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贸易学专业跨学科研究生培养与实践探析

2014-04-06徐玉梅

关键词:跨学科国际贸易导师

徐玉梅,杜 葳,李 慧

(东北农业大学a.文法学院;b.经济管理学院,哈尔滨150030)

国际贸易学专业跨学科研究生培养与实践探析

徐玉梅a,杜 葳b,李 慧a

(东北农业大学a.文法学院;b.经济管理学院,哈尔滨150030)

目前,国际贸易学专业研究生只具备单一学科的专业知识已难以适应现代科学的发展要求。我国国际贸易专业研究生现有培养模式存在较大问题,针对性地提出改革建议,探索新的培养模式,培养既能进行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研究,又能从事对外贸易实际业务的高级专业人才已势在必行。

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培养模式;联合培养

一、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内涵及时代意义

跨学科,Interdisciplinary,西方学者伯杰克在《跨学科——大学的教学和科研问题》中指出跨学科是两门或者两门以上不同学科之间紧密联系的和明显的相互作用,包括从简单的学术思想,甚至全面交流整个学术观点、方法、程序、认识和术语以及各种资料[1]。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则是一种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横向式的培养。此种培养模式打破了相关、相近学科群间的壁垒,力争寻找相通点,是发展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一种新的培养模式。因此,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具有较强的时代意义。

第一,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削弱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间的差异,有利于文理学科的交叉融合,促使研究生全面发展。

第二,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给研究生教育注入了新思想,拓宽研究思路,形成新的研究方向,丰富并充实原有学科的研究领域。

第三,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有利于研究生涉猎多学科知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有利于研究生获得创新性研究成果。

据统计,从1901年到1990年间颁发的82次诺贝尔化学奖中,生物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三门学科得奖共计71次,跨学科的比例占87%,它们都是化学、生物学、数学、统计学、量子力学等学科交叉渗透所取得的成果[2]。究其成功原因不仅是因为有一流的专业教育,更重要的是跨学科培养起步早,开拓了学生思维。

二、国际贸易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际贸易学专业研究生培养一定程度上是欲培养具备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业人才。但目前的培养模式与培养目标存在较大的差距。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课程特色不突出,实践课程体系不完善

课程教学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环节,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载体,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在英国各高校中牛津大学现有30%以上课程都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科目结合而成的。目前,我国多数学校国际贸易专业研究生开设《国际贸易惯例与政策》、《国际贸易实证研究》、学术活动和社会实践等课程。从课程安排来看,部分专业课程与本科生课程内容上存在重复,造成了浪费,研究生教育深层次不够,实践课程体系不完善的问题。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较少,导致研究生空谈理论,实践能力较差,从校园走向社会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所需的时间偏长。

2.指导模式限于传统的“师徒式”

国外多数高校对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日本名古屋大学建立了由领域专业群和复合专业群构成的流动型研究生院体系,为跨学科培养提供了基础保障。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国际贸易学专业对研究生的培养方式普遍采取的是一对一的“师徒”模式。这种方式虽然使得研究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各个环节都有导师亲自指导,但学生的学科视野也同样受到了限制。究其原因有二:一是研究生的研究项目,大多是按照导师的课题项目来进行的。国际贸易学专业硕士导师大多是学术型的研究人员,实践经历和专业实践教学能力相对缺乏;二是多数导师只精通一个学科,这必然导致学生缺乏新的视角对专业问题进行新的合理判断,难以有效开拓学生思维、提高其综合素质。

3.科研条件较弱

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评判研究生教育质量和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国际贸易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践主要立足于导师的科研项目。多数高校国际贸易学科起步较晚,科研力量相对较弱,导师申请到国家级的课题和项目并非易事。此外,国际贸易学科很少与本地企事业单位合作。有限的科研经费,将限制国际贸易学专业研究生的实践能力,降低开拓探索性,以上种种往往导致学生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参加的科研实践少,从而独立科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3]。

三、对国际贸易学专业研究生现有培养模式改革的建议

1.目标定位以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为主

推行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明确培养目标的意义尤为重要。培养目标的定位要综合考虑学生的未来就业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国际贸易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强、适应面广的应用经济学科专业。在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确立问题上,应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助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目的,应培养具有分析与解决国际贸易实践问题的能力,掌握先进的分析手段及实际操作技能,在一定程度上具备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业人才。

