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饲料卫生标准化建设的现状与建议
2014-04-05方热军苏文芹
■方热军 苏文芹
(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128)
标准的概念是在工业革命后逐渐成型的,GB/T3935.1-1996《标准化和有关领域的通用术语》将“标准”定义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的最佳秩序,对活动或其结果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指导原则或特性的文件。标准化是指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为获得最佳的秩序和社会效益,对重复性概念和事物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的活动。饲料标准化工作是饲料行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它包括了饲料标准的制定和修订、组织实施以及对饲料标准实施进行的监督,基本涵盖了饲料工业发展的各个方面。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基本形成了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主导,地方标准、企业标准为基础的饲料工业体系。截至2012年年底,我国饲料工业的国家标准有273项、行业标准有247项。其中基础规范15项,安全限量标准8项,检测方法标准212项,评价方法标准15项,饲料原料标准56项,饲料添加剂标准113项,其他饲料产品标准49项,相关标准52项。这些标准在饲料的生产、检验、管理、国际贸易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 饲料卫生标准的制定
自20世纪70年代中以来,经过短短三十几年时间,我国的饲料工业从最初年产几百万吨,发展成为现在产量世界第一,实现了由作坊式生产到现代饲料工业的历史性跨越。可以说我国的饲料工业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饲料工业发展道路,在全球饲料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显著。但随之而来的饲料卫生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为保证饲料的质量和安全,饲料卫生标准的制定应运而生。
饲料卫生标准属于强制性标准,为保证饲料对动物和动物性食品的安全,对饲料中有毒有害物质及有害微生物的要求和限量有明确规定,是饲料工业各项标准中最基础和最关键的标准之一。在全国饲料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以后,饲料卫生标准的制定工作被放在首位,从1986年开始着手制定,经过反复的讨论审议,1991年7月正式颁布了我国第一部GB13078-1991《饲料卫生标准》,并于1992年4月实施。该标准规定了16项卫生指标,基本符合我国的国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保证和提高饲料的安全卫生,保障人民的健康,促进我国饲料工业的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 我国饲料卫生标准的发展历程
随着饲养动物种类的扩大,相应饲料、饲料添加剂品种的增加,以及人们对食品安全和饲料安全关注度的提高,1991版的《饲料卫生标准》因其规定的卫生指标数量过少,对饲料品种的覆盖面较窄,其中只涉及了猪、鸡两种动物的饲料产品,许多重要产品的卫生标准没有制订,已远远不能满足饲料工业发展的需要。经过不断的补充修订,2001年7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了修订后的《饲料卫生标准》,并于2001年10月开始实施。新版标准增加了5个卫生指标,扩大了动物种类饲料品种,覆盖的产品品种达到66种,修改了氟、黄曲霉毒素B1等卫生指标的允许限量,补充了相应卫生指标的检验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饲料卫生标准.2001)。针对试验动物的配合饲料,颁发了GB14924.1-2001《试验动物配合饲料卫生标准》,包含11个卫生指标项目。考虑到水产动物与水产饲料和畜禽及畜禽饲料的差异较大,《饲料卫生标准》修订版中并没有作相应补充,而是另行制定了水产饲料的卫生标准,2002年7月正式发布NY5072-2002《无公害食品鱼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的农业行业标准,规定了17个卫生指标。随后,2006~2008年陆续颁布了4项强制性的饲料卫生标准,规定了饲料中亚硝酸盐的允许量、饲料中赭曲霉毒素A和玉米赤霉烯酮的允许量、配合饲料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允许量、配合饲料中T-2毒素的允许量,是对GB13078-2001《饲料卫生标准》的补充和完善。
