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种鸡地面垫料平养存在的问题及饲养条件优化
2014-04-05檀晓萌张楠楠贾淑庚郝二英
檀晓萌,张楠楠,贾淑庚,郝二英
(河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目前肉种鸡的饲养主要以地面垫料平养为主,一般情况下以条板+垫料方式比较理想。随着肉鸡养殖业的迅速增长,肉种鸡生产具有早期生长快、饲料利用率高、饲养周期短、资金周转快、饲养密度大、劳动效率高、屠宰率高、肉质嫩等优点,但腿部疾病多发生,胸囊肿发病率高。目前,关于肉种鸡的相关文献少,研究成本高。实际饲养中肉种鸡生产效率低,饲养管理也不规范,个体农户由于饲养管理不当,对肉种鸡生活习性以及生产特性不太了解,因此肉种鸡行业有待进一步发掘。在国外垫料平养采用全封闭式鸡舍,而我国地面垫料平养采用开放式鸡舍。地面垫料平养是饲养肉仔鸡最常见的一种方式,适用于中小型肉种鸡养殖场。地面垫料平养成本低、来源比较广泛,并且所需设备简单,有利于肉种鸡腿部发育,有较大活动空间,采用自然交配,满足其生存福利。肉种鸡的饲养管理直接关系到生产性能,其生理发育特点决定了产蛋性能低,均匀度、体重的控制直接影响到产蛋期的性能,为种鸡提供一个较好的生活环境,经过精心的管理,就能获得较高的产蛋率,最终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因此,良好的均匀度、标准的体重控制是决定成败的关键。目前,肉种鸡饲养逐渐趋于规模化,尤其对肉种鸡产蛋期的管理尤为重要。为肉种鸡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经过细心饲养管理,最后获得最佳的经济利益[1]。但在肉种鸡生产过程中,地面垫料平养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1 存在的问题
1.1 容易发生球虫病
种鸡饲养管理是养鸡生产中的一个关键性环节。目前,鸡球虫病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地对象。遍及世界各地,是养鸡业的主要疾病之一。球虫病是接触性传染病,是一种经常见的原虫病,对肉种鸡危害很大,尤其对地面平养肉仔鸡最易发生球虫病。一般0~2周龄不会发生球虫病,而在2~14周龄却是易发时期,淘汰、死亡率较高,造成经济损失大。在地面垫料平养肉种鸡的生活中,由于通风不及时或者效果差、垫料过于潮湿、饲养管理条件不到位等多种原因引起球虫病。因此,目前对球虫病的综合防治措施主要包括:加强饲养管理,加强鸡舍内、周围环境以及垫料的消毒,加强通风换气,坚持早、快、严、小的原则,牢记“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
1.2 淘汰率较高
肉种鸡养殖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开产体重偏低和均匀度差,产蛋种鸡过肥,饲料代谢能不足,疫病综合防治薄弱。垫料平养肉种鸡淘汰率比较高,主要原因有一些没有开产体质较弱的母鸡容易被一些发育成熟的公鸡踢残、踢伤,最后被淘汰;平养鸡群的数量大,一些体质弱小的鸡所采食的饲料满足不了自身需要,最终被淘汰[2]。在实际生产中会发生各种应激反应,要尽量降低应激刺激。
1.3 容易发生呼吸道疾病
肉种鸡在育雏期易发生呼吸道疾病,主要是购买的鸡苗通过垂直传播,将病毒带给下一代,或育雏期饲养管理不完善造成[3]。由于垫料在潮湿的状态下容易产生氨气,而且肉种鸡还会一直往垫料上排粪便,会使舍内氨气味增重,刺激肉种鸡呼吸道,引出呼吸道疾病。如果在翻垫料或是换垫料过程中动作过大,使粉尘飞扬,会加重肉种鸡呼吸道症状。如果垫料发霉,肉种鸡易发气囊炎。同时占地面积大、能源耗费多、药品和垫料费用高、免疫接种时劳动强度大等不足。
2 饲养条件的优化
2.1 育雏期的环境管理控制
