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饲养场的问题分析与对策
2014-04-05任卫东王文才张莉
任卫东 王文才 张莉
农村饲养场的问题分析与对策
任卫东 王文才 张莉
(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畜牧局 257000)
我国是畜产品生产大国,近年来,畜产品安全问题比较突出,对畜产品质量安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农村饲养场是我国畜牧业与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加强农村饲养场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东营区是东营市中心城区,为及时掌握全区农村饲养场的生产动态,发现并纠正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强化对农村饲养场的监管力度,笔者自2013年1~10月对辖区40家农村饲养场进行了调查。从调查情况看,各类饲养场各具特色。通过检查发现了的部分问题,针对问题,也提出了一些对策性的措施以供参考。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布局不合理,饲养条件差 有的饲养场是在农户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设施的情况下,利用现有的厂房、倒闭的饲养场所、老宅院等,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土法上马的,没有必要的消毒防疫制度和设施。规模小,条件差。虽然养殖场在本区较多,但因资金、场地等条件的限制,多是星星点点,分散饲养,布局不尽合理。另外,由于畜禽舍的迁就性使得畜禽舍的保温和通风难以达到合理要求。有的饲养场设在村子中央,人口密集,环境污染严重,这就必然增加了防疫难度。还有的尽管远离村庄,但水、电、路、讯不便,难以应付突变天气和停水、停电等紧急情况。
1.2 缺乏专业人员,管理水平低 业务能力是搞好饲养管理的关键。然而据笔者对40家饲养场调查,具有相关中专学历的7名,占饲养管理人员总数的9%;具有相关大专以上学历的3名,仅占4%;执业兽医师仅有2名;其余均是没有学历,甚至是文盲,缺乏基本的饲养管理知识和临床观察经验,也不注意总结、积累经验,对一些常见多发的传染病、寄生虫病的防治办法不甚了解。消毒意识不强,存有“消毒不起作用,搞不搞都一样”的错误思想。缺乏对温度、湿度、通风等环境条件的管理控制措施。形成了“人人能养鸡,户户能办厂”,侥幸“发财”的低档次管理模式。
1.3 发展缓慢,且不平衡 在全区40家饲养场中,批养1000~2000只的5户,占饲养场总数的12.5%,批养2000~ 10000只的30户,占75%,批养10000~100000只的4户,占10%,而批养100000只以上的1户,仅占2.5%。由此可见,农民的养殖意识还局限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另外因怕担风险,发展仍较缓慢,且不平衡。有的乡镇已发展到25户,而有的乡镇只有2户。
2 发展的对策
2.1 合理布局,改善管理条件 在布局方面,既要符合标准,达到业务部门对饲养场的要求,又要因地制宜,切合各自实际和自身条件,使其具有可行性和扩大发展的潜力。选址要建在地势干燥,避风向阳,远离居民区和污染区,水源充足,供电稳定,交通便利的地方;舍内要有通风、保温、消毒、防鼠等环境控制和安全保障设施;不断改善饲养条件;具有无害化处理间,独立的粪尿处理场和封闭的污水排放系统;要有科学的消毒、防疫制度以及用料、免疫、用药、消毒、发病、死亡、剖检及处理情况等记录;饲养动物实行“全进全出制”。
2.2 加强业务培训,提高管理水平 饲养业是一个科学、细致的工作,因此要求管理人员还需懂业务、会管理,严格按操作规程办事,不能有任何侥幸心理。在生产的各个环节要强化管理工作,给动物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减少疾病和浪费,注重在科技上挖潜增效,提高经济效益。各场可根据实际情况,对饲养管理人员通过新型农民学校、远程教育等形式分期分批的进行轮训,直至达到饲养场对饲养管理人员的各种要求。
2.3 发展标准化规模饲养,倡导生态化持续发展 饲养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生态化,不仅方便饲养、易于管理,也是与国际接轨、提升产品质量的基本要求。政府部门要制定优惠政策,在资金上给予扶持,在技术上给予指导,鼓励畜牧生产高效生态、可持续发展。以点带面,扩大规模,获取规模效益,切实转变“小打小闹”、“小富即满”的小农经济意识。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要加强对农村饲养场的技术指导,重点从选址及设施要求、技术力量、饲养管理水平、生产规模及畜禽来源、防疫卫生五个方面综合评判,达不到条件的限期整改。这不仅是履行职责、加强监督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做好技术服务,保障群众利益的重要途径。官方兽医在深入饲养场进行监管的同时,还要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的饲养管理模式和经验,使每个饲养管理人员熟悉并掌握国家对饲养场的各项标准及要求,以提升饲养管理水平,保障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和动物产品的质量安全。
(2014–05–21)
S831.4
B
1007-1733(2014)08-002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