《饲料卫生标准》经过修订和补充后,其针对性、适用性、可行性都有了显著提高。然而,就目前我国饲料工业的发展情况而言,现行的《饲料卫生标准》无论是从卫生指标的项目数量上、允许量的设定上、检测评价方法上、饲料原料及饲料添加剂标准上,还是标准的使用范围上,仍不能满足饲料工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完善《饲料卫生标准》依旧十分重要。为此,全国饲料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2007年8月开始研究和部署进一步的《饲料卫生标准》的修订和补充工作(于炎湖,2009)。粟胜兰(2007)提出可将《饲料卫生标准》修订为一个动态的标准,出现新的安全卫生指标时,可以随时进行补充修订,从而不断更新、完善《饲料卫生标准》。饲料卫生标准在补充修订和完善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国际的同步性,更要考虑到我国饲料工业的现状和市场实施的可行性与科学性。
3 饲料卫生标准的现状和建议
3.1 饲料原料
饲料原料作为各种饲料产品的重要源头,其本身的抗营养物质、有毒有害物质等是影响饲料卫生及动物食用营养和安全的重要因素,因而饲料原料的选择、处理加工等是配制饲料配方和检测饲料卫生安全的重要指标。现在我国的饲料原料处在一个紧平衡状态,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饲料配比是以玉米-豆粕型为主,其中豆粕的生产主要依靠进口,玉米的供应也日趋紧张。据海关总署报告,2013年前9个月,我国大豆进口量4 580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美国农业部出口检测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0月24日,我国玉米的进口量达到117.4万吨,增长了61.7%,且预计2013年我国玉米总进口量将达500万吨(中国饲料行业信息网)。如何突破玉米-豆粕型饲料配方技术,开发新的饲料原料和安全可靠的替代品,既是我国饲料工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一个挑战。为此国家鼓励广辟原料来源,充分利用非常规饲料资源,但其潜在的安全风险不容小觑。《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使用《饲料原料目录》以外的物质作为饲料原料,需经科学评价并由农业部公告列入目录后,才能使用。目前我国《饲料原料目录》包括13个大类,577种(类)的饲料原料,而现有的单一饲料和饲料原料标准只有15项,短时间完成所有饲料原料标准的制定任务艰巨。粟胜兰(2013)提出可以先进行《饲料原料目录》第4部分中规定的行政许可的单一饲料品种标准的制定,尤其是动物源性饲料产品的标准,优先制定农业行业标准。
在饲料工业快速发展和原料供应短缺矛盾日渐突显的形式下,转基因农作物及其副产品在世界粮食和饲料资源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转基因豆粕和棉籽粕等已被广泛用作饲料的原料。但是转基因食品(饲料)的安全性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其安全性一直备受争议,对其进行安全性的评价迫在眉睫。国外关于转基因作物对饲料安全影响的研究较多,然而各国对转基因食品和饲料的法规和标准观点并不统一(刘欣,2013)。我国共颁布了11项和转基因有关的法律法规,主要为食品上的应用,转基因饲料的具体法规尚未制定。因此,制定符合我国国情并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转基因饲料安全性评价标准体系和相关的检测方法,以及相关的管理措施和法律法规是目前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3.2 饲料卫生标准中各类指标项目
饲料卫生标准中规定了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产品中重金属、天然有毒有害物质、有害微生物、农药残留、化学污染物等不安全因素的安全限量和检测方法。安全限量主要是针对这些不安全因素以及药物添加剂、饲料添加剂、新型饲料原料等对畜产品安全、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存在的潜在风险,而制定的营养物质和非营养物质的添加标准。现行《饲料卫生标准》中含有17项限量元素,且多为1991年标准,饲料工业国家标准安全限量标准陆续补充了饲料中亚硝酸盐(2006)、赭曲霉毒素A和玉米赤霉烯酮(2006),配合饲料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2007)、T-2毒素(2008)的允许量,以及饲料中硒、铜和锡(2010)的允许量,但和国际上有关卫生标准对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其中有毒有害元素、霉菌毒素同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食品中污染物和毒素的通用标准》(CodexStan 193)相比,可以作一定的补充和完善。而随现代农药的转型,目前饲料卫生标准中规定的两种农药已控制在安全限量之下,针对新型农药品种的增多和在饲料中的残留情况,现行饲料卫生标准应补充设定相应的限量标准。
