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杏止嗽散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55例观察
2014-04-05陶华景
陶华景
(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儿科,吉林 长春 130021)
冬杏止嗽散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55例观察
陶华景
(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儿科,吉林 长春 130021)
目的:观察冬杏止嗽散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CVA)的临床疗效。方法:11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5例和对照组55例,对照组用孟鲁司特钠咀嚼片及布地奈德气雾剂治疗,治疗组用冬杏止嗽散治疗,治疗4周为一疗程。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总有效率治疗组90.91%,对照组78.1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冬杏止嗽散治疗小儿CVA效果较好。
咳嗽变异性哮喘;小儿;冬杏止嗽散;对照治疗观察
咳嗽变异性哮喘(cough variant athma,CVA)属于哮喘的一个特殊类型,以长期性、顽固性咳嗽为主,或仅夜间或清晨时咳嗽,或活动后咳嗽等,故容易被误诊为支气管炎或其它呼吸系统疾病[1]。小儿CVA若不能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有效治疗,容易发展成为喘息性发作或哮喘持续状态[2]。近年来,笔者用冬杏止嗽散治疗小儿CVA效果较好,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110例,均为2012年10月至2013年6月我院儿科收治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5例。治疗组男34例,女21例;年龄2~11岁,平均4.3岁;病程3~33个月,平均13个月。对照组男36例,女19例;年龄2.5~12岁,平均4.5岁;病程4~36个月,平均12.5个月。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西医诊断标准[3]:①阵发性咳嗽或持续性咳嗽超过4周,常在夜间、清晨或活动后发作,呈干咳,无痰或少痰,无感染表现,虽长期给予抗生素治疗,但无任何效果。②气管舒张药可缓解咳嗽的发作。③有个人过敏史,或家族过敏史,变应原试验阳性有利于诊断。④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气道高反应性,PEF变异率大于等于20%。⑤排除有其它原因所引起的慢性咳嗽。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4]:风寒犯肺证。咳嗽时作,或时有呛咳,且多在夜间、晨起时发作,发作时喉间哮鸣有声,病情常反复发作,每遇冷空气时发作或加重,痰少色白清晰,或无痰,伴有鼻痒、咽痒、喷嚏、恶寒、身痛等,舌质淡苔薄白或白滑,脉浮紧。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孟鲁司特钠咀嚼片,2~6岁每日4mg,6~12岁每日5mg口服;布地奈德气雾剂,每次1喷,日2次。治疗4周为一疗程。
治疗组:冬杏止嗽散。款冬花9~15g,杏仁3~5g,桔梗3~6g,麻黄3~6g,荆芥6~10g,紫菀9~15g,白前9~15g,前胡9~15g,僵蚕5~10g,陈皮6~10g,甘草3~9g。日1剂,水煎取汁100mL,每次50mL,分早晚2次口服。治疗4周为一疗程。
3 疗效标准[4]
临床治愈:咳嗽症状消失,随访6个月内无复发。显效:咳嗽明显减轻,或仅在清晨时咳嗽,随访3个月无复发,6个月内偶有复发。有效:咳嗽有所减轻,发作次数有所减少,随访3个月内时有发作。无效:咳嗽症状未见减轻,或加重,发展至哮喘。
用SPSS15.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4 治疗结果
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组临床治愈16例(29.09%),显效21例(38.18%),有效13例(23.64%),无效5例(9.09%),总有效率90.91%。对照组临床治愈12例(21.82%),显效17例(30.91%),有效14例(25.45%),无效12例(21.82%),总有效率78.1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5 讨 论
CVA属中医“咳嗽”、“哮喘”等范畴。脏腑未充,正气未盛,外邪侵袭。《杂病源流犀烛》谓:“风邪袭人,不论何处感受,必归于肺。”风邪侵袭咽喉,寒邪易随风邪而入,风寒之邪内侵于肺,肺气不宣,气道不通而发。
冬杏止嗽散中款冬花温肺化痰、止咳平喘,杏仁除风散寒、行痰降气,二者相伍,共同发挥散风寒、止咳喘、温肺化痰之效,为君药。紫菀润肺下气、化痰止咳,陈皮散寒理气化痰,二者一燥一润,一化一祛;白前清肺降气、祛痰止咳,前胡散风降气化痰,二者一表一里、宣畅气机,四者共为臣药。桔梗化痰止咳,麻黄、荆芥散风寒、止咳,僵蚕解痉止咳,四者辅助君臣增强发散风寒、止咳之力。甘草既可化痰止咳,又可调和诸药,兼佐使之意。诸药合用,共奏发散风寒、化痰止咳平喘功效。因此,冬杏止嗽散治疗小儿CVA可有效缓解咳嗽,且不易复发。
[1] 廖伟强,杨竣,张国华.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88例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18(12):1011,1016.
[2] 王异,支政,吕娟.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药学报,2012,27(1):22-23.
[3] 王志敏.安金理肺汤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临床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2,4(17):22-23.
[4]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61.
R256.126.225
B
1004-2814(2014)06-0494-01
2014-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