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子山——我学术成长的摇篮
2014-04-06尹均生
尹均生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湖北武汉,430079)
1955年,我从鄂北山区的小县城均县来到武汉华中师范学院就读中文系。对于一个连电灯和自来水都没有见过的山城小伙,这个九省通衢的大都会是多么新鲜。但是满怀学习知识渴望的我,不是来欣赏大城市风光的,而是中文系那些名教授的课深深地吸引着我。系主任方步瀛教授讲起元曲和关汉卿低咏高唱,如醉如痴;石声淮教授上课一会儿用古韵高咏屈原的楚辞,一会儿对我们喊着“孩子们”;高庆赐教授以打机枪的语速讲现代汉语,口里一讲毕,板书刚好写完;杨潜斋教授讲课时说,“我站在讲台你们就记,我离开讲台你们就不记”,但他常常站错地方;许清波教授虽然个头矮小,但讲现代文学时声音特别尖细而高亢;谢善继教授讲唐诗摇头晃脑,十分投入;熊庚甫教授讲写作课丝丝入扣;王仁载老师上写作课时,对我写的一篇童话大加赞赏;胡雪教授讲外国文学,慢条斯理,如烹小鲜。我们还有幸聆听了原华中大学校长、著名哲学家韦卓民教授的逻辑学,先生声若洪钟,气度轩昂,讲课时却幽默风趣,且善于奖掖学生,我在面试时就受到过先生的褒奖。教授们以他们丰厚的学养滋润着我们的心田,以他们对教育工作的热情感染着我们的衷肠,以他们高尚脱俗的人格影响着我们的灵魂。正是在那较为平静的两年,他们的教学为我们将来做学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们虽然全都驾鹤仙去,但我们怎能忘记他们的恩泽和教诲!
但是,接踵而至的政治运动使我们告别了知识的正常追求。1958年我提前毕业后分配到校报工作。在编辑之余,我从没有忘记自己的专业,经常动笔写一些文学评论文章。在编辑岗位,我结合工作,研究了新闻、通讯、报告文学的写作。“文革”期间,1971年我在隔离审查中,看到一张《参考消息》,头版大标题《毛主席同斯诺谈话引起国际巨大反响》吸引了我。从此,我就收集有关斯诺的图书和资料,开始了对美国记者、报告文学家斯诺《西行漫记》的研究。粉碎“四人帮”后,大学校园恢复了教学和学术活动,我也调回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1980年,在作家黄钢的倡议下,在武汉师范学院(现湖北大学)召开了“全国报告文学创作讨论会”。我代表华师作了《报告文学——新型的独立的文学样式》,引起与会代表的极大兴趣,由此开始了我报告文学研究的旅程。
20世纪80年代,全国科学大会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拂祖国大地,吹拂十年冰冻的科学教育园地,吹拂全国高校校园。在此前后,邓小平同志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掀掉了强加在知识分子头上的“两个估计”,即“四人帮”1971年炮制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诬蔑教育战线是“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大多数教师“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1977年8月8日,邓小平同志就在科学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对全国教育战线十七年的工作怎样估计?我看,主导方向是红线。应当肯定,十七年中,绝大多数知识分子……特别是教育工作者,他们的劳动更辛苦……如果对十七年不作这样的估计,就无法解释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了。”[1]在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拨乱反正,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从此“科学的春天”降临神州大地,广大知识分子获得精神解放。
那是一个激情飞扬、壮志凌云的岁月,我作为知识分子的一员,那种获得重新解放的心情,是今天的青年无法感受和领悟的。只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用当时的话说,就是“甩开膀子大干”,要为社会主义祖国贡献力量。这个时候,钻研教学,开展科研,发表论文,撰写著作,再也不担心被说成是“名利思想”“白专道路”;同国外同行、友人联系,再也不怕被扣上“里通外国”的“间谍”帽子了。
