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犯罪及其侦防对策
2014-04-06刘家佶刘文强
刘家佶,刘文强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刑侦系,辽宁沈阳110854)
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犯罪及其侦防对策
刘家佶,刘文强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刑侦系,辽宁沈阳110854)
我国流动人口犯罪呈现数量逐渐增加、犯罪主体低龄化、犯罪组织方式复杂化的趋势,应加强信息建设、建立打防控一体化的协同作战机制、加强警务模式创新以提高对流动人口犯罪的侦防工作效率。
城市化;流动人口犯罪;侦防对策
据国家人口计生委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2》指出:“我国流动人口总量已接近2.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7%,平均年龄约为28岁。中国的城镇人口比重超过50%,流动人口规模达到历史新高,流动人口流量、流向、结构和流动人口群体的利益诉求都在发生深刻变化”。这个庞大规模的“城市新移民”推进了我国的现代化、城市化进程,同时也使地方社会治安、社会管理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挑战。城市社会治安形势的恶化与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收入差距拉大、社会价值失范、社会控制体系弱化、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的法律保障不充分、流动人口自身的素质等方面是密不可分的。面对宏大的城市流动人口,如何维护社会治安和保持社会稳定,无疑是摆在我国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无法回避的现实课题。
一、我国城市化及流动人口犯罪现状
我国的流动人口绝大部分是来自于贫困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他们来到城市往往做的是最底层的工作,而且居住条件差,甚至还会面临拖欠工资的窘境,他们的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随时可能面临失业的危险。这些同城市的现代化生活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客观上刺激了流动人口犯罪的产生。从基本情况来看,流动人口的职业主要集中于收入较低的单位用工、建筑、搬运、收旧拾荒以及无业人员[1]。绝大部分流动人口没有受过相关的法制教育,法律意识淡薄。他们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否违法,在受到不法侵害时也不会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流动人口犯罪主体以青少年为主,其中男性占绝大部分,女性的犯罪比例亦有上升趋势。流动人口犯罪的目的大部分是图财,所实施的犯罪大多是侵财类犯罪,其中以盗窃和抢劫比例最大,犯罪有一定的突发性,相当一部分犯罪是临时起意。
除此之外,我国流动人口犯罪还呈现数量逐渐增加、犯罪主体低龄化、犯罪组织方式复杂化的趋势。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涌入城市的流动人口在不断增多,流动人口的犯罪数量也随之逐年增加。年轻的城市新移民进入城市后,很难立刻融入城市生活,在与原来的生活方式告别的同时却很难与现在的生活产生共鸣,精神上的无归属是他们犯罪的深层次原因。流动人口外出打工大多是以老人带新人的方式,同乡聚居,乡土观念严重,极易以血缘、亲缘和地缘关系拉帮结伙,形成共同利益群体,以团体为单位进行犯罪活动。有的团伙内部分工明确,正向着犯罪集团的趋势发展。
二、我国流动人口犯罪的特点及心理分析
我国流动人口构成的特殊性造成了我国流动人口犯罪的独特性。正确把握我国流动人口犯罪的特点及对该群体进行深刻的心理剖析,对今后的警务工作将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国流动人口犯罪主体从性别上看主要以男性居多。全国8个城市的15000名在押流动人员犯罪嫌疑人的问卷调查显示,男性占总数的83.4%,女性占总数的16.6%,去掉从事卖淫活动的女性犯罪人员外,一般意义上的女性流动人口犯罪嫌疑人占总数的9.5%,男性占90.5%,这同当前各级公安机关所掌握的比例是一致的[2]。在流动人口犯罪中,不同性别的主体也体现出不同的特征。男性更容易实施暴力侵财类犯罪,而女性更容易实施与毒品相关的犯罪,另外还有卖淫、诈骗类犯罪等。
从犯罪心理特征来看,首先,图财心理是流动人口实施犯罪行为最明显的一个心理特征。他们是“城市的边缘人”,这种相对剥夺感就显得特别强烈,加上大部分流动人口文化素质较低,习惯性错误地把他们所受到的不平等待遇归因到金钱方面,他们认为只要有了钱就可以享受和城市人一样的待遇,甚至比城市人还要强,这种扭曲的求富心理导致了他们实施犯罪不计后果,犯罪所得到的钱财往往又挥霍在享受方面,他们借金钱来证明自己的地位,弥补心理上的不平衡感。
其次,流动人口中亲缘、血缘、地缘情节较重,他们有的独自来到城市中,孤独感强烈,遇到同乡就会倍感亲切。由于他们身份地位相同,成长经历相似,来到城市的目的相类似,所以心理上相互依赖程度就很大。在现代“互喻型”社会里,群体心理对个体的去个体化作用变得更加强烈,流动人口更容易在这种环境下丧失自我,进行犯罪。
