。在研究产业链提升过程中企业家精神的影响时,产业层面企业家精神表现为产业转移和产业承接等观点均可被吸收,也可研究企业家精神如何促进制造业产业链、制造业产业集聚和制造业产业结构创造国内外竞争优势等。在研究区域企业家精神时,企业家精神是知识溢出机制的一种、新知识成为企业家机会的源泉、较多企业家机会将产生于企业家精神知识丰裕的区域等观点可被吸收。而研究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中企业家精神的推动作用时,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是宏观与微观层面企业家的博弈,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是政府与企业的博弈,这些观点可成为其中的内容。当然,上述观点只是企业家精神经济学领域少部分研究文献内容的列举,而企业家精神理论框架的填充工作,需要大量的经济学者不断创造和创新企业家精神知识,并把其融入企业家精神的理论研究框架。对于企业家精神的经济学理论框架而言,只有相当多的理论精髓被企业家精神理论吸收之后,学者们才能清楚地表达出企业家精神的理论边界,这时企业家精神就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学研究领域,企业家精神的经济学领域的独特边界从此被创造出来。尔后,企业家精神领域能提出与其它经济学领域不同的问题和概念,建立一些其它经济学领域发现不了的理论联系,为企业家精神经济学理论领域建立扎实而稳固的基础[9]。
三、企业家精神的经济学研究方法体系
主流经济学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在方法论上的发展,都越来越倾向于模型化、计量化、逻辑化,精美的数学模型成为其方法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如委托代理理论、博弈理论、演化经济学、不完全契约理论、新兴古典经济学理论、均衡理论、概率论和数量统计、微分方程等理论中的模型和方法,都成为经济学方法论体系常见的方法,在一流杂志上可见度非常高,这些理论中的方法都可以成为企业家精神经济学研究方法体系的一部分。然而经济学方法论体系中存在危机,因为经济学者都追求精美的数理逻辑、经验数据。对经验数据和对复杂模型的追求,会引起经济学者们无意识地忽视理论创新。虽然近年来的趋势是复杂模型被简单模型所替代,杂志上发表的文献立足于新的思想和简单的模型,但不管是那种类型的主流经济学杂志,所发表的文章模型都是不可缺少的。因此企业家精神的经济学研究方法体系,不仅需要吸收经济学研究方法,还需要有独立的研究方法体系;不仅需要理论研究方法,还需要实证研究方法;不仅需要吸收经济学方法论中的一些经典方法,还需要不断吸收诺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新方法。
1、演绎主义方法
演绎主义方法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导过程,即从一般的知识前提推导出个别未知事实的结论。在演绎方法中,经常会限制条件或者说有其他条件不变这样的字眼出现。如果按照演绎主义的逻辑,演绎方法应该是科学认识企业家精神的唯一方法,原因是企业家精神属于经济学的研究内容,经济学的研究具有复杂性的特点,而企业家精神也受到很多因果关系的影响,经济试验一般不可行,因此无法直接运用归纳法研究企业家精神,那么就只能用演绎方法进行企业家精神的研究。但在经济学中研究企业家精神,归纳方法其实可以运用,且可以作为建立经济学中企业家精神基本规则和原来的首要方法来加以运用,如“追求财富和社会地位效用最大化”、“规模报酬递减”等技术上的或心理上的企业家精神规则和原理就是用归纳法进行总结。但企业家精神基本规则的经济学含义,需要通过描述和界定具体经济背景和相关经济环境来演绎。如欧雪银 (2009)[8][9]首先把企业家精神定义为经济主体敢担风险创造财富的创新行为,然后将企业家精神的内涵、构成、功能和形成机制通过演绎方法演绎出来。在决定演绎结论是否可行、检查演绎是否正确、决定是否有重要原因被遗漏时,还是需要经验证明方法 (Daniel M.Hausman,1989)[10]。
2、逻辑实证主义方法
