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反对“革命空谈”与邓小平主张“不搞争论”的方法论价值与启示
2014-04-06刘小力
刘小力
(中共武汉市委党校,湖北 武汉43006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既是对历史的总结,也是对现实的警示。反对空谈、强调实干,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20世纪初,列宁在苏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提出要反对“革命空谈”。20世纪末,邓小平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提出了“不搞争论”的主张。梳理列宁反对“革命空谈”与邓小平主张“不搞争论”的思想,把握其精神实质,阐释其当下启示与价值,有助于我们大力弘扬实干精神,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攻坚克难。
一、列宁反对“革命空谈”与邓小平“不搞争论”思想的精神内涵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多次强调反对“革命空谈”的问题。关于什么是“革命空谈”问题,列宁于1918年2月在《论革命空谈》一文中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分析与揭露,他说:“革命空谈就是在这种事变发生转折、既成局面已经造成的情况下,不顾客观形势而一味重复革命口号。口号很漂亮,很诱人,很醉人,但是毫无根据,——这就是革命空谈的本质。”[1](P353)这种“革命空谈”,它“没有一点现实的、客观的根据。感情用事,一厢情愿,怒气冲冲,愤愤不平……仅有这种内容的口号就叫做革命空谈”[1](P355)。也就是说,“革命空谈”就是不顾客观形势和实际情况而一味重复革命口号。俄共(布)党内的“革命空谈”现象在当时主要出现了两次。第一,反对列宁及俄共(布)同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1918年春,为了摆脱帝国主义战争、赢得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有利时机,列宁及俄共(布)决定同德国签订包括割让领土、支付巨额赔款等苛刻条件在内的布列斯特和约。这个决定遭到了以布哈林为首的“左派共产主义者”的极力反对,他们指责列宁及俄共(布)的决定是名副其实的叛卖,宣称签订和约是全线投降、对外投降和对内投降,主张继续同德国作战。而事实上,当时的苏俄尚未建立起强大的军队,根本没有力量同德国继续作战。列宁指出:“要在当前进行革命战争的主张必然变成革命空谈。因为没有军队,没有极其认真的经济上的准备,要进行现代战争去反抗先进的帝国主义,对于破产的农民国家来说,是不可能的事情。”[1](P404)第二,反对列宁及俄共(布)将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主张继续革命。1918年春,退出帝国主义战争的苏俄面临着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宝贵时机,为此,列宁提出发展经济必须采取国家资本主义(苏维埃政权能够加以限制、能够规定其活动范围的资本主义)和高薪吸引资产阶级专家等政策。“左派共产主义者”这一派人对此发起攻击,污蔑“苏维埃政权的政策一开始就与真正的无产阶级性质背道而驰,最近日益公开地走上与资产阶级妥协的道路,而带有明显的反工人的性质”[2](P287)。列宁认为这些人是患有“左倾”幼稚病的“空喊家和清谈家”[2](P285)。1920年底国内战争结束后,在列宁领导俄共(布)又一次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的时候,“托洛茨基派”“工人反对派”“民主集中派”等派别却挑起了一场关于工会问题的党内大争论,严重分散了党领导经济建设的精力。列宁严厉批评托洛茨基等挑起的政治争论“都是毫无实际意义的‘全党讨论’,都是使人力、物力、注意力、时间脱离生产工作,都不过是没有重要的内容的政客的空谈”[3](P285)。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揭开了党和国家历史发展的新篇章。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受“左”的思想影响,人们在改革一开始就存在思想阻力和意见分歧,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各项改革开放方针政策的出台和推行常常被姓“资”姓“社”问题的讨论所困扰,从而使得改革开放停滞不前,迈不开步子。正是怀着对党和社会主义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先后到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视察,沿途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中,鲜明地提出“不搞争论”的思想。他说:“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4](P374)由此不难看出,邓小平“不搞争论”的思想有其特定背景和特定内涵,主要是针对阻碍改革开放的“左”倾僵化思想提出来的,其目的是通过解放思想来推进改革开放,防止在所谓的姓“资”姓“社”问题上搞无谓的争论而贻误发展时机、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要大胆地实践、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二、列宁反对“革命空谈”与邓小平“不搞争论”思想的方法论价值
列宁反对“革命空谈”与邓小平“不搞争论”思想既是一种思想观点,又是一种思想方法,它有着相同的精神气质,在方法论上给予我们深刻的启迪。
1.坚持实践第一的马克思主义观点
早在社会主义由科学理论转变为现实实践的初期,列宁就指出:“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现在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历史关头: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1](P209)1918年春,由于苏德之间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赢得了和平喘息时机,加上苏维埃政权有效镇压了敌对势力的破坏和反抗,列宁提出必须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管理俄国和发展经济上,并提出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对此,党内有人表示反对,并散布了许多错误言论。列宁说:“这些人怎么啦,怎么能够抓住书本上的片言只语而忘掉现实呢?现实告诉我们,国家资本主义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进步。”[2](P235)言外之意是,不能“抓住书本上的片言只语而忘掉现实”,而应当从书本中摆脱出来,根据发展着的实践大胆地进行探索。新经济政策时期,在列宁的领导下,苏俄实行了租让制、租赁制、合作制和代销制等国家资本主义组织经营形式。在党的十一大报告中,列宁在谈到这一问题时说,国家资本主义是个新事物,“连马克思也没有想到要就这个问题写下片言只语,他没有留下任何明确的可供引用的文字和无可反驳的指示就去世了。因此现在我们必须自己来找出路。”[5](P83)所谓“自己来找出路”,也就是说不能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而要在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根据实践需要开拓国家前进的道路。
