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生用安全性探讨
2014-04-05张怀礼
张怀礼
(云南省昭通市中医医院,云南 昭通657000)
因生半夏有刺激口腔、咽喉和胃黏膜,产生咽痛、舌麻和呕吐等不良反应,被列入毒性中药品种。笔者在学习及实践中,认识到半夏生用安全效佳。
《神农本草经》将半夏列为下品,指出“半夏,味辛,平。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咽喉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半夏可以生用,也可以采用多种炮制方法炮制后使用,生半夏长于消肿散结[1]。
《伤寒》、《金匮》两书以半夏入药组方计42方,共49处。其中《伤寒》18方、《金匮》24方。最大量为2升,约合今用120g,如大半夏汤;最小量为1分,约合今用0.1~0.5g,如鳖甲煎丸。仲景以半夏所制之42方中,有20方注明“洗”。可知当时用的是生半夏,而制半夏则无洗的必要[2]。
《伤寒论》[3]中半夏与甘草、生姜同用的24方次,与炙甘草、干姜同用的有5方次,与姜配伍共30方,有12方不与姜配伍,与炙甘草配伍的有2方,可见半夏与姜和甘草配伍不单是解毒之用。
《金匮要略》[4]治疗留饮的甘遂半夏汤,用半夏12枚(以水1升,煮取0.5升,去滓),也就是先煎半夏,再用所煎取得半夏液半升,混入余药同煎。再如治疗支饮的小半夏汤,用半夏1升,生姜0.5斤,以水7升,煮取1.5升,分温再服。说明半夏的用量增大,宜久煎,且与大量生姜同煎。小半夏加茯苓汤茯苓的用法也是如此久煎。
陶弘景谓:“半夏,用之皆先汤洗十许过,令滑尽,不尔戟人咽喉。”(《中药大辞典》2012:777)。可知陶氏用的是生半夏。
《本草纲目》谓[5]:“脾无留湿不生痰,故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半夏能主痰饮及腹胀者,为其体滑而味辛性温也。涎滑能润,辛温能散亦能润,故行湿而通大便,利窍而泄小便。”强调半夏的“涎滑能润”之性。
丹溪谓半夏使大便润而小便长,《局方》半硫丸治老人虚秘,皆取其润滑。“俗以半夏为燥,误也[6]。”说明当时用的也是生半夏,制半夏没有润滑之性。
制半夏浸泡主要的辅料是白矾水溶液,法半夏须经石灰水浸泡,清末民初张山雷[7]认为:“半夏最多涎沫,其体及滑,而味甚辛。究之古用半夏治痰,惟取其涎多而滑降,且兼其味辛而开泄,本未有燥湿之意。而六朝以降始讲制药,且制法日以益密,而于此物之制造则尤百出而不穷,于是浸之又浸,捣之又捣,药物本真,久已消灭。甚至重用白矾,罨之悠久,而辛开滑降之实,竟无丝毫留存,乃一变而为大燥之渣滓,则古人所称之功用,皆不可恃,此所谓矫枉而过其正,最是魔道。”
张锡纯[8]谓:“惟药房因其有毒,皆用白矾水煮之,相制太过,毫无辛味,转多矾味,令人呕吐,即药房所鬻之清半夏中亦有矾,以之利湿痰犹可,若以止呕吐及吐血、衄血,殊为非宜。愚治此等证,必用微温之水淘洗数次,然后用之。然屡次淘之则力减,故须将分量加重也。”
李可老中医在破格救心汤中加生半夏30g治疗肺心病心衰。认为“方中生半夏为降逆化痰要药,用时以温水淘洗3次,加等量鲜生姜佐之,既解其毒,又加强疗效,颇有妙用[9]。”
黄煌[10]说:“张仲景当年使用的是生半夏,与当今习用的经姜、矾等反复炮制后的制半夏不同,两者的用量和用法可能也有一定差异,最多用过60g,治疗偏头痛,未见不良反应。”
半夏的炮制品有多种,如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京半夏、醋半夏、宋半夏、半夏曲等。其加工时均用白矾溶液浸泡,法半夏还要经甘草、石灰汤浸润[11]。
朱良春[12]指出:“半夏生用止呕之功卓著,半夏是可以生用的,而且用生半夏止呕疗效优于法半夏。”朱老在实践中进而体会到生半夏久煎,则生者变熟,何毒之有。用生半夏入汤剂,应单味先煎30分钟,至口尝无麻辣感后,再下余药。常以生半夏为主的煎剂治疗心下痞等症而取效。
吴银根喜用生半夏10~15g(先煎0.5h)治疗许多内科疑难杂症而每获特效。认为半夏炮制后毒性虽去,但药力亦大减[13]。
姜春华称制半夏为药渣,用药渣试于仲景方剂,疗效平平。生半夏固然有毒,但一经煎煮,则生者已熟,毒性大减,何毒之有?半夏生用,非但无毒且药性混全,力大效速[14]。
