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疗法治疗2型糖尿病伴发抑郁疗效观察*
2014-04-05亢晓燕焦宁波陈元堂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西安710061
亢晓燕 焦宁波 陈元堂 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西安710061)
糖尿病属于心身疾病的一种,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为主要表现,多伴有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1],直接影响患者的疗效和生活质量。糖尿病患者的预后与其自身情绪的变化、运动和饮食控制有关[2]。心理疗法是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中医心理治疗方法,发展至今广泛运用于医学事业的各个领域,成为一种发展趋势[3]。探讨心理疗法治疗糖尿病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将心理疗法引进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伴发的抑郁症状,了解心理疗法对患者的心理特征的改变及其对血糖的影响。
临床资料对2012年11月~2013年11月在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和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研究。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心理治疗组、中医治疗组,每组各58例。心理治疗组 男31例,女27例,年龄47.3±11.98岁,病程14.6±5.32月,体重指数24.3±2.17kg/m2,对照组 男32例,女26例,年龄44.5±11.33岁,病程14.9±5.21月,体重指数24.7±2.35kg/m2,各组间体重指数、性别、病程、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方法两组均采用二甲双胍等常规方法降糖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控制饮食、加强运动、健康宣教。心理治疗组安排每周进行心理治疗1次,心理治疗方法为:医师操作时全身放松,处于宁静平和的状态,或站或坐,身体端正,心无杂念,全神贯注于患者的感受,主要采用禁法、符图和咒法。禁法是以音乐和语言暗示产生的能量、次声波来限制疾病的发生发展;符图是以疾病的部位、病性构图,如脾胃、水湿病图中多用“土”字形,心脏、肝脏、肺脏病图形符中多“火”字形,因为“土”能生脾胃,可以克水;“火”能温煦心脏,可以克金;患者全身放松,便于调理和沟通信息,寻找病灶,或暴露病灶;咒法为在极放松情况下采用正面语言暗示。操作过程尽量简单,不要带有神秘色彩或封建迷信动作,灵活变通,让人易于接受,每次2h。
疗效标准中医证候疗效判定 治疗积分减少百分比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为:(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 治疗前积分×100%。积分按照中医症状量化评估,根据症状轻重分为0、1、2、3分,分别对应无、轻、中、重。根据治疗积分减少百分比不足30%、≥30%、≥70%、≥90%评定为临床无效、有效、显效、痊愈。第0、12周时各测定1次。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多组间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统计学显著性采用P<0.05。
治疗结果两组间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治疗组痊愈18例,显效20例,有效1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1.4%;对照组痊愈2例,显效10例,有效12例,无效34例,总有效率41.4% 。治疗组中医证候较对照组疗效差异显著(P<0.05)。
讨论糖尿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障碍性疾病,需要终生治疗。因长时间的用药和患者对各种并发症的恐惧,以及较大医药费的支出,导致多数糖尿病病人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尤其是抑郁症状[4]。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并发抑郁症状至少是普通人群的3倍。这一方面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也为患者自身糖尿病的生物学治疗带来困难。
抑郁情绪的出现会影响患者的社会角色,减退性兴趣,改变夫妻及家庭关系,减少或终止社会活动[5]。长期抑郁会对患者的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产生影响,主要作用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素轴系统,影响皮质醇的分泌,外周组织出现胰岛素抵抗,或者加重胰岛素抵抗,机体的代谢综合征显著加重,影响血糖水平[6]。本研究结果表明,伴发抑郁症状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普遍不良,验证抑郁情绪对血糖的影响较大。
心理疗法是中医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中医称为“祝由”,其名始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中记载:祝,告也;由,病之所从出也。也就是通过医生给患者暗示和安慰,疾病就会从身体中离开,属于中医心理治疗领域的一种方法,从春秋战国时代一直流传到明朝末年。元代开始被正式列入十三科之内。自隋唐至明代,在医学诸科中均设有心理专科,且从事心理治疗的专科医生为数不少。清代以后至近现代,心理疗法被人们视为一种迷信糟粕而遭唾弃,逐渐退出了医学领域。近年来,随着心理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心理疗法也逐渐得到重视和积极探索[7]。西方的催眠术与心理术有很多共性,催眠术借助于暗示的力量,将受术者导入催眠状态,随之进行潜能开发、身心调节和疾病治疗的工作。心理术在中国古代,借助于“神灵”在人们心中的影响力而实施的一种暗示疗法,通过一系列诱导语言,使患者进入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以达到祛病康复的目的[8]。
随着现代医学心理治疗学的发展,心理作为一种通过情志相胜、移情易性等精神信念的综合非药物疗法,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的关注[9]。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在疾病中的作用相辅相成,心理社会因素与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同等重要。“心理”疗法是近代医学心理学、心身医学精神疗法的先导[10],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与社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11],临床医师结合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疗法实有必要。多采用“先知其病之所从生”,然后采用“百病之胜”的多种治疗方法,让“心理 ”疗法更好地指导临床。
本研究结果表明心理疗法能够有效地治疗糖尿病患者伴发的抑郁症状,改善抑郁、躯体化、焦虑的心理状态与中医治疗组合相当,优于对照组;改善敌对、人际关系、强迫、偏执的心理状态优于中医治疗组及对照组,验证心理治疗的独特优势。
总之,心理疗法可以有效改善糖尿病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改善胰岛素抵抗和血糖水平,值得临床医师关注。
[1]李 倩,颜 红.古术“心理”的起源及心理学意义[J].黑龙江中医药,2011,15(3):14-15.
[2]曹玉媛,王红梅,王志铭.舍曲林联合心理治疗对糖尿病伴抑郁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14):8-10.
[3]周世明.现在中医心理科医生的训练、修持和临床治病研究[J].光明中医,2009,24(1):118-119.
[4]刘立文.中医治疗糖尿病用药规律及效果的分析研究[J].求医问药,2011,9(10):342.
[5]赵 霞,陈元堂,黄崇亚.中医疗法治疗2型糖尿病伴发抑郁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12,39(11):2204-2206.
[6]徐 芳,张 杰,杜渐.心理疗法与森田疗法的对比研究[J].中医学报,2012,27(1):47-50.
[7]李 辉,朱天民.中医传统音乐疗法治疗糖尿病抑郁症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1,28(5):929-931.
[8]林韶冰,李秀华,李秀云.中医意疗移精心理法治病机理探析[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2,4(3):184-185.
[9]苏 姗,李兆健.心理术的心理学角度剖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8):1817-1820.
[10]Konovalov VF,Serikov IS.Compar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tention of verbal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adult subjects in the waking and hypnotic states[J].Fiziol Cheloveka.2009 ,35(1):31-35.
[11]Rose AC.Between psychology and pedagogy:"moral orthopedics"and case studies of children in fin-de-siècle French medicine[J].Hist Psychol.2011,14(1):2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