逻辑实证主义方法是自然科学的方法,它完全摒弃一切离奇的思想结构、神秘的直觉作用及感情上的信念,而代之以严密的逻辑推论、精细的实际观察及事实上的证据。按照哈奇森(Hutchison,1942)[11]的观点,企业家精神这门经济学学科所研究的应当是经验上可验证的命题,而且应当验证的是企业家精神学说的“假定”或“前提”,而不是其中的“预言”。因此经济学领域中企业家精神的研究要想取得科学的资格,必须经受企业家精神事实的验证。因为从严格的逻辑实证主义观点来看,企业家精神的研究不能仅由于某项假说符合企业家精神的事实,就断定该企业家精神假说必定是真理。逻辑实证主义可根据事实来否定某一企业家精神假说的真实性,从事实根据的缺乏推论出企业家精神假说的虚假性。因此逻辑实证主义更加强调的是证伪论逻辑,而不是证实论逻辑。如欧雪银 (2012)[8]的研究中隐含一个假说“行业经验越多,企业家精神水平越高”,但运用逻辑实证主义方法研究的结果表明“创业者对行业产品技术和市场越熟悉,创新能力越明显低于行业经验不足的创业者”,这是逻辑实证主义证伪的运用。
3、非均衡分析方法
非均衡分析方法是指研究经济非均衡状态及其调节机制理论的方法。非均衡理论认为经济活动中各个变量总是表现出不均衡,宏观非均衡现象与微观经济主体不确定行为直接关联,非均衡是经济运行中的持续常态,经济均衡只是一种偶然现象。Baumol(1990)[13]、Kirzner(1997)[14]、 Mises (1949)[15]、 Knight(1921)[16]、Casson(1990[17],1998[18]) 等非均衡理论经济学家,试图采用非均衡分析方法将企业家精神融合到主流经济学,将信息理论、信息交换和信息市场等概念直接与企业家精神联系起来;他们并不试图构建经济系统基于一般规律的企业家精神均衡模型,而是试图建立基于经验观察的企业家精神非均衡模型,这些企业家精神非均衡模型倾向于用描述性方法而不是规范性方法。基于非均衡方法建立的企业家精神模型都表明,由于供给与需求不均衡,市场经济系统中总会存在企业家收益机会,企业家精神行为的反映就是捕捉这些企业家机会获得相关收益。其实非均衡分析方法应用了两个哲学假设:人类行为的复杂性,社会系统的不确定性[6]。非均衡理论假设人类行为不具备决策主义倾向,而是具有唯意志主义倾向;较复杂的人类行为影响经济结构,有限知识、信息和预期成为以不可预期的方式冲击经济系统较大的非均衡力量。因此在非均衡理论中,不确定性成为经济系统背后非均衡的引导力量。对于不确定性经济学家给出了很多分类,如市场不确定性和事件不确定性,外生不确定性和内生不确定性,主观不确定性和客观不确定性等[19]。奈特 (Knight,1921)[16]把企业家精神联系到不确定性,把企业家精神的内涵界定为承担不确定性意志和进行决策的能力;不确定性与风险不同,风险就像彩票一样,可以计算概率,而不确定性无法计算概率;在不确定的假设下,关于生产什么与如何生产的企业家精神决策比实际生产重要。人们不能预见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什么样的企业家精神决策能力,但可预见在特定环境下出现什么类型事情,用何种企业家精神决策能力来应对。
4、历史分析方法
历史分析方法是通过经济发展历史来研究经济中的企业家精神。熊彼特认为如果经济学者没有掌握历史事实,没有具备历史感或历史经验,就不能理解任何时代的经济现象;经济分析中所犯的根本性错误,大部分都是缺乏历史经验造成[20][21]。熊彼特经济体系的研究轴心是企业家精神,因为他认为产业革命以来的经济发展历史表明,在经济活动中取得成功的人,绝非普通的经济人,而是具有强烈企业家精神个性的超常天才。熊彼特利用历史方法研究了企业家精神的实现途径。在资本主义早期发展阶段,企业家精神主导的创新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资本主义的深入发展,投资机会日趋消失,到了垄断阶段,“技术进步愈来愈成为一批训练有素专家的业务”,“创新本身已降为例行事务”[21],且大企业在创新中起着重大作用。熊彼特的企业家精神是以工业技术领域为背景,片面强调生产技术或生产手段革新,而生产技术或生产手段革新只是企业家精神创新的一种形式。鲍莫尔 (Baumol,1990)[13]利用历史分析方法将企业家精神分为生产型和非生产型两种类型。生产型企业家精神是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等生产领域中表现出来的企业家精神;非生产型企业家精神是在非生产领域所表现出来的寻租等行为现象。在众多影响企业家精神发挥的因素中,至少有一个因素可以成为决定企业家精神行动收益的博弈规则,且这种博弈规则随着时间和地点的改变可能会发生急剧变化。企业家精神的博弈规则决定其发展方向和发展势态,即决定企业家精神是向生产性还是非生产性方向发展,及企业家精神的发展势态是否良好。企业家精神行为方向的改变,与博弈规则方向的改变绝对会保持一致。为了说明博弈规则能决定企业家精神是否朝生产性行动、非生产性行动或破坏性行动发展,鲍莫尔 (Baumol,1990)[13]运用历史方法分析了从古罗马以来各个历史时期发达国家企业家精神的博弈规则,这些博弈规则随历史变化而变化,但其共同点是“什么赚钱人们就干什么”,也就是说利益决定企业家精神的行动方向。