笔者取生半夏15~30g,捣碎,用温开水2000mL浸泡30min、煎煮30min,口服100mL,1日2次。或单味、或配生姜、或配炙甘草,常用于临床,未见不适反应。如治王某,男,51岁,2008年9月23日初诊。咳嗽、呼吸困难反复发作3年,复发加重1周。自购中、西药服用不效。症见呼吸困难,咳嗽痰少,喉中哮鸣音,不渴纳差,二便如常,舌淡苔白润,脉弦细。听诊双肺呼吸音粗,哮鸣音明显。血常规示WBC16.3×109/L,中性粒细胞87.5%。胸片示双肺纹理增粗紊乱。西医诊断为哮喘性支气管肺炎。中医诊断为哮喘。证属痰饮伏肺,外感风寒。治以宣肺散寒,止咳平喘,方用射干麻黄汤加味。射干15g,麻黄15g,半夏15g(温水浸泡30min、煎煮30min),细辛10g,五味子10g,款冬花15g,紫菀15g,苏叶15g,炙甘草15g,大枣20g,生姜15g。3剂,水煎服,每日1剂。同时用喘定、盐酸氨溴索、头孢噻肟钠静脉滴注。9月26日二诊,咳嗽、呼吸困难明显减轻,喉中痰鸣音消失,少许哮鸣音,舌质淡苔白润,脉弦细。继用射干麻黄汤加减[射干15g,麻黄15g,半夏15g(温水浸泡30min、煎煮30min),细辛10g,五味子10g,款冬花15g,紫菀15g,苏叶15g,杏仁15g,炙甘草15g,生姜15g],再服4剂。9月29日三诊,咳嗽、呼吸困难已消失,复查血常规已正常。仍有乏力食少,动则出汗。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缓。予参苏饮加减[人参15g,苏叶15g,葛根30g,半夏15g(先用温水浸泡30min、煎煮30min),前胡15g,茯苓30g,木香10g,枳壳10g,桔梗10g,陈皮10g,炙甘草10g,生姜15g],7剂。半年后随访,未复发。
半夏生用安全效佳,先用温水浸泡30min、煎煮30min,既可发挥半夏的药力,又能保证用药安全。
[1]王子寿,薛红.神农本草经[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395.
[2]周祯祥,邹忠梅.张仲景药物学[M].2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160.
[3]李心机.伤寒论通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4]湖北中医学院.金匮要略[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1:117.
[5]李时珍.本草纲目[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10:173.
[6]李克绍.李克绍医学全集——中药讲习手记[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210.
[7]张山雷.本草正义[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301.
[8]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235.
[9]李可.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7-8.
[10]黄煌.张仲景50味药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00.
[11]王孝涛,程明,蒙光容.简明中医饮片炮制与应用[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2:54.
[12]朱步先,朱胜华,蒋煦,等.朱良春用药经验集[M].2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211-212.
[13]楼锦英.中药临床妙用锦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22.
[14]李金昌,黄金活,嵇玉峰,等.生半夏临床应用体会[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5,21(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