2.完善管理体制,加强制度创新

首先,鼓励学院间学科交叉、交流、融合,组建国际贸易学跨学科研究生中心,为跨学科研究生之间交流学术思想提供场所和平台。比如,国际贸易学专业与法学专业的交叉。其次,效仿国外先进经验,设立每学年三学期制。春、秋季即第一与第三学期,主要进行课本上专业知识的学习,在夏季即第二学期主要是实践教学,建立校外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基地,为学生更好的将理论融于实践提供良好的平台,从而能真正的深入实践中。研究生院要不断进行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给跨学科研究生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

3.转变研究生培养方式,建立联合培养机制

我国主导性的研究生培养方式是传统的“师傅带徒弟”式。毋庸置疑,这显然不利于研究生视野拓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通过联合培养研究生来实现。具体而言,这种联合培养机制可以通过双向选择实现。一是导师选择。导师可以选择与其他院系的教授合作培养,从而最终确定其研究生的研究领域。二是研究生选择。学生可以根据就业和升学需要选择除导师外的其他学院的导师进行指导。另外,还可以聘请一些其他院校相关专业学术水平较高的客座教授对本校研究生进行指导,推行校际合作,促进学科间的相互融合。国际贸易这类应用经济学专业可以与企事业单位积极开展联合培养,打造更出色综合素质更高的优秀人才。此外,国际贸易学专业除了应注重国内跨学科培养,还应注重与国际上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接轨。

4.制定培养计划,优化课程设置

中国教育部也于2010年开始修订专业目录,强调兼顾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专业设置。国际贸易专业研究生的相关专业知识较薄弱,本专业研究生教育在不同学科间划分界限分明,培养出的学生只具备单一的学科素养,难以适应新的时代需求。因此,本专业学科划分要粗且应淡化,拆除学科之间的壁垒。在设置新的交叉学科专业时要淡化专业界限。此外还应扩大国际贸易学专业选修课的范围,允许研究生在其他系、科听课等多重举措促进跨学科研究生的培养。

5.举办多类型、高层次的跨学科论坛

高校各种学术论坛和学术讲座大多层出不穷,而跨学科学术论坛却很少。跨学科学术交流更易产生思想火花,培养新的综合的学术思维,因此,各高校国际贸易学专业应积极努力举办各种形式的跨学科学术论坛,既可以是形式较为自由的学术沙龙,也可以是传统的常规学术讲座。通过各类跨学科学术论坛,对跨学科学习氛围的形成大有裨益,从而有力地推动跨学科研究生的培养[4]。国际贸易专业就可以与法学院经济法或者国际贸易法等专业合作,共同举办国际贸易惯例与规则或国际贸易法制研究等跨学科的学术论坛。从法律视角加深对本专业国际贸易学的理解和领悟,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术思维。

[1]项蓓丽.跨学科研究:研究生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

[2]马晓丽,崔明德,李国栋.跨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为例[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

[3]胡伟辉.国际贸易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以重庆工商大学为例[J].改革与开放,2013,(6).

[4]周叶中.关于跨学科培养研究生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8).

[责任编辑:赵天睿]

Analysis of the Professional Training and Practice of Interdiscip linary Graduate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Econom ics

XUYu-mei,DUWei,LIHui

Atpresent,itisdifficultfortheinternationaltradegraduatestohaveonlyasingledisciplineprofessional knowledgeand toadapttotherequirementsofthedevelopmentofmodernscience.Thetrainingmodeofourinternational tradegraduateshassomeimportantproblems.Itisnecessarytoputforward reform suggestions,aim toexplorenewmodels oftrainingstudents,whichnotonly tohaveinternationaltrade theoryand policy,butalso tobeseniorprofessionalsengagingin foreign tradebusiness.

interdisciplinary;graduatetraining;trainingmode;co-culture

G642.0

:A

:1008-7966(2014)06-0149-02

2014-09-12

黑龙江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国际贸易学专业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JGM_HLJ_2013020)

徐玉梅(1977-),女,黑龙江伊春人,副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国际贸易与国际贸易法制研究;杜葳(1992-),女,黑龙江大兴安岭人,2012级国际贸易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李慧(1978-),女,黑龙江哈尔滨人,讲师,从事国际贸易法研究。

猜你喜欢

跨学科国际贸易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你应该知道的国际贸易
警惕国际贸易欺诈
点扬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V eraW an g
导师榜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