5、数理建模方法
数理建模方法就是建立数学模型来表达企业家精神的经济思想,在经济学研究方法中其实比较常见。但是学者们一般看到的是具体的经济学数学模型,并不知道如何建立企业家精神经济学数学模型。HAL R.Varian(1997)[22]认为当确立一个企业家精神的经济思想之后,建立相关模型是一个不断剔除和筛选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1)决定思想是否值得研究
如果觉得企业家精神思想值得研究,那么就把思想用语言或文字通俗易懂地表达出来,试着与相关领域的小部分研究者进行交流,通过讨论确定该思想是否值得研究,或独立决策该思想是否值得研究。如果通过讨论或独立决策一个思想值得研究,那么需要衡量该思想研究的预期收益和其机会成本,只有预期收益大于其机会成本的时候,才会做出决策研究该思想。
(2)孵化思想
当确定该企业家精神思想值得研究以后,不要太快地进入大量文献阅读阶段。先精读一篇或几篇文章,运用与原有文献不同的方法建模;把值得研究思想和其它一些相关思想融入该企业家精神模型,创建孵化出新的比较有吸引力的企业家精神思想。
(3)建立模型
先写出企业家精神模型的基本要件,并通过几个最简单的企业家精神案例,确立企业家精神模型的共同构件,当列举的企业家精神案例能提供模型具体细节时,就尝试把模型记下来;记下来的模型要满足“KISS” (Keep it simple and stupid)原则,即保持模型简单呆板原则。
(4)模型简单化
记下尽可能最简单的数理模型,仔细研究该模型是否包含某些有兴趣的企业家精神行为;如果在记下的模型中没有展示某些感兴趣的企业家精神行为,那么想办法让这个模型更简单,这个步骤中做任何事情就是使模型简单而不是较简单。
(5)模型一般化
假设模型已尽可能简单,有可能因为模型过于简单而没有任何感兴趣的东西在里面,它可能只是一个例子或一个特殊案例;但如果已经使模型尽可能简单,而且知道是什么关键要件使模型可行,那么就会知道如何把模型一般化。
(6)模型的定型
“简单化模型为了得到结论,复杂化模型是模型如何推广”,这个过程能很好理解所建模型。模型简单化和复杂化的过程必须来来回回地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不断地犯错误,但所犯错误会越来越少。这个重复建模过程就像雕塑,把模型上的碎片这里剔除一点,那里剔除一点,留下其精华部分,于是模型就得以定型。
6、诺贝尔奖经济学奖的研究方法
在企业家精神的方法论体系中,可以有选择性地吸收一些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研究方法,但要注意诺贝尔奖经济学家的研究方法也是在传统方法基础上的创新。这里主要介绍2000年以来诺贝经济学奖的研究方法。
(1)计量经济学方法
2000年诺贝奖经济学奖获得者在微观计量经济学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詹姆斯·赫克曼(JamesJ.Heckman)的二阶段估计方法使之成为计量经济政策评价的先驱,而其选择性模型解决了非随机选择样本数据缺失引起的偏差问题;丹尼尔·麦克法登 (Daniel L.McFad-dan)的离散选择模型,巧妙地将条件概率和随机效用模型结合起来,成为对计量经济学方法论领域的一个创新[23][24][25],这些方法比较适合对个体行为进行研究的企业家精神领域;2003年经济学诺贝尔奖获得者罗伯特·恩格尔 (Robert F.Engle)的代表性方法是自回归条件异方差(ARCH)模型,克莱夫·格兰杰(CliveW.J.Granger)的代表性方法是协整分析,这两种研究方法在经济学文献中到处可见。
(2)不完全信息经济学方法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乔治·阿克洛夫 (GeorgeA.Akerlof)的柠檬市场,研究了质量不确定性和市场机制的关系,迈克尔·斯彭斯 (A.Michael Spence)的劳动市场模型解释了借助于信号发布抵消逆向选择的影响,约瑟夫·斯蒂格利茨 (Joseph Stiglitz)的不对称信息理论是前二者理论的拓展,发现逆向选择有“混同均衡”和“分离均衡”两种结果。他们的研究方法集统计方法、博弈论、数理分析于一身,构成了“不完全信息经济学”的基本方法[26][27]。