最后,反社会心理是一种对仇恨的泛化,犯罪者把对某个人某件事的愤恨归因于社会,认为整个社会对他们的态度都是蔑视和仇视的。反社会心理在当前社会阶层矛盾日益凸显的环境下更容易出现,而且也容易被流动人群所接受并产生共鸣。反社会心理的社会危害性最大,犯罪人会多次、不定时地、不计后果地对社会进行报复。因此,要警惕流动人口反社会情绪的产生,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和保障工作,降低恶性案件的发生率。
三、对流动人口犯罪的侦防对策研究
(一)情报信息主导侦查
流动人口的数量之大,流动范围之广给传统的侦查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情报信息系统的建设将为流动人口犯罪的侦破工作提供有力的工具。情报工作是以动态人员管控和重大事件预警为切入点,将存在于社会各行各业的有价值信息整合起来,不断对比碰撞,深入挖掘信息背后隐藏的犯罪动向,主动预防犯罪。情报信息网络的优点在于能够整合大量的数据,实现资源共享,可以将有价值信息收集串联起来,锁定其活动轨迹,掌握流动人口的动向,为侦查和追捕提供方向。
情报系统极广泛地拓宽了侦查思路,提供了有效的线索保障,但唯有通过扎实的基础工作获取基本的信息数据才能加以提炼、研判,形成准确、丰富、有效的情报,从而为信息侦查、服务实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这就要求我们进行以下工作:
一是不断加强公安内部信息的整合。为消除信息壁垒,节约办案成本,提高刑侦部门快速反应能力,应积极与其他警种、部门进行沟通协商,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公安内部系统的优化整合。
二是不断拓展社会信息的采集工作。在整合公安内部信息资源的同时,将信息整合工作由公安内部转向了公安外部,逐渐将信息采集工作伸向社会各类行政管理信息。通过与工商、社保、交通、供水、供电、供气等部门沟通,搭建刑侦业务联系平台,利用各类社会资源信息服务侦查破案,为侦查工作奠定坚实的信息基础。
三是建立定期通报制度,严把信息质量关。通过网站,每季度对各基层单位信息录入情况进行通报,严把信息采集、录入、质量和时效关,督促各基层单位不断进步。
(二)建立打防控一体化的协同作战机制
打防控一体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防范与打击是相辅相成的,预防犯罪的各项措施只有真正落实才能达到预防流动人口犯罪的目的,对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刑事犯罪行为人必须进行严厉打击,才能起到震慑作用,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3]首先,严厉打击要建立在信息的分析预测基础之上,因为信息分析是严格依靠现有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得出来的,有其科学性,这一点是任何主观臆断都不可比拟的。其次,在科学决策的基础上,还要加强日常对流动人口的信息收集工作,摸清流动犯罪人口的底数和情况,运用技侦手段精确打击,把握侦查的主动权。最后,还要加大严厉打击力度,提高民警的快速反应能力,加强队伍训练,提升民警整体素质。
在大量的流动人口面前,公安机关要主动掌握信息,完善管理模式。将居住证的登记政策落到实处,确保执行过程中始终如一。要主动利用现代化手段收集信息,包括流动人口的身份信息、婚姻情况、就业状况及流动情况等,还要主动对辖区内的流动人口聚居点进行定期摸底,了解人口流动情况,严格落实管理责任制,也要对其他娱乐场所、宾馆、酒店、旅馆、市场等情况定期汇总,对本辖区内的流动人口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三)加强警务模式创新
对于流动人口犯罪问题的解决更多的在于警务机制改革,探索出新的社会管理模式和警务工作模式。警务模式的创新是有效遏制犯罪的重要因素。例如,东莞地区推行的警力下沉,警务机制改革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公安机关办案效率,优化配置有限的警力。东莞市实行驻所办案中队分别派驻各派出所(中心警务区),负责派出所辖区内所有警务区的除重大的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涉外犯罪、经济犯罪、集团犯罪案件以外的刑事案件的受案、立案、撤案、采取强制措施和侦查,除简易程序和治安调解案件以外的行政案件的受案、调查取证和处理;负责承担派出所在办理案件中的审核职能。
当前,我国警务模式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实现由管制型向服务型的转变;二是实现由被动型警务向主动型警务转变;三是优化社区警务模式。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社区将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构成单元,社区警务也将成为警务工作的重要模式。因此,应在逐步完善当前社区警务模式的前提下,实现社区警务模式创新,强化社区内警务体系建设,实现社区警务与其他警务模式的协调配合。
[1]高兴.流动人口犯罪与预防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
[2]王智民.当代中国流动人口犯罪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
[3]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课题组.未来二十年流动人口犯罪对辽宁社会稳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4).
DF792.6
A
1673―2391(2014)01―0167―02
2013-09-02责任编校:周文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