育雏期(1~6周龄):此时期主要特点是内脏快速发育,体温调节机能不完善、羽毛生长不完整,需要重点关注温度、湿度,适当通风,做好隔离消毒,保证雏鸡健康。依据肉种鸡的生理特点和生长发育规律来确定肉种鸡的饲喂量。肉种鸡育雏的好坏直接影响鸡的生产性能。因此,育雏期要做好科学的饲养管理。肉种鸡育雏期的好坏直接影响肉种鸡往后的生产性能,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给生产带来很大的损失。饲养种鸡的关键在育雏,确保雏鸡良好的早期发育和较高的体重均匀度,需要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清洁饮水以及品质好的饲料,从而保持雏鸡良好的饮水和采食。在整个育雏期内,确保育雏率>98%,就需要更加细心的做好每一个环节,为育成、产蛋打下坚实基础。
2.1.1 温度
雏鸡入舍前对鸡舍提前预热,预热时间一般是冬季为3 d,其他季节为2 d,保持鸡舍温度的相对稳定[4]。温度作为育雏期的重要管理环节,不仅要观察温度,还应着重观察鸡只表现,从而来判断温度是否合适。温度过高、过低都会对鸡只造成影响。一般舍内温度约在27℃,垫料温度约为28℃,最适合肉种鸡生长发育。
2.1.2 湿度
由于雏鸡经过长时间、远距离运输到达鸡场后容易出现脱水,特别是在3 d之内容易发生,目前养鸡场利用水蒸气来提高鸡舍湿度,通常要求鸡舍湿度达到75%[5]。
2.1.3 通风
肉种鸡由于饲养密度大,生长发育快,因此要注意鸡舍内氨气、硫化氢的含量。为了保证鸡舍正常的通风换气,要注意开门窗,进行通风换气。通风的目的是排除鸡舍内多余的热量和水汽;排除鸡舍中污浊的空气,改善鸡舍的空气环境;排除鸡舍内的灰尘[6]。
2.1.4 光照管理
光照管理对肉种鸡来说至关重要,尤其是影响性成熟,光照主要掌握光照时间和光照强度。一般情况下的光照程序是:1日龄为24 h,2~3日龄23 h,4~7日龄每天减1 h,8日龄后每天减2 h,直到每天8 h为止。一般来说,鸡只长到35~42 d时,光照强度为5 lx,光照时间通常为8 h。
2.1.5 饲养密度
通常饲养密度受日龄、性别、环境条件、喂料和饮水设备的影响。减少鸡群感染疾病的主要方式是要选择最佳饲养密度,防止鸡群相互争斗,一般较理想的饲养密度为:种公鸡4只·m-2,种母鸡 7只·m-2[7]。因此饲养者应根据鸡场实际条件确定最好的饲养密度。
2.1.6 垫料的管理
对于肉种鸡来说,垫料的管理既是关键点又是难点。垫料在肉种鸡地面平养中不可缺少,垫料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肉种鸡饲养的成败。选择的垫料应具备膨松、清洁卫生、无污染、无发霉变质、原材料来源比较广泛、价格便宜等特点[8]。
育雏期垫料管理的重点是:垫料的消毒、垫料的厚度及平整性、垫料的温度及湿度控制等。重视育雏早期垫料温度,垫料潮湿会造成鸡群冷应激,这不仅仅发生在寒冷季节,夏季同样会发生类似的问题。一般建议育雏期的垫料温度第1周达到32℃,需提前预温。根据气候条件、垫料状况以及季节变化,鸡舍需要提前24~72 h预温,以确保垫料正常温度。在进鸡前约达30℃,应避免种鸡在冷潮垫料上饲养。关注鸡舍内上下温度差异。研究表明,第一周的垫料温度应>29℃。垫料湿度:育雏前3 d控制在10%,以后控制在25%。
2.2 育成期的环境管理控制
育成期(7~23周龄):包括育成前期、育成中期、育成后期。此期以提高体重、体型及均匀度为工作重点,促使体成熟、性成熟一致性为目标[9]。
2.2.1 温度、湿度控制
育成期鸡舍温度控制在20~25℃较适合肉种鸡生长,一般湿度控制在40%为好。
2.2.2 通风
雏鸡在28日龄以后,体温调节机能增强,羽毛覆盖较完整,此时的通风,可以配合舍内湿度,具有一定风速,给予鸡体表的风冷效应,达到调节鸡舍温湿度,置换舍内空气的目的,使鸡舒适[10]。如果舍内与舍外温度相差不大,使用过渡通风。冬季可使用最小通风,夏季开启湿帘,使用开大风机后的纵向通风。
2.2.3 光照
光照对肉种鸡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尤其对肉种鸡性成熟有影响,在育成期不能增加光照,一般育成期保持恒定的光照时间约为8 h。
2.2.4 饲养密度
10周龄前鸡群可通过分大、中、小栏来调整鸡群体重,提高均匀度。10周以后再分群已经没有意义,反而有可能影响部分鸡的生殖器官的发育[11]。分群后要确保每个栏内鸡数的准确性,并做好防止鸡群串栏的工作。此时的理想密度为3.9只·m-2。
2.2.5 垫料的管理
