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从肝肾同源论治乳癖
2014-04-05董小天南京中医药大学仙林校区研究生南京210046
董小天 南京中医药大学仙林校区研究生(南京 210046)
中医认为肝肾两经与乳房关系最为密切,《潘氏外科秘本九种·疡症歌诀》曰:“乳癖厥阴郁积成,喜消怒长卵之形”。肝主疏泄、主情志,平素情志不畅,饮食失调、安逸过度等导致气滞,轻则不通则痛,重则气机郁滞而致血行瘀阻,乳络经脉阻塞不通,故逐渐形成乳中包块;肝气不舒也可导致肝气横逆犯胃,脾失健运,痰浊内蕴而生,无形之气和有形之痰形成核积聚在乳房经络中,故形成乳癖。肝肾不足,冲任失调也是形成乳癖的重要原因之一,明代的窦梦麟在《疮疡经验全书》里提及:“乳癖此疾,因女子十五六岁,经脉将行或一月一次,或过月不行致成此疾,多生寡薄,气体虚弱。”此著作中已认识到乳癖的发病与先天肾气、天癸未充有关。余景和的《外科医案汇编》提及“乳中结核,虽云病肝,其本在肾”,说明了肾与冲任在乳癖发生的重要影响。《圣济总录》曰:“冲任两脉,上为乳汁,下为月水。”冲任之脉隶属于肝肾,内伤情志,化火竭伤肝阴,多产劳倦内伤,耗伤先天之肾气,以致肝肾虚损,冲任失调,上则血瘀痰凝发为乳癖,下则月水紊乱。
明代医家李中梓根据肝肾生理特性和病理特点,综合各家之言进行了透彻的阐释,所著述《医宗必读·乙癸同源》云:“古称乙癸同源,肝肾同治,其说维何?盖火分君相。……故之气有余,便是火者,愈知乙癸同源之义矣。”这是肝肾同源理论真正形成的标志,使之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体系。他所提出的益肾水即所以补肝血,泻肝气即所以驱肾邪的肝肾互治理论一直有效地指导着广大医家对疾病的辨证论治。肝肾本为同源,其病理变化,按五行生克学说,必然是母病及子、子病累母或母子同病。因此在临证论治时,肝肾同治这一原则,其规律是: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医宗必读·乙癸同源论》:“东方之木,无虚不可补,补肾即所以补肝。北方之水,无实不可泻,泻肝即所以泄肾。”高度概括了治疗肝肾之大法。李瀚旻[1]认为综合历代医家对“肝肾同源”的理论认识和临床实践,结合现代研究进展,概括“肝肾同源”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肝肾同源”是“乙癸同源,肾肝同治”的简称,“乙癸同源”是肝肾相关的理论基础,“肾肝同治”是协调肝肾的治疗法则。“乙癸同源”揭示的人体内肝肾结构和功能协调统一的整体调控机制主要包括肝主藏血与肾主藏精相生,肝主疏泄与肾主闭藏统一和肝主生发与肾主涵养协调。“肾肝同治”包括“肾病治肝”、“肝病治肾”或“肝肾同治”、但“肾肝同治”经典的基本治疗法则主要是指“滋水涵木”,即通过“滋水涵木”以维持“肾精-肝血相生”、“闭藏-疏泄统一”和“生发-涵养协调”。王耀光[2]提出肝肾同源的概念:①应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方面,在生理上肝肾精血相互滋生;在病理上,两者在发病上互相影响,既可母病及子,肾病及肝,又可子盗母气,子病及母,肝病及肾,而致肝肾同病。②两者在发病上具有共同的易感性或同质性,有引起肝肾同病的共同通道或物质基础。③结合临床实际,在注重“肾”在发病学上的重要作用的同时,在一定情况下,还应注重“肝”在发病和病理机制中的主导地位,这有助于对肝肾同源理论的全面认识和把握。④肝肾同源的实质内涵应注重肝肾二者的关系和共同发病规律、相互作用的研究。⑤结合中医学“肝”本质研究的进展,在研究肝肾同病时,不能只局限在现代医学的肝脏和肾脏以及脏器相关的细胞因子等局部,而应着眼于“下丘脑-垂体-肝轴”和“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层面的整体研究,他认为这符合中医学“肝”和“肾”的本质内涵和中医学肝肾同源的实质内涵;也符合中医学的“整体观”。不应将解剖学的肝肾与中医学肝肾两脏的概念相等同,这样符合在中西医整体学术框架的基础上进行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原则。