(3)合作博弈方法
2005诺贝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奥曼(Robert J.Aumann)创立了重复博弈理论,托马斯·谢林 (Thomas C.Schelling)通过合作博弈解决了裁军谈判中的冲突问题,为非完全信息重复博弈理论奠定了基础[28][29];2012 年诺贝经济学奖获得者伊德·沙普利 (Loyd Shapley)是囚徒困境的提出者,他在纳什谈判博弈的基础上建立了合作博弈的公理化体系即沙普利值,这是参与者对预期收益的估计值,然后利用合作博弈来研究和对比不同的稳定方法,并创立了稳定分配理论;埃尔文·罗斯 (Alvin E.Roth)是博弈论的匹配者,其创建的纽约市高中匹配系统解决了高中生填志愿的现实问题,其建立的肾脏捐献匹配系统解决了器官和病人之间的有效匹配问题[30]。
(4)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方法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丹尼尔·卡尼曼 (Daniel Kahneman)将心理学与经济学分析方法研究结合在一起,建立了行为经济学方法,为创立行为经济学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弗农·史密斯 (Vernon Smith)创立了实验经济学方法,为利用实验进行经济学研究确定了初步的标准[31]。另外,还有一些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奖领域是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领域,其中如果有较适合用来研究企业家精神的研究方法,那么这些方法也可被企业家精神方法论吸收和利用。
四、结束语
企业家精神经济学领域首先需要确立其学术边界,然后需要建立一个企业家精神经济学研究方法体系。企业家精神经济学研究方法体系非常广泛,不仅包括从演绎主义到实证主义,从均衡分析到非均衡分析,从现实调研到历史分析,还包括从数理模型到计量分析,从一般博弈、演化博弈到带熵博弈等方法。当为企业家精神确定经济学边界之后,就明确了企业家精神的哲学、目标、中心、方法和定义,于是可将企业家精神框架结构的研究内容延伸到其它领域,如财政支持提升企业家精神水平促进经济发展,金融促进企业家精神提升从而促进经济发展等,这还需要众多文献进一步研究。从理论逻辑上来看,一旦企业家精神经济学的学术边界变得清晰之后,企业家精神问题的研究焦点就会发生转变,即关于“企业家精神学术边界是什么”的理论或范式探讨,会让位于企业家精神的经验实证研究。但目前企业家精神理论研究文献数量较少,实证分析论文数量较多。不管现实和理论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差距,企业家精神理论探讨的文献不能缺少,只有理论研究文献达到一定广度和深度之后,企业家精神的实证研究才有理论根基。而这之后才可以利用企业家精神方法论中的研究方法,将企业家精神理论所定义的边界和联系用经验研究进行测试、证实或证伪,从中为企业家精神理论研究的发展提炼一些好的观点,或剔除一些不合实际的观点。当企业家精神理论的观点利用经验所测试和证实之后,其研究领域和边界的一致性逐渐增加,也会导致企业家精神文献在一流经济学杂志上的可视性增加 (Shane,S.,Venkataraman,S,2000)[4]。总之,不 管在哪个经济学领域研究一段时间之后,必须对其方法论进行总结。笔者是对企业家精神研究领域的方法论进行探讨,或流于粗浅,但在以后的研究中会更加注重将一些新的方法引进企业家精神领域,使企业家精神学者能以更多更新的方法来研究该领域的问题。只有靠企业家精神学者不断摸索,才会在不久的将来有一套完整的企业家精神研究方法论体系。也只有不断增加新的企业家精神研究方法,企业家精神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才可能产生突破性进展。
[1]Hebert,R.F.and Albert N.Link.In Search of the Meaning of Entrepreneurship [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1989,(1):39-49.