近年来出现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如“二噁英”事件、“三鹿奶粉”事件等,大多属于化学污染物,让人们不仅对食品安全产生了恐慌,也对饲料产品的质量提出了质疑,给饲料行业造成了直接或间接的负面影响,引起了饲料消费和畜禽养殖的大幅波动和经济损失。目前国际上有关卫生标准中规定限量值的有害化学物(特别是有机化学物)的数量也在迅速增加,表明有害化学物是目前重点控制的指标,因而我国饲料卫生标准中可以考虑增加如丙烯腈、氯乙烯单体、二噁英、三聚氰胺、多氯联苯等指标。
从长远考虑,抗生素的限制使用是一种必然趋势,现在欧盟等发达国家已经全面禁止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王志祥(2013)在饲料原料质量安全高层论坛中提出,由于饲料质量监管的不到位,饲料中抗生素添加过量的情况屡见不鲜,因而寻求抗生素的替代品尤为重要。他表示如果能减少化学制剂的使用,选用新型的优质的添加剂,能更好的保障畜产品的安全,从饲料工业产业链的上游开始提高畜产品的品质。
3.3 饲料卫生标准的使用范围
现行的《饲料卫生标准》中,对畜禽种类及其相关饲料品种的标准有所增加,但其覆盖面积和适用范围依旧没有达到现在生产发展和卫生监管的要求,已有指标的适用范围也非常有限,一些重金属来源的矿物质饲料添加剂没有规定,宠物配合饲料的标准则是空白。根据我国畜禽的养殖情况,需要对猪、牛、羊、鸡、鸭、鹅等及其相应的饲料品种都做相应的补充和完善。随着宠物饲养的兴起,宠物配合饲料市场急剧扩大,各种宠物饲料产品在市场流通,国外进口宠物饲料增加,制定宠物配合饲料的卫生标准已为目前急需。宠物配合饲料的标准可以考虑参照试验动物的配合饲料标准制定。
作为世界水产养殖大国,我国的水产饲料业发展迅速,但是其标准化起步较晚,现行主要标准是农业行业标准NY5072-2002《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水产饲料卫生标准数量少、覆盖面小、安全限量标准滞后、评价标准短缺,因此,优化和完善水产饲料标准体系,对规范水产养殖、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保护水资源环境意义重大。潘葳在《我国水产饲料标准化体系现状、问题及对策》(潘葳,2012)中建议,设立国家水产饲料安全重点实验室,利用海洋优势,加快水产饲料标准化体系建设。
针对不同的使用对象和范围,于炎湖(2009)提出,可以分别制定《畜禽饲料卫生标准》、《水产饲料卫生标准》和《宠物与实验动物饲料卫生标准》,并将其整合成一个完整的《饲料卫生标准》或《动物饲料卫生标准》,3个分标准可以各有特点和一定的差异,但是编制的格式、卫生指标名称及限量值表示方法等需要统一规范。
3.4 检测方法标准
目前,我国《饲料卫生标准》已制定了212项检测方法标准,包括安全限量指标检测方法、药物添加剂检测方法、禁用物质的检测方法、营养物质检测方法及其他检测方法。安全限量指标检测方法已全部制定,部分营养指标的检测方法也已完成,添加剂的检测方法标准还非常缺乏,药物检测方法在《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范》和《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水中使用的药物品种目录》中已基本完成制定或立项。但安全限量指标的检测多为1991年制定标准,检测方法相当落后,和发达国家标准相比,我国现有的技术标准标龄长、水平低下、先进的分析技术应用较少,高技术产品如酶制剂、各种抗生素、转基因产品等缺少有效的检测方法。
由于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的起步晚,制修订饲料标准化工作的专业人员不足、参与制定的单位少、时间紧长、经费短缺(傅师一,2011)。导致在饲料工业标准的制定和修订过程中,前期缺少研究,中期实验验证不足,后期又缺乏评估,因而标准的科学性和广泛性较差,和生产实践存在一定脱节,有些产品标准和通用标准不协调,采用国际标准的准确性不够。针对目前技术水平状况,张凯(2011)指出,可通过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合作,跟踪国际标准、建立数据库,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和引进先进检测仪器设备等,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建立高效、和谐的工作体制,成立一支精干的工作队伍。在标准制修订时,最好尽可能邀请该标准项目权威性的专家学者,或对产品技术指标最有发言权的人员,参加会议或用多种方式听取他们的意见(于炎湖,2005)。
3.5 评价方法标准