乳癖的治疗临床上大多数从肝肾入手,肝郁气滞和肾虚贯穿乳癖的病程始终。根据不同证型的乳癖患者应该采取不同的治法,但是在乳癖的不同证型中调肝都要成为主要或辅要的治疗方法,所以说“治癖先治肝,气调癖自平”。肝的疏泄正常与否决定了我们的气机是否调畅,气机的调畅与情志又密切相关。若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肝失调达,气血循环失度,凝滞结块就会形成乳癖。清代余听鸿《外科医案汇编》谓:“治乳者,不出一气字定之矣……若治乳从一气字着笔,无论虚实新久,温凉攻补,各方之中,夹理气疏络之品,使乳络疏通,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自然壅者易通,郁者易达,结者易散,坚者易软”。乳房的乳头属于肝经,女子以肝为先天,无论乳癖的温寒虚实,气行则血行,血行则乳房经络通畅,经络通畅才有可能消散包块。所以说对乳癖患者来说,调肝应该伴随疾病过程的始终[3]。肝郁气滞型的乳癖患者,其主要症状为乳房疼多为胀重痛轻,或走窜多变,痛无定处,肿痛随喜怒消长,伴有胸闷胁胀,善郁易怒,烦躁不安,口苦,月经不调,舌红,苔黄,脉弦,多见于成年女性的任何年龄阶段,有发病快,时间短的特点,此型患者自己对情绪的调节非常重要,逍遥丸就是代表方之一,常用药物疏肝理气药如陈皮、青皮、柴胡、香附、枳壳等[4]。另外,春天是人体阳气生发,是护肝养肝的最佳季节。但如果冬天养肾藏精不够好的话,春天人体阳气难以生发,甚者可能得病,这就是所谓的“冬不养藏,春必温病”,并且“肾为肝之母”,因此初春养肝先养肾,养肝会达到更好的效果。女性乳癖时间较长,肝郁时间较长,以致乳房肿块多成片状、团状,疼痛多为隐痛或钝痛,常有情绪极其不稳定,心悸心慌,纳食不香,倦怠乏力,月经错乱,月经不调,舌质淡,脉沉弱。此类型乳癖属于肝郁脾虚型,女性情志抑郁,久郁不申,肝为刚脏,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肝属木,脾属土,肝郁易克脾土,脾失健运,痰湿内生,脾失运化,气血痰浊集于乳房则成乳癖,治法为疏肝健脾、化痰补血,所用方药如柴胡、陈皮、川芎、茯苓、白术、半夏、当归等。一些女性因素体亏虚,肾气不足,则天癸不充,冲任二脉不盛,又因肝肾同源,肝藏血、主疏泄,功能赖于肾气的温煦,肾气不足,则肝失所养,肝之疏泄功能失常,肝气郁结,以致冲任失调,气滞经脉阻塞,导致乳房结块而形成乳癖。此类型为肝肾亏虚,冲任失调型。主要症状为一侧或两侧乳腺出现肿块和疼痛,肿块较大,坚实较硬,重坠不适。常伴有月经不调,前后不定期,经量减少,而色淡,或闭经,全身症状可见怕冷,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耳鸣。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濡细。在治疗上应该补肾助阳,调补冲任,配合疏肝活血,化痰软坚。常用药为枸杞、菟丝子、黄芪、熟地、当归、夏枯草、白芍等[5]。
乳癖是肾虚肝郁为本,气滞痰凝血瘀为标,治疗上应肝肾并治,标本兼顾,重在调肝活血,通过疏肝解郁,调理冲任,温肾通络,化痰散结而达到消乳癖的目的。除了在治疗乳癖的过程中遵循肝肾同治的原则,在乳癖的治疗中还要遵循扶正与祛邪相结合的原则,古今医家治乳癖方,其治法皆为攻补兼施,以攻为主,少佐健脾扶正之药。此外,患者自身的调节对乳癖的治疗也意义重大。情绪异常往往是诱发本病反复或复发的因素之一,所以患者要尽量保持乐观愉快情绪,少生气。
[1]李瀚旻.“肝肾同源”的理论体系[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15(3):203-206.
[2]王耀光.“肝肾同治”论初探[J].中医杂志,2008,49(1):5-7.
[3]夏昌琴.情志因素与乳癖[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31(6):86-87.
[4]张桂芳.加味逍遥散治疗乳腺增生病60例[J].河南中医,2005,25(12):52.
[5]李中玉.乳癖分型辨治经验[J].江苏中医药,2007,39(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