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患者肝组织声速匹配值变化及意义
2014-04-05阚艳敏冯华梅温玉良
刘 颖,马 琳,阚艳敏,冯华梅,温玉良
(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河北唐山063000)
超声是目前诊断脂肪肝的首选检查[1~6],具有重复性好、灵敏度高的特点,但对病情的严重程度缺乏定量分析[7]。超声波在人体中的传播速度主要受组织弹性和密度的影响[8],传统的超声设备一般将其校正在1 540 m/s,声速匹配技术则可反映声波在人体各组织中的真实传播速度。2013年4~7月,我们对40例脂肪肝患者肝脏的声速匹配值(ZSI)进行了测定,旨在探讨声速匹配技术在脂肪肝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同期收治的中重度脂肪肝患者40例(脂肪肝组),男28例,女12例;年龄24~60岁。均经超声检查确诊,中度脂肪肝21例、重度脂肪肝19例。排除标准:合并腹水、肝脏肿物、肝炎、肝肾功能不全及BMI>28 kg/m2。设3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30~35岁;肝功能正常,病毒性肝炎系列标志物阴性,肝脏超声图像正常且无急慢性肝损害病史。两组年龄、性别均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肝脏ZSI的检测方法 两组均于空腹12 h后,采用美国产Zonare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检查前晚进清淡饮食)。首先行常规检查,全面了解肝脏的大小、形态、包膜、实质回声及肝内管道结构;嘱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腹部,右手举过头顶以尽量拉开肋间隙,将P4-1C探头放于患者肝右叶处,将感兴趣区域(ROI)置于肝包膜下约1 cm、范围设置最小(避开胆囊、大血管及其分支、气体、肋骨),清晰显示肝组织后嘱患者平静呼吸、屏气,启动声速匹配键自动测量ZSI,最少选择5个测量部位,连续测量10次后取均值。应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价声速匹配技术的稳定性,ICC>0.75表示稳定性好。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脂肪肝组21例中度脂肪肝者肝脏大小正常,肝实质呈弥漫性、密集的细小光点,前场回声增强、后场回声衰减,管状结构模糊;19例重度脂肪肝者肝脏轻度增大,肝实质呈弥漫性、密集的细小光点,近场回声显著增强、远场回声明显衰减,管状结构不清,无法辨认。对照组肝脏图像由强度、粗细相近及分布均匀的微小点状回声组成,回声强度介于肾实质与胰腺实质回声之间,肝实质内有散在分布的小管道结构断面。
脂肪肝组和对照组ZSI分别为(10.35±0.74)、(19.64±0.29)m/s,组间比较 P<0.05(t= 156.511);脂肪肝组中度及重度脂肪肝者ZSI分别为(10.33±0.75)、(10.35±0.76)m/s,两者比较P>0.05。ICC值为0.98,表明声速匹配技术测量肝脏ZSI值的稳定性良好。
3 讨论
正常人肝内总脂肪量约占5%,包括磷脂、甘油三酯、脂酸、胆固醇及胆固醇脂[9],总脂肪量>5%为轻度脂肪肝、>10%为中度脂肪肝、>25%为重度脂肪肝[10]。部分脂肪肝患者肝脏总脂量可达40%~50%,甚至60%以上,主要是甘油三酯及脂酸增加,而磷脂、胆固醇及胆固醇脂只少量增加[11]。脂肪肝患者在临床上常伴有肥胖、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12],其治愈的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治疗。超声作为一种可重复、非创伤的检查方法在临床广泛应用,而以往诊断脂肪肝主要从二维成像的特性出发,并按回声衰减的程度判断病情,其中轻度脂肪肝表现为前场回声增强、远场回声衰减不明显,肝内管状结构仍可见;中度脂肪肝表现为前场回声增强、后场回声衰减,管状结构模糊;重度脂肪肝表现为近场回声显著增强、远场回声明显衰减,管状结构不清,无法辨认。上述分度主要依据二维超声声像图特点诊断,缺乏客观、定量的参数。实际上,超声波在人体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其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软组织中较快、在液体中稍慢、在空气中最慢,如脂肪组织中的速度为1 470 m/s、而水中的速度为1 480 m/s、正常肝组织中的速度为1 560 m/s[8]。
声速匹配技术可以针对不同密度的组织器官使用不同速度声波进行特异性成像,从而避免了传统波束形成技术对所有组织脏器使用单一假定速度进行成像的缺陷,有利于获得最佳的图像质量。ZSI值反映超声波在人体中的真实传播速度,从而间接反映不同组织的特性。本研究显示,脂肪肝组常规超声均有脂肪肝表现,且其肝脏的ZSI显著低于对照组;ICC值为0.98。提示肝内脂肪含量增加可致声波传播速度下降,声速匹配技术测量肝脏ZSI值的稳定性良好。但是,ZSI目前是以10为步进单位计算的,没有细化到1甚至更小的单位。这可能是本研究中重度脂肪肝患者间ZSI无显著差异的一个原因。此外,测量ZSI时虽然设置了ROI,声束仍要经过探头与ROI之间的组织,可能对结果造成一定影响。故本研究脂肪肝组均排除BMI>28 kg/m2的患者,以最小限度减少此类误差。
综上所述,声速匹配技术可对肝脏内脂肪含量进行检测,结合二维超声检查可用于脂肪肝的定量评价。
[1]陈久如.肝脏疾病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Ⅲ)肝脏病变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下)[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0,33 (4):356-368.
[2]冷娇娇,王启斌.健康人群脂肪肝的危险因素分析[J].山东医药,2012,52(19):85-86.
[3]叶桦,刘伟,虞朝辉,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10,39(6):487-498.
[4]岑晓江,贺胜英,赵云丽.脂肪肝的临床研究进展[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3):2686-2688.
[5]杨永秀.脂肪肝的防控对策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22):12-13.
[6]郑新,常泰.CT在脂肪肝定量诊断中的应用[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9(6):699-705.
[7]沈卫东,刘鹏飞,邹大中,等.脂肪肝超声定量诊断与肝脏血流动力学、临床指标的关系[J].山东医药,2008,48(37):41-42.
[8]姜育新.医学超声影像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6.
[9]黄盛玉,李宇章.超声检查在脂肪肝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31):155-156.
[10]王伟杰.脂肪肝程度与高脂血症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6(4):164-166.
[11]沈如维.脂肪肝51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1,13(4):113.
[12]杨楷,刘惠玲,马杰.非酒精性脂肪肝肥胖人群的血尿酸水平分析[J].微循环学杂志,2011,21(1):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