[2]David B.Audretsch.Entrepreneurship A survey of the literature[J].Enterprise Papers.2003,(14):1-72.
[3]Kirchhoff,B.A.Entrepreneurship’s contribution to economics[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1991,(16):93-112.
[4]Shane,S.,Venkataraman,S.The promise of entrepreneurship as a field of research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0,(25):217–226.
[5]杨小凯,黄有光.专业化与经济组织——一种新兴古典框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12-45.
[6]朱成全.论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哲学基础[J].财经问题研究,2001,(9):24-27.
[7]Luke Pittaway.Philosophies in entrepreneurship:a focus on economic theor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trepreneurial Behaviour& Research.2005,(3):201-221.
[8]欧雪银.企业家精神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理论、实证与案例[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047-049.
[9]欧雪银.企业家精神对经济发展影响研究 [D].长沙:湖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25-26.
[10]Daniel M.Hausman.Economic Methodology in a Nushell[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89,(2):115-127.
[11]Hutchison.The significance and basic postulates of economic theory[J].6 editions-first published.1941, (5):732-750.
[12]欧雪银.企业家努力和企业家能力差异的影响因素 [J].社会科学家,2012,(3):80-84.
[13]William J.Baumol.Entrepreneurship:Productive,Unproductive,and Destructive [J].Jounr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5):893-923.
[14]Israel M.Kirzner.Entrepreneurial Discovery and the Competitive Market Process:An Austrian Approach [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7,(3):60-85.
[15]Mises,L.v.Human Action:A Treatise on Economics[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49.55-78.
[16]Knight.Risk,Uncertainty,and Profit[M].Boston,MA:Hart,Schaffner& Marx;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21.28-36.
[17]Casson.Enterprise and Competitiveness[M].Oxford:Clarendon Pres,1990.66-85.
[18]Casson,Mark C. Entrepreneurship and Business Culture[M].Aldershot:Edward Elgar,1995.33-42.
[19]刘怀德.不确定性经济学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126-127.
[20]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分析史 [M].北京:商务印书管,1996.21-104.
[21]约瑟夫·熊波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131.
[22]HAL R.Varian.How to Build an Economic Model in Your Spare Time[J].American Economist,1997,(2):3-10.
[23]王少平,李子奈.赫克曼与麦克法登的科学贡献——解读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J].统计研究,2001,(4):41-45.
[24]唐岳驹,唐久红.赫克曼与麦克法登的微观计量经济学理论及其应用[J].国外社会科学,2001,(3):63-65.
[25]鲁 昌.微观经济计量研究回顾与赫克曼、麦克法登的理论贡献[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3):2-6.
[26]郭其友,张晖萍,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乔治·阿克洛夫经济学思想述评 [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11):44-48.
[27]唐久红,唐岳驹.阿克洛夫、斯彭斯和斯蒂格利茨的微观信息经济学理论及其应用 [J].国外社会科学,2006,(2):70-74.
[28]朱小斌,夏国风.罗伯特·奥曼和托马斯·谢林对博弈论的贡献:对冲突与合作的分析 [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11):11-17.
[29]朱小斌,夏国风.罗伯特·奥曼和托马斯·谢林对博弈论的贡献:对冲突与合作的分析 (续)[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12):58-63.
[30]唐明军.博弈论泰斗实至名归——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伊德·沙普利与埃尔文·罗斯[J].中国金融家,2012,(10):71-72.
[31]李增刚.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的基础——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思想介评[J].经济评论,2002,(6):8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