邓小平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衡量政策、措施、决策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邓小平有个著名的“猫论”,即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也就是说,空洞的争论无济于事,用实践来验证比任何争论更有说服力。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同样要坚持实践标准。邓小平提出了判断改革开放各项措施正确与否的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4](P372)。“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实践标准的具体化,它的理论底蕴就是不以抽象原则作为评判是非的标准,而以社会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邓小平指出:“我们推行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搞强迫,不搞运动,愿意干就干,干多少是多少,这样慢慢就跟上来了。”[4](P374)这些话语充分说明,邓小平提出“不搞争论”体现了一种实践的精神,其实质是坚持实践标准。
2.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刚刚取得十月革命胜利时的俄国,由于经过几年的帝国主义大战,国力耗尽,无力继续作战。同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帝国主义战争是俄共(布)既实际又安全的选择。列宁通过耐心的思想工作和有效的斗争策略,使党内许多持反对意见的同志转变到了正确的立场上来,最终促成了和约的签订。正是在这以后,“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取得了和平(虽然是条件极其苛刻和极不稳固的和平),因而有可能在一段时间内把自己的力量集中到社会主义革命最重要和最困难的方面,即集中到组织任务上来”[2](P150)。这一时期,列宁提出了许多发展生产的措施,如在管理俄国的过程中利用资产阶级专家的作用、有系统地试用资本主义的最新成就“泰罗制”等等。对于这些举措,党内许多人认为这是对资本主义的妥协、对社会主义的背离。列宁指出:“正是为了执行我们的革命任务,并且使这些任务不致成为空想或天真的愿望,而能真正变成现实(能迅速得以实现),正是为了这个目的,我们现在应当把组织工作中的讲求实际和求实精神作为当前首要的、最主要的任务。”[2](P145-146)意思是说,只有实事求是、讲求实际,才能使苏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不致成为空想。
邓小平一生信奉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他说:“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概括的实事求是,或者说一切从实际出发。”[4](P118)还说:“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4](P382)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要解决这一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4](P370),这就要求我们不能陷于空洞的争论,而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始终保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
3.秉持加快发展的思想理念
在列宁领导俄共(布)又一次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的紧要关头,托洛茨基挑起了关于工会问题的党内大争论,从而分散了党对恢复经济的注意力,被迫把许多精力放在工会问题的争论上。列宁严厉批评了托洛茨基,认为他挑起的争论“是用自己的错误使党的注意力和力量脱离切实的‘生产’工作而去进行空洞的、毫无内容的争论”[3](P287)。在党的十大上,列宁再次对这种毫无意义的争论提出了批评,他说:“这种奢侈行为确实是完全不能容许的;我们进行这场辩论,无疑是犯了错误,我们没有认识到,我们在这场辩论中把根据客观条件不应占首要地位的问题,放到了首要地位;我们搞起这种奢侈行为,却没有认识到,我们因而大大转移了对紧要的、严重的、迫在眉睫的危机问题的注意力。”[6](P11)通过以上的话语,我们可以得知,在列宁看来,无产阶级政党在取得国家政权后,不应该把主要精力和宝贵时间浪费在“革命空谈”上面,而应该抓住时机、集中力量加快国家的经济建设,实实在在地建设社会主义。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新技术革命迅猛发展,能不能抓住这个难得的时机发展自己,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成败。邓小平深深懂得机遇对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极端重要性,他说:“我就担心丧失机会。不抓呀,看见的机会就丢掉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4](P375)邓小平曾满怀希望地指出:“现在,我国国内条件具备,国际环境有利,再加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长过程中,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是必要的,也是能够办到的。我们就是要有这个雄心壮志!”[4](P377)时机不是随时都有的,也不是任何人都能认识到的,有时候时机是稍纵即逝的,一旦错过良机,就会贻误经济的发展,我国在这方面有深刻的教训。邓小平主张“不搞争论”的目的同样在于抓住时机、加快发展,不断增强我们的综合国力,从而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三、反对“革命空谈”与主张“不搞争论”的当代启示
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重温列宁反对“革命空谈”与邓小平“不搞争论”的思想,对于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1.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最新实践