为满足新饲料资源和新饲料添加剂安全评价的需要,确保饲料工业和畜牧产品可持续发展、畜牧产品安全和人们健康,人们对完善科学饲料评价体系的程度不断提高。饲料检测方法包括对有毒有害物质、饲料中药物添加剂、营养物质及转基因饲料产品检测四大部分,共305项标准。评价的方法包括实验动物评价方法、靶动物评价方法、体外实验评价方法,共108项标准,主要针对有毒有害物质、饲料中允许使用饲料药物添加剂、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的安全性和生物有效性的评价技术的规范和规程(杨海峰,2008)。据我国饲料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研究显示,一个完善的饲料标准体系需100多项评价方法标准,而目前我国只制定了15项,和检测方法标准相比,制定评价方法的速度和数量严重滞后。因此制定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是一项重要而急迫的工作,不仅为全面评价饲料品质,也为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安全使用和监督管理,尤其是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的审批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撑。
4 饲料卫生标准的实施和监督
我国的饲料经营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体系,具有分布广、数量多、产品杂等特点,且饲料产品不同于一般食品类产品,没有防伪码,包装简单,难以区分优劣和真伪,不少不法商贩利用这个漏洞,制售劣质产品,造成一些地方饲料监督管理严重失控。农业部主管部门在对饲料企业进行质量抽查、质量分析、落实处罚等过程中,暴露了饲料生产企业在饲料流通和使用环节上的突出问题,引起了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刘嘉炜,2011)。然而我国饲料卫生标准在实施的过程中并没有一部通用的权威的饲料管理法律标准,给监督管理带来很大的不便和困难(康爱春,2013)。同时在对我国饲料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的研究中发现,完善的饲料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的管理规范标准约有80项,而目前我国只有15项,急需加快制定完善的速度,但制修订管理规范类标准的难度较大,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粟胜兰,2013)。杨振海(2003)提出建立一个有效的监督管理和监控检测体系,需要形成长期作战的思想,坚持不懈地抓好饲料安全工作。
一个完善的监督检测制度对于企业生产经营行为的规范,其质量意识的提高和质量管理的加强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对此,针对部分从业人员素质低下和卫生安全意识的薄弱,可以加大标准的宣传力度;培训专业的标准化人员;强化企业负责人、管理者的标准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鼓励开发生产无残留、无污染的质量安全型和环境友好型新型饲料添加剂;加大对滥用药物饲料添加剂的处罚力度等;执法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素质也需提高。
5 展望
饲料卫生安全作为影响畜禽产品安全的重要影响因子,在制修订饲料安全标准体系时,需以安全生产控制为主线,围绕饲料原料安全,针对可能影响人类、动物和环境安全的危害因素,可建立一种科学适用的树状结构。通过制定科学、统一、权威的饲料安全标准体系,使饲料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都有规可循,提高我国饲料产品质量的安全性和竞争力,对加快饲料行业现代化和科技化,以及饲料工业的全球化意义重大。杨建武等(2009)在对2010~2020年饲料工业标准化发展规划的建议中指出,标准化的修订以适应经济全球化,推动新农村建设,促进现代畜牧业和饲料工业发展为出发点,以提升饲料产品质量安全和竞争力、企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建立既符合我国国情又能和国际接轨的饲料工业标准化体系。
6 结语
虽然目前我国的饲料卫生标准化在制定、实施和监督过程中都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和饲料工业发展的速度及人们对畜牧产品和饲料安全的要求有一定差距,但是就我国饲料工业标准化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饲料卫生标准化一直在快速发展,并且一直在探索完善中,已逐步向国际标准靠近,并且终在国际饲料工业行业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