1980年,我正担任中文系写作教研室副主任。为了开拓写作教学、科研的空间,我依据自己的兴趣和多年积累,便选定散文、报告文学作为科研方向。这一年,我在北京参加了(中国)国际报告文学研究会的筹备工作,并报教育部核准。同时,中南分会在我校成立,由作家碧野任会长,副校长杨平任副会长,我任秘书长。当时筹划的第一个学术活动,就是1982年在我校召开“纪念著名报告文学家斯诺逝世十周年学术研讨会”。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协主席、著名外交家王炳南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行文批准,同意“纪念斯诺学术研讨会”2月28日在华中师范学院举行。湖北省省委领导陈丕显、李夫全和斯诺夫人洛伊丝参加了大会。
埃德加·斯诺是活跃于20世纪的美国新闻记者,1936年6月冒险进入陕甘宁边区,采访毛泽东,写出了轰动世界的报告文学《红星照耀中国》(中文译本书名为《西行漫记》),是第一个向西方介绍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人物的报告文学家。上海最早出版中文译本后,立即吸引了广大读者,众多追求进步的知识青年读了《西行漫记》,朝圣般奔赴陕北参加革命,不少人成了中国革命的栋梁之材。但“文革”期间,“四人帮”极左思潮肆虐神州,他们害怕真理,竟不准《西行漫记》出版发行。我们的学术讨论会不仅是研讨这部优秀报告文学,而且有拨乱反正、批判“四人帮”极左思想、恢复优良革命传统的积极意义,因此吸引了全国许多大学里同行研究者的注意。上海的复旦大学、上海师范学院,北京的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以及西北大学、河南大学、广西师大、湖南师大、厦门大学等十个省市的数十名学者,以及武汉地区的新闻记者齐聚桂子山,徐迟、碧野、黄钢、曾卓、李蕤等著名作家也来出席会议,共襄盛会。
这次会议后,经刘若曾院长批准,我校成立了全国第一个“斯诺研究中心”,我是中心负责人。我们这个学术团队,由此开展了30 多年的斯诺研究,并在全国高校首开“国际报告文学研究”课程,培养研究生。此后30多年来,我校又多次主办全国或国际斯诺学术研讨会,如1984年与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合办的“史沫特莱在中国”学术研讨会;1992年在我校举办的“纪念斯诺逝世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1997年的“纪念《西行漫记》发表60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2003年参与中央电视台制作《斯诺夫妇与中国》电视专题片(英语版),在CCTV 9频道向欧美世界播出;2005年与福州大学合办的“纪念斯诺诞辰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2011年,在我校举办了“埃德加·斯诺和海伦·斯诺论坛”,美国南犹他大学校长本森博士率团与会,我向南犹他大学校长赠送了新出版的学术专著《国际报告文学的源起和发展》,湖北省副省长赵斌到会讲话,福州大学、厦门集美大学数十位学者参加讨论。这些以我校为主举办的学术活动,扩大了我校的学术影响。
我本人出版的学术研究成果共有18种,如《写作学概论》《新闻体裁写作》《国际报告文学研究》《斯诺评传》《斯诺怎样写作》《纪念史沫特莱》《20世纪永恒的红星》《中外名记者眼中的延安解放区》《文苑萍踪》《国际报告文学的源起与发展》《中外名记者及其新闻风格》《斯诺夫妇与中国》等。有的著作被国家图书馆列为“国家特色资源图书”,有的发行到国外,有的成了后来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许多高校博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
此外,我还参与了800万字19卷本《中国报告文学丛书》的编纂工作;我组织写作教研室和中南地区高校合编的《写作概论》,发行60余万册;我主编的《写作学概论》再版多次,并主编《中国写作学大辞典》等。这些著作和论文,有的是大学专业课教材,有的获得优秀图书奖。我曾受教育部委托,主持了全国《写作》课教学大纲的制订,主办了“全国写作课教师进修班”,主持全国电视卫星教学《写作与作文评改》,向全国及东南亚地区播放。在国际学术交流方面,我同美国斯诺基金会、日本报告文学学会、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关岛大学、日本千叶商科大学、津田塾女子大学的教授、学者、学生进行过交流,互赠研究成果。还应邀在西北大学、湖南师大、广西师大、福州大学、西南师大、内蒙古师范大学及武汉多所高校进行“斯诺研究”等学术报告或讲座,受到了青年学生的热烈欢迎。