在此时期要经常消毒,保持垫料的干净卫生。防止发霉变质、腐烂现象的发生。育成期如果饮水器管理不善会造成垫料潮湿,潮湿的垫料可产生氨气,并且能造成公鸡脚底溃烂而发展成严重的腿病问题,必要时在育成期可以据情况适当控水。育成期每天应清扫垫料上的羽毛和翻垫料,垫料板结时可用煤铲翻松;冬季如果用热风炉取暖,导致垫料太干时可适当喷些水,以避免出现粉尘;太脏的垫料、潮湿垫料和发霉垫料要及时更换,不直接往湿垫料上添加新垫料。
2.3 产蛋期的环境管理控制
此时期要保持适宜的体重,过大或者过小都影响产蛋率。要保持其均匀度,做好疫病的防治。产蛋期(24周龄~淘汰):包括产蛋前期、产蛋中期、产蛋后期。此时期要求所有的环境因素保持稳定,避免对产蛋种鸡造成应激。要注意产蛋后期在饲养和管理方面应进行合理调整,掌握好体重,同时要减少应激,控制疾病的发生。
2.3.1 温度
适宜的温度有利于肉种鸡正常的生长发育。温度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对肉种鸡生产性能带来不良影响。一般肉种鸡最适温度范围是13~30℃,肉种鸡在此范围内生长速度最快,发育良好。在冷天,尤其是冬春两季,气温比较低,因此饲料应提高蛋白质就用下限,能量用上限。而夏季天气炎热,气温比较高,采食量会有所下降,因此饲料中应提高蛋白质含量,降低能量。
2.3.2 湿度
适宜的湿度有利于鸡群的健康生长,湿度过高或者过低都会给鸡带来不良影响。湿度保持在50%~60%。此时期要保持鸡舍内适宜的湿度,从而可减少舍内的氨气味和臭味。
2.3.2 通风
产蛋期的肉种鸡个体较大,排泄物较多,鸡只活动过程中产生很多粉尘和羽毛,鸡粪发酵产生氨气和H2S气体,若通风不好,鸡舍内的空气质量将不适合肉种鸡的生产和生活。在育成期的基础上,通风量各项指标的计算应参照产蛋期肉种鸡个体进行。在产蛋期要加强通风,保证充足的饮水。一般在冬季选择在温度比较高的一天通风30min。通风的目的是减少空气中有害气体和粉尘,降低鸡舍内的温度。
2.3.3 光照
光照是影响产蛋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光照强度在50 lx,光照时间一般≤18 h。在产蛋期要注意光照长度、光照强度、群体均匀度,另外还要注意采用自然光照。
2.3.4 饲养密度
育成鸡和产蛋鸡分开饲养的鸡群,应于18~20周龄转群,以便使鸡有充足的时间熟悉环境,减少应激,保证适时开产。父母代肉种鸡的饲养密度,全地面垫料的鸡舍为4~4.5只·m-2。
2.3.5 垫料管理
延续育成期的垫料管理,让垫料保持一个让产蛋鸡舒适的状态。垫料应平整,勤翻换,避免发霉、结块变质。
2.4 其他
经常清洗水槽,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清粪,保持舍内空气清新卫生。做好鸡场和鸡舍的消毒工作,防虫防鼠,保持安静,减少鸡群的应激。
3 小 结
地面垫料平养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果细心的管理好平养过程中的饲养条件,就会消除一些在生产中存在的不利因素,提高肉种鸡的生产性能。
[1]司圣勇.平养肉种鸡产蛋期的管理措施[J].中国家禽,2005,27(24):24-25.
[2]李晓伟.肉种鸡产蛋期笼养与平养利弊分析[J].中国家禽,2003,25(6):17.
[3]王志宏.肉种鸡育雏期呼吸道问题诱因分析[J].家禽科学,2014(3):25-27.
[4]王军林.肉种鸡育雏期饲养管理[J].农业技术设备,2011(23):23-24.
[5]施海东,马恒力,朱月婷.肉种鸡育雏期饲养管理[J].家禽科学,2010(2):18-20.
[6]冯国民.鸡舍环境控制技术与养鸡生产[J].畜禽养殖,2011(4):29-31.
[7]刘志远.白羽肉种鸡均匀度控制要点[J].中国家禽,2009,31(13):47-48.
[8]陈合强.肉种鸡生产中的垫料管理[J].中国家禽,2010,32(14):60-62.
[9]赵艳红.肉种鸡育成期与产蛋期的饲养管理要点[J].养殖技术顾问,2011(6):75.
[10]施海东.鸡舍环境控制——通风[J].家禽科学,2011(5):23-25.
[11]陈炯才,吕丽萍.肉种鸡阶段饲养管理技术探讨[J].养禽与禽病防治,2009(11):16-17.