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热痰瘀致高血压病眩晕病机探析*
2014-04-05周海哲陕西中医学院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学术思想研究所咸阳712046
周海哲 李 军 陕西中医学院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学术思想研究所(咸阳 712046)
高血压是目前公认的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也是全球范围内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高血压病患者多表现为眩晕、头痛等症状,中医学将其归属于“眩晕”、“头痛”等的范畴,多数医家认为高血压与肝阳上亢、肝肾阴虚有关,因而多从肝肾进行论治,然而我们临床发现其效果一般。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通过近六十年的临床实践,并分析现代人的生活特点认为,现代社会人所患高血压病,其病机主要为肝热痰瘀交阻,而以清肝涤痰化瘀法进行治疗,疗效确切而且持久。笔者发现最近多项研究[1]均表明,肝热痰瘀是高血压病的发病及发展的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1 高血压病肝热病机及现代医学依据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随着社会工作压力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常处于心理应激的状态,个体对压力的不适应可以引起各种情绪障碍;应激和情绪障碍是个体对外界环境因素的一种特殊反应并均与高血压发生相关。急性心理应激可引起血压一过性升高,并且是高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慢性心理应激既可诱发高血压形成又促进其发展[2]。
而中医学认为肝主疏泄,肝藏血。肝气条达,气血运行正常,全身各脏腑器官、四肢百骸,功能协调。若情绪不遂如恼怒、忧思、焦虑等常使肝失条达,肝气郁结,气郁上逆,进而肝郁化火,或因肝肾阴虚,致肝阳亢扰于上,上扰清窍,就可出现性情急躁,心烦易怒,面赤烘热、头晕、头痛、口苦口干,手足心热,大便干,小便黄,夜寐不安,舌质红少苔,脉细弦数等肝热表现[3]。长此已久,导致高血压诸症由生。研究证明:经常性情绪紧张和过重负担、应激,使体内儿茶酚胺释放过多,大脑皮质及血管运动中枢兴奋性增高,并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使血压升高。此外,紧张、焦虑、失眠、激动、暴怒等会引起周身小动脉持续性收缩、痉挛,使体内肾上腺素、儿茶酚胺等分泌过盛,导致血压持续升高或波动,天长日久引发高血压病。陈孝银先生等[4-5]通过研究认为肝阳上亢证患者主要表现为交感——肾上腺髓质的亢进,外周血浆NE、E含量增高。这是生理功能偏离正常状态(有序)的一种快节奏表现。正是这种快节奏偏离,激活了更多的自由基,并进一步造成ATP酶活力、膜对Na+、Ca2+的运转失常等病理变化,最终出现高血压等。体内肾上腺髓质功能亢进,自由基增多,Na+、Ca2+浓度增高,是高血压、脑中风等阳性疾病生理功能快节奏偏离的微观理化指标显示。
由于肝阳上亢体现了生理机能的快节奏偏离,而生命物质运动的快节奏,按热力学规律,必然产生多余的热能。因此,中医认为肝阳上亢必然内火增生,并由内热导致急躁易怒、眩晕、头痛、目赤等症状也是有科学道理的。
现代社会中人们对饮食的要求也多以肥甘厚味、辛辣刺激及摄盐明显增强为主,而这些辛辣刺激性物质无疑会加重体内热性和损及阴液,这也是造成现代社会人们肝热表现的一大原因。
但内火亢盛,必然会燔灼津液,出现阴虚,则可能由实热转变为虚热。因此,肝热病机在病初多以实论,病久则为虚热者多。笔者体会,张老认为的肝热病机,不仅包括肝阳上亢,还应该有情绪不疏甚至气郁化火的表现,以及因为各种原因导致的阴虚不足虚热上炎证。
2 高血压病痰浊病机及现代医学依据 高血压患者多有肥胖或体质指数异常、多伴有血脂异常和动脉粥样硬化。而中医素有“肥人多痰”之说。李运伦等[6]认为饮食失宜损伤脾胃,造成水液代谢障碍而酿湿凝痰,是高血压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是高血压病的重要病机。并且临床观察发现高血压病患者可有头晕、头重如蒙、倦怠、胸闷或吐痰涎,少食多寐,形体肥胖,舌体胖大、苔浊腻,脉弦滑。中医学认为,这些症状与痰浊有关。
