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
——范光
2014-04-06
人物介绍
——范光
范光,男,汉族,1966年2月出生于四川省遂宁市,1985年7月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原成都地质学院)三系放射性矿产地质专业,2011年获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专业硕士学位。高级工程师(研究员级),国家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现任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分析测试研究所副所长,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全国微束分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SAC/TC38)副主任委员,中国辐射防护学会氡专业委员会委员。
自1985年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在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三室从事矿物包裹体、电子探针分析测试工作,其中1987—1994年主要从事金矿地质研究,参加了 “熊耳山南东麓金成矿特征及找矿方向”、 “得亭金矿田矿化特征”等研究课题,为落实瑶沟金矿做出了贡献,研究成果先后获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一次。
1993年进入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分析测试中心从事电子探针和X射线衍射分析测试和应用工作。1997年至今,一直在分析测试研究所从事管理和科研工作,致力于核地质分析测试事业的发展,主持建立、健全了分析测试所质量管理体系,推动了测试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提高,为分析测试研究所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20世纪90年代末至2002年,参加了钱家店铀矿床发现与勘探过程中的多个项目研究工作,完成钱家店铀矿物质成分研究和勘探过程中的样品分析测试质量控制等工作,研究成果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4—2005年,负责核工业地质局生产中科研项目 “二连盆地赛汉高毕—巴彦乌拉矿床物质成分研究”课题,首次详细研究了二连盆地铀矿床的铀赋存状态、地球化学特征和成矿时代。
2003—2005年,负责建设部 “中国土壤氡水平研究”课题,组织全国30多个单位完成了20个城市土壤氡水平调查,获得了全国城市土壤氡水平的基础资料,有利于指导在工程建设中进行氡控制。研究成果获建设部华夏建设科技进步三等奖,出版了专著 《中国土壤氡概况》。
2010—2011年,负责完成 “田湾核电站附近海域放射性水平现状调查”课题,主持建立海水、海洋生物等样品中放射性核素的系统检测方法,该项工作系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首次独立完成的与核电建设有关的放射性环境本底调查工作,锻炼了队伍,扩大了影响。
2010—2013年,负责国防科技工业局核能开发项目子课题 “非洲中南部古老地块铀矿化分量化探探测技术研究”,完善了分量化探技术在不同地质景观应用的技术方法,分别在纳米比亚、尼日尔等国家圈定了多个铀成矿远景区,为核工业海外铀资源扩大提供了依据。
2011—2013年,负责国防科技工业局技术基础项目 “电子探针微区原位分析标准物质研制”课题,研制了3种天然铀矿物电子探针分析标准物质,初步解决了铀、钍矿物电子探针定量分析的量值溯源和质量控制问题,填补了国内空白。
2011年以来在新矿物的发现和研究方面取得新成果,先后发现了 “栾锂云母”、 “氧钠细晶石”两种新矿物获得国际认可;同时,详细研究了两种国内首次发现的铀矿物 “水磷钙铀矿”和 “束磷钙铀矿”。另外,先后主持制、修订国家标准 “GB/T15074—2008电子探针定量分析方法通则”、 “GB/T17359—2012微束分析 能谱法定量分析”和核行业标准 “EJ/T751—2014放射性矿产地质分析测试实验室质量保证规范”。
参与科研项目十几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次,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管理创新优秀奖1次。公开发表论文20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