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的学术研究得到中央、湖北省委、省政府和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热情鼓励。前国务院副总理、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会长黄华,1996年致信湖北省省长蒋祝平说:“武汉在宣传斯诺和海伦·斯诺方面,一向坚持不懈,工作相当出色。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尹均生十多年来倾注大量精力于此项事业,孜孜不倦,我对他深感敬佩。”学术界也给予了积极评价,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中国斯诺研究中心主任王学珍同志说:武汉的斯诺研讨会“主要工作是您和您领导的研究中心做的,你们自1982年以来已出版8部(研究)著作,更重要的是您亲自培养硕士研究生,这将使斯诺研究后继有人”。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林非先生说:“尹均生教授对于国际报告文学的研究确实是在这个充满巨大生命力和发挥广泛社会效应的领域中间作出了全面而又深入的建树。”“中国知网”资料评述说,“尹均生教授以近30年的努力,在中国开展埃德加·斯诺及其《红星照耀中国》的学术研究”,“尹均生将国际报告文学的研究带入学院、带进课堂,将其纳入新闻与文学的视野,纳入世界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的格局”。2012年1月,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在北京举行“全国首届报告文学理论批评颁奖大会”,我的学术专著《国际报告文学的源起与发展》获优秀奖。评委会发布颁奖词:“尹均生教授是资深的报告文学理论家,著述颇丰,他长期以来潜心于国际报告文学的研究,《国际报告文学的源起与发展》是他这一学术成果的结晶。该著展示了近百年来国际报告文学的整体风貌,尹教授是中国当之无愧的国际报告文学研究开创者。作者还以全球化的视野审视中国报告文学,在报告文学理论方面颇有建树。”现任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李向农教授鼓励说:“您30年如一日,开拓创新,立德树人,事迹感人。”
由于斯诺研究和国际报告文学研究的成绩,1993年我成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9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认定我是现当代文学博士点散文、报告文学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1999年被湖北省委、省政府授予“湖北出版名人”荣誉称号。2010年,湖北省大型时政刊物《今日湖北》刊登长篇通讯:《为美国斯诺“平反”的中国推手——记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尹均生》,2011年文学院主办的《文学教育》刊登梁志群副教授写的《国际报告文学学科奠基人尹均生教授》。2012年《长江商报》刊发《尹均生:国际报告文学中国拓荒者》,《文艺报》《中华文化论坛》《中国社会科学报》和中央求是理论网均刊发了书评。2013年3月18日《湖北日报》刊登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樊星教授写的《充满阳光和活力的学者》,介绍了我的学术历程。中国作家网、中国日报网、湖北教育权威信息发布网、华大在线等大型网站全文转载。我的个人业绩被载入《中国作家大辞典》《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家辞典》(英文版)《中国写作理论家》等国内外辞书。
我在桂子山生活了59年,几十年学术研究的路似乎并不漫长,但我的根始终扎在文化底蕴丰厚、学术大师如林而又钟灵毓秀的桂子山上,我个人取得的成绩,也只是沧海一粟,但是我由此认识到,这几十年能取得一定的学术成果,是我们的老师的知识哺育和人格熏陶,得力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和煦春风,邓小平同志倡导的开明的知识分子政策,党所营造的良好而宽松的学术环境,以及学校党政领导的大力扶持,家人的理解和帮助,才可能使这一切成为现实。
这就是我学术成长之旅最深切的体会。
注释:
[1]邓小平:《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一九七七年八月八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