痰既是脏腑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的病理产物,又可成为新的致病因素而致变证丛生。高血压病易出现痰凝的病机变化。普遍认为脂质沉着为痰浊,血细胞粘附为淤血。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饮食中所摄入的营养物质大大超过了人体正常代谢所需要的含量,又由于现代科技高速发展,人们生活上的“帮手”逐渐在更多的时候代替了人们的各种体力活动,这又使得人体所摄入的营养物质消耗减少,越来越多的营养物质便积聚在人体内,这些营养物质的堆积,不仅增加了很多器官的代谢负荷,而且还会相继产生相反的作用,给人类身体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人体从饮食中摄入的过多的营养物质,必定通过血液循行,这又必然会造成血液粘稠度增高,聚集性增加,血流缓慢,血液淤滞。一方面致脂质沉积于血管壁,引发血管壁内皮细胞破损、凋亡,氧自由基增加,使血管壁内膜增厚硬化,血管的舒缩功能失调,从而引发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病变;另一方面,必然会造成重要器官(尤其是脑、心)的血液供应不足,而机体为了保证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又会继发性的血管痉挛,以及一系列体内激素的增高,其共同目的,均是增高血压,增加血流量。常此以往,血管壁就会出现一系列的改变,最终表现为血压长期增高。而从中医学病理分析,不外属痰和属瘀。山东中医药大学李运伦博士[7]经过研究认为痰浊是高血压病的重要病机之一,其实质是血液流变学的异常、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心钠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功能异常、自由基代谢失衡等。我们在临床上经常能够看到高血压病患者头晕、头痛、胸闷,肢体倦怠,纳呆乏力,口中有痰,伴有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等。
有学者研究发现痰浊内阻型高血压有其一定的物质基础。蔡光先等[8]对高血压辨证分型和血液动力流变学的关系作了探讨,发现痰浊壅盛型高血压血液粘度较其它各型增高,多为实证,而SI降低(P<0.0l),AC降低(P<0.01)提示患者体形臃肿,血管狭窄,弹性降低,多因过食肥甘厚味,生热生痰,痰热上扰而致血压升高。同时痰浊停于体内还可导致血液稠厚,血流缓慢,血管硬化,血液流量减少,是血管病变的主要原因之一。
3 高血压病瘀血病机及现代医学依据 祖国医学“血瘀证””的实质是:血粘度增高、血流缓慢等,血液处于“浓、粘、聚、凝”的高凝状态,从而使全身或局部的血液循环和微循环发生障碍,而产生一系列疾病。中国医学科学院等通过研究发现“瘀血证”患者大多显示出全身或局部的血流动力学异常,表现为血流量减少和外周血流阻力的增加,以及微循环障碍,表现为微血管内的血流缓慢或微循障碍。高血压病血瘀证指标,主要反映在血流动力学异常、血小板功能异常、微循环障碍和动脉硬化等方而。现代研究发现长期高血压患者,不仅有唇舌紫暗,舌下脉络迂曲、有瘀丝、瘀斑、瘀点等临床表现,还有动脉硬化、血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同时,内皮细胞受损,血小板凝集,红细胞比容增高,造成血循环障碍等病理表现,而这些都符合中医“血淤”的特点[9]。
王蕾等[10]认为痰淤证高血压病多系过食肥甘厚味及过量饮酒以致湿浊内生,湿浊久蕴,久之化热化火,热又能灼津成痰,痰浊阻塞脉络,上扰清窍,痰瘀互结而发。
而不论是肝热、痰浊内停、瘀血内生,均可以相互影响。肝热炼液为痰,痰阻则血难行,血瘀则痰难化,痰滞日久必致血瘀,血瘀内阻,久必生痰。且痰瘀内停,日久则胶着难解。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认为现代人由于过食肥甘、恣酒无度、多静少动、劳心而不劳体等生活特点,使机体处于气血壅滞状态,加之现代社会看似物质生活水平较高,然而人的精神压力明显增高,这就使得现代人肝易热、痰易生、血易淤,而表现为肝热痰瘀证高血压病,而且肝热痰瘀病机可贯穿在高血压病程各个阶段,但要注意可能会有虚实的不同或其他兼夹证候,治疗时需在清肝活血涤痰的基础上有所变化,方能辨证准确,取得疗效。
[1]邓 悦,常立萍,齐 锋,等.高血压病从“风痰瘀络”论治的思考[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4):750.
[2]袁 洪.高血压治疗的个体化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47.
[3]卞震炯,徐铁锋.清肝活血汤合硝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90例[J].陕西中医,2008,99(3):310.
[4]陈孝银,肖蒲鲜,范隆昌.肝阳上亢者部分免疫指标变化的检测分析[J].四川中医,2000,18(3):7.
[5]陈孝银,唐纯志,严 灿,等.肝阳上亢证的血清学及细胞学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1,28(1):3.
[6]李运伦,程立新.高血压病的病机机理刍议[J].中医研究,2000,13(1):7-9.
[7]李运伦.高血压病与痰证[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4(6):412.
[8]蔡光先,朱克俭.高血压常见证候临床流行病学观察[J].中医杂志,1999,40(8):492-493.
[9]叶妙琛.肝郁血瘀与高血压病[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5(2):155.
[10]王 蕾,石 磊.从痰瘀论治高血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7):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