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膜学与中医药的关系
2014-04-05杨富国王助英江才美陕西省第二人民医院骨三科西安710001
杨富国 王助英 江才美陕西省第二人民医院骨三科(西安 710001)
遍布全身的筋膜也就是人体的结缔组织,它是保护人体的支架,在神经和免疫系统的参与下,构成一个最基本的系统,称为支持和储备系统。这些结缔组织支架,支持和包绕的各种已经分化的功能细胞构成人体的功能系统,这就是人体结构的两系统理论,以这两系统理论研究人体结构及功能的新解剖学方法称为筋膜解剖学,对这种支持与储备系统及其功能系统相互关系的研究,称为筋膜学[1]。
我们知道人体有各类筋膜组织,如浅筋膜,深筋膜等等,在骨科医生手术时对这类筋膜组织重视不够,只知道它是人体支持和保护的无足轻重的筋膜,但是近年来对筋膜组织的深入研究,发现它还有更重要的储备功能,对人体各种未分化的功能细胞即干细胞有储备功能,这种功能使生物维持较长的生命周期,通过细胞信号传导、分子扩散、神经反射调节、神经内分泌调节、自身免疫调节和细胞修复等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所以有的人称之为是人体的第十个功能系统。
1 筋膜学与经络穴位的关系 筋膜学正是在国内外密切跟踪研究经络穴位这个关键性科学问题的解剖实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筋膜学的研究,人们基本上对经络和穴位解剖学组织定位达成成了一定的共识,经络穴位与人体筋膜组织关系密切。
通过筋膜学的研究,发现它与腧穴有密切的关联,而且这一问题越来越多的受到学者们的广泛研究。甚至有部分学者提出了全身筋膜是“力学网络”;“信号转导网络”等假说。
许多学者依据中医经典理论对经络的描述,发现经络与筋膜在形态和功能上几乎完全相似,人体的筋膜系统也和古人描述的经络一样,是内联脏腑、外系皮肤、联络内外、遍布全身的结缔组织机构。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针刺产生的机械力信号是如何被细胞感知并转化为生物学信号[2],以及人体筋膜结缔组织在信号传导中有什么作用,尚是一个新课题。但是,对于针刺力学信号在筋膜中传导途径的研究无疑会对长期困扰人们的针灸机制的揭示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从筋膜学角度看经络穴位,穴位的形态学基础是以结缔组织为基础,连带其中的血管、神经和淋巴管等交织而成的复杂体系,即中医所说的“肉之大会为谷”,是“分肉之间”,即皮肤与肌肉和骨骼之间的筋膜间隙,“肉之小会为溪,”是“肉分之间”,即肌束与肌束之间的肌膜间隙。
因此通过筋膜学的深入研究,将对经络学的研究有实质性的突破,或将对整个医学技术产生巨大的影响,促进生物医学的进步。
2 筋膜学与中医外治法的研究 中医外治法种类繁多[3],它是通过刺激人体经络、穴位、皮肤、粘膜、肌肉筋骨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医疗技术,如果根据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紧密程度,一般把外治法分为三类:一类是理论与实践结合最为密切的,其治法治则有理论根据,如中医的针灸疗法,称之为:“紧密型”;二是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一般是“治则有依据”而治法则更多依赖于个人经验,但治疗技术一般也比较系统。如推拿按摩,把这一类称之为“松散型”;第三类在治法上以个人经验为主,没有理论基础,技术体系较为零散,如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的民间疗法,如拔火罐“等等。称之为“零散型”,这一类疗法更多是靠个人经验和师带徒传承而来,而没有更多的理论指导。
3 筋膜学与中医药的关系 人类疾病大多是不同病因素通过各种途径引起人体各系统功能紊乱的过程,而中医药治疗疾病的优势在于调整机体的功能状态,调整各系统的功能紊乱和病变,即中医所说的整体调整作用,中药对机体功能的状态调整过程很复杂。涉及人体的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等多个层面。中药对人体功能状态的调整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调节血管组织、机体微循环、细胞因子、神经内分泌等抗衰老改善内环境、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或转移功能而实现的。
中药进入人体,一方面是中药分子进入血液、体液产生相应的化学变化,筋膜组织中感觉神经受到相应的化学刺激。从而改变人体微循环,导致内环境的微小的变化而发挥相应作用。另一方面,中药分子使一些细胞和功能相应的改变,引起筋膜组织炎性变化。人体免疫识别细胞以及巨噬细胞发挥相应作用,激活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功能。此外,一些中药进入人体可诱发血液中多种细胞因子,而有些中药甚至能够同时诱导多种细胞因子产生这些功能,而这些因子有可能影响筋膜结缔组织中的毛细血管、神经末梢而改善血管通透性而改变组织细胞的血液供应。
[1]袁 林.筋膜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11,10,2,7.
[2]王志功,吕晓迎,高建芸,等.基于电气信号传递特性的“经络”轨迹研究[J].针刺研究,2013,8(4):339-344.
[3]徐三文,徐立刚,庄劲生.脊柱病中医外治法[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