在苏俄,“革命空谈”者往往以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自居,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条条框框反对列宁及俄共(布)根据形势和条件作出的方针政策。列宁曾经指出:“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7](P139)可见,列宁是反对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主张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苏俄新的实践。事实上,列宁作出的有关决策都经受住了实践的考验,对于恢复和发展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中国,有些人同样因为受到马克思主义传统观念的束缚,对改革开放持怀疑或者否定的态度。邓小平主张“不搞争论”,其矛头所指也正是困惑人们的姓“资”姓“社”问题。对此,邓小平做了实事求是的回答。他说:“对改革开放,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这是正常的。”我们的政策就是“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4](P374)。这就要求我们,在改革的步骤、途径和措施上,应该鼓励从实际出发,多角度、全方位地大胆探索,不要急于争论,也不要急于下结论。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4](P213)。在当代中国,用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指导新的实践,就是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新的发展阶段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2.消除无聊的空谈和无谓的争论,只能拿事实来说话,让实践去检验
要消除无聊的空谈和无谓的争论,靠空洞的说教和槽糕的执政效果是不能解决的,必须用事实和实践来检验和实现。列宁认为无产阶级政党在夺取政权后,应该用事实来证明自己有带领人民建设国家的本领和智慧,必须“着手进行真正的经济建设,改善党的全部工作,使党能够领导苏维埃的经济建设,取得实际的成就,并且多用行动少用言语来进行宣传”[3](P37),否则“连一个最普通的工人也要取笑我们了。他会说:‘你怎么老是向我们说你要怎样建设,让我们看看你的行动,——你会不会建设。如果不会,那我们就走不到一块,滚你的吧!’”[8](P195)由此不难看出,列宁已经注意到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认为只有取得好的执政成效,才能从根本上赢得人民群众的认同。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邓小平说:“对这个政策有一些人感到不那么顺眼,我们的做法是允许不同观点存在,拿事实来说话。……现在我们搞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心的全面改革,同农村改革一样,起初有些人怀疑,或者叫担心,他们要看一看。……处理的办法也一样,就是拿事实来说话,让改革的实际进展来说服他们。”[4](P155-156)“用事实说话”就是要让改革使国家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使人民获得实实在在的实惠,这样自然就会消除一些无谓的争论。一部改革开放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巩固执政地位的历史。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国内外条件下,我们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必须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始终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
3.党在力戒空谈和不争论中,要善于坚持策略的灵活性与原则性的统一
不空谈、不争论,不是说可以不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而是说,要以不空谈、不争论的方式坚持策略的灵活性,在执行灵活策略的过程中贯彻策略的原则性。列宁曾指出:“在布尔什维主义全部历史中,无论在十月革命前或十月革命后,都充满着……实行机动、通融、妥协的事实!”[9](P49)列宁在领导俄共(布)执政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妥协策略,包括主张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和高薪吸引资产阶级专家发展经济等,列宁认为这种妥协是正确的、合理的,因为经过这种妥协,苏俄赢得了和平喘息的时机,增强了经济实力,达到了巩固苏维埃政权的目的。在中国,姓“资”姓“社”问题对顺利推进改革开放造成了极大的困扰,邓小平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的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4](P372)他用深圳特区的例子说服那些担心搞资本主义的人,他说:“特区姓‘社’不姓‘资’。从深圳的情况看,公有制是主体,外商投资只占四分之一,就是外资部分,我们还可以从税收、劳务等方面得到益处嘛!”[4](P372)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邓小平在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同样善于采取妥协灵活的策略,利用资本主义的目的在于发展社会主义,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由于我们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坚持了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同时对改革开放过程中所采取的一些具体措施采取了妥协灵活的政治策略,从而赢得了时间,抓住了机遇,使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列宁亲手缔造的社会主义苏联虽然已走向了历史的终结,但其思想理论却在社会主义中国得到了继承和发展。自从邓小平提出“不搞争论”并在全党牢固确立实践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以后,我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对“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反复强调,则是对列宁和邓小平思想的当代继承和新发展。
[1]列宁全集:第3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列宁全集:第3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列宁全集:第40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邓小平文选: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列宁全集:第4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6]列宁全集:第4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7]列宁全集:第29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8]列宁全集:第4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9]列宁全集:第39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